APP下载

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

2010-09-07延志敏董春华

中国当代医药 2010年29期
关键词:稳定型氯吡格雷

延志敏,董春华,刘 艳,李 丽

(山西省翼城县人民医院,山西翼城 043500)

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

延志敏,董春华,刘 艳,李 丽

(山西省翼城县人民医院,山西翼城 043500)

目的:评价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将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常规口服硝酸脂类制剂、他汀类药物,视血压、心率给予受体阻滞剂及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司匹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联合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0~14 d。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7%,高于对照组的6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确切、副作用小,可作为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一种有效药物。

不稳定型;心绞痛;氯吡格雷;治疗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一种类型,其严重程度介于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病变复杂,预后较差,如不及时有效治疗,容易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和猝死[1]。为寻求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有效药物,本院应用氯吡格雷(波立维)治疗,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选病例均为本院内科住院患者,共60例。诊断符合2000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制定的《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并经心电图检查确诊(ST段下移≥0.1 mV)。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38~72岁;初发劳累性心绞痛17例,恶性型劳累性心绞痛10例,自发性心绞痛3例。对照组30例,其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42~73岁;初发劳累性心绞痛19例,恶性型劳累性心绞痛9例,自发性心绞痛2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心绞痛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排除标准

血小板计数小于100×109/L;有新发生的消化性溃疡或活动性出血;心绞痛发作时收缩压≥180mmHg和(或)舒张压≥110mmHg;近期有外伤手术史。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首次顿服氯吡格雷300 mg后,改为每次75 mg,每日1次,同时口服阿司匹林100 mg,每日1次。对照组持续口服阿司匹林100 mg,每日1次。两组均常规应用硝酸脂类制剂、他汀类药物,视血压、心率给予受体阻滞剂及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疗程均为10~14 d。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心绞痛发作情况(包括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及严重程度),硝酸甘油日耗量,常规十二导联心电图ST-T变化情况。疗程始末均测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及血小板计数,观察有无出血,并检查肝肾功能。

1.5 疗效判断标准

显效:用药后心绞痛基本消失,硝酸甘油日耗量减少80%以上,静息心电图缺血性改变恢复正常;有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50%~80%,硝酸甘油日耗量减少50%~80%,心电图缺血性ST段下降,治疗回升1.0 mm以上但未达正常水平;无效:心绞痛发作次数无明显减少,硝酸甘油日耗量减少不足50%,心电图达不到上述指标。总有效=显效+有效。

1.6 统计学方法

应用χ2检验对两组数据进行处理,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n(%)]

2.2 不良反应

全部患者未见出血,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及血小板计数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一种,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斑块破裂和随后发生的血栓形成、冠状动脉收缩和冠状动脉微循环收缩栓塞引起原发性的心肌供氧急性或亚急性减少,从而诱发心绞痛发作[2]。而不稳定型心绞痛斑块破裂程度较轻,损伤小,释放的组织因子少,形成的血栓是以血小板成分为主的白色血栓,纤维蛋白原成分相对较少,很少存在管腔闭塞[3]。所以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原则是防止血栓延展发展为闭塞性血栓,从而导致心肌梗死,甚至猝死。对于此类患者,应尽快、充分地给予抗血小板治疗。

阿司匹林作为抗血小板聚集剂,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方面已建立良好地位,但其只能抑制抗血小板聚集许多途径中的一种途径。而氯吡格雷(波立维)作为新一代的二磷酸腺苷(ADP)拮抗剂,通过对血小板ADP受体不可逆的修饰作用,选择性抑制ADP与血小板受体结合,可以强化抑制血小板的聚集。氯吡格雷也能明显抑制由花生四烯酸、胶原、凝血酶等引起的血小板聚集[4]。目前一些实验研究显示,氯吡格雷比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聚集能力更强,耐受性更好,而且副作用更低,特别是颅内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阿司匹林[5]。

氯吡格雷口服后吸收迅速,紧急情况下首剂口服300 mg,2 h可达平台期,对于阿司匹林过敏或严重胃肠反应不能耐受者,可给予氯吡格雷口服以抗血小板,对于高危患者,可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联合使用,效果更佳。有实验证明,相对于只接受阿司匹林治疗的患者,接受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1年的患者的死亡、心肌梗死和卒中的发生率更低[6]。

[1]邢传海.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08,5(36):42.

[2]徐亚君.氯吡格雷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9,6(6):113.

[3]王静,郝东升,李树仙.氯吡格雷强化抗血小板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8,5(33):45.

[4]胡大一,马长生.心脏病学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57.

[5]杨跃进,华伟.阜外心血管病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14.

[6]王秀兰,李虹伟,张淑文.临床药物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7-23.

R541.4

B

1674-4721(2010)10(b)-038-02

延志敏(1975-),毕业于山西医科大学,翼城县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主治医师。

2010-06-17)

猜你喜欢

稳定型氯吡格雷
阿托伐他汀与氯吡格雷联合应用于脑梗死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探讨氯吡格雷联合拜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
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
《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心理解读
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心肌梗死的疗效观察
依达拉奉联合奥扎格雷治疗缺血性脑卒中4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60例
益气养阴法治疗稳定型心绞痛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35例
自拟方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4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