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川民族地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路径研究
——以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为例

2010-09-06李继红

关键词:三州阿坝州甘孜州

杨 风,李继红

(1.济南大学 资源与环境学院,山东 济南 250002;2.西南民族大学 经济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

四川民族地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路径研究
——以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为例

杨 风1,李继红2

(1.济南大学 资源与环境学院,山东 济南 250002;2.西南民族大学 经济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

从经济总量、人均经济水平、经济增长速度方面分析四川民族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认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应从以下方面入手:积极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加强交通网络建设、积极发展教育事业、继续实施倾斜性的扶持政策,以及形成区域协调发展的法制机制。

四川;民族地区;区域经济差异;协调发展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解决地区发展差距,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今后改革和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1]171。促进民族地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既是构建和谐四川的必然要求也是解决民族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路径选择。

一、四川民族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差异

四川民族地区主要包括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简称阿坝州)、甘孜藏族自治州(简称甘孜州)、凉山彝族自治州(简称凉山州)、马边彝族自治县、峨边彝族自治县、北川羌族自治县等地。本文以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为例研究四川民族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差异。

(一)经济总量的差异

鉴于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对阿坝州经济发展所造成的巨大影响,本文以2007年数据为报告期数据。1952—2007年,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主要年份地区GDP(国内生产总值)实现情况如图1所示。

1952年末,甘孜州地区GDP分别比凉山州、阿坝州多出840万元和2804万元;1978年末,凉山州、阿坝州地区GDP总量分别超出甘孜州36101万元和8659万元;1978—2007年,三州地区GDP大小顺序依次为凉山州、阿坝州、甘孜州。

图1 1952—2007年三州GDP发展变动状况

(二)人均经济水平的差异

1952—2007年,三州人均GDP的发展变动如图2所示。

图2 1952—2007年三州人均GDP变动

按当年可比价格计算,1952年末,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人均GDP依次为67元、100元和25元,甘孜州比阿坝州和凉山州分别多出33元和75元。随着各州经济发展速度以及人口发展规模的变化,人均GDP发生了显著变化。2007年末,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人均GDP依次为11725元、8290元和10398元,阿坝州人均GDP分别比凉山州、甘孜州多出1327元和3435元。

(三)区域经济发展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

为进一步测定民族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时序状况,以人均GDP为总体指标,用标准差(S)和变异系数(V)来分别衡量区域经济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具体计算公式[2]如下:

其中,公式①中的Yi为第i区域的人均GDP,N为研究单元的个数,Y为N个区域的人均GDP平均值。根据公式①、②可计算出三州各年的区域经济绝对差异(标准差)和相对差异(变异系数)。为直观了解三州区域经济差异,我们利用计算出的标准差与变异系数绘制出三州区域经济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变化曲线(如图3所示)。

图3 三州区域经济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变化曲线

由图3我们看出,1952—2007年,三州经济发展的绝对差异呈不断扩大之势,相对差异总体上趋于降低。

(四)经济增长速度的差异

为比较民族地区某一时期内人均GDP的变动与同一时期四川人均GDP变化的关系,我们采用能反映相对增长量差异的指标——相对发展率(Nich)。Nich值的计算公式如下:

2000—2007年,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Nich系数分别为0.94、0.69和0.85,都小于1,从而说明三州人均GDP增长速度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Nich数值越小表示与全省发展速度的差距越大,三州发展速度的差异一目了然。

二、四川民族地区区域经济差异成因分析

形成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机理或原因是极其复杂的,往往是多种因素长期、综合作用的结果[3]。民族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成因主要有:

(一)自然禀赋

各地区自然禀赋不同,包括自然条件的差异性、资源的稀缺性、分布的不均衡性和不完全可流动性,它是区域经济多样性、互补性和区域分工的基础。不同地区由于自然禀赋的差异所形成的发展的不同,可以理解为“自然区域级差地租”[3]。民族地区中,阿坝州矿产资源蕴藏量极其丰富,优势矿种有金、锂、花岗石、大理石、水泥用石灰石、泥炭等。其中,现已探明黄金储量116吨,约占四川全省的49%;锂辉矿储量1546.5万吨,居四川省第二位;大理石储量1239万立方米,占四川省的33%;水泥用石灰石储量5000万吨,占四川省的22%;远景资源储量在20亿吨以上,居四川省第一位;泥炭储量5000万吨,远景资源储量在19亿吨以上,居世界之首。另外,阿坝州流域内水量充沛、天然落差大,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水能理论蕴藏量1933万千瓦,占四川省的14%;可开发量1300万千瓦,占四川省的 10.53%[4]。

(二)区位与交通

阿坝州位于四川、青海、甘肃三省交界处,具有“一地连三省”的独特区位优势,它还是四川民族地区中距离省会城市——成都最近的地方,具有相对优越的区位优势。

近年来民族地区整体交通运输条件大为改观。截止到2003年底,三州州政府所在地通往四十八个县城的公路,连接三州的州际公路,通往相邻的青海、西藏、云南的省际公路以及通往亚丁、泸沽湖、海螺沟等旅游区的公路全部打通,高级、次高级路面达到8300公里,三州以四条国道为主骨架的区域干线公路网已初步形成。然而由于历史欠账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同,三州之间交通条件差距明显。截止到2005年末,凉山州612个乡(镇)中39个不通公路;3733个行政村中尚有1752个未通公路,通乡通村公路通达率远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有的进出州通道虽然打通,但公路技术等级低、抗灾能力弱,车辆通行困难;2008年10月22日,康定机场的正式通航结束了甘孜州只有单一陆路交通的历史。由于州内高山峡谷地势和面积的广阔,交通设施很不发达,较多县乡行路难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交通问题一直是制约甘孜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三)社会经济基础

1.民族区域自治时间不同。四川最早成立的民族自治区是西康省藏族自治区(1950年12月成立),1955年10月改称为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西康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成立于1952年4月,1955年10月改称为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前身是四川省藏族自治区(成立于1953年1月),1955年10月改称为阿坝藏族自治州,1987年7月,更名为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1952年,甘孜州、凉山州、阿坝州三州地区GDP以及人均GDP的位次与民族自治区成立的先后顺序相吻合,不知是否是一种巧合。

2.经济基础不同。20世纪50年代前,阿坝地区的社会生产结构以单纯的农牧业为主,小手工业所占份额极小;20世纪50年代后,随着各类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新兴产业逐渐兴起,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农业、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及邮电行业五大物质生产部门,社会生产结构趋于多元化。1950年全州农牧业经济占93.5%。1957年农牧业经济在社会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下降,工业上升到39.1%[5]。改革开放前,甘孜州经济发展一直以农牧业为主。截止到1978年末,甘孜州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在宏观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依次是57.3:17.2:25.5。

3.人口文化素质。据四川省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分析,四川6岁及以上人口中未上过学的占8.67%,而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的同类指标依次为19.07%、45.91%和27.13%,分别为四川平均水平的2.20倍、5.30倍和3.13倍;四川人口中大专及以上人口占6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为2.68%,而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的相应比重仅有2.30%、1.49%和1.75%。另外,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的文盲率分别为20.73%、48.41%和28.84%,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9.87%),是四川文盲率最高的三个地区[6]。

4.国家政策调整的影响。1998年6月30日,国务院批准四川在全国率先启动天保工程。同年8月20日,四川省政府发布了天然林禁伐令,宣布从当年9月1日起,“三州三市”停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天保工程的实施对以“木头产业”为支柱产业的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带来不容忽视的影响。其中,对甘孜州和阿坝州的影响尤其突出。以1997年不变价格计算,“木头产业”占甘孜州、阿坝州工业产值的54.5%和21.9%,为此,阿坝州财政每年减收0.88亿元,占州财政的51.5%,甘孜州减收1.1亿元,占州财政的68.1%[7],如果包含以木头产业为依托的相关产业的产值,所损失的财政收入将更大。

三、促进民族地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单一的因素解释不了不发达;单一的政策与战略也无法启动复杂的经济发展过程”[8]15。为促进民族地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我们应做到:

(一)积极发挥区域资源优势

水电、旅游、矿冶、特色农牧业、民族风情等是民族地区的优势资源和特色产业,各州应积极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凉山州应充分发挥安宁河谷的区位和资源优势,依托“两线”便捷的交通,把沿线各县及其辐射区域联系起来,加速各种生产要素的集聚,形成钢铁冶炼加工、有色金属加工、稀土冶炼加工及高载能工业等产业支柱;加快对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三江流域的开发,把“三江”流域打造成国家重要的水电能源基地,以水电资源的开发,带动和促进相关产业和城镇建设的发展,形成水电产业、矿冶产业、绿色产业经济带和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巨型工程观光旅游经济带,成为全州经济发展的新的高速增长极[9]。

(二)加强交通网络建设,构建综合运输体系

加快公路、铁路、机场和管道干线的建设,逐步提升公路、铁路、航空、管道的运输能力,便利对外对内的交流与联系,加快构建民族地区与省会城市、中心城市、相邻城市之间的快捷通道。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公路建设的重点在于完善和提升国省干道、出州通道、旅游公路、县际公路、农村公路和配套客运汽车站点建设。

(三)积极发展教育事业,提升人力资本水平

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是促进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一个必要条件[10]。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贝克指出:“人力资本对现代经济增长至关重要,因为现代世界的进步依赖于技术进步和知识的力量,但不是依赖于人的数量,而是依赖于人的知识水平,依赖高度专业化的人才。在当代世界,你必须努力开发人力资本,不掌握大量的知识,没有一个国家会成功”[11]176。美国未来学家奈斯比特在《2000大趋势》中指出:“在新的经济秩序下,谁在教育方面投资多,谁的竞争力就强。在经济增长比西方快得多的太平洋边缘,特别需要受到良好教育的人才”[12]311。2009年2月6日,四川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领导小组组长李崇禧在会议上指出,从根本上缩小民族地区与内地发展的差距,中心在发展、关键在稳定、希望在教育。要从战略和策略上强力推进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为提高广大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提供充分的智力支持。

(四)继续实施倾斜性的扶持政策

民族地区经济增长是外因和内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外部推动是发展的主要动因,即通过国家的大规模投资和资源开发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11]。国家及四川在编制“十二五”发展总体规划时,应更多地向民族地区倾斜,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力度,继续实施倾斜性的扶持政策和优惠政策,在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从项目布局、资金投入上继续作适当的倾斜。

(五)形成区域协调发展的法制机制

区域协调发展是一项长期的目标和战略,必须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以增强战略实施的刚性。由于政策的灵活性强,约束力差,缺乏刚性,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难免“变形”。当国家政策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利益时,地方政府就会充分、甚至超水平利用政策。可是当国家政策与区域利益关系不大,甚至发生矛盾时,政策的执行就会走样,一些地方甚至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使政策的执行大打折扣。只有将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关规划、计划等用法律形式规定下来,才会形成一种普遍的约束力[13]。

[1] 江泽民.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国文献出版社,2002.

[2] 蒋辉.区域经济差异动态分析与协调发展研究[J].经济与管理,2006(10):14-17.

[3] 郑长德.凉山彝族自治州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8(3):44-51.

[4] 阿坝州概况-优势资源[EB/OL].[2010-05-29].http://abazhou. gov. 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abzzfw/s566/index.shtml.

[5] 宗刚,谢卓然.制度安排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增长作用研究——以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为例[J].西藏研究,2003(3):7-11.

[6] 李继红,杨风.四川民族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瓶颈及路径——以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9):185-188.

[7] 吴永红.四川民族地区经济不平衡发展原因浅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25(8):P85-86.

[8] 吉利斯.发展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9] 四川省”十一五”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EB/OL].(2008-09-24)[2010-05-29].http://www.beiww.com/zt/2008/0924/article_4915_1.html.

[10] 萨茹拉,曹仁祥.发展民族教育,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81-85.

[11] 经济学消息报.追踪诺贝尔—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专访录[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8.

[12] 李佑新.社会发展[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13] 秦朝钧,王军.从”非均衡发展”到”协调发展”——简析江泽民的区域经济思想[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6):77-79.

责任编辑:杨光宗

On Method of Balance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Sichuan Minority Regions

YANG Feng1,LI Ji-hong2
(1.School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University of Jinan,Jinan 50002,China;2.School of Economics,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Chengdu 610041,China)

The present paper investigates the disparity in 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Sichuan minority concentrated regions from the aspects of economic aggregate,per capita economical level and economic growth rate.The paper proposes that the following countermeasures be employed to promote the balance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giving full play to regional resource advantage,enhanc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raffic network,developing education,implementing the inclined pro-poor policy and building the legal system for balanced regional development.

Sichuan;minority regions;regional economic disparity;balanced development

F123.3

A

1004-941(2010)05-0153-04

2010-08-10

2009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人口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市场化研究”(项目编号:09CRK008);西南民族大学2009年社科项目:“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发展路径研究”(项目编号:07SYB012)。

杨风(1972-),男,山东平邑人,博士,现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口经济学。

猜你喜欢

三州阿坝州甘孜州
阿坝州动物防疫工作措施
甘孜州启动2021年工伤预防项目活动
阿坝州:根治欠薪行动全力实现“两清零”目标
阿坝州黄河第一湾格萨尔岭国所在地探微
加强甘孜州教育事业以促进藏文化保护的几点思考
“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现状
“三区三州”(四省藏区)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在迪庆举办
聚焦“三区三州”决胜脱贫攻坚
农业农村部:研究部署“三区三州”产业扶贫工作
四川省甘孜州9个不同地理蝗虫种群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