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变迁中的互动与认同
——泰国阿育他耶水上居民宗教信仰分析

2010-09-06

关键词:华人泰国信仰

秦 璞

(广西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文化变迁中的互动与认同
——泰国阿育他耶水上居民宗教信仰分析

秦 璞

(广西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泰国阿育他耶水上居民的宗教信仰具有多层区分性和融合性的特点,通过对其进行分析,可以看出阿育他耶的华人和泰人在长期的接触中磨合、互动,体现出三个层面上的文化认同:华人对东道国文化的认同;华人对母国文化的认同;华人和泰人对新生本土文化的认同。

阿育他耶;水上居民;宗教信仰;文化认同

宗教在泰国社会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泰国素有“黄袍佛国”之称。而在东南亚各国中,泰国又是华人移民与当地民族关系最为融洽的国家之一,这与东道国政府对华人的政策以及两个民族之间的文化相似程度有关。由于泰国华人对东道国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接受,曾经有人认为泰国华人已经被“同化”到泰国社会中,即泰国已经不存在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华人社会了。这种观点现在已经受到国内外很多学者的批评。泰国华人虽然在政治、经济、文化乃至生活方式的各方面都已经融入到当地社会,但是在精神层面上,华人仍然保留着自己的民族独立性,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在宗教信仰方面。

笔者进行田野调查了泰国中部城市阿育他耶,华人是当地占比例最大的外来族群。阿育他耶因其三江汇流的地势,早在十四世纪就形成了独特的水居文化,在十八、十九世纪时最为兴盛。早期华人移民到这里,为了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也都加入到了水居的行列。水上居民作为一个当年与外界接触最多的群体,其文化包容性也相对较大,表现在宗教方面就是信仰的多层区分性和融合性。在这里笔者将通过对阿育他耶水上居民宗教信仰特点的分析,探讨华人在为融入当地主流社会而进行的文化变迁过程中的“有所为”和“有所不为”。

一、关于船的信仰

在泰国,90%以上的国民信仰佛教,4%信仰伊斯兰教,6%信仰基督教、印度教和其他宗教。总之,泰国人几乎是全民信教,在他们看来,一个人没有宗教信仰是不可想象的事情。在笔者调查点所处的泰国中部地区,佛教更是占有压倒性的优势。阿育他耶的水上居民大都是虔诚的佛教徒,但因其有着区别于陆地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又具有自身的宗教信仰特点,主要反映在他们对船的信仰方面。无论是作为交通运输工具还是住家,船和水上居民的生活都是息息相关的,因此,水上居民的很多风俗习惯和信仰都是围绕着船展开的。一条船从伐木制造开始到日常使用,每一个细节都可以看到水上居民特有的信仰习俗,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祭树

造船的首要任务是找到合适的木料,担龙天料木是最佳选择,如果是符合以下两个条件的就更是造船的上佳木料:一是树木长在水边,或是根须涉水,这样的树木被认为有很强的神力;二是树干直,没有疙瘩,木质密实不中空,树叶绿油有水分,树皮不龟裂,根部不长寄生菌类。

树木选好之后,必须先举行祭树的仪式。在树林里设两个小祭台,一个是用来祭山神和森林之神(掌管所有植物的神),祭品有:煮熟的猪头、整鸡、新米煮的饭、红白米糕等各式点心、白酒、槟榔、卷蒌叶、烟草等等。各种祭祀品摆好之后,工匠就开始焚香祷告,向神灵禀明伐木是为了造船,请神明允许并保佑。祭祀山神和森林之神的仪式不限定时间,全天任何时段都可以举行,但一般不会选在佛日(泰阴历每月初八、十五和月终日)的时候做,因为森林之神在佛日的时候必须上天供职,不在林中。

另一个祭台是专门为“树姑”设的,仪式只能在正午的时候举行。人们相信树木的魂灵是一位女子,献给她的祭品大致与前述相同,但会去掉烟酒两样,加上丝绸、梳子、香粉、油、泰式香水等各种女子用于梳妆打扮的东西。工匠们同样会向她焚香祝祷,请求允许伐木,同时请她跟随到用这棵树造成的船上去,做守护船只的舟神[1]。

(二)安放龙骨

无论是独木舟还是拼接船,龙骨都是船只最重要的部分,如同人的脊梁,如果做不好,放不正,不仅会影响整条船的外观,还会影响船的质量。所以安放龙骨的仪式是非常必要和隆重的。首先要选一个吉日良辰,然后开始准备祭品,祭品分为三类:一类是荤食,有酸拌生虾、腌鱼、酒、鱼荷(用蕉叶包的蒸辣鱼肉)等等,专门用来祭鬼;第二类是素食,有时令鲜果、香蕉、椰子、芋头、红薯、红白米糕、米饭等等,专门用来祭神;第三类是通用的祭品,有鸡、猪肉、鱼、虾、各式糕点等等。

各种祭品准备妥当后,参加祭祀的人都要焚香祝祷,然后由主祭者持戒,高僧赐福,主祭者在龙骨上洒圣水,点法粉,挂彩布,如果把船只比喻成一个人,这三个步骤就分别意味着为其沐浴净身,涂上香粉香水,换上新衣。

主祭者在船头挂上花环,然后用锤子在龙骨上钉上第一颗钉子。这时,7位僧侣开始诵经,星占师开始占卜,并敲响代表胜利的铜锣。

最后,向僧侣布施并接受僧侣的祝福,至此整个仪式结束。

安放龙骨的仪式是一个由简入繁的过程,从最初的祝愿造船成功到请求保佑船只平安再到祈求生意兴隆,人们不断地往里面加入各种新的元素,以表达自己的渴望。

(三)入水仪式

船造好了之后,就要择日举行入水仪式。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仪式,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在船入水之前,必须请“树姑”下凡,降临到新船上变为守护船只的“舟神娘娘”。人们相信,若是得到了“舟神娘娘”的庇佑,船只将会平安,主人也会福星高照,生意兴隆。若是得罪了“舟神娘娘”,不但得不到她的庇佑,还会被降罪,甚至危及主人的财产和性命。所以,人们在举行仪式的时候,都非常的慎重和虔诚。

仪式的第一步照例是设祭台,摆祭品。祭品与安放龙骨仪式的大致相同,但是要多加上一份特别献给“舟神娘娘”的,包括煮熟的猪头、整鸡、鸡蛋、彩色丝绸、香粉香水、梳子、槟榔、卷蒌叶等等。

摆好了祭品之后,由仪式主持在祭品前焚香朝拜,向土地神献祭,请来各路神灵。然后就开始念请舟神的祝祷词,祝祷词的内容大致分为两段,第一段是请“舟神娘娘”下凡并享用祭品,第二段是为船主、船员和新船祈福,祝愿他们好运平安。念过祝祷词之后,僧侣们洒圣水,点法粉,为船点睛开光。仪式主持还要在船头上贴金,挂上花环和彩绸。

待到吉时,将新船推入水中。或者是事先已经将船放入水中,到时间就砍断绳索,让船驶离岸边(一般让女子来执行这项工作)。同时,7位僧侣开始诵经。

如果船主并不是很富裕,入水仪式也可以酌情化简,但是祭神、在船头贴金和挂彩绸的环节是必不可少的。

(四)供奉“媚亚娘”

把“树姑”请到船上后,她就变成了守护船只的“舟神娘娘”,人们称她为“媚亚娘”,从此无论是行船还是修船,都要祭拜她。不仅民间有此习俗,泰国官方如海军或者政府举办水上活动的时候,也都要在开船之前祭拜“媚亚娘”。祭拜的仪式并不复杂,只是在船头(船头是“媚亚娘”的居所,是整条船最神圣的地方)献上鲜花,焚香祷告,向“媚亚娘”禀明将要开船出行就可以了。

在民间,人们把船头漆成红色供奉“媚亚娘”,不时为她添香上供。如果是要开船出远门或是把船移上岸修理,船主就要在船头上挂一块白布,摆上丰盛的祭品,然后上香磕头,在船头船尾点法粉、洒圣水。在临开船的时候还要取河水在船头上洒三次。当行船经过寺庙的时候,也要取一点寺庙门前的河水洒在船头上,这样就更能增加“媚亚娘”的神力。如果船主或船员坚持每天都祭拜“媚亚娘”,那么更会得到神灵的眷顾,不仅行船平安顺利,船上的人也会福星高照,生意兴隆。

(五)时间禁忌

对水上居民来说,船不仅仅是交通工具,还是他们谋生工具或栖身之所,因此,他们非常讲究买船或者入住新船的日子和时间。选对良辰吉日,日后万事顺利,若是犯了冲,就会霉运连连。因此,在民间流传着的买船和入住新船的择日规则[2]:

买船的日子:

星期天买船 船相严密,不宜买卖,否则后祸无穷,徒生伤悲;

星期一买船 船相俊俏,风流倜傥,易买易卖,举步生财;

星期二买船 船相犯冲,倾家荡产,妻离子散,性命难保;

星期三买船 船相猥琐,秃鹫以蛇肠为巢,其形怪异,易犯火烛;

星期四买船 船相精干,傲视旁类,名利双收,处处逢迎;

星期五买船 船相大吉,消灾避邪,荫庇子孙,速买勿延;

星期六买船 船头残船尾烂,为卑贱之相,但若有贵人相助,亦能化凶为吉,衣食无忧。

入住新船的月份:

正月入住劳命伤财;

二月入住鸿运当头,健康长寿;

三月入住易犯火烛,事事不顺;

四月入住消灾解难,买卖兴隆;

五月入住疾病缠身,寝食难安;

六月入住金银满钵,五谷满仓;

七月入住性命难保,倾家荡产;

八月入住易丢失钱财家畜;

九月入住加官进爵,财运亨通;

十月入住伤病不断,坎坷连连;

十一月入住穷凶极恶,大难临头;

十二月入住财源滚滚,吉星高照。

在以上的这几个信仰习俗里,可以看到多种宗教信仰相融合的细节,如佛教的僧侣、婆罗门教的占卜、万物有灵和自然崇拜等等。最具特色的是人们通过一系列的仪式把陆地上的“树姑”转变成了水上的舟神“媚亚娘”,其实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陆居文化和水居文化之间的互动。这些信仰风俗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已经无从得知,但是直到今天还可以在阿育他耶人的生活中或多或少地看到它们。特别是关于“媚亚娘”的信仰和对时间的禁忌,无论是华人还是泰人的水上居民,至今都还在虔诚地遵守。

二、礼佛与拜神

如前所述,阿育他耶的华人接受了泰国传统的佛教信仰和水上居民特有的信仰习俗,但他们同时还保持着中华传统的祖先崇拜和多神崇拜的信仰特点。

(一)祖先崇拜

在接受笔者入户调查的30户水上居民或原水上居民家庭当中,有15户为主体华人家庭(男女主人均为华人),9户为主体泰人家庭(男女主人均为泰人),3户为主体华泰混合家庭(男女主人中一方为华人,另一方为泰人)。

在所有15户华人家庭中,除了供有佛龛和泰国国王的画像之外,还供有自家祖先的牌位。其中14户保存着父辈的照片(1户在火灾中遗失照片),9户保存着祖父辈的照片或画像,3户保存着曾祖父的画像,15户都明确地知道祖辈在中国的家乡,其中9户还能具体指出是某个县(乡);在所有9户泰人家庭中,供有佛龛和泰国国王的画像,其中7户保存有父辈的照片,但没有一户保存有祖父辈以上的照片或画像;在所有6户华泰混合的家庭中,5户为华人男子与泰人女子结合,家中供有佛龛、国王画像和祖先牌位,保存有男方父辈和祖父辈的照片,男主人能明确说出中国的家乡所在地,1户为泰人男子与华人女子结合,家中不供祖先牌位,但女主人能明确说出娘家出处。

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在华人群体中存在着强烈的祖先崇拜意识。尽管他们全部都是在泰国本土出生的,而且相当一部分人根本没有去过中国,但是他们都从父辈那里袭承了有明显中国印记的思想意识和风俗习惯。在当地,节日分为三种,分别是:

泰国传统节日,如宋干节(泰历新年泼水节)、水灯节等;泰国官方节日,如国庆节(国王的生日)、母亲节(王后的生日)等;中国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

前两种节日有法定的假期,中国传统节日虽然没有假期,但是当地政府对民间自发组织的正当节庆活动予以理解和支持,因此,当地华人会在节日时举行较大规模的祭祖活动,如宗亲会的联祭、庙会和扫墓等等。敬奉祖先是华人和泰人差异最大的信仰,泰人是宗法观念薄弱的民族,而华人极重宗法关系,他们在这点上将自己和当地的泰人明显地区别开来。

(二)多神崇拜

泰王拉玛六世(1910—1925年在位)曾经猛烈地抨击过华人的宗教信仰,他说,“我们的宗教,目的在于能分明是非善恶。中国人信仰宗教完全是为了有利可图,只要会给他们带来好处的他们什么神都拜。”[3]27此话虽然有失偏颇,但也道出了旅泰华人的宗教信仰特点,即他们袭承了中国民间传统的多神崇拜。如今泰国政府对华人的传统文化持宽容的态度,这一特点就更加凸显出来。

在阿育他耶的华人社会中也不例外,当地建有本头公庙、慈悲娘娘庙和观音庙,香火极旺,每逢中国传统节日,华人社团还会举行大规模的祭祀活动。笔者在当地调查的时候正好碰上本头公妈庙的清明节祭祀活动,此次活动由张氏宗祠出资,在市中心设祭台,从外府请了潮戏戏班前来献演三天。

笔者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几乎每一个华人家庭里都会供有土地神的神位。在水上居民的浮屋里也不例外。神位一般都设在正屋的右上角墙根处,斜对着大门。有的神位被供在神龛里,并用中文书写神牌。如水上居民郭四强(中文名音译)家浮屋中的土地神神位设在回廊的右下角,为全木雕神龛,主体是红、黄、绿三色,顶上刻有牡丹花花纹,两旁是用繁体中文写对联“日进千斗粮,时招万贯财”。神龛里的神位为红底金字,上联为:四方金银进,下联为:五路财宝来,横批:合家平安,中间的主神为:中泰地主神位。

郭四强不识中文,但这并不影响他的信仰,他说神龛是他父亲在世时亲手做的,他每隔几年还要重新刷漆描金。他请笔者帮忙把神牌上的字用泰语注音,方便以后拜拜的时候可以念出来,神明会更加保佑。也有的神位设得简单一些,只在墙角贴一张红纸,设一个香炉。但是各家主人对神灵的虔诚心是一样的,平时不忘烧香,逢年过节更是要摆上供品祭拜。

佛教信仰与传统民间信仰在阿育他耶的华人社会中并行不悖,华人和本土的泰人们一样也虔诚地拜佛、聆听佛音、集资修建寺庙、向僧侣布施、参加各种宗教活动,华人家庭的男孩子在成年的时候,也都要剃度出家到寺庙里去修行一段时间(短则半个月,长则半年以上)。佛教的教义可以说是他们最大的人生精神支柱,如果说他们祭祖和拜神是为了求得祖先和神灵的庇佑,带有比较明显的现实目的,那么礼佛可能更多的是为了寻求心灵的净化和情感的升华。

但是两种不同的信仰长期并存,总会相互产生一定的影响,于是人们采取文化上的手段来相互调和,使之平衡。神话和传说就是其中的一种调和手段。

在湄南河与巴洒河交汇处的南岸,座落着一座已有六百多年历史的佛寺Wat Phanan Choeng,里面供奉着一尊高19米的坐佛像。整座庙宇为传统的泰式传统宗教建筑,金碧辉煌、庄严肃穆。但是在寺庙的后面临河处,却盖有一座两进式的小庙,为中国广东一带的传统建筑风格,白墙绿瓦红檐,镂花窗、蟠龙柱,顶檐上装饰着凤凰、龙、麒麟等吉祥物,庙门正对河开,匾上是中文“善德庙”三个大字。庙里供奉的是“慈悲娘娘”(泰语译为槟榔花娘娘),相传娘娘生前诚心向佛,乐善好施,善名远播至暹罗。暹罗王子邀请娘娘前来做客,谁知道娘娘的船飘洋过海行至湄南河口的时候,突然狂风大作、恶浪滔天,暹罗王子无法前往迎接,娘娘在船上久候未见王子,抑郁而死。人们在河口建娘娘庙,把娘娘永远地留在了暹罗,希望她永沐佛光,保佑百姓苍生。如今,娘娘庙享受着当地甚至外地华人的朝拜,长年香火不断,本土泰人虽然不会进庙烧香,但都尊重华人的信仰,并在意识上认同了娘娘的存在,并把此庙列为当地的宗教旅游点之一。

图:水上居民家中的土地神位

人类的认同起源于与自然的依存中对自然及自身的认识以及人类的实践活动。但当人类在这些因素所导致的认同产生后,却又有一种偏离于这种自然基础的要素产生,并形成特殊的认同,也促使认同更加复合化,那就是宗教以及由此导致的宗教心理及禁忌、神话等[4]。“慈悲娘娘”的传说将华人的民间多神崇拜和当地的佛教传统有机结合在一起,不但不显突兀,反而相得益彰,从肯定“神”的合理性的层面来稳定了华人信仰的合理性,进而巩固了华人的社会地位。从而我们可以看到,华人社会除了佛教、道教外,民间信仰的神庙延续着族群集体共有的观念文化与诠释系统,是民众在实际生活操作中所传承的价值意识,凝聚出历史记忆下的认知体系与行为模式,是长时间多重文化的深层组合,对人与天地鬼神的宇宙关系作整体的审视与反思,协助民众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确立相应的生存模式与价值尺度[5]35。

三、结论

文化变迁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涵化。涵化指的是不同族群接触引起原有文化的变迁,涵化研究是研究不同族群的接触而产生的文化变迁过程及其结果[6]。我们从上述中可以看到阿育他耶水上居民的宗教信仰呈现出一个多种宗教并存的状态,但是这种并存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它体现出有序的融合性和区分性:

融合性表现为两个层面,一个是社会层面的融合,表现为全民信佛;另一个是群体层面的融合,表现为水上居民船信仰中的多种宗教元素现象。

区分性也表现为两个层面,一个是华人社会与泰人社会的区分,其界线是祖先崇拜与多神崇拜;另一个是水居文化与陆居文化的区分,其界线是关于船的信仰。

阿育他耶水上居民宗教信仰的区分性和融合性并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渗透在一起,显示出水居文化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必定受到过多种外来文化的影响,这些外来文化与当地传统文化发生互动,产生文化涵化,最后形成一种新的文化类型。但是在这种新的文化类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华人所坚持的民族自我意识。许国栋在《从华人宗教信仰剖析泰国的‘同化’政策》一文中指出:“判断一个民族是否被同化,不是在于她接受些什么,更重要的是她保留些什么,谁也无法证明华人已抛去了本民族的文化和习俗,何况接受泰族文化习俗正是华人的另一传统观念——入乡随俗。”[3]31

总的来说,阿育他耶的华人和泰人在长期的接触中磨合、互动,体现出三个层面上的文化认同:华人对东道国文化的认同;华人对母国文化的认同;华人和泰人对新生本土文化的认同。认同首先反映在经济方面,无论是在当年的水居生活还是现在的陆居生活当中,华人始终在阿育他耶的商业市场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他们为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是得到当地人民的普遍认可的。其次,华人积极地参与到当地的政治生活当中,相当大一部分当地士绅以及政府官员具有华人血统。华人的传统文化也和泰国的本土文化发生了深刻的互动关系。华人不仅接受了泰人的生活方式,还接受了小乘佛教信仰,与泰人一起庆祝泰国传统节日和官方节日;而泰人则容纳了华人的传统民间信仰和习俗,并把其视为当地文化特色的一部分。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华人已经完全融入了当地社会中,虽然在居民之间还会互相分辨谁有中国血统,但是在官方的人口统计数据上,并没有特别把华人特别归纳出来。从表面上看,华人基本上都接受了泰国本地的生活方式,在日常生活方面,如衣食住行、语言和风俗习惯等,泰人与华人之间已经没有什么差别,甚至分不出什么是华人的,什么是泰人的。但是,但在内在的价值观方面,华人仍然是有所保留的,华人族群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社会结构,比如组成宗亲会、商会等等。华人社会的“五缘”特征[5]31——地缘、关系性宗族亲戚的认同、信仰性神明祭祀的认同、业缘、物缘——在当地也相当明显。

一种文化的变迁势必会引起文化内的人群的变化。原来的组织结构、原来的意识都会在文化变迁过程中受到内外两种动因的推动发生变化[7]。换句话说,就是族群意识在文化变迁的过程中发生了变化,因为族群意识的变化,又会引起族群认同的变化。在文化的涵化过程中,族群认同的对象产生了变化。文化变迁的结果之一就是引发新的族群认同,由此产生新的族群意识。就在这样的文化变迁过程中,华人既没有被泰人同化,也没有同化泰人,而是在对双方文化认同和互动的基础上共同走向现代化,实现“美美与共,和而不同”。

[1] (泰)金达纳·嘎布安贤.船:泰国中部的水上生活方式[M].泰国艺术厅,1997.

[2] (泰)索·帕莱奈.河边的生活[M].泰国:艺术之光出版社,1989.

[3] 许国栋.从华人宗教信仰剖析泰国的“同化”政策[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4(2).

[4] 郑晓云.文化认同与文化变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5] 郑志明.泰国华人社会与宗教(上)[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6] 黄淑娉,龚佩华.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218.

[7] 徐杰舜.科研方略论[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

责任编辑:杨光宗

B989.2

A

1004-941(2010)05-0031-05

2010-09-10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岭南民族源流史”(项目编号:05XMZ015)。

秦璞(1978-),女,广西柳州人,硕士,现主要研究方向为东南亚民族文化。

猜你喜欢

华人泰国信仰
何为“华人”?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海外华侨华人咏盛典
论信仰
铁的信仰
泰国的中秋节
华侨华人庆“国庆”度“中秋”
金日泰国欢乐之旅
去泰国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