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能概念的建构及相关问题的理论思考
2010-09-06奇颜小燕
王 奇颜小燕
(1.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安徽芜湖 241000;2,安徽工程大学体育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
体能概念的建构及相关问题的理论思考
王 奇1颜小燕2
(1.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安徽芜湖 241000;2,安徽工程大学体育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
运用文献资料法、内容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得出现代体能的释义。由于其复杂性和多义性,一定程度造成了部分学者对“体能”含义的误读。深入剖析体能及其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以及由此而引起的不同训练理论之间的分歧,为体能及其相关理论的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体能;建构;相关问题;理论思考
1 前言
体能的概念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引入我国以后,就触发了学界的长期论争。本文系统梳理体能研究20多年来我国学者对体能及其训练的不同理解,讨论体能概念理解上的分歧点与基于体能概念的相关问题,旨在为后续的研究提供更加明晰的思路。同时,本文也在解析体能及其相关要素之间关系的基础上,评述二元训练理论和一元训练理论的分歧点,比较二者的优势与不足,为从事训练工作的人员提供参考。
2 概念的建构及其讨论的范畴
2.1 体能概念建构及其在我国的研究现状
“体能”一词乃舶来的概念,起初源于美国体育学界。从宏观层面来说,它的原意是表达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在英文文献中,一般的表述是Fitness for competition and win;Fitnessfor life activity。即表达身体对事物(包括身体内外环境的刺激,如外在的训练、锻炼等)的适应能力[1]。这样的表述,不同国度的学者有不同的称谓。德国的学者将之称为人体的工作能力。而在法国,则被称之为身体适性。日本学者称之为体力。中国香港地区、台湾地区的学者将之翻译为“体适能”[2]。这一称谓得到华语流行国家和地区体育学术界的认可。我国内地有许多学者,至今还用体适能来代替体能这一词汇。
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对“体能”一词所涵盖的意义,国内学者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这样的争论产生两个方面的影响:其一,是正面的影响,即促进了人们对体能概念的深入理解,在概念的部分观点上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认同。其二,这种争论,由于缺乏系统性,缺乏学者面对面交流的平台,致使许多核心观点都没有得到统一看法,甚至产生观点相悖的情况。这些不同的观点,妨碍了对“体能”及其相关问题的进一步探讨。
2.2 体能的不同范畴
不管学者们对体能的理解更多的受到哪一方面的影响,其对体能概念分歧的讨论并非如实际表现出来那么充满矛盾,对体能的基本含义也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调和的,甚至可以从更高的层次上对之进行整合,使得对概念的理解归于统一。所谓的分歧也就是基于不同角度,站在不同的立场对问题理解上的差异。这种差异归于三个范畴:体育竞技视角下对体能的理解,日常生活视角下对体能的理解,囊括了日常生活和体育竞技理解的综合视角。在这三个范畴下,体能的概念可以得到较清晰的表述。
2.2.1 竞技论视角下对体能的理解
虽不能毫无遗漏地概括从竞技体育视角下对体能的理解,但从中可以看出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姑且称之为体能竞技论者)的某些特征:其一,大都同意把体能看成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因素。其二,一般都认同体能的后天可塑性,这也是科学训练的基础。其三,都重视体能训练对机体生物生理学因素的影响。体能竞技论者把体能看成是竞技体育中所表现出来的身体能力观点,尽管具有很高的认同度,但也受到了部分学者的质疑,特别是那些对体育一词持多重理解的学者。
2.2.2 “身体活动”视角下对体能的理解
许多学者质疑体能竞技论者的观点之一就是“体能”并非竞技体育特有的现象,同样也表现在一般的身体活动之中。尽管国内外学者都没有从极端对立的立场提出日常生活视角下体能的含义,但日常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体能是客观存在的。日常生活视角下体能可以大致表达为维持机体正常运行所需要的一般身体活动能力。它涵盖了一般身体活动所必备的基本生理生化因素。而这种必备的素质具有先天的遗传特征和后天的可训练特征。因此,对体能的理解又有了涵括竞技性体能和日常身体活动两个方面的综合视角。
2.2.3 综合视角下对体能的理解
对于视角不同而引起的对体能理解上的差异,一些学者希望寻求二者间的调和,希望“体能”一词既能够用于专项的竞技运动领域,也能够纳入日常身体活动的范畴,并在不同程度上为之作出努力。而体能一词的发端之初的两重含义为二者的调和做好了必要的铺垫。体能一词创用之初就包含两层含义:一方面指出体能的竞技性含义,另一方面也指出了是一般活动的适应能力。欧美学者对体能的理解也沿袭了这一习惯,既可以用来指涉竞技运动的范畴也能用来表述日常身体的一般性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同时,体能具有先天的遗传性和后天的获得性[3],也为二者的统合打牢了坚实的基础。从微观上看,无论赞成前者还是支持后者的学者都对体能的生理生化必要基础持肯定的态度。因此,无论观察者的视角如何不同,对体能的先天遗传性和后天可塑性(获得性)都有一致的认同。当然,体能的综合视角并非把两个明显不同甚至有些对立的观点生硬地堆砌在统一框架内,而是依靠学界认同的理论做支撑的。体能概念综合的可能性除了前述的体能本身性质具有先天遗传性和后天获得性的双重性质有关,还依赖于身体的适应性改变原理。运动训练理论指出,运动训练导致的身体机能增强,成绩的提高,都是基于身体对训练的适应性改变这一基本原理。体能也不例外,对体能的保持和提高,就是基于外界刺激(包括有意识的训练和无意识的环境改变)作用于身体,而后产生的适应性改变。这一综合视角,也佐证了体能一词创用之初的原始含义,既包含了体能的竞技方面含义也包含了体能的一般身体活动方面含义。
查阅近些年来关于体能的研究文献,发现持综合观点的学者人数在增加,这表明体能研究的综合视角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同。
3 与体能相关问题的思考
3.1 体能与竞技能力之间的关系
在运动训练中,体能与竞技能力究竟处于什么样的关系?对这一问题学者们看法不一。有的学者认为体能是竞技能力的基础,一切运动训练都是建立在具备基本体能的基础之上[3]。例如当前的许多高水平的训练,都把体能训练作为专项训练的基础和保证。鉴于此,许多学者认同把体能置于高于竞技能力的层次之上。与此相反,部分学者认为体能是竞技能力的一部分,竞技能力是由体能、技能、战能、心理智能等组成的,竞技能力包含体能。我们可以把前者概括为体能高于竞技能力的层次来理解,而后者则把体能置于竞技能力之内来理解。导致这两种理解上的差异的原因还是在于对体能概念理解上的偏颇,若是把体能理解为“fitness for competetion and win&fitnessfor life activity”,体能与竞技能力之间的关系显然为第一种;若把体能仅仅理解为“fitness for competetion and win”,则体能就会被认为是竞技能力的构成要素之一,即体能包含于竞技能力之内。而这两种不同的理解又会导致不同的训练理念,导致了所谓的“一元训练理论”与“二元训练理论”上的对立与分歧。为了进一步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我们需要更细致的讨论它们所包含的要素之间的关系。
3.2 体能及其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对于体能与其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的讨论,我们不妨暂时走出体能界定综合视角的藩篱,可以单独强调其竞技性,因为这里的讨论限于竞技体育这个专门的对象,同时这样做也有利于抓住问题的主要方面,便于二者关系的澄清。从前述的分析可以看出,崇尚体能竞技论的学者一般都倾向于把体能的要素归纳为:身体素质、身体形态、生理机能、心理智能等几个方面。我们通过下图大概可以看出体能及其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4]。(见图1)
从图1可以看出,体能与其构成要素不是简单的包含关系,也不是简单的上下级层次关系。我们可以把体能构成要素看成是体能在不同方面的反映与表现。生理机能是体能的生理基础,身体素质是体能状况的动态表现,身体形态是体能状况的静态表现,心理智能则是体能的隐性促动力。对体能与相关构成要素之间关系的这种探讨,不但加深了我们对体能的认识,也有利于下文关于运动训练的“一元训练理论”和“二元训练理论”[5]分歧点的讨论。
4 基于体能的运动训练理论的分歧
前述的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出体能概念的重要性。在运动训练中体能应该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呢?在运动训练中,应如何看待体能训练?体能训练与其它训练的关系如何?对这个问题的不同看法,实际上是对体能概念讨论所产生分歧的延续。根据现有的文献,可以看出体能训练的争论,产生两种不同的训练理论,即一元训练理论和二元训练理论。
传统的训练学理论,一般坚持的是二元训练理论。其核心观点是把体能训练和技能训练看成是运动训练的重要方面,体能训练和技能训练是两个独立的过程,反对训练的专项化,更反对过早的专项化训练。[6][7]实际上,这种观点是把体能看成是运动训练的基础性要素,而技能是在体能基础上进行的一种不同的训练。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大都认为体能和技能的训练是两个独立的过程,实践表明,体能的确在训练中起到基础性作用,但把体能与技能割裂开来,其训练的效果并不理想。例如,中国足球运动员搞体能测试,认为测试过关的才能是合格的足球运动员,才有资格入选国足,显然是有失偏颇的。中国足球运动的实践也表明,把体能训练同技能训练割裂开来的二元训练理念是有待商榷的。为此,有学者主张一元训练理论,其主要观点是:体育训练中的体能训练所涵盖的“速度素质、力量素质和耐力素质是臆造的,客观上并不存在”[6],体能和技能是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运动能力的元因素并非两个,而是一个,即体能的训练和保持,主张训练工作应该专项化。所以一元训练理论,实质上是认为体能是体育训练的本质,而技能是涵盖于体能之内的,亦可以表述为:体能和技能根本就是指相同的东西。专项化是一元训练理论的主要观点。
因此,运动训练的一元理论与二元理论的分歧点在于,应该把体能置于体育训练的何种地位上所产生的不同理解。这也是基于体能概念和体能与相关要素关系的不同理解的一个纵向延伸。
图1 体能及其相关要素之间的关系(来源于田学文等《体能与体能训练系统结构分析》一文)
5 对两种训练理论的再思考
目前,我国的主流训练理论还是二元训练理论为主,无论是教科书还是在训练实践都是如此。然而,2003年一元训练理论[7]提出后,引起了学界广泛的关注,人们注意到二元训练理论的不足和一元训练理论的部分合理性,在实践中,多数项目的训练,采取了取长补短的策略。在主流运动训练学的教材中,也开始强调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相结合的训练理念。
无论是一元训练理论还是二元训练理论都有其合理的地方也有其不足的地方。传统的二元训练理论强调了体能训练的重要性、体能训练的基础性作用,却又人为割裂了运动训练中的体能和技能二因素,因此不利于运动训练的整体效应。而一元训练理论虽然强调了训练的“专项化”,反对人为地割裂体能与技能的关系,并认为体能与技能训练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的侧面,不应当作不同的训练过程,但是却忽视了体能训练和技能训练本身却有着很大的差异性,体能与技能也不是简单的涵盖关系和包含关系。简而言之,一元训练理论能给人以启发,却缺乏成立的科学基础,至少目前尚无法证明其立论的“合法性”。
在训练实践中,体能的训练应该受到何等程度的重视,应该结合一元训练理论和二元训练的优点,克服二元训练理论的不足,来指导实际中的训练。并且要根据项目的特点,弹性地调整训练。显然,一元训练理论对于“训练的专项化”的强调是合理的,那么到底何时专项化,宜早还是宜迟等问题尚待进一步更为深入的研究。
6 结语
对体能这一舶来词汇的多重理解源于理解体能的多重视角。从竞技性角度、一般身体活动视角和综合视角等维度对体能概念进行阐述,有利于学界对体能概念,特别是其核心的观点形成共识,为学界对体能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体能概念理解上的差异,也影响了与体能有关的概念的理解。对体能与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并非是常识所认为的包含关系,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成是互有交叉的影响关系。而对体能与其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的分歧本身,就构成一种理论而言,并不存在严重的后果,但当这种分歧延伸到了“一元训练理论”和“二元训练理论”中并用来指导实际训练时,就会产生不同的后果。因此,应该辨证地看待二元理论的优点与缺陷,同时也不能无视一元训练理论中的优点。在实际训练,结合二者的优点,取一元理论之长,弥补二元训练之短,取二元训练理论的精华,弃其糟粕,可能是未来训练理论指导方向。当然,要辨明何种理论更能促进运动成绩的提升,需要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
[1]体育运动名词辞典编委会.体育运动名词辞典[M].台北:名山出版社,1984.
[2]Physical Activity and Health-A Report of the Surgeon General[M].U.S.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1996.
[3]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田文学.体能与体能训练的系统结构分析[J].安徽体育科技,2009,30(1):24.
[5]张春合.对一元训练理论立论基础的质疑——体能的客观存在性[J].体育学刊,2008,15(6):16-18.
[6]茅鹏.训练理论问题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8,29(5):30-32.
[7]茅鹏.一元训练理论[J].体育与科学,2003,24(4):5-10.
Contracture of Physical Fitness Concept and Thought on Physical Fitness Related Theory
Wang Qi1,Yan Xiaoyan2
(1.P.E.Department AnhuiVocational Institute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Wuhu,241000,Anhui,China;2.P.E.Institution,Anhui Universities of Technology and Science,Wuhu,241000,Anhui,China)
In this paper,the author used of literature,methods such as content analysis on the physical research in China more than 20 years of research,pointing out that the concept of understanding the physical originof the physic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multi-dimensional perspectivesof the word.On this basis,the paper discussed the concept of physical fitnes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lated and hence the different theoretical differences between training for physical fitness and its related theory provide the basis for follow-up study.
physical fitness;construction;related issue;theory thought
G80
A
1672-1365(2010)06-0041-03
2010-07-03;
2010-09-02
王奇(1975-),男,安徽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学校体育教学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