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洛酮联合氨茶碱干预早产儿呼吸暂停39例疗效观察
2010-09-05孙薇薇厉广栩
孙薇薇,逯 军,厉广栩
(海口市人民医院儿科,海南 海口 570208)
呼吸暂停是指呼吸停止超过20 s并伴有心动过缓和紫绀或突发明显的苍白及肌张力减低的异常现象。该现象多见于早产儿,可由多种疾病引起,如:电解质紊乱、颅内出血、败血症等。但也有部分患儿没有明确的发病原因,称为早产儿特发呼吸暂停(AOP)。本院应用纳洛酮联合氨茶碱治疗AOP疗效显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间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共收治AOP患儿78例。所有病例均符合《实用新生儿学》特发性呼吸暂停诊断标准[1]。男37例,女41例;胎龄29-34周;出生体重860-2100 g;发病时间在生后2-3 d者36例,4 d者32例,5-6 d者10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9例,男19例,女20例;对照组39例,男18例,女21例。两组性别、胎龄、出生体重、首次呼吸暂停发生时间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治疗方法 所有病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在首次发生呼吸暂停之后,予以氨茶碱负荷量5 mg/kg,稀释后静脉滴注,间隔12 h后给予维持量2.5 mg/kg,每12 h给药1次;治疗组同时加用纳洛酮,首次负荷量0.1 mg/kg,静推,后按0.03-0.05 mg/(kg·h)的速度经微量输液泵持续静脉注射,连续泵入72 h。两组均连用3 d,3 d后有效患儿继续治疗2 d,3 d后无效患儿或治疗3 d内病情加重患儿需改为经鼻CPAP或机械通气治疗。
1.3 疗效判定标准 每日由医生根据心电监护仪的监护结果,结合护士的特护记录,负责记录每位患儿呼吸暂停的发生次数及临床表现。显效:用药48 h内呼吸暂停停止发作及呼吸节律正常;有效:用药72 h内呼吸暂停发作次数减少及呼吸节律好转;无效:用药72 h后呼吸暂停无减少或加重[2]。
1.4 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治疗组39例显效27例(69.2%),有效10例(25.7%),无效2例(5.1%),总有效率为94.9%(37例);对照组39例显效16例(41.0%),有效9例(23.1%),无效14例(35.9%),总有效率为64.1%(25例)。两组在治疗过程中均未见不良反应,见表1。
表1 两组间疗效比较(例)
3 讨论
新生儿呼吸系统解剖结构发育不完善,生理功能不稳定,生理信息不能正常传递,神经系统发育也不成熟,呼吸中枢处于抑制状态[2],中央化学感受器和外周化学感受器不敏感,易引起呼吸调节障碍。由于上述特点,导致新生儿呼吸节律不整,这是产生呼吸暂停的病理生理基础。呼吸暂停是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常见临床症状,发生率很高。根据资料报道,早产儿呼吸暂停发生率约20%-30%,极低出生体重儿可达50%[3]。AOP一般在生后第2-6天多见,生后第1天或1周后出现呼吸暂停常有其他原因,胎龄越小,发生率越高,发作持续时间并不完全一致,到达37周时即停止发作[4]。
AOP发病的确切机制目前还不十分清楚,呼吸暂停的新生儿由于呼吸中枢处于抑制状态,肺通气量下降,肺泡通气量低,致使PCO2上升,PO2下降。二氧化碳对呼吸的调节主要是通过中枢化学感受器起作用的,中枢神经系统树状突发育不成熟,功能不良,致使对PCO2上升这一信息的传导减弱,不能正常调节呼吸;低氧对呼吸的调节完全是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起作用的,外周化学感受器的不敏感使其调节呼吸作用减弱,而低氧对中枢的直接作用是抑制的,它通过作用于延髓的吸气神经元或间接作用于桥脑等神经中枢而使β-内啡肽(β-EP)释放,起到抑制呼吸中枢的作用,从而使呼吸暂停与中枢抑制形成恶性循环。早产儿脑干神经细胞间树状突少,神经元细胞间突触少,呼吸控制不稳定,当神经元传入冲动少时,呼吸中枢传出冲动也少,即引起呼吸暂停,另外胎龄越小中枢发育越不成熟,对二氧化碳升高的反应敏感性低,尤其低氧时化学感受器对二氧化碳的刺激反应更低,易引起呼吸暂停。氨茶碱治疗早产儿呼吸暂停是通过刺激呼吸中枢,增加呼吸中枢对二氧化碳的敏感性,改善心脏功能,临床上已经取得较好疗效。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氨茶碱作用较慢,不能较快地终止呼吸暂停,且静滴过快或浓度过高易引起心悸、心律失常、烦躁、血压下降等不良反应,严重者导致惊厥。
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研究发现,早产儿脐血β-EP水平高于足月儿,并认为可能是早产儿容易发生呼吸暂停的生理基础[5]。研究结果表明,AOP发生后24 h和3 d血浆β-EP水平在治疗组与对照组间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其血浆β-EP值与动脉血气pH、动脉血氧分压水平呈明显负相关(P<0.01),表明患儿血浆β-EP活性增高与酸中毒、低氧血症有关,且两者程度越重,则β-EP释放越多,为呼吸暂停复发提供病理基础,从而推断β-EP是导致呼吸暂停始发与复发的重要因素[6]。早产儿呼吸暂停极造成机体缺氧、酸中毒,尤其是脑缺氧,促使内源性阿片样物质释放入血,导致血浆β-EP升高,作用于阿片受体,对中枢神经、呼吸、循环等系统产生抑制作用,进一步加重低氧血症、酸中毒。纳洛酮是阿片受体特异性拮抗剂,可降低血浆β-EP水平,与分布在心脑等部位的阿片受体结合,解除β-EP对脑、呼吸、心跳、中枢以及交感-肾上腺系统的抑制作用,解除β-EP降低脑干对二氧化碳的敏感性,抑制通气功能。从而兴奋呼吸,改善通气障碍,降低二氧化碳分压和缓解低氧性呼吸衰竭,所以纳洛酮可使呼吸暂停减轻或停止发作;纳洛酮还能增加心输出量、每搏量和增强左室收缩功能,提高平均动脉压,使冠状动脉血流和心肌缺氧得到改善;亦能改善脑血流量,增加脑灌注压,使缺氧后的脑血流重新分布,保证脑干等重要部位的血液供应,促使神经细胞功能的恢复,阻断缺氧继发性脑损伤的发病过程,避免呼吸暂停缺氧对脑细胞的损伤,促进早产儿智力发育[7]。
联合静脉注射纳洛酮比单独进行常规治疗能显著提高自主呼吸恢复率,缩短自主呼吸恢复时间[8]。本文治疗组39例应用纳洛酮联合氨茶碱治疗AOP显效27例(69.2%),有效10例(25.7%),无效2例(5.1%),总有效率为94.9%(37/39);对照组39例单用氨茶碱治疗AOP显效16例(41.0%),有效9例(23.1%),无效14例(35.9%),总有效率为64.1%(25/39)。两组显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9,P<0.05),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统计学意义(χ2=9.75,P<0.01)。由此可见,临床上采用纳洛酮联合氨茶碱治疗AOP比单用氨茶碱效果好,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1]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30-232.
[2]刘伟东.纳洛酮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疗效观察[J].新生儿科杂志,2001,16(3):124-125.
[3]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68-469.
[4]赵祥文.儿科急诊医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72-175.
[5]张雪峰,童笑梅,叶鸿瑁.β-内啡肽在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发病中的作用及纳洛酮疗效观察[J].小儿急救医学,2004,11(6):376-377.
[6]陆中权,张信良,林忠东,等.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血浆β-内啡肽作用机制探讨[J].中华儿科杂志,1999,37(2):76-78.
[7]张少丹,钱培德,张淑琴,等.纳洛酮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6,11(4):207-209.
[8]黄英华.纳洛酮在呼吸骤停急救中的临床应用[J].海南医学,2009,20(1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