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殖民主义与后殖民主义批评的兴起
2010-09-02陈晓琦
陈晓琦
【摘要】最早意识到当代文化殖民主义问题的是西方学者。西方学者认为,在过去对东方文化的理解上所持的西方视角以及一种以西方文化和价值标准为中心的判断体系造成了文化理解的误差和文化霸权的姿态。西方学者希望通过批判西方的文化殖民主义为非西方文化争取话语权。然而,西方学者的后殖民主义批评依旧是西方中心主义意识的产物。因此,中国学者需要正确对待西方的两种“文化殖民主义”。首先,我们不能去迎合以西方为中心的西方人对中国的遐想;其次,我们应该积极建立起以中国文化和当下历史情境紧密相联系的社会批评观。
【关键词】文化殖民主义;后殖民主义批评;东方艺术;中国当代艺术
一、西方艺术史中的文化殖民主义
萨义德在《文化与帝国主义》一书中摘录了一些西方的小说中对非洲以及印度的臆想性描述,伴随着西方人在异域疆界上视野的打开,他们的文化价值观也蔓延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并试图强加给西方文化系统以外的“异质”文化。
在西方艺术史中,曾有多位艺术家对东方世界进行过描绘——利用东方艺术形式进行艺术创作。这其实是一种西方文化殖民主义的表现,这种文化殖民即便不是对事实的曲解,其也是对非西方世界文明的假想和对事实真相的遮蔽。十九世纪欧洲两大艺术流派(浪漫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人物德拉克罗瓦和安格尔都在作品中描绘过东方神秘的异域文化。二十世纪的现代主义大师中,高更在遥远的塔希提岛上生活了下来,并在作品中有大量描绘,他的作品虽然没有了德拉克罗瓦和安格尔作品中的异域情调,但处处充满现实生活气息,高更虽然直面并认识东方文化,但他仍是以西方视角了解和诠释;毕加索在发现了非洲雕刻的形式美之后在创作中保留了许多非洲雕刻的原有形态,这看似是对非洲艺术的尊重和发扬,但实际上毕加索是为了利用——以此来寻求与传统西方主流世界的反差,以此来标榜新的艺术形式,这在本质上依然是文化殖民主义。
二 、西方后殖民主义批评的兴起
西方后殖民主义批评最早出现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萨义德的《东方主义》中,他其后的著作《文化与帝国主义》同样属于西方学术界对西方殖民主义文化和文化上的殖民政策的批评。随后,西方的后殖民主义理论体系逐渐完善,除了批判西方的文化殖民主义之外,还热衷于研究第三世界的文化现象。
西方后殖民主义批评的兴起并非偶然,其是一种肯定的文化选择。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前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引起西方人的不安,他们极力想寻找一种新的方式来重建话语权和主导地位。具体表现为,政治上拉拢“盟友”,经济上对第三世界国家进行资金支援、技术垄断,文化上则采取大力批判殖民主义文化的策略,企图取得第三世界国家的认同和信任。
西方后殖民主义批评是西方人对历史上的殖民活动进行反省的例证,但是反省的起点仍然是以西方的视角看问题,始终站在西方文化的立场上,这种表面上打着为非西方文化争取发言权的旗号的文化批判,实际上是在西方文化范畴内进行的自我批判。
萨义德后来曾声明自己并非否认西方的文化政策,他指出这其实只是一个文化视角的问题。很显然,后殖民主义批判只是西方文化在现代政治生活中采取的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和策略,是文化的殖民主义在现代社会的延伸和变体。
三 、文化殖民主义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影响
西方文化的殖民主义是其政治的传声筒。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苏联解体后,西方国家将矛头对准中国,开始为中国政治和中国人民设置其存在的合理性,把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凭空假想附上证据,并通过发达的传媒制造出大众舆论的假象。在西方人的理解中,中国还处在相当封闭、生产力落后、物资匮乏的困境中,更糟糕的是中国政府的“一党专政”同他们的民主制度和信奉自由的精神相抵触。西方人对中国当代情境的有意误读说明他们仍然是抱着文化殖民主义的心态去认识和接受中国当代艺术的,这导致他们在对中国当代艺术的价值判断上出现了偏差,即认为只有反讽政府、社会,表现空虚无聊的政治波普和玩世现实主义才是真正具有批判性的艺术。在这里我并不是要否认这些艺术的重要性,只不过真正能代表中国时代性和文化社会性的作品远不止这些,但是由于西方文化殖民主义的作祟,使它们未能被更多的观众认识。
尽管西方人是带着西方的观点来审视中国当代美术,但是他们终究还是找到并接受了适合他们趣味(尽管这种去趣味只是政治的附庸)的作品,这多少又靠近了后殖民主义一步。关键的问题是,中国当代的艺术家对这种“西方人眼中的中国”的接受,中国艺术家也开始站在西方人的角度对中国情境和个人经验做价值判断并努力迎合和证明西方人对中国的假象和“污蔑”。这其实是经济弱势群体在抵抗西方时慑于经济的压力以致向西方文化妥协臣服的表现。中国当代艺术想要在西方所施加的文化政治策略中保持其自身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就需要中国艺术的本土批评具有极高的警觉性和批判性。
四、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后殖民主义批判
中国的后殖民主义批判伴随着西方人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接受而日趋成熟。早1993年第四十五届威尼斯双年展选择了政治波普和玩世现实主义的作品后,王林就写了一篇题为《奥利瓦不是中国艺术的救星》的评论,提倡中国前卫艺术家要认清西方文化殖民主义的本质,保持艺术的独立性和批判精神。进入新世纪,艺术的国际化交流已经越来越频繁,区域间的差异性也正在缩小,中国许多艺术家为了在作品中寻求文化和身份认同,大量复制、滥用“中国元素”,打“中国牌”,表面上看像是在发扬中国精神和确立文化身份,实际上最后都成了向西方世界寻求认同和谄媚的“通行证”。
总而言之,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后殖民主义批判任重而道远。我们应该选择正确的文化视角,尽量去掉“他者”的身份,在评价中国当代艺术时,不仅不以西方人的视角衡量,而且能从中国自身的社会历史情境中寻找答案。
参考文献
[1]《文化与帝国主义》爱德华.W.萨义德 著李琨 译三联书店2007年6月版
[2]《美术批评方法论》王林 著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版
[3]《跨文化美术批评》段炼 著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