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蜃中楼》对《柳毅传》情节的戏剧改编

2010-09-02张瑞静

文学与艺术 2010年4期
关键词:戏剧性李渔改编

【摘要】《蜃中楼》是李渔根据唐优秀传奇小说《柳毅传》改编而成的传奇戏剧。李渔的《十种曲》,大多故事都是他本人原创的,只有《蜃中楼》是其根据前代流传已久的故事改编而成的,《蜃中楼》是实践李渔戏剧美学思想的范本。对《柳毅传》进行戏剧化改编的著作,以元杂剧《洞庭湖柳毅传书》和清传奇《蜃中楼》为代表。元杂剧《洞庭湖柳毅传书》在故事情节上虽然对《柳毅传》进行了戏剧改编,但李渔认为《洞庭湖柳毅传书》在表现戏剧性方面是远远不够的。围绕表现戏剧性和舞台表演,李渔对传奇小说《柳毅传》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编,创作出了传奇戏剧《蜃中楼》。本文试图通过文本细读和比较归纳的方法,对《蜃中楼》进行分析,探索戏剧改编中体现的李渔的戏剧美学思想。

【关键词】《柳毅传》;《蜃中楼》;李渔;戏剧性;改编

情节是叙事文学的骨骼,支撑着整个叙事文学。尤其在小说和戏剧中,情节的勾勒显得更为重要。所以,历代小说和戏剧作家都十分重视情节的安排。中国小说和剧作家在创作中,总以情节的完整、曲折为追求,尤其剧作家们总是设置种种巧合、误会,使剧情的发展更富于波澜,清初的李渔便是其中的一位。

一、 《洞庭湖柳毅传书》对《柳毅传》故事情节的戏剧改编

唐传奇以后,中国古典小说逐渐形成了以情节为中心的叙事模式。宋元时期,为吸引观众,作家们千方百计的使自己的话本情节内容跌宕起伏。

(一)情节的改编

元代尚仲贤创作的杂剧《洞庭湖柳毅传书》,基本保留了《柳毅传》的主要情节,不同的是:增加了洞庭龙女嫁于泾河小龙的不幸婚姻缘于父母之命的情节;增加柳毅的母亲这个角色,感叹家庭贫困,儿子不曾婚娶,并殷切的希望儿子早日发达,也就是“洞房花烛”、“金榜题名”;柳毅拒婚的理由有所变化,从不愿意杀其夫而娶其妻的纯粹义行到真心的决绝;柳毅拒婚带着龙宫赠的财宝回家后也没有成两次婚而丧妻,而是直接娶的龙女化身范阳卢氏;没有交代柳毅成仙。

(二)元杂剧情节改编的原因

在元杂剧《洞庭湖柳毅传书》中增加了《柳毅传》中没有的情节,如婚姻不幸源自父母之命,母亲希望儿子洞房花烛、金榜题名等,剧情主题向婚恋剧倾向,这样的故事情节比较容易打动观众,也增强了作品的戏剧性。《洞庭湖柳毅传书第一折写柳毅落第访友,在泾河边遇到夫家被虐待的洞庭龙女在河边牧羊,柳毅愿为其传书洞庭,这是故事的开端;第二折写柳毅传书洞庭,宫中一片悲伤,钱塘君听到此事后暴怒,大张杀伐,吞食龙女之夫,带回龙女,是故事的发展;第三折写钱塘君提议柳毅与龙女成婚,严辞中有威胁之意,柳毅拒婚,龙王赠柳毅大量财宝,是故事的高潮;第四折写柳毅娶的妻子范阳卢氏居然是龙女三娘,这是故事的结局。这样的情节结构,追求的是情节的完整统一,对故事的来龙去脉交代的是一清二楚。这样,观众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把握主要剧情。《洞庭湖柳毅传书》重视核心事件与次要事件的相互推动关系,加上中间的巧合、使剧情快速向前发展,在短时间内,上演一出完整的戏剧。

二、 《蜃中楼》对《柳毅传》故事情节的戏剧改编

郭英德在比较杂剧与传奇的结构时指出:“传奇戏曲本身是一种长篇的戏曲样式,与杂剧篇幅的短小精悍不同,传奇戏曲要求含蕴更为丰富的艺术含量,也就是要求展现更为复杂的社会内容,表现更为丰富的故事情节,塑造更为丰满的人物形象。因此,如果说杂剧是一种结构内敛的戏剧样式,那传奇则是一种结构开放的戏剧样式。”[1]在篇幅方面,《蜃中楼》共有30出,而《洞庭湖柳毅传书》只有四折;人物方面,《蜃中楼》增加了张生、琼莲、上仙等。于是,《蜃中楼》与《柳毅传书》相比,表现出了更为丰富的故事情节,塑造了更为丰满的人物形象,也蕴含着更丰富的艺术含量。

(一) 《蜃中楼》对《柳毅传》情节的丰富

李渔的传奇戏剧《蜃中楼》对《柳毅传》的情节改编与《洞庭湖柳毅传书》相比较存在较大的差异。保留的情节只有:

龙女受到夫家泾河龙王家族的虐待,在泾河河畔牧羊;龙女遇到柳毅,请求他传书给其父洞庭龙王,并且告诉了柳毅如何进入龙宫;柳毅的替身拿信赶往洞庭湖,敲击洞庭湖边的橘树进入了洞庭湖中,向龙王呈上龙女书信,宫中一片惊愕和伤心;洞庭湖龙王们盛情款待了传书者;洞庭湖之弟钱塘君建议让两人婚配。

与杂剧《柳毅传书》相比较,在对《柳毅传》的改编中,李渔丰富了故事情节,主要体现在:

柳毅和龙女初遇的地点不是龙女受苦的泾河河畔,而是在东海海面出现的蜃楼上,在此地,和未婚配的龙女舜华、琼莲双订终身,并约定到八月十五的夜晚,仍旧在此地相见。这样的改编加深了《蜃中楼》儿女风情剧的主题,男女主人公一见钟情,表现了他们对于自由婚姻生活的追求。

洞庭龙君弟弟钱塘君为洞庭龙女舜华说媒给泾河小龙,并强逼舜华与其成婚,由于龙女舜华的坚决反抗,泾河老龙罚她到泾河畔牧羊。这些情节的增加首先和时代紧密联系。程朱理学在人性论上,主张“去人欲,存天理”,人们应自觉的遵守“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标准。到清代,为吸引汉族士人,统治者确立了以程朱理学作为独尊的意识形态,对青年男女的束缚比元代严格。婚姻形式基本是家长包办,婚姻双方均无自由可言,必须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坚守的是“门当户对”的礼教规范。不仅如此,还要求妇女要“三从四德”、忠贞专一。这也正是钱塘君和洞庭君知道舜华和柳毅定情后为何暴怒,洞庭龙母面对女儿触犯封建规范的无奈。而《蜃中楼》中通过对泾河小龙愚蠢可笑行为的描述,正是对这种陈腐的封建婚姻道德的批判。

龙女牧羊时巧遇高中进士后被差往泾河巡视的柳毅,龙女让柳毅传书洞庭。柳、张二人高中进士,提高了二人的地位,让他们和龙族“门当户对”。泾河河畔的巧遇,是剧作家推动故事发展的手段,使情节发展更具波澜。

遇到仙人相助,张生煮海,迫使龙王答应了四人的婚事,最后洞房花烛。戏剧化的结局寄托了人们对于自由婚姻生活的追求。

这样的剧情符合儿女风情剧一见钟情的模式,家长包办婚姻阻碍了他们对于自由婚姻的追求。之后,李渔为提高柳、张二人的社会地位,构思让柳毅和张生都考取功名,与龙女 “门当户对”,使他们的团圆有了可能性,最后经过一番周折和磨难,终于大团圆结局。戏剧故事的曲折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吸引了观众的审美注意,让观众在观赏的时候自觉地接收李渔的思想。这一系列情节的增加,不仅交代了故事的主要人物和中心事件,更体现李渔对于戏剧构思布局的完整性。

(二)体现的李渔的戏剧美学思想

中国戏剧发展到清初,经历了元杂剧和明传奇两次高潮,积累了许多经验,也有不少人从理论上加以探讨和总结。但前人之作,以札记、评点、序跋之类居多,大抵偏重音律和文辞方面。对于戏曲,尤其是传奇,李渔鉴于明代传奇剧作存在篇幅过长的弊病,提出了自己的艺术主张,那就是他在《闲情偶寄·词曲部》中所提出的“结构第一”,重视戏剧结构在戏剧创作中的重要意义。《蜃中楼》不仅仅是篇幅的扩大,更重要的是对于戏剧结构的重视。《蜃中楼》对《柳毅传》的改编,并不是简单的对前人的重复,而是结合了自己时代的审美需求和自己的审美理想,改编中表现出了很强的戏剧性。

1、情节的集中性

指的是突出主要人物和中心事件,并以此体现“作者立言之本意”。在对《蜃中楼》情节的安排上,先是龙女舜华和柳毅一见钟情,接着是钱塘君逼迫龙女舜华嫁给泾河小龙,阻碍了他们的结合。然后作家设置让柳毅在泾河河畔巧遇龙女舜华,使二人的结合有了可能性,接着传书洞庭救出龙女,最后,又经过一番周折得以大团圆结局。全剧以“传书”为中心事件,以柳生事为主,以张生事为副,将两件事巧妙的融合在了一起,使剧本情节集中,主干突出,情节发展环环相扣,给人一种流畅明快,一气呵成的感觉。

而故事的曲折跌宕缘于蜃楼上的“双订”。“双订”后舜华被迫嫁给泾河小龙的曲折又给全剧制造了悬念,引起观众对下文的期待,又通过“传书”将四人又连在一起,“寄书”后却有突起波澜,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李渔并没有草草收场,在剧情结尾处尤下功夫,[煮海]一出描写了最后的风波,钱塘君被迫同意四人的婚事。事态的发展极有层次的表现出来,收到了很好的戏剧效果。

2、题材的新颖

题材新颖指的是题材内容应摆脱陈套,追求新奇,重视创意。李渔在《结构第一·脱窠臼》中说:“人惟求旧,物惟求新。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称也。……戛戛乎陈言务去,求新之谓也。……古人呼剧本为‘传奇者,因其事甚奇特,未经人见而传之,是以得名;可见非奇不传。新,即奇之别名也。若此等情节已见之戏场,则千人共见,万人共见,绝无奇矣,焉用传之?是以填词之家,务解‘传奇二字” [2]。《蜃中楼》中,虽然没有反映重大的社会事件,也没有能够触及时事,而是写才子佳人的悲欢离合,但李渔从故事情节本身提炼出前人没有写过的情节,对前人已经写过的“柳毅传书”题材和细节场面进行翻新,使作品本身达到了在平淡中新奇的效果。

李渔进行戏剧创作中,处处以观众为出发点,从舞台演出效果出发,把写戏当作演戏,把传奇的创作从“案头剧”变为“场上剧”也由于此。加强观众在欣赏戏剧时的艺术快感,故事内容就必须要有独创性,李渔的独创性包含新和奇。

剧作家要努力发掘新的题材;对前人已见之事,要写出它的未尽之情和不全之态;对已经流传的剧本要做新的处理。从而使观众得到耳目一新的感受。《蜃中楼》只保留了“柳毅传书“故事的基本框架,将元杂剧《柳毅传书》和《张生煮海》两个有关龙女的神话故事糅合在一起,重新创作,剧中创作了很多新的情节单位,增加了部分人物的戏份,戏剧的二、三、四出交代了两个龙女的家庭背景,这些情节的增添使龙族具有了浓浓的人情味;【婚诺】、【婚阻】两出中增添了钱塘龙对龙女婚姻的独断,加深了戏剧的婚恋主题色彩;还有柳毅、张生的金榜题名,张生的替友传书等情节都使戏剧《蜃中楼》与《洞庭湖柳毅传书》相比较给观众了一种新的感受。

3、情节结构的严谨

紧密情节结构,前后照应,使全剧成为浑然一体;李渔以为“若以针线论,元曲之最疏者莫过于《琵琶》”[3]。所以李渔戏剧改编艺术的主要方法“密针线”,就是要是戏剧结构紧密,剧情发展合理。《洞庭湖柳毅传书》是根据唐人小说《柳毅传》改编并流传,可谓是一部好的戏剧。但是,李渔仍旧能够从中找出纰漏处并进行修正。例如在泾河边龙女三娘向柳毅诉苦时曾说:“颇奈泾河小龙燥暴不仁,为婢仆所惑,使琴瑟不合” [4],至于如何“燥暴不仁,为婢仆所惑”,并没有清楚的交代,就是这样一个微小的细节,李渔也没有放过。在《蜃中楼》中,李渔有意将泾河小龙塑造成一个又痴又丑的形象,并增加了企图凭借泾河小龙而飞黄腾达的奴婢这一角色,泾河小龙被其荒谬可笑的言语迷惑,用奴婢所说美女的标准来衡量龙女三娘,以美为丑,心中不快,燥暴对待三娘,由此增加了戏剧喜剧色彩,情节发展也顺理成章,并且强化了艺术效果,使戏剧情节更加严密,情节也更符合人情事理。整部戏剧情节的发展环环相扣,波澜起伏,衔接自然,令观众看后久久难以忘怀。

(三)改编的结局更具韵味

《柳毅传》中柳毅与龙女的最终结合并获得永寿,已经有喜剧团圆结局。而《柳毅传书》对《柳毅传》的改编中,喜剧色彩相当的浓厚,因此,团圆的结局是顺理成章。《蜃中楼》更是喜上加喜,充满机趣,尤其最后性情暴躁的钱塘君逞能与神仙对垒时候的滑稽可笑,让人看起来何等的痛快。而李渔追求的还不仅仅是这些,他追求的是让人看完后还有回味无穷。《蜃中楼》中的人物比《柳毅传书》里面的人物多,戏中主线清楚明白,切合戏剧艺术的特性,为舞台剧以取得更好的舞台效果。加上李渔在塑造人物形象的时候比元杂剧要更丰富、更鲜活的多。不仅情节更加曲折复杂引人入胜,人物形象也有自己的个性特征,整个戏剧富有生气。这样一来,改编后的作品虽源于先者,但更适应时代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柳毅传》的进一步流传。

参考文献

[1]、《明清传奇戏剧叙事结构的演化》,见《求是学刊》2004年第一期

[2]、[清]李渔:《闲情偶寄》卷一《词曲部·结构第一·脱窠臼》,第9页,见《李渔全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三卷

[3]、同2,《词曲部·结构第一·密针线》,第11页

[4]、[元]尚忠贤:《洞庭湖柳毅传书》,见《全元曲》

作者简介:

张瑞静(1980.5-),女,河南平顶山人,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五年制大专部助教,研究方向:元明清文学

猜你喜欢

戏剧性李渔改编
长春花蓝+玉米黄
戏剧性CIRCUS
《悟空传》戏剧与文学的跨界叙事
《烈日灼心》:文字到影像的改编策略
中韩两国对真实事件的电影改编理念
由《万物理论》看英国传记文学的改编
莫言文学作品电影改编
回忆之城,泪雨之城
倚帝客
嗜好可当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