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双语翻译的认知心理学研究

2010-08-30王柳琪

关键词:译语范式双语

王柳琪

(浙江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 310023)

论双语翻译的认知心理学研究

王柳琪

(浙江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 310023)

随着认知科学的迅猛发展,翻译心理学这门基于认知理论的交叉性学科已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但就整体发展情况来看,人们对翻译心理的系统研究还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规模和水平。正是基于这一思考,本文作者通过探讨翻译心理研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结合翻译心理内部的研究对象,提出了该学科的 (内部纵向)理论架构;并且在认知心理学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了该学科的研究范式,即符号加工范式和神经加工范式等基本要素。

翻译心理研究;理论架构;研究范式

近年来,我国的翻译理论研究正朝着科学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尤其在 20世纪 90年代以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和呼吁展开翻译过程或翻译心理研究并意识到翻译心理研究之重要性[1-5]。翻译研究的“心理转向”逐渐兴起,即从传统的客体(即译品)研究,转向对翻译主体在双语信息转换、词语翻译转换中的心理过程的研究日益增多[6-9]。

然而,从近二十年有关翻译心理过程或翻译认知研究的相关成果来看,翻译心理研究要真正作为一个独立的交叉性学科出现,获得认可并得到学者的系统研究,似乎还有待时日。这是因为,一方面,翻译心理研究缺乏普遍认可的学科系统框架或内外部系统;另一方面,该研究的理论取向还不甚明了,以致研究方法相对单一,而且研究对象较为分散、模糊,对翻译心理过程 (含源语理解和译语生成等)的研究远未形成一种明确、系统的趋向或系列研究课题。基于这些思考,本文将重点分析和讨论翻译心理研究的学科架构、理论取向和研究范式。

一、翻译心理研究的理论架构

从跨学科的视角来看,翻译心理研究作为研究双语(或多语)转换即翻译内在心理过程的学问,与翻译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系统论认为,一个开放、交叉的学科是由以下两部分组成的:一是学科内部系统;二是学科外部系统。有鉴于此,构建翻译心理学的内部系统应思考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核心理论和相关理论的确立,它们构成翻译心理研究的框架性指导理论;(2)学科研究目标或研究对象的确立,它们构成翻译心理学研究的可供操作的研究方向和具体内容;(3)学科研究方法的确立,它是理论和任务赖以实现的工具和保证。综上所述,我们可对翻译心理学的学科内部构架简单地图示如下[10](见图 1)。

依据图 1所示,翻译心理研究的学科内部(纵向)架构图由三个基本层面组成,简称上层、中层和下层。这三层构成了翻译心理研究理论架构的基本轮廓。其中,上层由翻译学 (理论与方法)、认知心理学 (理论与方法)、语言学 (理论与方法)构成,它体现了翻译心理研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理论基础和学科研究方法。中层的构成要素是双语转换的心理过程,它体现了在上层理论与方法指导下的本学科的总体研究目标。下层分别由源语输入、理解过程、生成过程和译语输出四个部分组成,体现了本学科的具体研究对象,即译者双语转换的内在心理过程,且这一过程主要表现为源语理解和译语生成,因为它们反映了语言使用的两个基本过程(即理解和生成)。

图1 翻译心理研究的内部纵向架构图[10]

翻译心理研究的核心理论是认知心理学。这一理论定位是由该学科的跨学科研究性质和研究目标所决定的。由于翻译的性质从本质上看是认知的、心理的,作为一门以译者翻译认知心理过程为研究取向的翻译心理研究,势必以认知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为其理论框架。林语堂先生曾经说过:“翻译上的问题,仍不外乎译者的心理及所译的文字两样关系”[11]。在我们看来,这里的“心理”同样涵盖了双语信息的认知加工,如源语理解过程的认知加工和译语生成过程的认知加工。译品或(译入语)文字反映了译者认知加工的心理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译者的认知“主体性”决定了译品或译入语文字。因此,翻译心理研究试图建立的是双语信息的认知加工是如何发生的理论,这与认知科学试图建立“人脑是如何工作的”理论之动机不谋而合。

翻译的过程简单地说就是两种语言或两种文字符号的转换,它势必涉及或最终落实到语言层面。因此以研究语言及其使用为主要目标的语言学(包含心理语言学、认知语言学、计算语言学等)是翻译心理研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学科之一。没有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翻译心理研究(至少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则难以获得发展的动力,因为广义的翻译心理研究应是翻译认知心理语言学,因此“语言”和“心理”应成为该学科的两个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关键词,况且对语言(转换)心理 (如图 1中层所示)的研究已成为翻译心理研究的总体目标。除了构成认知科学主要要素之一的语言学及其子学科外,翻译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也应纳入翻译心理研究的研究领域。

翻译心理研究的总体研究目标是“双语转换心理过程”(如图 1中层所示),这与认知科学有关“人脑是如何工作的”研究目标是一致的。而作为认知科学重要构成要素的认知心理学,为实现翻译心理研究这一目标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理论基础或指导性理论框架。翻译心理研究的学科内部构架图把翻译心理学的研究目标放到了图 1的中心 (或中层)位置,这说明,认知心理学、语言学和翻译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可被视为翻译心理学“双语转换心理过程”研究目标的“上层建筑”;同时,由于翻译心理学的研究目标仅仅预示了翻译心理研究的大致方向或目标取向 (orientation),因此,它还有待分解为具体的研究对象——“源语理解”、“理解过程”、“生成过程”和“译语输出”。它们构成了翻译心理学的学科内部架构的“经济基础”。广义地说,中层所示的“双语转换心理过程”和下层所示的“源语输入”等四个过程环节构成了整个学科内部架构的经济基础。

由于翻译是源语至目标语 (译语)的言语信息转换,我们便可将这一转换过程描述为一头连接(源语)输入、一头连接(译语)输出的语码信息的认知加工过程,这一过程特征在图 1的下层已得到体现。它表明翻译的转换过程大致经历了译员的源语理解过程和译入语的生成过程,而属于认知科学范畴的翻译心理研究若要像认知科学那样关注人脑是如何工作的,那么它就应将其研究目标或对象设定为理解和生成发生的心理机制及认知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翻译心理学内部架构图下层四个环节中的中间两个环节 (即理解过程和生成过程)应成为我们研究译员“大脑是如何工作的”之认知问题的重中之重。

二、翻译心理学科的研究范式

尽管从上面的理论架构图中,我们可以初步感知翻译心理研究的理论取向,但是,它们所提供的还只是一个框架性的学科理论来源或构成要素。因此,作为一个跨学科领域的研究,翻译心理研究除了构建自己的理论架构以外,还须确定本学科的研究范式。因此,在接下来的内容里,我们将简要介绍和阐释对翻译心理研究的两个研究范式:符号加工范式和联结主义范式,并借此来表明翻译心理学的研究理论取向。

(一)符号加工范式

广义的认知心理学是指着重研究人类内部心理过程的一般心理学方法;而狭义的认知心理学也称符号加工心理学(或信息加工心理学),它是以信息处理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其主要理论是信息加工理论 (或范式)。进入 20世纪 80年代以来,信息加工理论或范式被普遍认为是研究人类认知的最好方法,也是认知科学家族中的一个经典的研究范式。该范式是一个基于计算机隐喻的符号加工范式。

认知心理学框架下的符号加工范式,把人的心理视为一个容量有限并且包含一个中央处理器和记忆存储器的符号加工系统 (或物理符号操作系统),其主要功能包括信息的输入、输出、存储、复制、建立符号结构和条件性迁移等。这与翻译所经历的源语输入、信息的复制/存取/重组和译语生成及输出的信息处理过程或认知活动是基本吻合的。事实上,与人的认知活动有关的全部心理活动 (如:知觉、注意、记忆、推理、表象、创造性、问题解决、概念形成等)都与翻译中双语转换所发生的认知活动或信息处理过程不谋而合。一言以蔽之,双语信息转换中的源语理解至译语生成,同样经历了知觉、注意、记忆、推理、问题解决、概念形成等认知活动或心理加工过程。这反映了认知心理学视角下的基于“电脑隐喻”的符号序列加工思想或加工范式,它与基于“脑隐喻”的联结主义的网络神经加工范式形成鲜明的对照。

有鉴于此,我们认为,翻译心理研究倾向认知心理学的“符号加工”思想,反映了一种既尊重经典理论,又重视操作实践的理论取向动机。产生这一取向动机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1)基于电脑隐喻的符号加工范式,可以使人们在无法直接观测大脑黑箱的情况下,能够间接感知、理解和探索人类语言使用的心理过程;(2)多数研究者对计算机结构和工作原理都或多或少地有所了解,因此,较容易建立对比联想,以便理解与计算机功能相似的人类认知系统及其信息处理过程;(3)计算机的符号线性加工特点、记忆功能等都与人脑对输入信息的感知加工、记忆存储等相应功能非常相似,因此,人们易于把翻译的双语信息处理过程理解为“始于 (源语)理解、经历记忆存取/重组等加工、终于 (译语)产出”的符号序列加工过程或阶段性发展过程;(4)基于计算机隐喻的信息加工范式或翻译“加工心理学”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可操作性,这是因为,研究者易于把翻译的理解—产出过程与日常交际中语言使用的理解—产出过程联系起来,从而加强了对翻译信息加工范式的理解和应用。

(二)神经加工范式

较之基于计算机隐喻的符号加工范式,联结主义的神经 (或网络)加工范式却反映出迥然不同的信息加工思想。前者显然是以认知科学中的计算机科学为主要理论取向的,而后者却是以脑神经学 (或脑科学)为其理论基础的。狭义地说,基于计算机隐喻的符号加工范式构成了翻译 (加工)心理学的思想基础,而基于人脑神经网络的联结主义网络范式构成了翻译 (神经)心理学的标志性理论思想。尽管联结主义网络加工范式的发展和应用远远不及符号加工范式,但是,人们对后者的应用也不是随心所欲的,因为所谓的翻译加工心理学毕竟不是万能的,且经典的信息加工范式当然也难以解释翻译中的诸多现象,如同声传译中的“源语理解”和“译语产出”的同步进行或并行加工。

那么,基于脑隐喻的联结主义神经网络加工范式究竟有哪些特点和优势?对于这一问题,研究者经过研究归纳出五个方面[9]:(1)平行结构和并行加工机制;(2)分布式表征;(3)连续性、亚符号性;(4)强大的容错性;(5)自学习、自适应、自组织功能。神经网络加工范式的上述特点和优势,说明联结主义研究范式是一个“心理活动像大脑”的理论模型,而且其“脑隐喻”理念及其对大脑功能的模拟似乎更接近人类生物脑的现实。正因为如此,以“分布表征”、“并行加工”为突出特色的联结主义理论及其网络加工范式,获得了“在认知解释方面的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范式转换”的美誉[12]。

因此,尽管符号加工范式在现实的翻译心理研究中占据重要的理论地位并拥有非常实用的价值,我们仍有必要为翻译 (加工)心理学及其研究范式补充新的理论思想,并使翻译 (神经)心理学的联结主义思想成为翻译心理学的重要补充。

随着认知心理学、脑神经学、语言学等认知科学以及翻译学等学科的发展和相关研究成果的出现,翻译心理研究的理论架构及其研究范式也会逐渐变成一个开放的系统,以便借鉴和吸收各学科的相关理论、方法和成果,用以充实和发展自己。但是,借鉴和吸收并不意味着翻译心理研究可以不加选择地全盘接受其他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翻译心理研究必须有所取舍、有所侧重。由于本文所构建的翻译心理研究的理论架构和所确定的研究范式仅仅是一些基于认知科学的开放性假设,因此,其科学性、适用性等尚有待学者们的进一步分析和验证。

[1]Bell R.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theory and practice[M]. England:Longman Group UKLimited,1991.15-17.

[2]Lorscher,Wolfgang.Translation Performance,Translation Process, 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A Psycholinguistic Investigation[M]. Tubingen:GunterNarrVerlag,1991.56-59.

[3]杨自俭,刘学云.翻译新论 [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4.308-333.

[4]杨武能.文学翻译批评管窥[J].译林,1994,(3):216.

[5]鲍刚.口译程序中的“思维理解”[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1):1-12.

[6]刘绍龙.论双语翻译的认知心理研究——对“翻译过程模式”的反思和修正[J].中国翻译,2007,(1):11-16.

[7]王柳琪,刘绍龙.翻译信息转换模型的认知心理学研究——基于符号加工范式的思考与构建[J].中国翻译,2009,(6): 20-24.

[8]王柳琪,刘绍龙.词语翻译转换过程的认知心理学研究——基于“注意论”的词语翻译心理模型探索 [J].外语教学, 2009,(6):93-96.

[9]刘绍龙,王柳琪.双语转换认知论与翻译词汇转换心理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3):1-9.

[10]刘绍龙.翻译心理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1-56.

[11]林语堂.论翻译[A].翻译研究论文集 (1894-1984)[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259-272.

[12]叶浩生.西方心理学研究新进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76.

On Cogn itive-psychological Study of Translation

WANGLiu-qi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Zhejiang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angzhou 310023,China)

Psychological study of translation has been going on well as a result of development of cognitive science.But judging from the whole,we fail to see what has been expected of the study. As a matter of fact,it is highly necessary that such things as disciplinary framework,theoretical orientation be under consideration in an attempt to have Psychology of Translation established as an independent discipline.Taking this into account,the author rests on cognitive science(with psychology and neurology in particular),and have thereupon put forward the disciplinary framework,and research methodology,which are assumed to comprise the essential parts of the psychological study of translation.

psychology of translation;disciplinary framework;research methodology

book=3,ebook=101

H059

A

1006-4303(2010)03-0336-04

(责任编辑:金一超)

2010-04-02

王柳琪(1978-),女,浙江金华人,讲师,硕士,从事翻译心理学、商务翻译研究。

猜你喜欢

译语范式双语
四川冷门绝学系列之九 《西番译语》:清代四川编纂的双语词典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乙种本《西番译语》藏汉对译音义关系辨析
关于量词的日中机器翻译规则的研究
浅谈“说”的翻译技巧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