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院校散打专项裁判3+1教学培养模式试验研究

2010-08-28

武术研究 2010年3期
关键词:临场微格裁判员

陈 扬

(成都体育学院研究生部,四川 成都 610041)

【武术散手研究】

体育院校散打专项裁判3+1教学培养模式试验研究

陈 扬

(成都体育学院研究生部,四川 成都 610041)

文章运用3+1教学模式,即分层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微格教学控制法及自主训练有机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体育院校散打裁判技能的教学培养模式改革进行试验性研究,以提高散打裁判教学效果,丰富散打裁判教学方法,更好地培养体育院校散打专项学生的裁判能力。为各省市以及全国武术散打比赛培养更多业务水平较高的散打裁判员后备力量提供培养模式的理论参考。

散打 裁判技能 教学内容 3+1教学法

随着武术散打项目的快速发展,各级赛事活动更加频繁。因此,出于本项目的发展需求,培养高水平的散打裁判员队伍成为各体育院校重要任务。培养高水平散打裁判员是一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系统工程,必须从多方面入手,才能切实抓好,创新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将有效提高裁判员的实践执裁能力。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成都体育学院2006级武术散打专项班40名学生裁判教学培养模式。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有关的国内外研究文献,包括教育学、课程论、统计学、散打教学及裁判理论等方面的书籍和专业文献资料。

1.2.2 数理统计法

对测试数据运用统计学原理进行处理分析。

1.2.3 问卷调查法

问卷经过5位专家的效度评价并修改后,共发放50份,回收48份,有效问卷47份。运用再测法对同一调查对象的一部分进行了再测量。相关系数均在0.85以上,由此可认为调查结果具有可信性。

1.2.4 教学试验法

为检验所采用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效果,于2009年9月—12月对成都体育学院武术系2006级散打专项学生40名进行教学试验。(1)试验设计。采用对比设计方法,随机确定一组为试验组,另一组为对照组。(2)试验条件的控制。为了保证试验效果的客观真实性,试验前对全体试验对象进行了散打裁判理论和临场实践的考核,并对学生临场实际操作进行了解。对成绩进行均衡处理后,随机确定一组为试验组,采用3+1教学法(3+1教学法为分层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微格教学控制法及自主训练有机结合的方法),另一组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法(常规教学法为教学大纲中要求的理论课和训练课中抽出部分时间练习手势)。两组的教学时数、教学进度、场地设备等条件均相同,课后不另做辅导。试验结束后,对试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再次进行理论考核和临场裁判技能的评定。通过教学实战选用24对技术水平较高的运动员进行实战,并在40名试验对象中随机抽取24名试验对象(其中3+1教学法组12人、常规教学法组12人),把试验对象分成4个组(3+1教学法、常规教学法各分为2组),每组6人(1个场裁,5个边裁,且轮流换做台上裁判员和边裁判员),临场裁判技能的考核评分均由非任课的4名教师担当考官,其中2名为散打国家级以上裁判,2名为一级裁判。每名学生由一名国家级以上裁判员和一名一级裁判员共同评定。综合评定由理论成绩(占40%)和实践考核成绩(占60%)构成。试验组与对照组分别进行对比测试,学生的考评成绩取两人评分的均值。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试验前阶段

2.1.1 学生对规则知识的需求

学好规则是从事裁判工作的前提。比赛通则(包括体重级别、服装护具、局数与时间等)、台上裁判员的判罚、边裁判员的判罚是裁判员基础知识也是一名合格裁判员必须掌握的业务。这三部分内容组成了散打规则的主要内容。每一部分均包含众多的条文,且多数为基本的概念和一般规定。在调查中表明学生对散打的基本规定和概念的理解不够透彻或对一些条款比较模糊在实践运用时不合理、不果断、信心不足。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辅导和进行深入细致的讲解与示范,重点是台上裁判员的精神面貌及威信的树立;运用手势和口令的准确性和果断性来体现。台上裁判员执裁的前提是通过临场正确规范的手势和口令有利于运动员技术充分的发挥,边裁判员必须对击中的理解和判断“是否度”的把握。

根据调查表明,37.5%的学生认为自身需要加强及提高散打裁判员移动和选位的实践能力,32.5%的学生想提高自己对裁判员的手势和宣判程序的知识,12.5%的学生想提高自己在判罚运动员实力相当下尺度掌握的水平,这与目前学生在临场实践时暴露出的问题相吻合。

2.1.2 两组学生在教学试验前的裁判理论、实践考核成绩

从表1可以看出,教学试验前两组裁判理论(理论考核水平等级:试题在散打国家一级裁判员理论考试题库随机抽取)和实践考核的成绩几乎没有差异。

2.2 试验阶段

2.2.1 散打规则理论教学内容安排——分层教学法

表1 两组学生在教学试验前裁判理论、实践考核成绩对比

(1)分层教学法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将散打裁判技能教学内容按理论体系分为规则和裁判法两大部分,并将每一部分划分为教学的重点内容和介绍内容。采取自学与讲授并举的方法,重点内容由教师重点讲授,并在教学过程中加以重点讲解与示范,要求学生较为熟练地掌握其理论内涵和实践特点。介绍内容由学生自学,并要求其粗略地了解和掌握有关的条文内容和临场判罚的基本要求。理论课时安排见表2。

(2)散打规则技术部分分层教学内容。重点内容:倒地,倒地在先,同时倒地,消极8秒,2秒,得分部位,禁击部位,强制读秒等。

(3)散打规则犯规部分分层教学内容。重点内容:踢裆,击后脑,头、肘、膝犯规。

(4)散打裁判法分层教学内容。重点内容:记分方法,手势,赛前准备,赛前责任。

表2 散打裁判理论课时数分配

2.2.2 散打裁判技能临场实践考核——微格教学控制

微格教学是1963年由美国斯坦福大学的D.W.阿伦(D.w.Allen)和他的同事w.伊芙(W.Eve)首先提出的。他们把微格教学定义为:“一个有控制的实习系统,它使师范生有可能集中解决某一特定的教学行为,或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学习”。微格教学由microteaching一词翻译而来,它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微格教学的内涵和本质特征。“微”字是形容词,“微”即小,体现了微格教学的微型、小步原则。“格”字的含意甚广,可作名词,意思是标准、规格,指的是每种教学技能都有其固定的目标和规范;“格”字也可作动词,意思是阻碍、隔阂及推究,可理解为每种教学技能内容之间的界定很清楚,相互不容混淆。“格”字还可以作量词,它限制着“微”的量级标准,每“格”限制在可观察、可操作、可描述、可评价的最小范围内,乃至可以定格,观察它的细部,放大那些难以捕捉的教学行为和方法,从而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评价。

(1)成立微格考核班。对试验组24名学生进行散打裁判微格考核分班,每个微格考核班由6人组成,学生严格按照裁判等级考核要求,轮流进行散打临场裁判技能与记录工作的演示。

(2)考核的微格教学控制的实施。我们将考核内容的微格控制分成3个阶段(第一阶段:国家一级裁判员水平的理论考核;第二阶段:台上裁判员裁判方法;第三阶段:边裁判员裁判记分方法)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通过微格考核的教学训练,有90%的学生达到教学目标才能进入下一教学阶段。

(3)微格考核班的评价。每次考核课时,教师对每个微格考核组进行录像。教学结束后,立即组织测评专家进行讲评

2.2.3 实例培养途径——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casemethods)系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真实事件为题材,提供学生相互讨论之用,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一种教学方法。课堂上引用的案例教学可以使学生通过具体化的实例进一步掌握散打规则。首先,课前让学生预习将要学习的规则条款,使学生有备而来。课中教师首先向学生提出所编写的各种案例,让学生思考、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答案。其次,教师将学生分成运动员组和裁判员组,运动员在教学比赛中按照教师的要求有意识地营造实战时犯规情景。裁判员组负责临场执法和记录工作。运动员组与裁判员组相对固定,在一次课或者几次课后,当裁判员组的每人都进行一次执法后,运动员组与裁判员组轮换。每两个执法者结束时,各组学生都要简要地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最后由教师再进行总结评价与示范。

2.2.4 提高及巩固方式——自主训练法

当学生理论考核合格后,教师对学生进行两个学时的裁判自我训练方法教学。向学生传授自我心理训练、临场风度和仪态手势训练、裁判技巧训练及临场注意事项,使学生全面了解、掌握自主训练的内容、方法、形式、程序及重点,进而解决裁判技能自主训练中练什么和怎么练的问题。突出自主训练,加速裁判技能的形成和发展。

3 研究分析与讨论

3.1 3 +1 教学模式有利于奠定学生良好的理论基础,提高对散打规则的理解能力

表3 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后理论测试成绩对比

从表3可以看出试验组的理论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尤其是运用题型,有高度显著差异。说明3+1教学模式既有利于学生掌握概念,又能促进学生对规则的理解,并能灵活运用规则解决问题。该教学模式在理论教学中优于传统教学法的原因是其符合体育教学的直观性、启发性和活动性原则。尤其在规划、设计、选择教学内容时,抓住和解决了裁判技能教学的主要矛盾,做到了教学时突出重点、有的放矢。该模式中的案例教学法通过有组织的典型案例,提问、假设、引导、讨论、评论,针对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并结合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形式使案例重现,让学生身临其境,躬行实践,以至于在临场执法中,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能应付自如,像对号入座一样,快速地做出反应。避免了传统教学法对规则裁判教学讲与练脱节;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学生听了教师的讲解似乎什么都懂,一上台却迷迷糊糊似懂非懂等长期未能有效解决的问题。

3.2 3 +1 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临场裁判实践能力

表4 两组学生在教学试验后裁判实践考核成绩对比

表5 两组学生在晋升一级裁判考试中的实践考核成绩对比

从表4和表5中可以看出,试验组在临场裁判实践考核和二级临场考核的成绩都好于对照组,差异达到非常显著性水平(P<0.01)。3+1教学法在临场裁判教学中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教学的原因是通过对散打规则与裁判法教学内容的分层与划分,案例教学法的应用,考核的微格控制,自主训练的引导,充分发挥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能动性的作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强了有针对性的训练与辅导。教师在课堂上不是“独唱”,而是让学生自己编写案例,并通过“自演”、“自练”、“自评”和“互评”等形式和学生一起讨论思考,集思广益,举一反三,从而达到更好地让学生掌握临场裁判技能的目的。

3.3 3 +1 教学模式有利于反馈控制原理在散打教学中技能的具体运用

教育传播学认为,反馈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必须重视反馈信息的收集。3+1教学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力求建立一个完整的教学反馈控制系统。散打裁判技能考核微格控制的反馈信息能够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做出准确的评价,并及时控制和调整教学过程,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

3.4 3 +1 教学模式能使学生有效地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技能运用

表6 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前后教学效果(即非任课教师对两组学生理论和临场实践考核的综合评分)自身对比

表6显示,3+1教学法结合散打裁判员培养的教学规律。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的客观条件,构建了完整的教学过程、严格的考核评价标准和一个严格规范、具有学科特点的散打裁判员培养教学体系。业余时间的自主训练能使学生自觉地分析、理解规则,知识记忆会更加牢固。多数学生经过一至两个月的分散练习和全体练兵基本能通过临场考核。因此,在教学试验结束后,尽管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机会基本一样,但试验组的学生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3+1教学法对裁判教学过程的各环节进行了有效的控制,为进一步巩固裁判技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5 3 +1 教学模式有利于理论讲授与临场实践紧密结合

散打裁判技能具有实践性强的鲜明特点。3+1教学除了注重内容的优化外,还充分利用幻灯片、多媒体等直观形象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强和强化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正确记忆,丰富和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对于一些常见的犯规情况,采用设定特殊场景的方式来强化和提高学生对类似情况出现时处理的果断性和敏感性,从而加速了学生对散打裁判理论知识的掌握。在教学实践中,当学生具备一定理论储备的条件下,能及时转入临场实践的教学。通过临场实践,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规则的理解和运用,真正做到两者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其互补性,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4 结论与建议

(1)3+1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教学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教学。

(2)本研究对体育院校武术系散打裁判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方法的改革是可行的。在裁判课教学中教师是关键因素。教师不仅要具备较高的散打裁判水平,还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

(3)建议各体育院校每年举办正规的散打裁判员学习班,给学生创造更多实践锻炼机会、根据学生的业务水平高低推荐参加各等级的正规比赛,促使学生的裁判技能不断提高。

[1]毛振明.体育教学科学化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刘 刚.对体育教育评价的思考与前瞻[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4).

[3]郭 英,等.体育分层次教学模式构建的试验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3).

[4]徐伟军,王晓军.面向21世纪高等体育院系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养目标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6).

[5]徐伟军,李 蕾,李英奎.对高等体育院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3).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Using 3+1 Teaching Method in Shanda Referee Techniques for P.E.Students

Chen Yang
(Postgratude Department Chengdu Sports University,Chengdu Sichuan 610041)

By 3+1 teaching method,this paper conducts experimental research both in teaching contents and in teaching methods in the area of Sanda referee techniques in the institutes of physical education.It aims at enhancing the teaching effects,enriching the teaching methods and better training the referee abilities of the students majoring in Sanda.

Sanda referee techniques teaching contents 3+1 teaching method

G85

A

1004—5643(2010)03—0054—03

陈 扬(1 9 8 4~),男,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武术理论与方法。

猜你喜欢

临场微格裁判员
短道速滑裁判员的临场执裁能力及其培养路径
The Research on Classroom Question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 Under Constructive Theory
山东省青年排球裁判员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篮球“三人制”裁判法执裁原则与临场应变的探讨
“三位一体”微格教学辅助说课的模式
县级医院是分级诊疗的“裁判员”
作文训练微格化、序列化初探
微格教学法在《军事医学地理学》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
论警察临场处置力
篮球三人制裁判法裁判员位置转换的技巧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