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拿起笔来之前……——关于“学生写作之前的准备工夫”的思考

2010-08-27江苏江和平

作文教学研究 2010年3期
关键词:工夫文本作文

江苏 江和平

拿起笔来之前……
——关于“学生写作之前的准备工夫”的思考

江苏 江和平

一份令人心情沉重的调查:

5515人56.611%1317人13.519%不知道应该写什么没有写作文的动力写作文没有方法1025人10.521%1 2 3 4………………

表格中高居榜首的是“学生不知道应该写什么”,不一而足。我们不禁反思我们的教学,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学生拿起笔来之前,没有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注。

一、感悟生活 是一种准备的工夫

在实际生活里养成精密观察跟仔细认识的习惯,是一种准备工夫。

——叶圣陶

感悟生活,就是对现实生活的观察、体验和认识。

观察是感悟生活的基础。学生写作的过程,是从客观世界汲取必要的素材,经过头脑的加工制作,再运用文字符号表达出来的过程。从写作的基本规律看,拥有丰富的材料是产生习作的基本保证。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皆可入文,学生却常常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下笔成文时往往冥思苦想,捉襟见肘。习作《我的爸爸(妈妈)》,班级里50名学生中近一半写自己生病了,爸爸(妈妈)把他(她)送进医院,一夜未睡,眼里布满血丝。选材惊人的雷同,描写惊人的一致。

大量的事实证明,观察是获取第一生活资料的重要渠道。学生只有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才能用敏锐的目光、细腻的心思、真实的体验捕捉到异彩纷呈的生活风貌。

观察能力的培养途径很多,如对事物整体的观察,对事物局部的观察,对不同事物之间或同一事物不同阶段之间的比较观察等。世界上没有“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时时留心,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上下工夫。

“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家庭琐事,一草一木,路边卖烤红薯的老人,校门口等待孩子放学的家长,自己买了一条心仪已久的连衣裙,人的大拇指为什么只有两个关节……都可以锁住学生的视线,走进学生的视野。一旦把学生的目光推向社会生活的前台,展现在他们面前的将是一个精彩的世界。有了生活的积累,选材时,学生就会自觉地把触角伸向多元化的生活海洋,真切地体味生活中的赤橙黄绿青蓝紫。

我们要不断拓宽学生的生活领域,引导学生从“我”的生活走向广阔纷繁的社会生活,去触摸花草树木,去亲近山川湖泊,去阅读亲人朋友的表情,去聆听热闹街头的低语……我们的作文教学要向生活开放。

感悟是写作的生命。感悟是指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感知所呈现的富有情感和个性的心理活动,是有所感触而得到的领悟。感悟能力强的人,处处留意,目光敏锐,善于发现生活的美,善于唤醒心中的情,对事物有独特、深刻、细腻的感受。反之,心不在焉,无动于衷,只能停留于表面。

面对世间风情万种,用情感和智慧去感受,去体悟,去接近、去把握,才会从平凡的人身上,发现人性的美好;才会从平凡的事情中,寻觅到生活的真善美,领略到人生的启迪。感悟,是心灵的微笑,是灵魂的低吟,是精神的舞蹈。

传统的作文教学以“训”为主,教大于学,重技法操练,忽视学生心灵的感悟,是舍本逐末的行为。而自然万象处处都有玄机,天地宇宙处处都是道场。禅宗以为“借来的火,点不亮自己的心灵。”即凡事只有自己感悟并内化,才会有效。写作是一项复杂的心智活动,心,是情感;智,是认知。认知是在情感的支配下外显的。作文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启发学生以自己的认识去理解和判断客观世界。这是作文发展的生成之源。

美国教育家西奥多·W·海伯说:“一个学生要想较好地学习写作,那他一定要更好地学习思考。这是一条规律,其他没有第二条路可走。”思考是感悟的温床,思考得越深,感悟到的东西越多。有了思考,再平淡的生活也仿佛有了寓意。因此,在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过程中,我们要重视启发学生思考,从而有所发现,有所感悟。

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成长经历,各有不同的智力整合结构,个性迥异,因而有各自的关注热衷方向。即使面对同一事物,也会有不同的感悟,甚至大相径庭。感悟具有浓重的主观色彩,因此,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特感悟形成自己的独特认识,这正是彰显个性的有效途径。我们鼓励学生关注自己的思考,获得自己的独特感受,并且不怯懦地把它表现出来。对于学生感受中显露的个性,更要细心地呵护。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双眼睛,就是感悟能力。锻炼和培养了感悟能力,就会让这双眼睛越来越明亮、越来越睿智。

二、阅读积累 是又一个准备的工夫

由大量阅读而提高了读写水平,这个经验是可靠的,宝贵的,值得珍视的。

——辛安亭

阅读是人类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因此被尊为“学习之母,教育之本”。从语言习得的角度来看,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学生的语言(尤其是书面语)能力是在阅读中习得语言规则,悟得表达规律,继而在写作实践中得到练习和提高的。阅读与写作密不可分,阅读是“拿起笔来之前”又一个准备的工夫。

广泛阅读。张中行先生说得好,念书是储存工具,工具多了,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拿起来就用。阅读若仅限于教材,那就有限得很,大阅读观强调不仅要重视课内阅读,也要重视课外阅读,“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的书,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鲁迅语);不仅读书本,也要读影视,必须如蜜蜂采蜜一样,广泛涉猎,这才能酿出蜜来。尤其要鼓励学生读经典,读原著,这些名著名篇中融汇了世态百相,沉淀了历史精华,让学生从中全方位、多层次地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内涵,以及深刻的人文关怀,从而提高他们感悟理解生活的能力。长期坚持博览群书,熏陶渐染,易于学生积累尽可能多的典范性的语言材料,积淀尽可能多的语感经验,不断丰富学生的“语言辞典”。

自主阅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贵心悟,守旧无功”,其自主体悟是自主阅读的思维关键和价值追求。教师要借助课文这个例子,引导学生以主体身份与课文对话,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品质,鼓励学生创造性阅读,提升审美情趣。从课内阅读迁移到课外阅读,他们能在一定的审美理念下选择文本,自主阅读,从而根据需要自觉建构,是一种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自发需要。

“日札优于作文”是语文教育家黎锦熙先生提出的观点。日札,包括写读书札记。许多大文学家都有写读书札记的习惯。培养学生写读书札记,能促使学生主动摄取文中的信息,主动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对文本进行鉴赏和再创造,在文本提供的情境中进行书面交流写作,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而且能增强学生的笔力。

读写结合。教材里的范文大多是名家名作,具有高超的语言技巧和精妙的结构布局等,有很强的写作示范性。教师要指导学生用好范例,既要深入文本,琢磨字里行间蕴含的思想感情,还要跳出文本,斟酌文章是如何表达的,而后者在教学中常常被隐去,使阅读教学少了半边天。

“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鲁迅语)“从读一流作品入手,寻思、寻言。”(朱光潜语)叶圣陶先生认为,阅读语言文学材料可以实现六个“获得”:1.获得间接经验作为写作材料;2.获得作者的思想、道理形成观点可供思索和立意;3.获得作者的感情以陶冶情操;4.获得认识事物的方法,以便自己会观察、会思考;5.获得表达方法,布局谋篇、铺陈比兴有所借鉴;6.获得语汇有了语言积累。这些作家的成功经验无不昭示我们:读与写协调发展。

我们应引导学生从阅读中汲取写作的营养,在阅读中孕育创作的灵感。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得到启示与借鉴。古人谓学文有三偷,浅者偷其字,中者偷其意,高者偷其气。这种“偷”就是模仿。偷其意、偷其气就是模仿中的创新。不取亦取,虽师勿师,学生学“偷”,会“偷”,进而将其转化成自己的写作本领,那阅读之于写作的有效性就得到了升华。

生活和阅读,都是作文不可或缺的基础,都是作文的源头活水。两者又是相辅相成的,没有一定的生活经历做基础,就很难从阅读中获得真正属于自己的认识;没有一定量的阅读面,也很难对亲身经历的生活产生专我所有的感悟。阅读生活、阅读文本,感悟生活、感悟文本,是工夫,是功夫。

南京市拉萨路小学)

猜你喜欢

工夫文本作文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工夫”与“功夫”
一杯热茶的功夫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诗内”与“诗外”工夫
“功夫”和“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