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教材练点 降低习作难度
2010-08-27浙江童慧玲
浙江 童慧玲
挖掘教材练点 降低习作难度
浙江 童慧玲
以教材为依托挖掘小练笔的练点,为习作铺设一个缓坡。为减少拓展的随意性、无效性,避免同一层面的简单训练,小练笔的着手点可从教材配套练习、经典语段、合理拓展、生动插图、主题习作的素材积累等五大块展开。
教材 练点 小练笔
“小手电,拿手上。我把开关打开来,啪!射出一个小太阳。”这是一个两岁零三个月的小孩在玩手电时发出的赞叹。诗一般的语言浑然天成,可见儿童并不缺乏想象力与表达能力。然而,我们学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却一直在纵横双向延伸,严重影响着语文学习。究其原因,从我国现行的教材体系可见一斑:小学课本一册有30多篇阅读课文,习作只有7、8次,阅读教学时间与习作训练时间之比大约是4:1。能力的形成靠训练,训练的缺失导致习作困难重重。这就要求我们不要满足于教材规定的习作次数,而纯粹的习作量增加无疑会加重学生的负担。小练笔则能为习作铺设一条缓坡,缓解学生习作的畏难情绪,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功效。入选新课程的教材历经千锤百炼般的推敲,可谓文质兼美,耐人寻味。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语文教学特别强调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地处理和使用。崔峦老师指出:“有心的话,精读每一篇课文,都能找到一个训练点。”为此,笔者对教材练笔点的抓手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拿来主义——巧抓教材配套习题练点
教材配套习题中的小练笔往往与教材内容紧密结合起来,既可以提升文本的阅读质量,又可以锻炼学生的习作能力,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应充分重视利用起来,不可处之于游离状态。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高段实验教材在课后明确安排了一定量的小练笔,以三年级教材为例,统计如下:
教材三上三下课后小练笔安排《小摄影师》:我想接着往下写这个故事。P24《玩出了名堂》:平常我们都爱玩,让我们来写写玩中的乐趣或收获吧。P60《美丽的小兴安岭》:我的家乡也很美!我要写一写家乡的一处景物。P93《荷花》:作者把荷花写得多美啊!我也要写写自己喜欢的花。P10《争吵》:读了课文,我也想写写和同学发生过的一件事情。P63
除此之外,省教育厅教研室编写的课堂作业本中也设计了一些相应的小练笔,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来自于阅读教材中的阅读提示和课后习题,如《太阳是大家的》小练笔设计:“我想对别的国家的小朋友说几句话”和《卖木雕的少年》小练笔设计:“我要写几句夸夸那个黑人少年”。一类为原创设计,如《西门豹》一课的小练笔:“我要写几句话夸夸西门豹”,诸如此类的小练笔课堂作业本中安排了许多。
教材配套习题是语文教学专家们智慧的结晶,我们大可光明正大地采用“拿来主义”,将其充分利用起来。综观这些小练笔,均与阅读课文紧密结合,应指导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明确目的与方法,紧扣教材进行练笔,在教材依托下化难为易。如《惊弓之鸟》小练笔:“更羸,我真佩服你啊……”。如果只是纯粹的作业布置而不去指导,大多数学生写出来的肯定无非是“你不用箭,只拉了一下弓,就使大雁掉了下来”、“你真是一位有名的射箭能手啊”等简单句子,这离我们的练笔目标还相去一段距离。为此应进行必要指导:可让学生说说更羸为什么能使这只大雁吓得直掉下来,课文中是怎样进行具体描写的?要求学生将更羸对这只大雁的状况分析写进小练笔里,再结合自己的感受来写一写,小练笔的内容自然丰满起来了——更羸,我真佩服你啊!你看到大雁飞得慢,就知道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你听到大雁叫得悲惨,就知道它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因此,你不用箭,只拉了一下弓,这只大雁就被你吓得从天上直掉下来。你真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分析的人,不愧是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二、经典呈现——巧抓教材典型语段练点
经典拥有强大的生命力,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是精华的积淀。在倡导经典诵读的大背景下,经典迁移式小练笔无疑将给我们的语文学习锦上添花。教学中我们可以就教材中的典型句式、典型结构进行小练笔,对经典进行自我呈现。
1.典型句式小练笔
语言是构成文章的基石,在平时教学中要撷取课文中的经典句式——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开展小练笔。如《珍珠泉》中“水是那样绿,绿得像是被周围的绿树、绿草染过似的。水是那样深,又是那样清,清得能看见潭底的青褐色的石头,能看见沉积在潭底的沙粒和已经发黑的树叶”两个句子的表达方式十分经典,其中包含着夸张等修辞手法,对此句式可进行仿写小练笔。指导时可让学生先读一读,再说一说这个句子好在哪里,学生通过观察会发现这两个句子具体形象地写出了泉水的绿和清。接着学生的发现,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可给出一些梯度性的练习,如“天是那样冷,冷得……”、“教室里是那样安静,静得……”等,然后进入自由畅写。“天是那样蓝,蓝得仿佛被画家用颜料涂上去似的”、“棉花是那样白,犹如天上的仙子把一朵朵白云抛撒向人间”等语句淋漓酣畅地流泻于学生的笔尖。再如叶圣陶老先生《荷花》一课中的“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经典语句,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其中排比最为突出。教学中可让学生说说这几句话中写了几种姿势的荷花,每种姿势之间是怎样连接起来的,由此感悟排比修辞手法以及排比句运用之好处。在此基础上可结合课后小练笔“写写自己喜欢的花”,让学生用上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写花的形状、颜色,也可让学生写写课余生活、大扫除、云朵的变化。有能力的学生可以进行无限创作。经过这样的引导,大多数学生写起来都会得心应手,“菊花的形状婀娜多姿,有的像一簇簇卷发,有的像一个个小勺子,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等语句跃然纸上。
2.典型结构小练笔
段的结构形式多样,有总分式,如上述《荷花》的片段;有并列式,如《黄山奇石》描写“仙桃石”和“仙人指路”的这一段;有因果式,如《惊弓之鸟》最后一段;还有总分总、倒因果等结构形式,这些典型结构的片段都是小练笔的最好范例。如《翠鸟》的第二自然段中“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这一片段,作者是围绕翠鸟的颜色非常鲜艳,通过头上、背上、腹部三方面具体来描写,是典型的总分结构。指导学生明白写作方法之后,设计练习如“照样子,按一定的顺序介绍小动物的外形”等让学生进行小练笔,以后习作中遇到类似片段的描写问题自然也就迎刃而解了。撷取学生练笔片段如下:小白兔多么可爱啊!一身雪白的绒毛犹如白玉雕刻而成,摸起来舒服极了。一对长长的耳朵非常机灵,听到一点儿动静就会高高竖起,做到逃生的准备。两颗红宝石似的眼睛炯炯有神,真怀疑它是不是得了红眼病。最有意思的要数它那三瓣嘴了,吃起东西来飞快地一张一合,似乎担心别人跟它抢似的。一个绒球似的尾巴挂在屁股后边,几乎淹没在一身雪白中,难怪人家说兔子的尾巴长不了呢!
三、空白补缺——巧抓教材合理拓展练点
有的教材基于主题和表达的需要,省略了某些内容,为此我们应找准空白点,引导学生以小练笔形式进行合理拓展补缺,以此加深对文本的感悟,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1.标点符号的联想。法国大作家雨果在完成《悲惨世界》的创作之后,把手稿寄给了出版社。过了一段时间,不见书出版,雨果给出版社去了一封信:“?——雨果”。 出版社随即给雨果回信:“!——编辑室”。不久,轰动文坛的《悲惨世界》便与读者见面了。这个关于标点符号的故事耳熟能详,标点在表情达意上立下了汗马功劳。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省略号往往包含着丰富的内涵,是我们大做文章的一个空白点,可在此处对文本进行合理联想。如《穷人》一文对桑娜抱回来两个孤儿后矛盾心理的描写中一连使用了七个省略号,抓住这一点可引导学生想象主人公此时此刻内心是怎样的矛盾,写出来交流。这样,学生在小练笔的过程中不仅理解了省略号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美妙,对文章理解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且也学习到了独具匠心的语言表达形式。一字一句总关情,标点符号又何尝不是呢?一个问号、感叹号、引号等也可依据教材感悟的需要大做文章。
2.心理活动的推想。文章在描写人物时,有时只写出人物的语言、行动,而略去了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在教学中可抓住这一点进行小练笔,对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推想。如《画杨桃》一课中的“不……像”、“像……五……五角星”,这两个句子说明这位同学因羞愧而说起话来吞吞吐吐。此处我们就可以设计小练笔:此时,同学们心里会想些什么呢?通过指导学生结合之前同学们对“我”的嘲笑进行想象练笔,这与教材的编写目的——老师没有直接批评教育,而是通过让同学们逐个坐到“我”的位置上实践,来感悟到“我”实事求是的精神相融合。
3.故事情节的畅想。有许多课文或多或少地留有叙写的空白点,这些空白既可以是内容的深化,也可以是内容的新解。可以是情节的衔接发展,也可以是情节的转折变化,待我们去回味思索。我们可以将这些空白处的潜在内容通过小练笔的形式显现出来,从而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如《检阅》中左腿截肢的博莱克参加检阅时和全队队员保持一致,赢得了观众们经久不息的掌声。文中关于博莱克是如何进行检阅前艰苦训练的却只字未提,而这一块又正是感悟人物形象的关键所在,于是我们可以抓这一点进行小练笔。学生在练笔中写道:博莱克接到参加检阅的通知后,立刻投入到了艰苦的训练中。早上天刚蒙蒙亮,他就在家门口的小路上练习走路;中午烈日当空下,他练得满头大汗;晚上皎洁的月光下,他仍然在一步一步地练习着检阅步伐。博莱克的腿被假肢磨破了皮,胳膊也被拐杖蹭出了血,但他一点都不在乎。他想:我一定要和大家一样棒,不让大家失望。如此一来,学生在练笔的同时感受到了博莱克的自尊、自强,可谓一箭双雕啊!
四、形色异构——巧抓教材生动插图练点
教材中最吸引小学生注意的无疑就是有形有色的插图了,经常发现孩子在上课时因为看插图而走神。在教材中有许多紧扣课文内容、生动有趣的精美插图。我们大可利用这些插图进行小练笔,对静态形色进行文字性异构。如《亡羊补牢》一课中,描写养羊人修补羊圈的就一句话“他赶快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而教材中的配套插图则将养羊人专注的样子,街坊欣慰的表情,圈里小羊的笑容,树上小鸟惊讶的表情刻画得栩栩如生。鉴于此我们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中人和动物的神情,指导学生结合寓言故事想象养羊人修补羊圈时的心理活动。街坊们看到后会说些什么,他们与养羊人之间会进行怎样的对话。小羊们又仿佛在向养羊人说着什么等,让学生在教材的依托下对插图展开合理的想象,将形色的“画”转化为灵动的“话”:丢了第二只羊后,养羊人十分后悔没有听街坊的劝告,于是他赶紧拿起工具修补羊圈。只见他左手拿着钉子,右手拿着铁锤,用力地敲打着。他想:“这回我一定要把羊圈修补得结结实实的,不会再让狼叼走我的小羊。”街坊看见了,笑着说:“亡羊补牢,犹未晚矣!”圈里的小羊们也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这下我们不用再担心成为恶狼的美餐了。”
教材中可以为我所用进行小练笔的插图不胜枚举,这些插图紧密配合课文内容的重点部分,通过小练笔使画面跟教材更好地融合在一起,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五、素材集结——巧抓教材主题习作练点
实验教材中每个单元都安排了一个主题的习作训练,一篇好文章的诞生光靠一两个课时的指导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鲁迅先生说过:“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素材的积累除了同类作文的阅读外,围绕主题以小练笔的形式进行素材集结更为行之有效。如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习作主题是“根据自己说的和同学的评价,写一写自己,向别人展示一个真实的你”。人物自我介绍往往从外貌、性格、爱好、优缺点等方面展开,因此在习作前的两个星期(约一个单元的教学时间),我们可以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对这些方面进行分层分块小练笔。列举外貌描写的指导,我让学生对着镜子观察自己的五官,抓住特点将自身的外貌用生动的语句写出来,让别人一听就知道是你。学生十分感兴趣,认真完成了片段练笔,当我读到“我的皮肤特别黑,大家都叫我小黑。眼睛特别小,连不笑的时候都快眯成一条缝了。”“我的睫毛很长很长,忽闪忽闪的,让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看起来更加美丽。两颗大门牙已经光荣下岗了。”学生们都不约而同地指向了相应的同学。化整为零,学生经过十来天的素材积累,也就下笔成章了。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只要在教学方法上,打开创作的源泉,就能使琴弦发出美妙的乐声。”但愿教材小练笔练点的巧抓,能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其中慢慢积淀,为习作铺就一个缓坡,让每个孩子都能逸于写作,让每个孩子都能迸发出诗一般的个性表达。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王本华.张志公论语文·集外集语文出版社,1998.54.
[3]小学语文教学.小学语文教学参考.2007—2008期刊.
[4]崔峦老师在福建省小学作文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上的讲话.2008.12.8.
浙江省临海市江南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