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皮针配合肢体训练治疗急性脑梗死后肢体功能障碍临床观察
2010-08-27王京军
王京军
头皮针配合肢体训练治疗急性脑梗死后肢体功能障碍临床观察
王京军
目的观察用头皮针配合肢体训练治疗急性脑梗死后肢体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7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89例,均予稳定血压、脑细胞保护剂等基础治疗,并予疏血通注射液静滴,治疗组加用朱氏头皮针疗法及康复运动功能训练。疗程均为14d。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改善亦优于对照组。结论急性脑梗死后早期进行头皮针留针配合肢体训练治疗可促进肢体功能障碍的康复。
急性脑梗死 肢体功能障碍 头皮针 肢体训练
北京市门头沟区中医医院(北京102300)
急性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 (CIS),为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目前,CIS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为严重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致残率甚高。笔者将近年对发病72h内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9例予以头皮针留针配合肢体功能训练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2年1月-2010年1月我院住院CIS患者178例,按文献[1]确诊为脑梗死。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89例。两组资料(见表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临床资料比较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予稳定血压、脑细胞保护剂等基础治疗,并予疏血通注射液 (牡丹江友博药业有限公司生产)6mL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滴,每日1次,疗程14d。治疗组另予(1)朱氏头皮针疗法[2]:选取顶颞前斜线(瘫肢对侧)、顶中线、额中线,进针时先由前顶向百会穴透刺1寸,再在顶颞前斜线上从上而下依次透刺3~4针 (即接力刺法),每根针的进针点之间距离为1寸左右,深1寸左右,当上述针沿皮下推进至帽状腱膜下层,术者执针指下感觉不松不紧而有吸针感时可施行抽气手法,即针体平卧,用右手拇指紧捏针柄,左手按压进针点处以固定头皮,用爆发力将针迅速向外抽提3次,然后再缓慢地向内退回原处(插至1寸处),以紧提慢插为主,如此反复运针10遍,共计约5min,间歇动留针4h;每隔30min可行针5遍。(2)康复运动功能训练:留针第1小时和第4小时由专业康复医师对患肢进行专业功能训练,每次20min。每日1次,6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2d,连续治疗2个疗程。
1.3 疗效评定 按文献[1]执行,分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 ~100% ,病残程度为0级)、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 ~90%,病残程度为1~3级)、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 ~45%)、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7%左右)、恶化 (功能缺损评分增多18% 以上)及死亡6级。
2 结果
2.1 两组综合疗效比较 由表2所示,治疗组总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 见表3。结果示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明显下降 (P<0.01),而治疗组下降程度大于对照组(P < 0.01)。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分,±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分,±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 <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 <0.01
组别治疗组对照组n 89 89治疗前25.29 ±6.48 24.55 ±6.39治疗后8.12 ±6.81*△15.38 ±6.03*
2.3 不良反应 两组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现不良反应。
3 讨论
CIS属中医学“中风”范畴。中医学认为中风之发生,主要是由于患者平素气血亏虚,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加之忧思愤怒,或饮酒饱食,或房室劳累,或外邪侵袭等诱因,致使气血运行受阻,筋脉失于濡养,或阴亏于下,肝阳暴张,阳化风动,血随气逆,夹痰夹火,横窜经隧,蒙蔽清窍。临床上多给予稳定血压、脑细胞保护剂以及活血化瘀等治疗,但是肢体功能恢复较慢,甚至永久性功能丧失。我们在基本治疗基础上加用朱明清教授创立的朱氏头皮针疗法,配合肢体功能康复训练,临床观察表明治疗组综合疗效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
头针疗法是在针灸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早在《素问·脉要精微论》中就指出“头为精明之腑”;明代张介宾谓“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头”,说明头部与体内的各脏腑功能存在密切关系。从经脉循行路线看,循行到头部的经脉,有督脉、膀胱经、胆经、肝经、胃经、三焦经、阳维脉、阳跷脉共8条。此外,十二经别的经气也上达头面。这种广泛的联系,是头针主治多种病症的物质基础和理论依据。督脉及足太阳、足少阳3条阳经跨域顶、额、颞三区,与颅内主管运动言语的额叶、颞叶相对应,而且头颞部因足少阳胆经在此曲折循行分布,血管神经在此也分布丰富,针刺该区可疏通经络气血、加强局部血液循环,同时又有平肝息风、清肝胆之火、鼓舞少阳生发之机的作用[3],故以顶颞前斜线(瘫肢对侧)为主穴,配以顶中线,额中线。研究表明,用头皮针针刺顶颞前斜线、顶中线、额中线并留针,能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组织微循环,增加脑组织的供氧量,从而促进大脑神经组织的修复,改善和调节大脑神经组织的功能。施针时,采取抽气手法为“得气”的有效手段,传统催气方法中有一种“留针候气”法,是本治疗时长时间留针的理论依据。有医家认为,抽气及长时留针可对针刺穴位的组织造成轻微的破坏,导致穴位出现轻微的无菌性炎症和水肿,形成了对穴位的持续刺激,直到这种炎症和水肿消失为止[4]。头皮针配合肢体功能训练,一方面可以加快患者相应肢体功能的恢复,另一方面,肢体功能的锻炼也会将信息反馈给所针刺头部感觉运动区,促进脑功能的恢复[5]。本观察初步表明,急性脑梗死后早期进行头皮针留针配合肢体训练治疗,可以减少肢体功能障碍的发生。
[1]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3.
[2]朱明清,孔尧其,彭芝芸,等.中国头皮针 [M].广州: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97,107,305.
[3]易志龙,陈伟,陈春梅,等.颞三针加腹针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50例疗效观察 [J].针灸临床杂志,2005,21(2):18-19.
[4]孔祥飞.滞针法针刺运动区为主治疗颅脑外伤后遗症40例[J].中国针灸,1998,18(4):21.
[5]蔡恒,李萌.头针配合体针治疗中风后偏瘫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9,28(7):385.
R743.9
B
1004-745X(2010)10-1667-02
2010-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