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职业院校学生的厌学问题
2010-08-24田琳
田 琳
[摘 要]职业院校大学生的学习心理有其自身的独特性,本文从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学习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等几个方面探讨了职业院校大学生的厌学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心理调适措施.
[关键词]厌学;学习心理;职业院校
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作为大学生组成的一部分,他们有着自己的特殊性,作为将来生产第一线的现场工程师,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更重要的要掌握专业操作技能,从这种角度来说,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更需要具有极强的学习能力,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 高职高专教育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学习心理也发生着变化,出现了新的问题和挑战,特别是出现厌学情绪的学生人数较之以往有了较大的增加,因此对职业院校大学生厌学问题的探讨更显得尤为重要,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在此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论述,希望能够为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一、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
职业院校的学生自身存在着较之本科院校的学生截然不同的特点,正是这些特点决定了他们在学习上出现了厌学的情况,对学习缺乏热情。
1.自我要求不严,不良习气较重,没有责任感。
2.学习上不刻苦,学习方法欠缺,不求上进。
3.逆反心理严重。
4.学生心理问题日渐明显。
二、职业院校大学生的厌学表现
根据对职业院校学生自身特点的分析,我们可以就当前职业院校大学生的厌学心理的表现程度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程度较轻的表现为被动的,盲目的学习。这类学生没有经过主动选择而确立的学习目的,学习的动机不是来自个体内部,而是来自外部(即为了应付考试)。考什么就学什么,超过此范围的就厌学。还有一类学生倒曾有过很多目标,但都是为了迎合同辈团体的舆论而制定的。别人学什么,自己就学什么,在摇摆不定中搞“多头出击”。一旦遇到一点儿挫折,便放弃一切努力,而采取一种对什么都厌学的态度,自暴自弃。
2.程度次重的表现为厌学专业理论课。课堂上,老师讲老师的,学生干学生的,有的干脆逃课以示“抗议”。这些学生认为,专业课本有两种用途:一是考试前搞突击用:二是毕业前当纸卖掉。在他们眼里,学习就是看小说,读娱乐性报纸杂志,并以此作为自己的主业,一味沉浸其中,越陷越深,而对抽象深奥的专业理论课则越发抵触。
3.程度最为严重的表现为根本不学习。不但专业课不学,其他课程也不学。一门心思用在人际交往上。在他们看来,交朋友比学习重要,将来步入社会后,朋友给自己带来的实惠要比知识大得多。再有极少一部分学生把全部心思都花在感情的纠葛中,学习对他们来说就是一种负担,强烈的厌学情绪日渐滋长,最终毁了双方的前程。
三、职业院校大学生学习心理的调适
不管职业院校大学生的厌学属于以上的何种情况,其厌学带来的危害都显而易见。从学生个人来说,专业功底不扎实,综合素质提不高,实际上等于没有完成大学培养的任务,属于不合格“产品”;从学校来讲,学生厌学,学风下降,必然导致教学质量滑坡,其负面影响可想而知;再从社会用人角度来看,将不合格“产品”输入市场,将一种不良的精神面貌和一种颓废情绪带入工作单位,不仅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有损学校形象,也会给单位工作带来影响。因此我们应该积极采取措施对职业院校大学生的学习心理进行干预,使其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当中去,最终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栋梁之材。
1.激发学习内在动机,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最根本的要注重从学习活动过程感受学习的积极意义,并且在此过程中形成自我的内在价值体验,能够对自己的认知活动感兴趣,能够为自己的进步而激动,能够为自己的成功而兴奋。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曾对一大批杰出人物进行调查,发现了他们具有的一个共同特征,是对自己的创造冲动和其他成功欣喜若狂的如痴如醉之感,马斯洛稱之为“高峰体验”。高峰体验的幸福之感能够让人们强烈地感受到自我存在的价值,高峰体验成为人们实现潜能的强大内在动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尽可能的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在学习中产生积极的体验并不断增强这种内在积极体验,激发他们的内在学习动机,使学生能够保持持久的学习热情。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浓厚的学习兴趣也是一种内在的驱动力,可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的效率。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在对专业知识了解、需要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习、实训、考察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逐步熟悉、逐步理解,对专业学习的需要感到不满足,那么也就产生了兴趣,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化被动为主动。
2.加强对学生就业观心理的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一个人若是看不到未来,他就掌握不到现在。一个人若是掌握不住现在,就看不到未来”。有的大学生由于所学的专业并不是自己的选择(如填报的专业是父母或老师的意愿),入校后因专业和兴趣不对口,往往有“明珠暗投”之感,对专业学习缺乏热情。加上平时与专业教师、高年级的同学接触机会较少,因而对自己所学的学科常常是一知半解;还有的大学生则认为自己所学的专业不是热门专业,与其他专业的同学相比会产生自卑感和挫折感。这是造成学习动机缺乏从而影响学生学习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不少大学都采取了一些相关措施,对入学新生加强专业知识教育,明确大学学习的意义,培养学科兴趣,确立适当的学习目标,但是仅有这些还是不够的。大学生时代正是处于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面对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使得大学生学习过程中暴露出种种心理问题,在这种状况下,加强大学生就业观心理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应当是个性化的,是量体裁衣的,但基本步骤是一致的,即包括自我评估、确定目标、制定措施、生涯评估四个步骤。
3.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掌握有效学习方法,合理安排时间。人们通过研究发现,著名高校和一般高校的学生在聪慧性上均无显著差异,他们只是在目的性、自律性、独立性和实验性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可见,大学生能否成材,能否发展,个人的学习态度和努力程度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大学生已经跨入成年期,应该明确地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是为自己将来走向社会积累能力和资本,也是提高自身价值的过程。因此在学习活动中,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合理利用时间,加强学习的计划性,科学安排好课余时间,才能有效的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
4.加强教师培训,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除了学生方面的因素之外,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是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弊端在于教学内容远离学生的经验,使学生觉得学习无味,教学方式不切合学生实际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因此作为教师首先应该帮助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建立合理的竞争机制;其次完善课程设置,充实教学内容,激活教学过程;最后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
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作为职业教育基地的职业院校,更是肩负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责任。本人在此对职业院校大学生的学习心理进行了浅薄的分析和探讨,相信在更多有知之士的努力下,我国的职业教育会有更加绚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陈国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2]何金彩,唐闻捷.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3]李晓文. 学生自我发展之心理学探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马存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5]徐长松,黄成惠.大学生心理概述[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6]陈小明.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观探析[J].职教论坛,2006,(10).
[7]杨伟才. 大学生学习心理对学风建设的影响[J]. 福建工程学院学报, 2005,(10). □
(编辑/丹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