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宿舍环境对高校贫困生健康发展的影响
2010-08-24曹茂昌
曹茂昌
[关键词]宿舍环境;高校贫困生;健康发展
高校贫困生是指由于经济困难而缺乏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生活质量达不到社会可接受的最低水平,处于困难、窘迫状态的在校大学生。我国高校贫困学生的数量近年已占高校学生总数的20%以上。而所有高校学生都要在宿舍居住,宿舍是学生之间交往最为频繁、联系最为密切的重要场所之一,寝室成员的不同生活方式和心里交往都会对贫困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健康发展产生影响。
一、大学宿舍的环境特点及人际关系现状
对当代大学生而言,进入大学校门那天起就开始了独立生活,而宿舍作为学生的第二个家成为学生进行生活能力锻炼、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培养团结协作能力和良好道德情操的重要场所,其中和谐的大学宿舍人际关系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由于高等学校的学生大多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个人成长背景的巨大差异容易导致成员之间在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上的不同。当代大学生基本都是獨生子,由于家庭的溺爱和社会新思潮的感染,使得他们有较强的活力和个性,但是心理承受能力较为脆弱,集体主义观念薄弱,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较弱,这些因素极容易导致寝室人际关系的不和谐,尤其是在家庭贫富差距较大的学生之间极容易产生矛盾,调节不好的会产生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个人的成长。
徐长华等人根据对高校不同宿舍现状的研究,将高校宿舍人际关系进行如下分类:
1.友好和谐型。宿舍成员之间彼此都能把宿舍整体和个体间的关系搞好,相互帮助,珍视友谊,能够克服地域和民族差异,相处融洽。当成员之间有缺点和矛盾时,能够相互包容,通过沟通和协调来解决问题。这类宿舍的每个成员在宿舍以外也较容易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并能为班级做贡献。
2.孤立松散型。这类宿舍的少数成员由于自己独特的经历、生活背景和较差的心理素质,不愿意、不喜欢或害怕与同学交往,显得“不合群”,表现出很“孤独”与“孤立”的样子。绝大多数人之间缺少直接沟通与合作,再加上成员中缺少核心人物来领导和影响其他成员,导致宿舍中人际关系淡薄,缺乏集体观念,“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就是这类宿舍的真实写照。
3.分裂对立型。由于个别成员的个性表现得不到他人认可,或者成员之间相互存在鄙视和猜疑心理,导致成员之间长期处于对立状态,不信任和排斥对方,相互之间筑起情感的“壁垒”,甚至会因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爆发冲突,使整个宿舍整日笼罩在紧张的气氛当中。
二、引发高校贫困生宿舍生活心理障碍的因素
由于物质条件和家庭环境的不同,贫困学生在日常生活、消费观念和价值取向方面与其他同学有较大差异,尤其是个人心理比较脆弱。上大学后,随着学习生活费用的增加,寝室里同龄人之间生活水平悬殊的体现更加明显,尤其是在人文环境不好的宿舍里,往往会造成贫困生不同程度的心理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等心理问题。
1.不适应生活环境,造成自尊心的损伤,引发自卑心理。一般来说,由于环境的改变,所有大学新生入学后都会有一个心理适应期。对于贫困生来说,这个适应期会更长一些,调整不好,会影响整个大学生活,甚至出现心理问题。另外,由于长期被经济拮据困扰,困难学生的生活都比较简朴,这种行为在有的同学眼中变成了“抠门”,着装成了他们区别于其他同学最明显的“标志”。这种对寒酸外表的自惭形秽,担心寝室同学鄙视的困惑心理,使经济困难学生囿于自己的小圈子里,忧郁寡欢,失去了主动与人交往的勇气和信心,慢慢的疏远了与其他同学的关系,独来独往,这种巨大的反差使贫困生的自尊心变得异常敏感脆弱,自卑心理加剧。
2.不良宿舍文化环境,造成贫困生心理的扭曲。宿舍文化环境包括成员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文化氛围和舆论导向等。如果宿舍有一种积极向上、宽松有爱、健康温馨的气息,宿舍成员之间就会感到心情愉悦舒畅,产生归属感。如果一个寝室的文化环境比较恶劣,诸如孤立分散型宿舍和分裂对立型宿舍。在这种氛围下,贫困生感觉不到宿舍的温暖,自己的行为得不到别人的理解,反而会引起他人的嘲讽和鄙视,使他们长期处于孤立无援、紧张压抑、烦躁不安的情绪当中,不仅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更会产生心里扭曲。
3.主观情绪的失控,引发怨恨心理和精神失常。困难学生的心灵世界是很脆弱的,总会因自己的困难境遇感到自卑,在较大程度上使得他们渴望得到别人的帮助和理解,希望得到尊重和平等的待遇。但宿舍成员普遍都是第一次开始独立生活的同龄人,对建立和培养人际关系的方法还不成熟,很可能在一句话或一件小事上触动困难学生敏感的神经。据统计,很多产生心理问题的困难学生都是因为没有处理好宿舍关系,引发多疑、幻听幻觉等精神问题,严重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和学业。
三、建设良好宿舍环境,促进高校贫困生健康发展的探讨
1.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发现存在学生宿舍的新问题,改善学生宿舍人文环境。宿舍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基地,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采取多种措施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到宿舍中,培育健康宿舍文化,为创建和谐宿舍环境打下坚实基础。
2.在实际教学中加强对困难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培养贫困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以促进健康人格为发展主线,从认知过程、情绪调控和行为训练三个角度开展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使学生自我意识与自信心得到增强,情绪调控能力得到改善,及时排除在宿舍生活中的一些心理障碍。通过个别心理咨询引导他们建立积极的心理防卫机制,鼓励他们尝试改善人际关系,指导他们调控情绪以降低心理焦虑水平。
3.以“三型校园”为依托,积极构建“三型宿舍”。在新的社会发展背景下以构建校园为基础,创建“节约型校园、关爱型校园、文化型校园”,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加快高校内涵式发展和确保高等教育良好的发展环境和稳定局面的必然要求。通过组办以宿舍为单位的各类活动,充分发挥各成员的特长,培养宿舍成员之间良好的互助关系、协作能力,增强宿舍成员之间的集体荣誉感,培育积极向上的宿舍文化,为学生的健康良好发展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徐长华,刘平.大学宿舍的研究[J]. 青年研究,1985,(06).
[2]衣俊卿.在黑龙江省高校党的建设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2009.□(编辑/穆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