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煤改——一场着眼未来的产业革命
2010-08-24
文/本刊记者
这是一场风暴。2009年,煤炭资源整合席卷了整个三晋大地,其力度之强、范围之广、程度之深为历年之最,大量的中小煤矿在这轮风暴中被整合兼并,“煤老板”这个特殊的群体退出历史舞台。
伴随这场整合进程的是一场舆论风暴。遭受经济损失的部分浙商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动机驱使下,引发了煤改合法性之争。此外,关于国进民退、价款补偿等的争论也甚嚣媒体之上。
作为这场风暴的发起者——山西省政府扎扎实实地推行着既定的政策,面对来自煤老板、地方政府、媒体等各方面的压力,兼并重组工作破冰前行。
按照2009年4月16日出台的《山西省煤炭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规定,到2011年,山西省在原有2598座煤矿的基础上,只保留1000座,兼并重组整合后的煤炭企业规模原则上不低于年产300万吨,单井生产规模原则上不低于90万吨。这个规定像奥卡姆剃刀,将1000多家不符合要求的企业剔除。
在山西省政府的铁腕手段下,截至2009年11月中旬,山西全省矿井数量由原来的2598处减少到1053处,办矿企业主体由原来的2000多家减少到130家,平均单井规模达到年产110万吨。
尽管山西省政府在媒体面前刻意保持低调,但是这次煤炭资源整合已经取得巨大成功,其意义与影响都是深远的。
“炒煤团”出现的历史背景
山西因煤而兴,也因煤而乱,这次疾风骤雨式的煤炭资源整合就是为了彻底改变多年来形成的“多、小、散、乱”积弊。
煤炭作为我国经济建设的基础能源,其发展历程与共和国的发展是一致的。
1981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鼓励“有水快流”,促进了山西小煤矿的蓬勃发展。
1994年,国务院批准实施《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个体也拥有了采矿权。此时,煤炭开采的主体越来越多,除了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军队、劳改农场、学校、个人等都拥有煤矿。
集体煤矿和个体煤矿的大量涌现,不可避免地带动了矿业权的流转。1996年,新修订的《矿产资源法》承认了“矿业权可以有条件地流转”,即矿业权需要有偿取得。尽管国家在1998年对矿业权进行了进一步的规范,但是流转的突破口一开,就再也无法遏制。
到2000年左右,山西许多煤矿由于层层转包现象严重,产权不清,有些煤矿实际上成了私营煤矿。这为浙江炒煤团的出现开辟了道路。
温州人刚开始去山西并不是投资的,而是携技术去建矿井。由于当时煤炭价格极低,有些新建煤矿付不起井巷工程款,索性将煤矿给温州人,以此抵债。一些有眼光的温州人开始在山西投资,当时几十万就能买一座煤矿。第一代“温州炒煤团”由此诞生。
可以说,第一代“温州炒煤团”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特殊历史时期下形成的特殊商业群体。
2002年后,煤炭市场开始好转,煤价上升,原来投资几十万的煤矿,转眼间价值过亿。“煤老板”一夜间腰缠万贯,成为“暴发户”的代名词。第二代“温州炒煤团”此时开始进入山西,他们在煤炭市场的低谷中介入,在市场的繁荣中获益。
当第三代炒煤团在2006年后进入山西时,山西的煤炭市场已经产能过剩,尤其是在焦炭领域。大量小煤矿的存在带来了安全、浪费等诸多方面的隐患,大规模的煤炭资源整合已经是箭在弦上。
可以说,“温州炒煤团”的兴衰,皆时势使然,其兴,也忽,其衰,也速。
小煤矿的“四宗罪”
浪费资源、破坏生态、草菅人命、腐蚀干部——这是人们总结的小煤矿“四宗罪”。
在山西2000多座煤矿中,年产30万吨以下的煤矿占到2/3以上,产业集中度极低。受到资金、技术的限制,小煤矿无法使用先进的采掘工艺,煤炭回采率大多在15%左右,好一点的,也很少有超过30%的,只有极个别的能达到50%。按前几年山西中小煤矿年产3.5亿吨煤计算,每年至少浪费10亿吨煤炭资源。这是多么触目惊心的数字!大型煤炭集团在先进的综采技术支持下,回采率达到90%以上。如果山西彻底扭转小煤矿的落后开采模式,使资源回收率大幅度提升,将大大延长山西作为煤炭资源大省的时间。
山西对煤炭的过度开发,导致了环境灾害。有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山西省煤炭行业累计塌陷、破坏和煤矸石压占土地已达6.67万公顷,而且正以每年塌陷、破坏土地5000公顷的速度递增,其中40%为耕地。山西的大同、临汾等城市始终处于我国污染最严重城市之列,汾河等十条河流污染也非常严重。山西人享受了煤炭带来的利益,也付出了环境污染的巨大代价。据山西社会科学院测算,30多年来,山西因挖煤造成环境和经济损失约3000多亿元。
小煤矿最大的问题在于安全。2007年山西乡镇煤矿事故死亡人数占总数的70%,百万吨死亡率是重点大矿的17.8倍。山西的煤炭一度被称为“血煤”,山西的经济被称为“带血的GDP”。小煤矿就像一颗安全事故的地雷,不知在什么时候就会发生爆炸。对于山西官员来说,每次矿难都是噩梦,因矿难而被降职、革职的官员接连不断。2007年12月5日发生的临汾洪洞特大矿难,直接导致市长李天太被免职。2008年9月8日,襄汾县发生特别重大溃坝事故,导致276人死亡,时任山西省省长的孟学农引咎辞职。临汾市市委书记夏振贵停职检查,此后半年多的时间内,一直无人接手临汾市市委书记的职位。以至于人们认为“晋官难当”,其难就难在安全。
诚然,小煤矿象蓄水池一样吸纳了不少村民就业,但是小煤矿也给某些官员带来了权力寻租的空间。有媒体曾就小煤矿办证贿金进行调查,估算总额过百亿。这个数字只是山西煤炭黑金的一角,更多的数额无法精确估量。但可以肯定的是,山西官煤勾结引出的腐败窝案一直不曾停歇。
小煤矿的暴利大部分来源于超额开采,而超额部分会造成税收的流失。有煤老板曾透露,核定生产能力为30万吨的矿井,实际生产能力可能达到50万吨甚至更高,超额部分才是他们的主要利润来源。在监管缺失的状态下,地方政府的税收遭受巨大损失。
小煤矿的兴起曾经一度缓解了国家煤炭供应紧张的局面,但是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小煤矿自身的种种弊端暴露无遗。此时,让小煤矿退出历史舞台成为山西的必然选择。
山西的“刮骨疗毒”
为了降低小煤矿产生的负面作用,山西一直对中小煤矿兼并重组,并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04年开始,山西进行煤炭产权改革,关闭4000多座非法煤矿,并将年产9万吨以下的小煤矿全部关停,煤矿数量从10000多个,下降到6000多个。
第二阶段从2006年开始,30万吨以下煤矿被关闭。山西的煤矿下降到2008年的2800余座。这两个阶段的整合使山西出现了大型煤炭企业,比如阳煤、潞安等五大煤炭集团。
2009年开始的资源整合是第三阶段。山西省政府的目标是,到2011年,山西全省煤炭矿井总数由2598座减少到1000座,到2015年减少到800座;到2010年底,建成3个年生产能力亿吨级的特大型煤炭集团;杜绝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到2015年百万吨死亡率下降到0.1人以下。调整的另一个目标是实现煤炭产业的升级,发展煤炭循环经济,拉长产业链。
为了保证目标的实现,山西省安排了1800亿元用于煤炭行业2009年与2010年的固定资产投资。
2009年4月,山西成立“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工作领导组”,省长王君亲自挂帅,担任组长,其他成员均为山西省煤炭工业厅、国资委等机构的高层。这是山西煤炭产业发展史上规格最高的领导小组,反映出山西对此次煤炭资源重组整合的决心与魄力。
原煤炭工业部副总工程师郝凤印为山西的举措叫好,“这次山西省一下子把产能门槛提高到90万吨,是原来的3倍,这至少是为未来20年的产业发展布局。”
这次整合的主体是山西五大煤炭企业集团,不是以煤为主业的企业退出了煤矿的控股地位,如山西省太钢、焦炭集团、能源产业集团、国际电力集团等。此外,省属国有重点煤炭企业下属的22座不符合条件的小煤矿,也被关闭。在实际整合过程中,外省的煤炭企业也纷纷来到山西跑马圈地,比如河南义煤集团获得在襄汾矿井整合唯一主体资格。
据悉,在整合后保留的1053处矿井中,国有矿占19%,民营矿占28%,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混合所有制矿占53%。这样,山西省形成了以股份制企业为主要形式,国有、民营并存的办矿格局。这个比例也说明,山西并没有把民营煤矿一棍子打死,有些民营煤矿反而在这次整合中茁壮成长。在产煤大县柳林,8个整合主体中有7个是民营企业;在吕梁市,民营企业占整合主体的60%。有些媒体哀叹“山西再无煤老板”,真是大可不必。
截至目前,山西省重组整合煤矿企业协议签订率达到97.9%,煤矿新的主体接管到位率达到85%。这意味着,山西省大规模的煤炭资源整合工作基本完成。
这次山西的煤炭资源整合被形容为“破釜沉舟”“壮士断腕”,为了整合,山西付出了2009年上半年GDP负增长4.4%的代价,一季度更是达到负增长8%。
这反映出山西的经济结构单一,严重依赖煤炭产业,也可以看出山西进行煤炭资源重组、建设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形成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及紧迫性。
小煤矿是附着在煤炭大省山西身上的痼疾,为了治愈疾病而采取了“刮骨疗毒”式的疗法,虽然有损伤,虽然有阵痛,但是为了肌体的长久健康,这些牺牲都是值得的。
利益平衡难题
在这轮整合风暴中,挟裹进去的利益相关群体包括煤老板、整合主体企业、当地政府和百姓等。整合过程中,最大纷争来自各群体的利益诉求,其中煤老板的反应最为激烈。
根据山西省政府的规定,煤矿在整合过程中,收购价格包括三部分,即矿井建设投资、资源价款和债权债务。其中,争议最大的是资源价款一项。山西省政府出台的具体补偿标准是:在2006年2月28日山西省187号文实施前缴纳资源价款的,按照百分之百的标准给予补偿;在此之后缴纳价款的,按照百分之五十的标准补偿。
原先煤老板认为价值几个亿的煤矿,整合时被评估为几千万。巨大的价格落差导致双方争执不休,并引发对立情绪,这成了山西煤改的一个焦点。煤老板们认为政府指定的评估机构不公平,而兼并主体则认为煤老板们漫天要价。
煤老板间流传的一句话 “煤矿以 ‘白粉价’买入,再以‘白菜价’卖出”,流露出许多愤懑与无奈。
但是,在抱怨的同时,需要弄清“白粉价”的由来。山西的小煤矿开采权转让,在2006年之前,煤炭资源价款是每吨几毛钱,即一个储量为100万吨的煤矿,只需要支付几十万元的资源价款。随着煤炭市场的升温,煤炭价格逐渐上涨,一些矿主为了获得短期经济效益,承包下煤矿之后,高价卖出。如此这般几次转手之后,煤炭资源早已不是原来的价格。最后接手的矿主,其煤炭资源价格可能高达每吨几十元。
最后一批小煤矿接手者原指望拿下个聚宝盆,没想到接手的是滚烫的山芋。按照山西省的统一规定,煤炭资源价款的补偿标准是每吨一两块钱,这显然无法达到煤老板的盈利预期。有些煤老板提出将办证贿金纳入补偿范畴,当然也得不到支持,国有企业无法把黑金入账,而且根本不应该为不正当竞争产生的费用埋单。
在晋投资煤炭的浙商损失惨重,因此抗议的声浪更高,以至于浙江省政府开始出面协调。但是山西省不为所动。他们认为,根据宪法,资源是国家的,不能买卖;煤炭资源领域的违法违规经营、非法交易、地下协议和不正当利益,法律和政策不应予以保护,当然也得不到相应补偿;采矿权人把投资形成的资产和尚未开采的国家资源混为一体,据为己有,不合理,更不合法。
面对外界的抗议及各种评论,山西没有止步,煤改进度一刻也没有耽搁。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煤矿整合的谈判工作是错综复杂的,每个矿都有各自的特点,最终的协议内容大体一致,但又略有差别。对于部分特别优质的资源,有些国有企业最终不得不高于指导价签订兼并协议,但高价的部分出现在协议的附件里,向上申报时只呈送主本,以便通过审批,形成所谓的“阴阳合同”。
面对整合过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山西省进行充分考虑,总的原则是让合法的“存量资产”和“既得利益”受到保护不受损失;资产权益如有流转让渡,要给予合理补偿;让原有的惠民政策和合法权益得以延续。
针对当地政府税收流失的担心,山西省政府规定重组后的煤矿企业,在煤矿所在地登记注册,确保税费上缴渠道和各方既得利益不变;针对煤矿工人工作问题的担忧,山西省政府规定对原地方国有煤矿的从业人员,顺延签订劳动合同进入国有重点煤炭企业,保持原有的待遇不变。
山西煤改基本上尘埃落定,同时兼顾到各方利益,但又不失应有原则,是山西能够成功的原因之一。面对错综复杂的各界关系,山西作出了一次有益的探索。
山西煤改的标本意义
山西煤改改变的不仅仅是煤老板的命运,还有整合主体的命运,最根本的是改变了山西未来的发展模式。
潞安集团是山西五大煤炭企业集团之一,是山西煤炭资源整合工作做得最早,也是做得最好的企业。此次煤改为潞安集团增加煤炭储量10亿吨,增加产能4500万吨,预计在2011年,潞安集团的产量将超过1亿吨,提前实现企业制定的亿吨级发展目标。
潞安集团王庄矿是潞安集团整合工作做得最出色的,也是整个山西煤改中做得最好的企业之一。王庄矿整合了12个地方煤矿,增加储量超过3亿吨。王庄矿自身煤炭储量仅有1亿吨,想打造千万吨级的矿井,几乎是涸泽而渔。但是这次整合工作使他们拥有了更强大的后备力量,他们称之为“后劲工程”“前景工程”。如今,12个煤矿已经整合为3个公司,矿长、安全矿长、总工程师等“六大员”都进驻各矿,200多人的技术骨干已经派出去,复建复产工作进入到实质性阶段。预计在2010年王庄矿就可达到千万吨级的规模。
有专家曾说,煤改就像谈恋爱,需要双方都满意。临汾一家肥煤公司就是和王庄矿自由恋爱的。早在2008年5月,那家肥煤公司的老总得知王庄煤矿来到临汾寻找合作伙伴,立即开车从北京回山西。双方经过几次交流考察后,发现对彼此的资金、技术、人才、资源等很满意,于是很快签订了整合协议。
这位老总非常具有前瞻眼光,他认为这是不可避免的潮流,早一天整合早一天获益。该矿整合前年产45万吨,整合后规划年产120万吨。依托大的煤炭企业集团,获益的不仅仅是安全以及科技提升,所产的煤炭再也不用为运力和销路发愁了。虽然不再是矿长,但这位老总依然持有40%的股份,这也就意味着他以后每年的分红比例在48万吨煤左右,收益高于整合前。
更让他感到轻松的是头上的安全大山终于有人分担了,以前总是担心煤矿出事故,睡觉不踏实,虽然刚年过40,但已是满头白发,而且得了严重的心脏病。整合后,他终于睡上了安稳觉,并抽出时间去做了心脏手术。
在山西煤矿整合过程中,这样的合作并不是孤例。许多煤老板是地道的山西人,他们多年的心血已经倾洒在煤矿的开发建设过程中,既然改变无可避免,就主动寻求好的合作伙伴,用他们的话说叫“两害相权取其轻”。
这次煤改对于山西的改变是巨大的。它改变的是传统生产方式,改变的是传统发展模式,改变的是传统政治生态,其伟大意义将在以后的时间里逐渐凸现出来。
这次煤改适逢经济危机触底反弹,各种生产要素成本处于较低水平,山西煤改可以用最小的代价创造最大的效益。
现在山西的煤改已经超出了本省的影响,内蒙、黑龙江、河南、陕西、贵州等省份纷纷派人前来学习经验。潞安等整合成功的企业成为学习的范本,整个山西成为中国煤炭行业的改革标杆。
山西作为国务院批准的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试点省份,其煤炭资源整合的尝试已经取得阶段性成功。从国家发展大局、山西发展大局出发,这次煤改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次产业革命,必将对未来中国煤炭工业的走向产生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