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的群体和群体的成长
2010-08-17卢芳
卢 芳
摘 要: 团体心理辅导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促进团体成员健康人格的积极成长”。本文在“操作技术”、“关系的构建”及“互动成长”三个层面上探讨了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实施原则和注意事项。在团体辅导中,咨询师应注意把握以下两方面内容:(1)在心理与行为层面上把握辅导对象的静态和动态特征;(2)构建共同参与和共同成长的辅导模式。
关键词: 大学生群体 成长 团体心理辅导 学生工作
高校辅导员所要面对的工作对象是一个有趣而复杂的群体。他们刚刚经历过激烈的高考竞争,第一次离开家庭的呵护独自走向了社会。大学向他们展示的是一种全新的生活,而他们则需要在处处洋溢着青春飞扬的校园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天地。他们有时思维奔逸,豪情万丈,有时却沉默寡言,抑郁焦虑。在家长和老师看来,他们还是不谙世事的“大孩子”,而在他们看来,自己俨然已经是成熟干练的“小大人”了。总之,这是一个成长中的群体,也许会有许多的青涩和稚嫩,但成长中总是孕育者无限可能的希望和憧憬。
本文所关注的正是这个充满激情和希望的群体。从文题来看,“成长的群体”意味着大学生群体具有动态性和发展性的特点,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心智发展程度、社会化水平、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的素质都存在诸多的差异,因此我们的工作不应一以概之;“群体的成长”这一概念则启发当前的高校辅导员应注意捕捉学生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内部需要和心理诉求,从整体角度出发,通过系统的团体活动促进群体内成员的互动和交流,最终帮助他们找到打开心理成熟和积极适应之门的钥匙。团体心理辅导作为心理咨询的一种手段,可以在群体特征和干预路径之间建立合理的联结,恰如其分地在“成长的群体”中实现“群体的成长”。
因此,本文将从团体心理辅导的技术理念和操作要义入手,结合大学生群体主要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初步探讨这种咨询方法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切入点、使用原则及运用技巧,希望能够对实践领域的心理辅导人员有所启发和帮助。
一、在心理与行为层面上把握辅导对象的静态和动态特征(成长的群体)
团体心理辅导(也称作团体辅导、团体咨询或集体咨询)是指在团体情境中针对来访者所实施的心理帮助与指导。它强调团体内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并以特定形式的团体活动为载体,促使成员在观察和学习的过程中学会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并主动体验并澄清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群体的关系,从而熟练掌握调整和提升与他人关系的社会技能,最终发展出良好的生活适应能力。从辅导对象的角度出发,团体辅导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技术层次”,包括一些基本的操作要求和规范(这里涉及理论依托、团体焦点的确定、方案的选择、前后测评估等);第二是“关系层次”,指的是在掌握技术要求的基础上,组织者和辅导对象之间建立起互信、合作、和谐的关系,在积极的关系图景中实施并实现活动目标;第三是“成长层次”,组织者和辅导对象淡化或忽略自己的角色,技术不再是主导整个过程的核心要素,取而代之的是在最大限度互信的基础上所展开的活动主题,双方在和谐的互动中实现了共同的成长。
从技术层面上来讲,团体心理辅导作为系统的辅助性心理成长方案具有成本低、覆盖面广、易于操作等优点,因而日益被高校心理咨询从业人员所认可和接受,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其技术内涵与操作规范。但是,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许多教师只是生硬地实施既有的团体活动操作规程,过分注重技术和程序。对于来参加活动的学生特点钻研得不够深入,这些特点包括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生源的地域差异、家庭背景差异等人口统计学变量方面的因素,同时还包括认知风格、人格特征、情绪情感特征、行为反应特征及同伴关系质量等心理变量方面的因素。如果在实施团体心理辅导的时候忽视了对上述因素的研究和分析,只是简单地将学生看做是没有思想和差异的活动客体,那么整个过程就会流于形式,难以实现深入提升心理和行为适应能力的初衷,并且难以突破第一个层次的局限。因此,对于高校心理教师而言,在掌握团体心理辅导技术的基础上,还应该在了解工作对象方面做足功夫。要捕捉和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既可以借助专业的心理测评工具量化地加以确定,又可以通过质性的访谈、座谈、观察等方法去深入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对已有的活动方案进行合理的修订和革新。在深入了解学生的特点以后,才有可能在彼此之间建立起互信、合作与和谐的关系,以此保障活动目标的实现。
另外,大学生群体最大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其具有“动态性”和“发展性”的特点。因此,我们不但要研究学生的基本心理和行为特点,而且要注意捕捉他们在四年大学生涯中的心理发展和变化规律。因为对于这样一个成长中的群体而言,上面提到的诸多因素处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状态中,这种变化可能体现在不同年级学生之间的差异上,也可能体现在同一年级学生在不同情境中的差异上。比如,在团体心理辅导中,我们面对的总是由多名学生组成的活动小组,而个体在单独状态和处在群体中的时候,其心理和行为反应倾向都是存在差异的。变化总是在不知不觉中悄无声息地进行着,活动组织者要善于捕捉这种变化,将静态层面上对其基本心理行为特征的了解和动态层面上对其发展和变化规律的了解结合起来,由此才可以有的放矢地与他们构建合理、高效的沟通渠道和交往模式,最终达成互信、合作与和谐的关系。这样的关系可以在系统的团体辅导活动中稳定地发挥作用,使得咨询过程突破单一技术取向的局限,为实现干预目标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二、构建共同参与和共同成长的辅导模式(群体的成长)
团体心理辅导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促进团体成员健康人格的积极成长”,这里的“成长”是个人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积极状态,但它并不是发展的静态终点,也不会脱离群体中其他成员而独立完成。在大学生这个联系紧密、交往频繁的群体中,这一点体现得尤为明显。团体心理辅导强调“成长”,它是人们在互动过程中所收获的发展成果,而这种收获同时造就了群体中其他成员的成长,两者之间应该是互为因果的关系。因此,團体辅导活动的组织者在完成第二个层次(构建互信、合作与和谐的关系)的基础上,还要向第三个层次的活动目标迈进,通过构建共同参与和共同成长的辅导模式实现群体所有成员共享的“成长”。
在这个过程中,咨询师要扮演的角色微妙而复杂,一方面要引导和监控活动的进程,充当领导者的角色,另一方面还需要淡化咨询师的身份特征,和所有的成员一起参与到活动中去,并真正去寻找与体验成长的乐趣和愉悦。这一点非常重要,所有人积极参与是活动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前提。团体辅导一定要体现群体活动的特点,要在群体互动的过程中将每一个成员的智慧和思想、困惑与缺失整合到一起,形成整体的合力,借助群体社会化过程中群体文化对个体的巨大影响力,在此基础上不断地修正业已形成的群体共识,合理运用群体的推力,促使个体在其中积极地探索个人成长中的诸要素,也就是前面提到的“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并主动体验并澄清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群体的关系”。另外,对于活动方案和临场自由度的把握也是一个难点,咨询师一方面要对整个活动的主旨和目标时刻保持清晰的认识,在问题和主题导向的思路指导下开展活动,另一方面还要将活动的主线“隐藏”于活动形式之中,避免由于说教痕迹过于明显而影响干预活动的外部效度。
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辟了新的思路,今后还需要不断加强这种咨询技术与大学心理辅导的有机结合。希望本文在群体互动和群体成长的视角上所做的讨论能够对相关实践工作有所启发和帮助。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2]李佩玲,宁淑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团体心理辅导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地质教育,2010,(01).
[3]周叶露.试谈团体辅导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