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鲁迅的儿童教育思想浅析

2010-08-17

文教资料 2010年14期
关键词:鲁迅

唐 燕

摘 要: 鲁迅作为我国现代的文学巨匠,对儿童教育有着特殊的情结。他在小说、散文、杂文等作品创作中渗透着对儿童健康成长的爱和对儿童教育的关注,直接或间接地对当时的儿童教育加以抨击,提出了教育儿童的种种正确主张,丰富和发展了儿童教育的科学思想。鲁迅的教育思想蕴含着丰富的教学哲理,是教育工作者的宝贵财富,对今天的儿童教育仍有极强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鲁迅 儿童教育思想 基本观点

鲁迅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也是伟大的教育家。在儿童教育方面,鲁迅有许多科学而精辟的教育见解。本文就鲁迅的儿童教育思想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鲁迅儿童教育思想形成的基础

(一)思想的基础。

鲁迅的思想发展有一个从进化论到阶级论,从革命的民主主义到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的过程。早在南京读书的时代,鲁迅就接受了进化论思想,相信“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十月革命以后,他从中吸取了新的力量,积极地投入到伟大的五四运动中。革命的实践进一步促进了他思想的发展。特别是在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反革命政变后,他开始用阶级观点来看问题和分析问题,同时坚定“唯新兴的无产者才有将来”的信念,他把革命的希望寄托在无产阶级身上,逐步地形成了共产主义世界观。鲁迅坚定刚强的思想品格体现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思想志向和立场,从而也为他形成敏锐的、深刻的、精辟的教育思想奠定了基础。

(二)实践的基础。

鲁迅具有教育实践经历,且对教育问题也有许多重要论述。鲁迅针对封建社会压抑儿童、摧残儿童的旧教育体系,从儿童自身特点出发,在创作和评论中,提出了许多使儿童健康成长,成为解放的人的新思想,主要是对封建儿童观的冲击和批判。鲁迅长期的教育实践经验历练了其教育洞察力,发现旧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大胆提出改革旧中国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形成了深刻且富有哲理的教育思想。

二、鲁迅儿童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

(一)“救救孩子”——惊醒了一个时代,开启了一个有关启蒙与教育的重大话题。

1918年5月,鲁迅在发表的《狂人日记》中,发出“救救孩子”的强烈呼声,呼吁人们把孩子从封建礼教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培养一代新人。他的“救救孩子”开启了一个有关启蒙与教育的重大话题。同时,鲁迅揭示了旧中国社会对儿童缺乏教育的重视性,他在1918年9月发表的《随感录二十五》中说:“中国的孩子,只要生,不管他好不好,只要多,不管他才不才。”鲁迅的“救救孩子”就是要把孩子从封建主义的淫威下解放出来,从愚昧无知中解放出来,从一切旧思想、旧习惯中解放出来,表达了他对儿童健康成长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的重视。

(二)关于儿童教育要做到“一要理解,二要指导,三要解放”的告诫和呐喊。

第一,理解孩子。孩子有自己的世界,与成人的截然不同,不能把他们当作“成人的预备”或“缩小的成人”。如果不理解孩子,一味蛮做,便会妨碍孩子的发展。这一教育思想在科学、教育、社会迅猛发展的今天,要求我们对儿童的认识和教育更要科学地理解儿童,这是鲁迅先生儿童教育思想给予我们的基本启示。为此,教师、父母和社会成人需要从多个层面认识、理解儿童,认识到儿童有别于成人的身心特征,从而为正确地指导儿童奠定基础。

第二,指导孩子。“长者须是指导者、协商者,却不该是命令者”,不能用同一模型无理嵌定,应当“养成他们有耐劳作的体力,纯洁高尚的道德,广博自由能容纳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能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不被淹没的力量”。鲁迅的这一教育思想与当今提倡重视“引导和指导学生”的教育理念是相一致的。因此,我们在教育中要正确地“指导”孩子——既不包办代替,又不放任自流,教师应以引导者、指导者、合作者、组织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与学生建立平等的、互动的关系。

第三,解放孩子,即把孩子看成是“人类中的人”,“交给他们自主的能力”,“全部为他们自己所有,成一个独立的人”。追求自由是人类的天性,但人的不确定性使得这种赋予儿童自由的解放又充满危机。科学的做法是“有所为,有所不为”——针对儿童能够独立自主的活动,就应当“不为”;面对儿童不能独立完成的活动,就应当“有所为”,将教师的指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儿童在成人的指导下获得健康、顺利的发展。

(三)关于家庭教育中“放任”与“管束”的两个极端教育偏向的见解。

关于青少年教育,历来就存在“放任”与“管束”两个极端的问题。鲁迅曾敏锐地发现这个弊端,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说:中国中流的家庭,教孩子大抵只有两种法。一种是“任其跋扈,一点也不管,骂人固可,打人亦无不可,在门內或门前是暴主,是霸王,但到外面,便如失了网的蜘蛛一般,立刻毫无能力”。另一种是“终日给以冷遇或呵斥,甚而至于打扑,使他畏息退缩,仿佛一个奴才,一个傀儡”,父母往往认为是“听话”,以为是教育的成功,等到放他到外面去,“则如暂出樊笼的小禽,他决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其实这两种家庭教育方法至今还有不少父母在采用,或者把孩子培养成“小霸王”,或者把孩子培养成“奴才”。在中国的传统家庭教育中,家长教育孩子,容易走极端,要么是一味地放任,要么就是完全地束缚。正确的教育方法,就是了解儿童,遵循儿童的身心特点,切忌用成年人的思想去理解儿童,更不应该用成年人的一套方法去要求孩子。鲁迅全新的、敏锐的教育观念,值得我们深思。

(四)强调“幼本位”的主张。

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处于高潮,鲁迅发表了著名的社会评论《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虽然说的是做“父亲”的原则,但实际上核心的问题正是教育,换句话说,也不妨把题目扩展为《我们怎样做“教师”》。在这篇文章中,鲁迅批判了“长者本位与利己思想,权利思想很重,义务思想和责任心却很轻”的封建观念,明确地提出了一个“幼本位”的主张,即要把孩子放在“本位”,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从孩子出发,并指出:“中国亲权重,父权更重”,“父对于子,有绝对的权力和威严”,反对那种认为“幼者的全部,便应为长者所有”,“理该做长者的牺牲”的专制思想。因此,鲁迅还运用生物进化论的观点,指出生命是“要发展,要进化”的,认为“后起的生命,总比以前的更有意义,更近完全,因此也更有价值,更可宝贵”,但可惜的是中国的旧见解,又恰恰与这道理完全相反,本位应在幼者。鲁迅的这一教育思想与当今注重提倡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是一脉相承的。

(五)提出“立人”的思想。

“立人”是鲁迅教育思想中一个相当重要的观念。“立人”的核心和本质是要追求一个“个体的”与“精神的”自由的价值理念。这个理念所能给我们的民族带来的是能解放自己的方法。作为精神界之战士,鲁迅的一生是启蒙的一生,救赎的一生,而他启蒙与救赎的宗旨则在于“立人”,在他早期的论文《摩罗诗力说》中就已经明确提出来了。鲁迅强调说:“立国必先立人。”翻译成今天的说法,就是“人权高于主权”。只有先立人,这个国家才能立起来。这一教育思想与当今提倡教育学生要自强自立,奋斗不息的理念有共鸣之处。

三、鲁迅儿童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一)使我们进一步明确了教育目标——培养怎样的儿童。

在鲁迅的儿童教育观中,他注重儿童教育要使儿童德、智、体诸方面的全面发展。他认为,中国传统的儿童教育主要是培养“奴才”和“顽童”,而当今的儿童教育应是培养“后起新人”,儿童教育只有培养“后起新人”,才能使新的一代,“将来成为完全的人”。鲁迅说,培养孩子要有“耐劳作的体力,纯洁高尚的道德,广博自由能容纳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能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不被淹没的力量”。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先生的观点是:儿童首先应该是健康的,健壮的;朝气蓬勃、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应该是顽强的,勇敢的,挺胸仰面的;应该有自己的思想和品格。

(二)使我们进一步掌握了教育方法——怎样培养儿童。

1.重视家庭教育(或早期教育)

鲁迅认为,儿童教育要及早进行,他主张,儿童教育要及早从家庭教育开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最直接的首要的模仿对象。早期的家庭教育尤为重要,对于一个人能否成才有着极大的关系。可见,鲁迅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度,他主张所有的家长都不要做“只会生不会教”的家长,都要成为“人”的家长,即生了孩子,还要想着怎样教育,才能使孩子将来成为一个完全的人。

2.尊重儿童的天性

传统的儿童教育主张“静”,不主张“动”,这违反了儿童的天性。“教人不要动”,只能扼杀儿童的天性。而鲁迅则主张“动”,要多活动。他说:“我以为人类为向上,即发展起见,应该活动,活动而有若干失错,也不要紧。”作为人类一分子的儿童更应该活动。他认为,儿童教育要符合儿童好奇、好问和好动的天性。同时,儿童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也应随之而改变。

3.做到持之以恒

鲁迅说:“做一件事,无论大小,倘无恒心,是很不好的。而看一切太难,固然能使人无成,但若看得太容易,也能使事情无结果。”鲁迅的这一观点时时提醒儿童教育工作者在儿童教育中,无论儿童有多大的缺点,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持之以恒地做下去,最终把儿童培养成为“后起新人”。儿童教育工作者要保护孩子心中积极的东西,并持之以恒地给予善意的引导,使之向着好的方向转化,从而促进儿童身心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唐淑,钟昭华.中国学前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05-108.

[2]沈佳.论鲁迅儿童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绍兴市鲁迅小学教育集团首页“鲁迅教育思想研究”栏目.

[3]史如涛.鲁迅对儿童的教育思想.绍兴市鲁迅小学教育集团首页“鲁迅教育思想研究”栏目.

[4]汪国娟.鲁迅教育思想随谈.绍兴市鲁迅小学教育集团首页“鲁迅教育思想研究”栏目.

[5]郦月琴.浅谈鲁迅“立人”思想.绍兴市鲁迅小学教育集团首页“鲁迅教育思想研究”栏目.

[6]裘建儿.鲁迅“立人”思想给予当代儿童教育的现实意义.绍兴市鲁迅小学教育集团首页“鲁迅教育思想研究”栏目.

猜你喜欢

鲁迅
鲁迅虚拟(外一首)
鲁迅《自嘲》句
鲁迅的真诚
阿迅一族
鲁迅与西方现代主义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解读鲁迅《呐喊》内部的思想
早期受控之鲁迅的翻译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