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论与国画实践教学相结合的研究
2010-08-17艾萍
艾 萍
摘 要: 新世纪对人才的要求更注重综合素质与人的全面发展,高校中国画教学面对新要求也需改革,将中国画论教学与山水画实践教学相结合,从建立中国画审美观念入手,提升认识。在山水画实践教学的两个阶段:山水画临摹与写生教学,临摹教学从解读作品开始,在教学中注重审美观念与技法两个方面的传统,较好地掌握独特的笔墨形式;写生教学重在“心师造化”的感悟,以“搜尽奇峰打草稿”的目的去传达生活。
关键词: 山水画教学 理论教学 实践教学 临摹 写生
中国画是中国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具体文化样式之一。山水画作为中国画中代表性的绘画形式,充分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与智慧。山水画是高校美术学专业的必修课。通过学习中国山水画,我们能够了解古人对于自然的哲学态度,发现中国传统艺术的意境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然而现代中国美术教学最初以西方美术教学体系为模式,即使是传统中国画教学也受到这一影响,在统一的西方模式下自然不易发挥中国画教学的自身特色,导致教学重技而轻理,学生缺少中国画观念陶养,中国画的学习往往停留在对技巧的研究与操作之中。
在教学研究中,我们认识到要将山水画教学目标放在传统文化审美的高度,不能只局限于课程内容本身。高瞻远瞩的认识定位,才能使实际教学不成为简单的认知和技巧练习,应将中国画教学的核心,定位在建立起中国画的审美之中。
目前的教学也多关注教实际效果,重技艺的教学模式使一些教师认为绘画教学就是学生长时间的练习,多画就可达到手法熟练的成效与结果。从教育的规律看,这忽视了知识的掌握需要一个消化与理解的过程。教学的实际也只是短暂的显示成绩,由于认识上的缺乏,成绩很难稳固。绘画艺术本身是一个终生探索的过程,是绘画思想引导了技巧。
树立正确的中国山水画传统审美观是山水画教学的关键,“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提高认识就是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方法。在西式的教学体系下学生的绘画基础是以素描、色彩为主的绘画造型训练,这种的造型观念渗透在中国画教学中,初习中国画的学生会习惯性地拿西画中的“体块、透视”等标准来解读中国画,这种语境上的差异必然使学生难以真正理解中国画,造成对中国画判断上的原则性错误。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从建立中国画的审美观念入手。当然,山水画教学课时有限,教学应从美术课程教学的全局出发,协调相关理论课程,在教学目标与课程设置中为培养学生中国绘画美学观服务,需要多门相关课程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中的互补协调。
2005年教育部出台《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强调“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克服重技能、轻人文的弊端,突出课程设置的综合性”等原则。方案中不仅保留了原有的中国画实践教学,而且设置了中国画论课程。在这一方案的指导下我们将中国画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看做一个整体,通过中国画论教学与中国画实践教学相结合,以提高学生对中国画知识与技能的全面掌握。中国画论教学的参与可以帮助学生从理论的高度来指导中国画的实践活动,从认识上转变观念,完善中国画教学的内容。
以往的中国画教学都是以实践为主,即使是实践课前的理论讲授,也只是对中国画的发展、种类、技法知识、文房四宝等泛泛的讲解,大多数时间是在画。如何在实践教学阶段也以建立中国画审美观念为核心,对此我们作了有益的探索。中国画的学习经过先临摹后写生再创作的过程,目前的山水画教学主要是临摹与写生两个实践阶段,两个环节相辅相承,递进发展,教学内容有差异,但它们又是一个教学的整体。
一、山水画临摹与中国画论
临摹是中国画的教学手段,不仅可以掌握山水画的基本技法,而且是建立中国画审美观念的途径。在中国画的学习中多半的时间都在研究学习前人的艺术成就,没有临摹就谈不上发展,临摹阶段应该打下一个好的基础,中国画论在这一阶段教学中应是重点,一个好的基础是绘画学习成功的一半。
山水画临摹是学习前人的技法经验。临摹从中国山水画基础的画法入手,中国画论教学可针对临摹对传统学习的特点,以中国绘画美学思想为主线,分专题将“传神”“气韵”“意境”等美学观念对学生以分析、讲解,选讲《画山水序》、《林泉高致》等山水画论,结合作品分析理解提高学生的认识。
在实践教学环节中,专业教师也应引导学生解读作品,“读画”是对绘画作品的一个深入研究过程。临摹前应对所临范本有一个深入的认识与理解,这样才能“传移摹写”,临摹之前的读画应该结合中国画论的教学从绘画美学思想入手,分析作者的风格流派、审美理想,以及画面中树木、山石的用笔、用墨方法、构图章法,等等。教师除对画面的内容进行研究讲解外,也可引导学生了解绘画作者的更多背景资料。这些综合起来都会提升学生临摹时对作品的深度理解。
临摹学习中,教师可以打破原有的从临摹作品的相像与否的单方面考核,而从审美、技巧(笔墨)几个方面去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基本的树石关系,树石是山水画的基础,掌握树木与山石的画法要求通过笔墨语言来传达。笔墨是中国画的基本构成,又是山水画表现最重要的语言,学生是否掌握了中国画笔墨的丰富性,是否很好地传达了原画的气韵与格调。
专业教师的言传身教在绘画教学中是必需的,再好的印刷品也不及教师在课堂上的点通作用。初学阶段学生的山水画审美体系尚待建立,对临摹作品的选择还缺少判断能力,这时教师的引导很关键。在临本的选择上要注意范本对于初学者的适应性,教师应在每一个学生的临摹之前对临本加以挑选,在临本的选择上要符合以下几个方面:经典性,传统山水画代表作品;笔墨技法明确易学;通过临摹学生能充分得到技法训练;构图饱满典型,使学生感觉到构图的复杂性和变化。
二、山水画写生与中国画论
临摹能使学生体味到中国山水画的美学特征与艺术精神,认识到山水画理,掌握山水画的表现方法。山水畫教学的第二阶段是山水画写生教学,写生就是体悟自然,发现山川的美。写生是了解自然山水的直接手段,在临摹教学中建立起的中国画审美观为中国画写生观念奠定了基础,这阶段的理论教学重在使学生理解传统山水写生观念的“悟”。从自然山川所带给人的感受与联想出发,强调“烟云供养、澄怀观道”。在观察中注意朝、夕、风、雨不同气候下的自然的变化,尊重自身感受。结合传统画论对山川感受认识的内容去启发学生,“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欲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郭熙,《林泉高致》)。
如何观察是写生教学的基础。这一问题也就是画论中提到的关于对景时“师目”与“师心”的话题。“师目”即画眼中所见,“师心”即抒发心中所感,中国画处理主客关系时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传统画家观察山川写生时常用“目识心记”,这些在传统绘画美学观念建立起后并不难理解。“可望、可游、可居”的理想追求使山水成为文人情感所寄托的理想居所,带有“游历”性质的观察方法自然在传统山水中表现突出。如何去观察山川,定点式的观察往往与西画的观察方法相似。而游观却是中国山水画家独到的方式,在教学之中要结合现实,将游观与定点观察相结合,即先体悟山川、“悟对通神”,在进行写生时再坐下来仔细描绘,合理地安排好“师目”与“师心”的关系是山水画写生教学的重点。
教学中山水画写生的方法是直接的对景落墨,这需要学生具备驾驭笔墨的能力,这关联到临摹阶段学生的学习效果。“山水写生的前提是在对传统笔墨有了一定认识基础上,才能获得最佳的写生效果。在写生时,最主要的是如何在准确地表达自己主观感受的同时,也能准确地画出生活气息来”。[1]将所学的笔墨优势如何消化融汇到山水写生当中,在绘画美学观念的指导下,中国画的写生的关键在造型基础上对笔墨的发挥,以笔墨传达情感。
中国画论教学与国画实践教学相结合,是为了从单一的技法实践向以理论为指导,全面掌握中国画的知识与技能的综合素质迈进,教学改革是新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它丰富了课程的人文内涵,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够更合理地配置资源,构建起具有综合特点的课程。
参考文献:
[1]何加林.山水画水墨写生小议[A].石家庄:山水画教学对话.河北美术出版社,2000.
课题来源:宝鸡文理学院第七批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中国画论教学与技法实践教学的结合研究》(WLJG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