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高校精神文化建设角度谈对大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

2010-08-15邓淑容马锦雄

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心理素质校园文化心理健康

邓淑容 马锦雄 陶 蓉

广东惠州学院 广东 惠州 516007

文化是什么?美国人类学家鲁斯·本尼迪克特的定义是:“文化是通过某个民族的活动表现出来的一种思维和行动方式,一种使这个民族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方式。”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就指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作为担负着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职能的高校,是先进文化的重要传播者,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显得尤其重要,而校园精神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核心与灵魂,其建设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学校素质教育政策是否真正落实到位,同时也和每个在校学生的心理素质能否得以提高休戚相关。

1 对校园精神文化的认识

高校校园精神文化是一种隐形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它以倡导正确的精神文化观念为目的,确立办学的科学思维方式,营造特有的健康的校园精神和校园风气的治学手段,对大学生进行科学文化艺术教育和审美心理教育,组织各类艺术团体,开展各种文化艺术活动,以培养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其他素质,体现为学校特色和精神的优良传统、校训校风、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等等,此外还要有创新意识,并具有自身独特的精神产品。其本质是一种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核心是大学生特有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等。

校园精神文化是无形的,却又无处不在,它对学生的成长能产生潜在而强烈、持久而深远的影响,具有深沉而强大的教育力量。它需要借助一定的形式对学生展开教育,如以报刊、讲座、社团、学术科技、思想政治或其他科学文化体育活动作为校园精神文化活动的载体,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世界观及人生观的个性培养,将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渗透到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去,以“润物细无声”之势引导大学生的思想情感和道德观念,形成健康独立的人格精神,陶冶心灵、激励和升华大学生的品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2 目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主要现状

目前大学生正处于知识信息骤增、科技飞速发展、各种新思潮互相撞击时期,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这一时期也是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处于迅速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呈现出鲜明的年龄特征。这些构成了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复杂性、丰富性和多样性。在我国,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有调查表明,大学生“生活态度”、“人际关系”、“自我观念”、“学习动机”、“情绪心态”、“人际关系”、“自控能力”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能否顺利完成自身的学业,而且也影响到他们将来走上社会的发展前途。无数事实证明,大学生要成为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除了要有坚定的政治方向、高尚的道德品质、过硬的业务技能和强健的体魄之外,还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当前,变幻莫测、日新月异的竞争现实,使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心理压力,而对还处在学习阶段、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来说,由于其思想还不成熟,学习任务重,就业压力大,而且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从小学至高中一直都很顺利,没有经过挫折和磨难,缺乏战胜挫折、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因而他们的心理负担有时甚至会超过社会其他人群,其心理健康问题也尤为突出。

南京工业大学组织的2006暑期社会实践——南京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调查结果统计显示,有36.9%的大学生在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中,存在中等程度心理健康问题的占33.3%,即每三个大学生中就有一个。 据介绍,此次调查采用问卷方法对南京5所高校的5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随机调查,调查方面主要有自信心、抑郁、情绪稳定、人际关系、考试焦虑、恋爱心理六个方面。调查显示,有36.4%的大学生缺乏自信;20.5%的大学生在人际关系上存在问题;32.3%的大学生面临考试时心情过于激动,焦虑感过高;23.6%的大学生无法正确对待恋爱问题……中国社会调查所(SSIC)目前公布了对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武汉等地的1000名大学生进行的心理调查,调查显示,有25%的人有过自杀的念头,有22.5%的人承认自己有心理疾病;前不久,在南京召开的大陆、香港、台湾三地21世纪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学术研讨会上,有报告说,在我国80年代中期,23.5%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到25%,近年来已达到30%。从根本上讲,这些心理问题的产生都是大学生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自我设计与自我实现难以协调一致的结果。从大学生进入校园的那天起,他们心中理想的大学和现实中的大学就有不同程度的出入,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他们意识到这样的生活远远偏离了自己原来预设的轨道,而使自己的美好计划难以实现时,他们又会深深陷入自责和反思之中;再加上学习成绩的下降,在评选优干、入党以及评选先进个人方面的失落,使他们长期处于焦虑、苦恼和烦闷之中;还有一些学生,由于性格方面的原因,不愿或不会与外界交流沟通,因一些细小的问题不能及时宣泄,从而长期积淀,终成大患;另外有少数学生,还 “额外背负相思和失恋的痛苦”……因此,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极待解决的问题。

3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

校园的精神文化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尤其是对于大学生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及行为习惯与方式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精神文化具体体现为师生的思想观念、道德观念、价值观念以及学校对外形象。精神文化是一种“软约束”,它在教学上说是一种隐性课程,它可以潜在地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然而,心理健康教育是在很多情况被忽视的一个教育子系统,或是说很难在高校“有声”教育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正是因为这样,需要把这无声课程——校园精神文化与大学生心理教育结合起来,使之相得益彰。精神文化的感染、暗示、同化、激励与心理调适等多种功能,改变着学生的情绪、情感、行为规范与生活方式等,进而促进培养学生过硬的心理健康素质。

精神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具有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的特点,它对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也会是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的,而且对于形成良好的健康的心理素质的方式是多样的。因此,精神文化建设要以校园环境熏陶人、以丰富多彩的校园精神文化活动教育人、以蓬勃向上的校园精神激励人,以此形成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达到以校园精神文化教育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在精神文化建设的感染和激励中,在学生心理调适过程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探讨精神文化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路子。

3.1 宣传教育是基础

要大力建设优秀的校园精神文化,就要广泛宣传和深刻认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意义和校园精神文化的功能,不断地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思想认识。

3.2 加强领导是关键

学校党委和行政对校园精神文化的重视、支持和领导,是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繁荣校园精神文化的关键。

3.3 正确引导是原则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为学生健康心理培养提供了一定的环境条件,而环境不可能是完全纯净的。在校园精神文化中,存在着有序与混乱、高雅与庸俗、文明与愚昧、科学与虚伪的对立和斗争,这都需要正确引导。

3.4 开展活动是抓手

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是由一系列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各种活动作为载体来实现的。因此,开展适应青年大学生特点的各种活动是建设优秀校园精神文化的重要抓手。

3.5 教师指导是支撑

教师是校园中对学生影响最大的群体。教师参与指导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应该说是教师的天职,充分发挥教师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的指导作用,是提高校园精神文化活动质量,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

3.6 培养“骨干”是方法

所谓“骨干”,即带头人。这些组织者、带头人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甚至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开展校园精神文化活动中,要十分注意在学生中发现、培养相关人才,使他们成为校园精神文化组织活动的骨干,并且充分发挥学生骨干在校园精神文化活动中的带头、桥梁和纽带作用,这样才能使校园精神文化本身及建设过程的陶冶功能、规范功能、娱乐功能、凝聚功能等得到更加有效的发挥,培养大学生的健康身心。

4 探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对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积极作用

学校的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其对受教育者提出的要求并不是只做些表面的文章就能达到的,要旨在于影响整个校园学生的思想、价值观、意识等精神取向,并通过人格的塑造来养成他们具有持久效应的思维、情感及行为方式,这正是学校精神文化影响的深层目的。学校的精神文化是个较为抽象的概念,一般通过学校的办学目标、主题理念、管理理念、校训、校风、教风、学风、考风营造特色,这些潜伏、弥漫、浸染于整个校园并体现了学校风范正气的精神氛围,具有启迪、感化学生的作用,置身其中,使受教育者自然而然地、不知不觉地感悟到学校的精神文化对自己心灵的净化和情感的熏陶,久而久之,刻苦好学、锲而不舍、实事求是的心理印象就会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最高目标就是在受教育者内心建立起自我调节的能力,通过外部的精神环境帮助受教育者建立起一种对个体具有持久作用的自我教育环境。具体来说,校园精神文化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为大学生提供正确评价自己、正确认识自己的机会

大学生在积极参加各种校园文化活动时,会将他们潜在的各种天赋充分表现出来,从而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都尽可能让大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从而锻炼了他们的心理承受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在活动中他们会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扬长避短,找准定位自己、发展自己的坐标。因此,校园精神文化使大学生有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使大学生间、师生之间有了相互接触和了解的机会,不但了解了别人,也更深刻地认识了自己,从而增强了自我发展的能力。

4.2 可以有效地调适大学生的心理

80年代的大学生处在父母包办一切到独立生活的过渡阶段,具有种种心理不适应的现象和困惑的心理,产生了社会现实与内心世界冲突的现象。校园精神文化例如模拟招聘会、社会实践(校园精神文化的延伸)是经过选择和变通的,是用能够被大学生所接受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来调节大学生与社会主流文化的关系的,它可以使大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下掌握各种知识、规范、技能和经验,缓解个体和社会的矛盾、冲突,同时也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心理缓冲的区域,实现校园生活向社会活动的良好过渡,从而避免大学生毕业后由于不适应而与社会发生的突然碰撞,进而满足大学生归属、参与、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的心理需求。

4.3 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具有调解作用

在各类激烈竞争的事实面前,一些适应能力较差的大学生往往束手无策、不知所措。过分苛求或溺爱的家庭教育、滞后的高校思想教育工作、不健全或是形同虚设的高校心理咨询机构,使学生的心理障碍长期积累,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有的不得不终止学业,甚至厌学、厌世,走上了极端;而且,大学生的学校生活是人生相对独立的阶段,每天从课堂、食堂到宿舍,生活内容很单调。如果校园的精神文化再处于消极应付的状态,就会使大学生的情绪低落,产生心理上的抑郁症,若不及时正确引导调节,就有可能出现为了寻求刺激而酗酒甚至出现打架或更严重的极端事件,校园精神文化正是调节大学生心理的有效工具。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参加一些娱乐活动,有张有弛,劳逸结合,可以愉悦身心、保持健康,提高学习效率。为了更好地发挥校园精神文化的作用,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要周密制定各种计划,协调内外各种关系,要与众多的对象进行交往,这样,才会使大学生逐渐学会人际交往的方式、方法和技能,从而满足其心理需求,提高心理素质。

在注重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对培养学生健康心理作用的同时,也要注重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人的因素——教师。因为教师不仅是学习活动的发动者、组织者,同时也是学生心理保健医生。所以,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首先要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如教师的职业道德、责任感、情绪情感,教师的素质是整个校园精神文化水准高低的标志。教师教书育人,任重道远,既承受着外在期望的压力,又面对内在角色的冲突。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对生活的期望值越来越高,一些教师抵挡不住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容易产生不健康的心理。西汉的韩婴在《韩诗外传》中曾说过:“智如泉流,行可以为仪表者,人师也”。教师一般有较高的成就动机,可是成就感不像其他职业那么明显,这就会造成理想和现实的冲突、工作责任感和工作疏离感的冲突、自尊心和自卑感的冲突,长时间的心理压力导致身心疲惫。教师的不健康心理,破坏了校园的精神文化,“教师要想使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应是这种人”。教师的人格、风范、仪表、言谈举止都是学生最直观、最好的榜样,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显著的暗示作用,所以优化教师的心理素质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关键一步。

加强高校精神文化建设,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在社会主义新时期下,要体现与时俱进的精神,在发展中创新,在实践中出成果,彰显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1]张德,吴剑平.校园文化与人才培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2]王民,张瑞金.高校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素质的影响[J].思想政治研究,1997,(04).

[3]薛彦华,王慧.论高校校园文化的协调作用[J].河北高教研究,1998,(01).

[4]田建国.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3,(05).

[5]中共南京师范大学委员会.对师范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内涵的两点认识[J].中国高等教育,2002,(19).

猜你喜欢

心理素质校园文化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心理素质
论新闻记者的心理素质与写作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