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古训“耕读传家”的思考

2010-08-15孙顺祥

河北职业教育 2010年4期
关键词:古训传家朱先生

孙顺祥

(1.天津师范大学,天津 300387;2.北华航天工业学院,河北 廊坊 065000)

在许多古旧住宅的匾额上,不难见到“耕读传家”这四个字。它提出了“耕”与“读”这两方面在人生奋斗和家庭生活中的重要性。“耕读传家”这一古语告诫人们只有“耕”和“读”这两方面做好了,才能学会做人和谋生,才能把家业传得更加久远。在小说《白鹿原》中,陈忠实先生通过对白鹿两家人对“耕读”各自态度和做法的描写,精准地说明了这个道理。本文就“耕读传家”中“耕”与“读”的问题做进一步的探讨。

在几千年漫漫人类历史长河中,农耕出现之后对人类生活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它是人类生活之本。农耕文明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种文明形态。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古人类的定居生活等的发展,使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是第一次生产力的飞跃,人类进入农耕文明。农耕文明,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适应农业生产、生活需要的国家制度、礼俗制度、文化教育等的集合。农耕文明集合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内容和特征,主体包括国家管理理念、人际交往理念以及语言、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是世界上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集成。所以可以说,农耕是一种综合的文化概念。“耕”对人类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从某种意义来说,农耕文明是一种表现为“善”的文明。它本质上需要顺天应命,需要守望田园,需要辛勤劳作。它不需要培养侵略和掠夺的战争技艺,而是需要掌握争取丰收的农艺和园艺;它无需培养尔虞我诈的商战技巧,而是企盼风调雨顺,营造人和与进步发展的环境。四大古国文明就是农耕文明的典型代表。

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会促进社会产品丰富性。丰富的产品和原料促进其他行业的产生与发展,同时带动经济进步,提高国家综合国力。农耕经济的发展,使农民生活稳定,生活内容更加富足。人们与土地的联系更加紧密,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自古既有“无农不稳”的说法。特别是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男耕女织”和“自给自足”的农耕状态,由此可见农耕活动对社会稳定的巨大力量,农耕还推动了社会风气和人类素养的进步。古有“衣食足而知荣辱”之说,可见农耕对社会的重要性是巨大的。

在小说《白鹿原》中,作家陈忠实通过白鹿两家的恩恩怨怨非常深刻地阐述了“耕读传家”中“耕”所包含的上面所提到的这些性质。这也是陈忠实先生在小说中奋力讴歌这一优良传统之原因所在。以白嘉轩为代表的白家和以鹿子霖为代表的鹿家在土地上的你争我夺表明了土地对人们生存生活来说的不可替代性。这段长达两代人的争斗是对“耕”的重要性所做出的最有力的说明。

在《白鹿原》这部作品中与“耕”一样得到作者推崇的行为是“读”。在这里“读”就是读书学习识字。关于读书的重要性,古人表达得很清楚。比如: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一日无书,百事荒芜;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高尔基先生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提高人的素养,陶冶人的情操,开阔人的视野,给人知识和智慧。所以,通过阅读《白鹿原》这一作品,可以使我们领悟到应该多读书,为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打下好的、扎实的基础。

我国古代就非常推崇读书和文人。古代就一直有重“文治”的传统,即使在军事领域也有“儒将风流”的美谈。所以在古代,读书人的地位是受到从上到下足够的尊重的。古代中了秀才的人,上公堂就可以坐着。古代中个举人,人们就都要称之为老爷,家门口树旗杆,可以成为当地社会名流。这一点通过在小说《儒林外史》中对范进中举的情节描写中就可以看出来。古代中个进士,哪怕是赐同进士出身,也能进翰林——中央学术机构。在当时读书人就获得了其他人难以得到的尊重与尊严。

小说中“耕读传家”中对“读”这一元素的强调充分体现了知识就是力量,这也是目前人们皆知的。只要有了知识,在危险的处境下,可以用知识的力量,把自己从危险的地方解救出来。而知识是怎么来的呢?那就是读书。在小说《白鹿原》中读书被看得很重要,有知识更是有身份的象征。读书可以获得巨大的回报,可以使人们成为一个集知识、能力与力量为一身的人。只有这样才能成为社会的真正人才!所以说人们尊重读书人,因为读书使人更加“开化”,使人更加知情达理。

这部小说中,读书在当时人们心中的地位,说明了人们对读书人的崇拜与尊敬。关于这个问题,在小说《白鹿原》中,通过白嘉轩以及军队等各层人士对朱先生的尊敬,体现出了人们对文人和读书的看重。读书可以知书达礼,修身养性,以立高德。但在《白鹿原》描写的特定时代,人们读书的目的主要是两个:“为官”和“修身明智”。在小说中,读书人的睿智和气节不是常人能比的。在作品中,白鹿两家人让孩子去读书,同时也为了在两家的“地位之争”中占得上风,朱先生把读书视为生命。他认为“好饭耐不得三顿吃,好衣架不住半月穿,好书却经得住一辈子诵读。”在他晨诵时,连张总督的手谕都不接,而且放话“皇帝来也不顶啥!”后来朱先生又仅凭自己一个人劝退了打来的20万方升的军队。这足以见朱先生这位读书人的气节和德高望重。黑娃鹿兆谦当了土匪后,朱先生是他唯一敬重的,后来在先生的感化下,改邪归正,方圆几十里的人都把朱先生敬为上宾。朱先生去世后,被移灵时,“书院门外的场地上和山坡上聚集着黑压压一片人群。”“……人群爆发起洪水咆哮似的哭声,”五十多里路的滋水河川,几十个村庄的人们,“家家户户扶老携幼倾巢而出”,提前跪守在路旁村口的雪地里等候,“这是原上原下亘古未见的送灵仪式。”人们的行为表现了当时即使在动乱的年代,他们对朱先生这个德高望重的读书人的爱戴。朱先生打破传统、摒弃俗套,要求尽快入土为安的遗嘱更是让人敬仰不已。当时半封建的年代,这种做法几乎是没人敢想的。在那个动荡的时代,人们读书的传统目的主要就是为官和修身养性,但在这里作家特别描写了读书对提高人的素质修养等方面的巨大作用。素质修养得到提高不仅能像一盏明灯一样照亮别人,更会使人宽厚为人、诚恳待人,从而赢得别人的深切尊重。

“耕读传家”的古训在小说中被众人广泛的接受。让人们懂得,在充满坎坷的人生道路上不但要传承家业,更要传承“耕读”的优良传统。人要有气节和尊严。只有在这一古训的塑造下,一个人才能赢得更大的生存余地和更高的尊重与认可,而这种生存能力与赢得尊重和认可一起构成了一个民族生存的前提。正如塞缪尔·斯迈尔斯所说,“一个人如果缺少伟大的品格,那么这个人就是一具行尸走肉。如果哪一个民族缺少了品格的支撑,那么就可以认定她是下一个要灭亡的民族。哪一个民族如果不再崇尚和奉行忠诚、诚实、正直和公正的美德,她就失去了生存的理由。” 而伟大的品格与忠诚、诚实、正直和公正的美德都是需要通过读书学习来培养的,读书才能使人们真正明白如何做人。

“耕读传家”的古训可以被称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精华,这一中国传统至理古训所包含的哲理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正是这一古训,使我们的民族不断传承。白嘉轩的两个儿子从白鹿书院受教育归来后,他特地在晚上“手执蜡烛,把两个儿子领到门楼下,秉烛照亮了镌刻在门楼上的的四个大字‘耕读传家’……重温刻在两根明柱上的对联:耕织传家久,经书济世长。” 并嘱咐两个儿子记下。白嘉轩的做法表明了那时中国人对这句古语的认可,这一古训深刻诠释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

猜你喜欢

古训传家朱先生
河洛康家富贵传家的奥秘
好古训引领好家风
忠厚传家 诗书继世*——常熟南张书种家族
以诚传家 继往开来——BOSIC四川站综述之二
悼朱光潜先生
一个人在路上走
传家,发现世界家具史里的高贵灵魂
老先生扮演病人为哪般
我钓鱼岛遭多国骚扰愤而有发
公共服务“古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