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院校学生农村基层就业意愿的调查分析

2010-08-15李建芳杨小波

河北职业教育 2010年4期
关键词:农业院校农村基层毕业生

岳 华 李建芳 杨小波

(河北农业大学,河北 保定 071000)

近年来,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多,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了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措施。一些学者探讨了农业高校毕业生在农村基层就业的问题,王亚平和孔荣对乡镇企业吸纳就业进行了思考,杨仕勇对大学生农村创业进行了分析。邵华和王浩对农业院校大学生整体就业问题进行了剖析,指出了农业院校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但对于农业院校大学生基层就业的意愿的研究尚不多见,需要进行专题性研究。

本研究调查对象为农业大学在校的三四年级大学生。调查样本的选择方式为:首先选定需要调查的院系,然后在各院系的三四年级学生中进行随机抽样。样本涉及了文理工农等多门学科的学生。调查方式为问卷调查,问卷涉及个人基本情况、教育背景、对未来就业的偏好和基层就业意向四个方面的问题。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17份,有效回收率83.4%。

一、农业院校大学生服务农村基层的意向

1.大学生对农村基层工作环境比较乐观

调查结果显示,有48%的大学生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会促进农村的发展,农村基层的工作环境会越来越好。54%的大学生认为乡村干部会比较欢迎或非常欢迎大学生的到来,只有22%的大学生认为可能不受欢迎。可见大部分学生认为基层乡村干部欢迎大学生下乡,下乡大学生能够得到农村基层政府的支持。

64%的大学生认为农民对到基层工作的大学生会非常欢迎或比较欢迎,仅有6%的大学生认为会不欢迎。可见大部分学生认为农民对下乡大学生会持欢迎态度。从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于自己在农村中能够发挥的作用是持积极态度的,他们自信心很强。

2.在一定条件下大学生愿意到农村基层短期工作

在回答“如果家乡建设需要,您是否愿意回去”的问题时,有86%的学生表示愿意到农村工作一段时间,这反映出广大农业院校学生对农村是有感情的。但绝大多数学生到农村基层参加工作是有前提条件的。

(1)希望被优先录用为国家公务员或考研优先。在回答“在什么条件下,您愿意到乡村短期工作(2年)?”的问题时,要求优先录用为国家公务员的占38%,要求择优免试读研的占34%,要求安排在城里工作的占12%,要求考研加分的占16%。

(2)希望身份是国家公务员。在回答“如果派您到乡村工作,您对身份有何要求?”的问题时,56%的人选择国家公务员,22%的大学生选择青年志愿服务者,12%的大学生选择农村社教队员,另有10%的大学生选择“三下乡”队员。可见大多数学生希望自己的身份是国家公务员。

(3)希望得到更多政策支持,并能到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村庄去工作。根据调查,大学生们认为到基层工作的学生在乡村发挥作用的前提是:第一,县级政府要提供优惠政策,包括资金帮助、项目安排、技术支持等;第二,工作所在的村庄经济发展水平高,有工商业或特色农业。

3.绝大部分学生不愿意长期就业于农村基层

虽然有大多数学生表示愿意到农村基层参加工作,但在回答“若派您到乡村工作,您愿意工作多久?”的问题时,20%的大学生表示愿意工作1年,40%的大学生表示愿意工作2年,18%的大学生表示愿意工作3年,2%的大学生表示愿意工作4年,18%的大学生表示无所谓。可见大学生愿意在农村基层工作的年限一般不超过3年。

调查表明,农业院校大学生不愿意长期在农村基层工作,不愿意扎根农村基层。这说明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工作一段时间的行为仍属于经济人行为,他们愿意或者说同意到农村基层工作有自己的诉求:一是锻炼自己,提高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二是捞取一定的政治资本,获得一定的优惠政策,为今后在城里工作提供便利条件;三是出于使命感和责任感,到农村去贡献部分青春;四是在目前就业压力很大的情况下,以此作为一个缓冲。

二、农业院校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工作的障碍因素

1.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误区

许多大学生对城市情有独钟,他们宁可漂在城市也不去农村基层。他们认为下农村基层会被别人笑话,被认为是没本事。农村出来的大学生认为考大学就是跳农门,如果再回去,无颜面对家人。这一就业观念导致大中城市大学生人满为患。

2.农村职工福利待遇水平低

根据调查,如果被派到乡村工作,大学生最担心的问题集中于工资福利和生活环境两个方面。农村基层职工的月收入水平一般不到1000元,而且还不能按时足额发放。基层农村社会经济环境较差,人才缺乏发展空间,许多单位根本没有人员培训、进修这方面的工作安排。大学生担心一旦到了基层,就有可能被终身“锁定”在那里,在原有知识水平上“坐吃山空”,不仅自己永无出头之日,还会殃及子孙后代。

3.大学生担心难以适应农村社会环境

许多大学生担心农村基层人情关系难处理,难以与农民沟通。也有的学生担心由于农村缺乏合理的用人机制,农村基层单位会“热热闹闹引来人才、冷冷清清对待人才、无用武之地毁了人才”,使大学生枯萎在农村基层。

三、促进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工作的建议

一边是农村基层单位人才难求,另一边是大学生顾虑重重。解决这一供求结构性矛盾的关键是社会各界尤其是政府采取一定措施对大学生就业进行引导、教育,并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基层就业环境。这样既可以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可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1.要切实转变大学生观念

首先,政府要给在农村基层工作的大学生以优惠政策。国家于2005年7月出台的《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规定要落到实处,在选拔县处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时,一定要注意从有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中选拔。其次,社会各方面鼓励和关爱在基层工作的大学生,消减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工作的心理压力。第三,高等院校要加大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就业意义的宣传力度,激励农业院校大学生到乡村发挥作用。

2.提高农村基层就业大学生的工资待遇

待遇低是阻碍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大学生连自己都不能养活,就根本不可能安心工作。农村基层与城市在自然条件、经济条件、思想观念和生活环境上的差距在短期内难以缩小,因此只能通过给予到农村基层工作的毕业生更高的待遇来作为补偿。鉴于县乡财力条件有限,建议中央或省政府在这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3.高等农业院校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高等农业院校应以先进办学理念为指导,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中心,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充分就业为目标来办学,由注重专业知识教育为主变为以能力素质培养为主,由培养单一专业技术人才向培养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转变。

具体来讲,农业院校应打破院系之间的条块分割,进行资源重组,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拓宽专业领域,比如给技术专业的学生增设经济、法律、教育、行政管理、社会管理等课程,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加强有关农村方面的实践教学环节,教师要与时俱进,尽可能将科研和农村生产实践相结合,带领学生在农村进行实习试验,使学生在学校期间能够掌握适合农村需要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为到农村基层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1]邵华,邓艳.农业高校率先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探析[J].高等农业教育,2009,(4).

[2]王亚平,孔荣.对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就业的思考[J].中国农学通报,2006,(1).

[3]杨仕勇.大学生农村创业基地建设——以凤阳县大学生创业基地为例[J].中国农学通报,2009,(1).

[4]邵华.当前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7.

[5]王浩.浅谈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问题[J].现代企业教育,2008,(10).

[6]李静波,王刚.农业院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思考[J].中国西部科技(学术),2007,(5).

[7]吴国星,陶玫,何霞红.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观因素及对策[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08,(2).

[8]涂晓明.大学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高教探索,2007,(2).

[9]中国教育报.大学生基层就业“卡”在哪里.http://www.edu.cn/20060412/3184959.shtml.

[10]张志平.新形势下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观念转变的引导[J].安徽农业科学,2009,(12).

[11]曲晶.高等农业教育服务“三农”的政策创新研究[D].东北大学,2006.

猜你喜欢

农业院校农村基层毕业生
高等农业院校学科专业优化调整研究
农业院校遥感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伤心的毕业生
“互联网+”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分析化学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如何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农村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
如何提升农村基层会计的业务水平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