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端午传说的艺术特性与文化内涵

2010-08-15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节俗伍子胥屈原

黄 丹

(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哈尔滨 150080)

端午传说的艺术特性与文化内涵

黄 丹

(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哈尔滨 150080)

端午节是中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关于端午的传说众说纷纭,而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人们为这一节日发展了各种节俗,围绕节日的来源及习俗衍生了诸多端午传说,并赋予了它复杂的艺术特性和多重的文化内涵。

端午传说;艺术特性;文化内涵

端午节又有端阳节、重午节、天中节、天医节、菖蒲节、浴兰节、健身节、人节、女儿节、夏月节、粽子节、解棕节、龙船节、游龙节、诗人节、图腾祭、山神祭、端午祭、车轮节等称谓。从这林林总总的别称能看出关于端午的传说众说纷纭。20世纪 80年代以来,关于端午节俗的研究成果丰硕,就端午起源而言,流行的主要有纪念屈原和伍子胥说、恶日说、夏至说和龙图腾祭祀说,这是在众多传说中占主要地位的传说。

纪念屈原说是流传最广的说法,早在南梁时期,吴均《续齐谐记》就有记载:“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以祭之。”由于屈原精神代表了中华民族传统的政治理性、道德精神和诗性的智慧,融汇了其心理素质、审美意识、伦理观念乃至社会政治理想,在历史演变中,最终淘汰了其他传说和习俗,成为端午传说的主导。尽管端午节的来历说法不一,但由于人们在屈原身上寄托了自己的理想、愿望和情感,人们还是更愿意把端午看做是为纪念屈原而产生的。

纪念伍子胥说最早见于东汉邯郸淳《曹娥碑》:“五月五日,迎伍君,逆涛而上。”有学者指出,伍子胥比屈原早两百多年,端午节最常见的竞渡活动是勾践为纪念伍子胥所创,伍子胥的殉难日与端午节接近,斗百草、采杂药、食粽、饮雄黄酒等端午习俗很多起源于伍子胥所在的吴地,屈原被重视只是“流”,而非“源”。

恶日说。钟敬文认为,端午节的初始之意是驱瘟、除邪、止恶气。乌丙安也说,端午节的主要内容在古代一些杂记当中为祭屈原,为屈原招魂,但从大量的民俗文献和地方志记述中又看到这个节日主要是避兵鬼、止瘟疫的驱邪禳灾节日。两位民俗大家都认为端午节源于恶日辟邪。

夏至说。端午节俗的核心是人们对夏至时节的时间体验,端午与夏至在六朝曾经并重于世,但随着岁时节日体系的完善,端午最终替代了夏至,夏至的节俗功能大都潜移至端午节俗中。

龙图腾祭祀说。20个世纪 40年代,著名学者闻一多曾著《端午的历史教育》和《端午考》两文,对端午节的起源作了详细考察。他认为端午风俗中中和龙有关的节目很多,像龙舟竞渡、吃粽子、扬州铸盘龙镜、端午日调制守宫、端午日鱼变龙等,都与龙有关,而龙是吴越民族的图腾,因此,端午节是一个龙的节日。

在关于端午节纪念人物的说法中,牵涉到五个被纪念对象:屈原、勾践、伍子胥、曹娥、介子推。考察有关这五个人物的传说故事时,可以发现他们都是悲剧性人物,都带有或强或弱的悲剧色彩,最典型并且悲剧性最强的是屈原。屈原寄楚国的振兴于楚王,以图统一中国,他担负着一个体现历史进步和社会发展大势,而又不得不归于失败的历史使命。历史的必然要求(统一天下)和承担这个要求的英雄实际上又不可能将它实现,这使愿望和效果、使命和前途、个人与历史之间产生激烈冲突。冲突中,屈原对自己的愿望抱着“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决心要将其付诸现实,为自己的“美政”理想上下求索,哪怕是经受无数次的挫折和打击,而始终不渝,这更加重了悲剧的浓烈色彩。忠臣伍子胥遭受诬陷,自杀身亡,被吴王夫差将尸体抛入钱塘江,是一种典型的社会悲剧,“敌国破,谋臣亡”的悲剧命运无可避免地落到了伍子胥的身上,以龙舟竞渡的形式来纪念他,表达了人民对遭受悲剧命运的忠臣的同情。越王勾践体现了悲剧中的崇高精神,他在国家遭受灭顶之灾的时候,忍辱负重、卧薪尝胆,体现了人物身处苦难,矢志复仇的韧性美。介子推被活活烧死,本非晋文公所愿看到的结果,但有功之臣不被赏,其生命却遭到被摧残而毁灭的悲剧,无论如何是令人叹息的。曹娥的悲剧色彩相比之下也许会淡些,但不可否认在她身上也体现出悲剧性,她异乎寻常的执著孝顺曾震撼过许多人的心灵。人们在众多的人物中选取具有悲剧性命运的人物作为纪念的对象,这并非是偶然现象,而是一种民族审美意识选择的必然。历来悲剧性的人物在文学作品和人的思想意识里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它的功用远远超过了喜剧性的人物,把被撕碎的东西展示给人们看这样更能引起人们对美好的崇尚与珍惜。

关于中国的端午节起源与主题,虽然历来说法不一,但归结起来均与祭祀信仰有关,其中举办的林林总总的节俗活动,也都关乎信仰。

从信仰到传说的过程复杂而漫长,但是由信仰逐渐演变成对英雄人物的崇拜则是信仰民俗发展为传说的关键。而在这逐渐演变的过程中涉及对人物的选择,在众多人物传说中都能体现出对他们的精神品格的崇尚。中国民间文化鲜明表现出对气节、忠义及对社会责任感的认同,这正是爱国主义情操和民族凝聚意识得以形成和维持的关键。端午节吃粽子和赛龙舟的两项风俗与纪念屈原有关。在端午节形成的过程中,有纪念屈原、越王勾践、伍子胥、曹娥、介子推等说法,这些被选择的人物有着共性的为中国百姓认同的精神品格。

屈原最突出的精神品格是爱国忧民,这种精神品格是建立在广泛而坚实的民族性基础之上的。上自以帝王将相为代表的统治阶层,出于维护自身统治的需要,自然地接受了屈原并加以褒扬,占统治地位的权力话语,对于加强和巩固屈原在端午节文化意义中的地位,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下至庶民百姓同情屈原的不幸遭遇,充分接受并赞扬屈原,是因为他代表了民众内心深处对自己所属民族的依恋与热爱,以及彼此之间的信赖和帮助,屈原爱国忧民的精神在中国历史上成为唤醒民众对这类情感体验的催化剂。作为古代知识分子的代表者,他也自然受到了历代儒生的大肆宣传与赞扬,伟大历史学家司马迁对屈原的崇敬与赞扬成为了深入人心的千古定论,屈原精神已化为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它代表着真、善、美,代表着崇高与伟大。

再来看其他几位人物。伍子胥最突出的精神品格是忠,为人精诚,中廉外明而知时,不以身死隐君之过,正言以忠君,直行以为国。后人一直把他作为忠臣的楷模。伍子胥忠诚国家,敢于强谏的精神,后一直被包括楚地在内的人民的赞扬。勾践身上也有一种鲜明的精神品格,他一生之中,曾兵败国亡,又曾卧薪尝胆,忍辱复国。他也成为历代人们所称赞的人物。曹娥的孝代表的是一种对血缘亲情的注重,源于原始氏族社会血缘基础的人伦精神,在曹娥身上表现出壮烈而震撼人心的力量,她的表现得到了特别重视伦理观念的我国大多数人的表彰和赞赏。吉祥雀子突出的精神品格是侠义的精神,为历代仁人志士所推崇。

屈原爱国忧民、伍子胥的忠诚、勾践的奋斗精神、曹娥的孝顺、吉祥雀子的侠义,历来都是为人们所称颂的。在民众心中,人物成为某种价值观念的同位语,人物所固有的可感性和形象性有利于普通民众的理解和接受,在理解与接受的背后是根源于对人物精神品格的崇尚。

从 2007年,清明、端午、中秋等民俗节日被定为国家法定假日,这一举措不仅给负载着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平民百姓以巨大鼓舞,也给日益式微的传统文化注入了前所未有的精神动力。从端午传说和节俗中看出:传统节俗在于一方面源于古老的传承文化,一方面追随时代的移入人心。我们应该在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习俗传说中重铸民族精神。在传承和革新中,既体现和弘扬新的时代精神,又重视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破旧立新、移风易俗,展示出新时代的精神风貌。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the Dragon Boot FestivalLegend

HUANG Dan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Harbin NormalUniversity,Harbin 150080,China)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is one of China's important traditional folk festivals.There are differentopinions on the legend of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and in the long history of evolution,people has developed a varietyof festival customs for this festival.Origin and customs surrounding the festival gives rise to a number of legends about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and gives it a complex art features and multiple cultural connotations.

legend of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artistic characteristics;cultural connotations

K892.1

A

1001-7836(2010)03-0184-02

(责任编辑:朱 岚)

2009-12-01

黄丹 (1985-),女,黑龙江哈尔滨人,2007级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节俗伍子胥屈原
“千金”的由来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传统——以夏至节俗为中心的考察
东周列国志(10)
端午思屈原
伍子胥出昭关
伪满时期东北文学的节俗书写
伍子胥巧言保命
简析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代节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