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幼教学生声乐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与实践
2010-08-15福建省福州文教职业中专学校高小玲
福建省福州文教职业中专学校 高小玲
幼儿师范教育专业是一门以培养幼儿师资力量为目的、为社会输送能够担当起未来幼儿教育的合格教师人才的学科。这门学科它除了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思想品德修养、文化修养、教育科学等修养之外,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上还应具有扎实的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基础美工知识、声乐舞蹈键盘的技能、以及音乐课堂教学与组织课外活动、对幼儿心理特点的掌握等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多方面专业知识的掌握与多方面专业能力的培养,是幼儿师范教育的基本任务。简单地说,就是幼教专业学生应具有“幼儿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以及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进行教学的能力,只有掌握以上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才能胜任幼教工作岗位的需要,这也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在声乐这门专业学科上则体现为幼教专业学生应熟练掌握一定的基础音乐素养,掌握一定的声乐基础知识,有一定的声乐演唱能力,懂得编排节目,组织课外艺术实践活动等。
针对职业教育重视技能技术性的特点,以及目前职专幼教专业学生存在的生源素质较差、学生起点较低、学制较短等实际问题,下面结合自己从教以来的声乐教学经验,就如何对职专幼教专业学生进行声乐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1 重视对学生歌唱能力的培养
正确的歌唱状态的建立与科学的发声方法的训练是学好声乐的前提。目前职专幼教专业学生的生源素质普遍较差,她们入学时的中考成绩很低,很多来自农村、乡镇的孩子甚至在入学之前都没怎么上过音乐课,五音不全的大有人在,很多学生在心理上对声乐学习的认识不足,甚至会问“不就是唱歌吗,直接唱就是了,干吗还要练声呢?”因此,我先要从心理上解决她们的困惑,从专业要求入手告诉她们声乐与唱歌的不同,接着对于这样的一批如白纸般的学生,在开口唱之前先给她们讲解歌唱的正确姿势,并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展示歌唱发声器官的生理解剖图,让学生在理论上先了解歌唱发声器官的具体部位及工作原理,这有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歌唱状态并进行科学的发声方法的训练。
1.1 气息。古人云“善歌者必先调其气”,说明要唱好歌,气息是关键。对于气息的讲解,应用通俗化、生活化的语言,带领学生去感受正确的歌唱呼吸——胸腹式联合呼吸。例如,用很享受花香的感觉去“闻花”,引导学生来体会深吸气,让小腹也参与呼吸,这就是传统所说的气沉丹田的感觉。这样吸气时,上身要完全放松,胸部与两肋向外扩张,上腹部与后腰也同时往外扩张,让整个腰围四周自然扩张,后背上下伸展,重要的是,开口唱时还要保持吸气的状态,也就是要控制气息,让气息均匀、缓慢地呼出。
1.2 位置。有了良好的气息的支持,高位置的发声方法是解决声区统一,音色统一,高音困难,音准不好等问题的重要手段。所谓高位置,是指唱歌时的声音要往高处送,一般认为是在眉心的位置集中,形成共鸣焦点,不管是唱高音还是低音,都要有这个头腔共鸣的位置(或叫假声位置),教学中,我常让学生用小声哭泣来感受假声位置的感觉,找到假声位置后,结合“混声”方法,也就是真假声结合的方法,在假声的位置上发真声,这样的声音既有假声的柔和、圆润,又有真声的明亮、结实。
1.3 共鸣。 在认识共鸣之前学生要先了解“基音”,何谓“基音”呢?我们知道,音是由于物体震动产生声波,传到人们的听觉器官而引起的一种感觉。人的歌声是气息冲击声带,使之震动而发声的。声带本身发出的声音就叫“基音”,它是很轻微的,只有当它在人的共鸣器官中引起共振,才能使“基音”得到扩大和美化,形成悦耳动听的歌声。因此要让学生认识到共鸣在歌唱中的作用与重要性。人的共鸣腔主要分为胸腔共鸣、口腔共鸣和头腔共鸣,其中又以口腔共鸣为最重要,因为口腔共鸣可以通过上颚、舌头、咽壁以及口形的变化等来调节,同时它又联系着上面的头腔共鸣与下面的胸腔共鸣,使人体的共鸣腔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上下通畅的管道。教学中,我常用哼鸣练习来引导学生找共鸣腔打开、气息深、声音“竖”起来的感觉。
以上三点是声乐学习的基础,教学中还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循序渐进,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声乐训练,建立声音的整体平衡感,提高学生的歌唱能力。
2 培养学生对歌曲进行艺术处理的能力,对学生进行“情感”的训练
要想感动别人先要感动自己,这句话精辟地指出了艺术活动中“情感”的重要性。在对幼教专业学生的声乐教学中,常常会发现有的学生“乐感”好,有的学生“乐感”不好。什么叫“乐感”呢?简单地说,就是对音乐的感觉,对音乐内在情感的一种共鸣。“乐感”好的学生,她的歌声就“言之有物”,表情与肢体语言也会特别到位,让人听的舒服、看的舒服。每一部音乐作品它都是要抒发某种情感的,只有很好地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悟透作曲家的创作意图,才能正确地把握歌曲的音乐风格,塑造歌曲的音乐形象,才能“乐感”好,才能“声情并茂”地演绎歌曲。因此,声乐教师除了教给学生歌唱发声的技巧之外,还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情感”的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乐感”。在教学中,我主要是通过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歌曲的能力,来引导学生用心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对学生进行情感的训练与培养,力求让每位学生的歌声都要“言之有物”、“悦耳动听”、“声情并茂”,同时教会学生把这种能力带到今后的音乐教学工作中,为音乐教学服务。下面谈谈如何培养学生对歌曲进行分析与艺术处理的能力。
2.1 对歌曲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熟悉歌曲并对歌曲进行分析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歌曲创作的时代背景、作曲家的创作动机、以及歌词的内容等方面去了解歌曲的主题思想;从作曲家留给我们的各种记号如表情记号、力度记号、速度记号,以及语言的提示、气口、旋律、节奏、节拍、甚至调式、曲式结构等方面去了解作品的音乐风格、音乐表现手段,了解音乐情绪,在此基础上分析作品的音乐内涵,体验作者赋予作品的情感含义,确立重点与难点,找出作品的高潮点等。只有对作品做出认真、细致的分析,才能充分感受作者的内心世界,了解作品的情感表达,进而正确把握作品的音乐形象。
2.2 对歌曲进行艺术处理。歌曲的艺术处理要尊重原作,要以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和塑造歌曲的音乐形象为出发点。经过认真细致的分析作品之后,作品的音乐的形象就会明冉、清晰起来,在此基础上应用多种表现手段对音乐进行艺术处理。基本的艺术处理手段有:首先,看清作品中的各种记号与提示,按照记号与提示对歌曲进行处理;其次,应用“对比”的原则,从速度、力度、音色、音量等表现手法上对歌曲进行处理,以突出快与慢、强与弱、铺垫与高潮等等。当然,艺术处理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但一定要围绕音乐的主题进行,要依据作品的内容而定,同时教师还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积累经验,丰富自己的音乐表现手段,以达到完美地表现音乐情感,正确塑造音乐形象的目的。
3 积极开展艺术实践活动,培养综合实践能力,增强教学适应力
中职幼教专业学生的学制为三年,但真正在校学习的时间只有两年,第三年要下幼儿园实习,也就是说,在两年时间里,学生必须完成弹、唱、跳,以及其它文化学科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掌握全面的幼儿教师所必需的职业能力。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把学生培养成能适应幼教工作的合格幼儿教师,增强学生毕业后的市场竞争能力,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艺术实践活动,对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教学适应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1 有利于学生业务水平的提高与舞台实践能力的培养
艺术实践活动是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是提高业务水平的有效手段。课堂上技能技巧的训练通过课外的艺术实践活动会得到有效的巩固与提高,同时课堂教学活动等(如六一儿童节、毕业联欢会)都需要幼儿教师编排多种形式的舞台节目。因此学生在校期间要多参加艺术实践活动,同时教师要用心引导学生锻炼除了节目本身之外的如表情、伴奏音响、服装、台步、化妆、发型等方面的能力,积累舞台经验,这有助于学生今后能顺利地走上工作岗位。
3.2 有利于学生创编能力的培养
职业教育以培养社会大量需要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种实用人才为目标,因此对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提出很高的要求,而艺术实践的过程主要就是对以往所学知识的应用与创造的过程,同时艺术实践也是实施职业教育“进行成功教育”教学理念的有效方式之一。在艺术实践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发挥主观能动性,打破学科界线,进行知识的重新组合。比如同一个声乐歌曲,可以设计分别和语文、舞蹈、美术、器乐、体育等等的学科融合,创造出多种不同类型的综合节目;再者,社会才是大课堂,要鼓励学生把从电视、网络、社会上的大型演出活动中学到的知识大胆应用到艺术实践中来,这样一来,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参与实践的意识,使学生享受实践的过程,同时对实践的结果产生满足感与成就感,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的创编能力也会在艺术实践的过程中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3.3 有利于学生组织能力的培养
课堂组织教学能力是幼儿教师职业能力的要求之一,课堂音乐教学活动离不开教师的组织与管理,课外兴趣小组的开展也离不开教师的组织与管理,一场文艺演出活动的进行更离不开一个能干的组织与管理者,因此学生组织能力的培养也是职业教育为社会输送实用型人才办学目标的又一体现。校园艺术实践活动一方面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另一方面又加强了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使学生在活动中加强了人际交往,培养了团体合作的精神,更重要的是在节目的编排过程中,要召集人员、制定排练计划、确定排练的时间、地点、形式、内容等等,这些活动的过程都能使学生的组织能力得到锻炼与提高。
综上所述,中职幼教专业的声乐教学应该服从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以培养能胜任幼师工作的合格的幼教专业人才为目标,对学生进行声乐教学,加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教学适应力和从事幼教工作的市场竞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