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意义的语境解读
2010-08-15邓新梅
邓新梅
(复旦大学外文学院,上海200433)
一、引言
语言必须依附于一定的语境存在,特定的语言根植于特定的物质的、社会的、精神的语境中,其理解和表达也必须以特定的语境为载体。长期以来,语境问题的研究不但在语言学领域受到关注,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功能语言学、语用学、语义学、交际语言学、语篇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等众多跨学科语言学分支无一不是基于对语境概念的研究基础上的。在现代语言学中,没有语境的研究,就不可能有充分的修辞学研究,同样,也不可能有充分的、科学的语义学、语用学的研究。隐喻,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它的产生和理解也必须在特定的语境中进行,而作为一种概念化的认知过程,对它的理解和运用又同人的认知语境密切相关。
二、语境的认识和重要性
(一)语境的认识
语境,从狭义上理解是语言的上下文,即一个句子在更大的语言段落中所处的位置,这是指语言方面的知识。而从广义上来说,或从语用学的角度来考虑,语境不仅包括语言知识,还包括语言外知识,语言外知识又分为三类:一是背景知识;二是情景知识;三是交际双方的相互了解[1](P17)。对于隐喻,单从语义的角度去寻求解释,显然是不够的,因为隐喻的使用和理解牵涉到语境的因素[1](P165)。因此,对隐喻的理解,必须要考虑语境的细节。
(二)语境的重要性
隐喻的构成依赖于两事物之间的相似性。这是它的语义基础。但其相似之处并非词本身具备的,而是根据语境进行创造的。所以对词汇隐喻性的理解是根据语境而进行的语义选择过程[2](P22)。Ortony(1979)[3]认为,某一语言表达成为隐喻的第一要素是从语用角度或语境角度看,它必须是异常的[4](P196)。即:不论是词、短语、句子,或者更大的话语单位,从其字面意义来理解有明显与语境不符之处;第二个要素是,这种语义异常或语义冲突原则上是不可消除的;第三个要素是,隐喻的理解要符合说话者的意图以及对其意图识别的期望。由此可见,作为语言的基本要素,词汇依存于语境并受之影响,也只有在语境中探讨词义才能真正达到透彻、准确。
而且,隐喻的理解和应用还应该建立在说话者和听话者之间共享的基础上。即他们对喻体有共同的认知概念。马丁·福斯 (Martin Foss) (1949)[5]认为“比喻的要义并不在于个别的词,而是比喻的过程超越了单词的领域,取向于知识的拓宽。”[6](P75)。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文化中有时表达不同的意义。正是这种文化的差异导致操不同语言的人对事物的认知存在概念上的差异。这在隐喻运用当中体现得更为明显。
三、隐喻意义的理解
隐喻意义是一个概念域向另一个概念域映射的结果。在这两个不同的领域中,其中一个用来说明另一个。被说明的领域被称作目标领域 (target domain),[7]而且许多人认为lakoff他们所提出的“映射说”具体描述了隐喻的工作机制。[8](P44)即:隐喻意义的理解实际上就是将源领域的经验映射到目标领域,从而达到重新认识目标领域特征的目的。
例如 (1):Life is a journey.(爱情是旅行)
Life和Journey分属两个不同的领域。此句隐喻意义的构成是喻体 (源领域)journey的特征向本体 (目标领域)life映射、转移的结果。但是,有时候隐喻的理解是要依靠一定的语境的。不同的语境或说话人不同的意图会造成对同一句话的不同理解。
例如 (2):The flame finally went out.(火炉中的火或壁炉中的火熄灭了)
按原句的翻译来理解这句话就不是隐喻。但假如是在谈论人的生命或爱情的语境中,读者完全可理解为:某人已死或维持爱情之情感已消失。在这句话中火的熄灭具有和生命死亡、爱情消失一样的相似性,所以flame的特征能够映射到love life上来。在不同的语境中可翻译成生命之火已熄灭或爱情之火已熄灭。
隐喻所表达的意思同字面意思是不同的,表达的是不同于或超出字面意义的含义,对隐喻的理解就要借助于听着对话语发出者意图的假设。具体理解和生成隐喻表达式,离不开认知语境,认知语境的介入,能让听者更容易地确定话语的隐喻义。不能单从字面意思来理解话语的意义,具体话语的隐喻意义要借助特定的认知语境来确定。不同的受话人对同一隐喻表达可能有不同的理解,究竟哪一种才是发话人的真实目的,就取决于交际双方是否具有相同的认知语境,以及听话人在做出某种意义推导是是否付出了最少的认知努力。
例如:在听到“他是一头猪”时,听者会从已有的认知图式中提取关于猪的指示:肥胖、贪吃、懒惰、邋遢、笨拙,当然还有猪的独特的外形和特性。如果你们在谈论某个人的长相,可以将这句话理解为“他胖得像头猪”;如果正在谈论某人的饭量,可以理解为“他像猪一样能吃”;而如果正在谈论某人的行为动作,这句话可以指“他笨得像头猪”;或者在讨论他的家时,这句话可能意味着“他脏得像头猪”;其他情况下,听话者也可以将这句话理解为“他懒得像头猪,他睡觉时打鼾像猪一样响,它像小猪一样可爱”等等。具体意义的选择取决交际双方共有的认知语境,取决于受话人付出最小的认知努力所能获得的最佳相关的信息。
四、隐喻的语境解读
隐喻是两个域之间的互动,利用的是两个事物 (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性[4](P44)。隐喻的理解一般分为两个步骤:(1)隐喻的识别;(2)隐喻意义的推断。隐喻的识别主要看中心词的意义是否发生偏离、转移到了别的域,隐喻意义的推断主要根据的是喻体和本体之间的相似性。在这两个过程中,语境都起着重作用。
(一)语言语境与隐喻解读
隐喻是一种话语现象,上下文、情景信息有时能为隐喻识别和理解提供很好的参照:
例如:Music meant nothing to me;I am virtually tone-deaf.So I did what I always do when trapped;I sat down,closed my ears from the inside and submerged myself in a sea of thought.
这是一例很典型的隐喻。Trap,close,sea三个词没有改变词义和词性。但在当前语境下都有各自的隐含意义。Trap作动词,原义为“设陷,诱捕”这里隐含“不能摆脱干扰”;close原义“关上某物”例中语义异常,不合逻辑,实则蕴含“拒绝倾听”;sea使人联想大海的无边无际,喻指思想空间之大。三个词渲染了作者内心的感情,强化了效果,折射出身陷窘境的无奈,人物尴尬处境跃然纸上。在此句隐喻的理解过程中,如若不能理解语境而照三个词的本意来理解,便不能明白作者意图。
No operation is more fearsome to the layman than brain surgery,the invasion by cold steel of man's citadel of reason and emotion,his very“self”.This book,which is entirely factual(only names and places have been disguised),describes one exploration into this complex and mysterious world.
此例中大脑被比做人类理智与感情的城堡,比作复杂的世界。把手术比做探索。但citadel、world、exploration这些词本身并不具有隐喻意义,只是在“动脑手术”这个语言环境下才被赋予了隐含的意义。语境为此例隐喻意义的产生创造了前提,也施加了限制。把citadel、world、exploration这些词的隐含意义限制到了与“动脑手术”有关的词汇范畴当中。
(二)非语言语境与隐喻解读
语言根植于文化,不同语言折射不同民族文化内涵。英语和汉语在许多词语和句法表达上的差异都是源于英汉民族在认知上的差异。因此,在隐喻解读过程中文化因素也起着重要作用,其中包括气候季节对民族文化的影响。比如,He went to America in the summer of his life.如果不了解中英两国的气候季节差异,此句中“summer”这一隐喻概念的理解就会成为严重障碍。在中国,大多数地区夏天酷热难熬,而英国的夏季则是一年中最好的季节,温暖和煦,充满活力。明白了这一文化差异,我们就自然而然地将“summer”一词隐喻性转为“兴旺时期”。[9](P125)另一个将季节和人生联系起来的例子如:She has beauty still,and,if it be not in its heyday,it is not yet in its autumn.(她依然很美;如果不是风华正茂,也还不到迟暮之年。)在英语中,人们常把人的一生分为四个季节,把青春期比作春天,成年比作夏天,中年比作秋天,老年比作冬天。不了解这一比喻用法,上句的理解也会成为问题。
再如,在英汉两种语言和文化中,颜色词传达的情感和联想意义也是不同的,来看下面的例子:The maxim was that when a married coup le saw red lawyers saw green.(Rage of Angels)(俗话说,夫妇吵得脸红耳赤之时,便是律师招财进宝之日。)在英语中,红色多象征血腥和暴力等一些不好的意象,因此“see red”就成了“火冒三丈”;在美国,纸币是绿色的,因此“green”就成了“钱”的代名词。
五、结语
隐喻意义的理解一直都是隐喻研究的核心。隐喻研究史上的“替代论”、“对比论”、“互动论”以及后来的“合成空间理论”等都是对隐喻内部机制的解释和讨论。这是极其重要也是十分必要的研究和探索。本文试图从语境对隐喻理解的作用这个角度来探讨隐喻意义的生成和语境之间的关系。通过数例的分析,发现一些情况下语境可以决定隐喻的生成;决定隐喻词汇的具体所指;语境是隐喻构成的基础和前提;甚至限制隐喻词汇的范畴等。可见词汇的语义依存于语境并受之影响。
[1]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77,165.
[2]李悦.论隐喻性词语的功能、构成及理解 [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1):22.
[3]Ortony,A(ed).Metaphor and Thought[C].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9.
[4]束定芳.隐喻学研究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43-33,196.
[5]Martin foss Symbol and Metaphor in Human Experience[M].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1949.
[6]范家材.英语修辞赏析 [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2:75.
[7]Lakoff,G and 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8]陆检明.隐喻、转喻散议 [J].外国语,2009,(1):44-49.
[9]何向妮,魏晓斌.隐喻的认知视角与语境解读 [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9,(2):12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