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辩证视野下的艺术本质

2010-08-15朱小波刘玉平

怀化学院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艺术品本质现实

朱小波, 刘玉平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南充637000)

艺术究竟是什么?有没有定义?该怎么定义?一直以来,这个问题始终困扰着众多的思想家和艺术家。自从艺术这门学科诞生以来,对于艺术的本质来回答艺术是什么这一问题的研究,从来没有间断过。理论界更是出现了许多关于艺术本质的理论:“模仿说”、“表现说”、“游戏说”、直觉主义、精神分析学派、符号论等,这些理论的产生为人们思考艺术本质这个问题提供了很多依据。近年来对于艺术本质的探讨也日趋深入,本人结合前人观点,在本文简要论述艺术的本质这一问题。

“再现说”是西方理论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观点,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一脉相承。“再现说”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西方艺术的发展,尤其是西方的雕塑艺术和绘画艺术。“再现说”认为艺术是对现实人生和自然的再现和摹仿;艺术是对现实的依存,艺术应以现实和再现的现实作为自己的落脚点。柏拉图曾在《理想国》中将心中的世界分为三种:理式世界、感性世界和艺术世界,他认为艺术家的创造是摹仿感性的客观世界,从而形成个人的艺术世界。[1]而亚里士多德肯定“文艺是对现实世界真实的模仿,认为模仿是人的天性,人从模仿中能够获得各种知识。”[2](P306)他认为艺术品的诞生,是艺术家对现实世界自然摹仿,而不是有意识的、主动的摹仿。艺术的产生是在人对现实世界的模仿中所形成的一种美学上的创造,是对创作者内心世界理想美的一种再现,也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反映。即艺术摹仿自然,自然是艺术的主体。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巨匠,也是“再现说”的支持者。他曾说过,艺术家不能做自然的老子,也不能做自然的孙子,只能做自然的儿子。他强调的是艺术模仿生活,而不能模仿艺术。他认为艺术是第二自然,文学艺术就像镜子一样真实反映自然和人生,艺术必须反映现实的普遍规律,因而他在创造不朽的绘画时都遵循着他的“镜子”说,《岩间圣母》、《蒙娜丽莎的微笑》和《最后的晚餐》等伟大之作都是对现实生活的再现,强调了艺术对艺术之外世界的依赖关系。可以说,如果不是达芬奇的心灵如一面镜子一样反映然后摄取现实中的形象,就不会有流传后世的名作。“再现说”认为艺术是对自然和社会生活的摹仿和再现,但它不仅摹仿自然,而且还摹仿自身和现实。单从“再现说”出发了解艺术本质,艺术本质就是艺术品对现实的摹仿和再现,艺术家只不过是在创作之前或者创作过程中与现实生活擦出火花,继而创作了艺术品。艺术家在创作中将自身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在作品中予以体现。在文学领域,“再现说”认为文学的显著特色在于对现实的忠实,文学不改造生活而是将生活复制,法国新古典主义和俄国现实主义代表作在一定程度就反映了艺术的“再现说”。新古典主义作品崇尚理性,而实现理性法则的基本途径就是模仿自然,高乃依、拉辛、莫里哀等作家用悲剧和喜剧的方式,在一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共同谱写着一曲人与世界的和谐乐章。现实主义作家则本着再现当下社会现实情景的心态进行创作,被誉为“俄国社会的镜子”的列夫·托尔斯泰为了写作《复活》花费十年时间,特地参观了许多监狱,上法庭旁听审判,接触囚犯、律师、法官、狱吏等各种人物,同时深入农村,查阅大量资料,最终成就了其旷世之作《复活》。他认为对男女主人公冰释前嫌,终成眷属的结局并不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不符合生活真实,而是一种个人的愿望,因此是虚假的。而最终设置了在精神上复活的女主人公不可能跟男主人公结婚这一结局,才是生活的真实,才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不可否认,所有的艺术都是基于生活甚至高于生活。基于此点,一个艺术家要创造出优秀的作品,就必须了解生活,善于发现,找出艺术品与自身和现实社会的结合点。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艺术家对于自己作品的构思和创作都受到自然和现实社会的影响,甚至将自身的愿望和命运寄寓于作品之中。

在艺术史上,“表现说”可以说是与“再现说”并驾齐驱的学说。“再现说”强调的是艺术家创造艺术品时注重外部世界,而“表现说”则强调艺术品的内部世界,指出创造艺术品的一个重要品格就是情感,真正的艺术品可以有形式、内容等方面的差异,但不能没有情感,否则很难成为真正的艺术品。华兹华斯作为西方“表现说”的代表人物,他强调文学就是情感的表现。俄罗斯文学家托尔斯泰认为“艺术起源于一个为了要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于是在自己心里重新唤起这种感情,并用某种外在的标志表达出来”。[3](P515)这种“标志”即为艺术的表现力。托尔斯泰在这里将艺术的表现形象地概括为“自己心里的感情”以“某种外在标志”表达出来。

中国传统艺术一直注重“表现说”,即情感的投入。从古代的“言志说”、“缘情说”、“境界说”和“意境说”等,都强调情感的表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4](P1)在这里,境界即作者的情感在词中的表现力度,是作者的情感与词相融为一体所形成的至高的艺术境界、精神境界。中国古代的诗词很多注重意境,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关于世外桃源的描述、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李煜《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意境在中国古代多数作品中都予以充分体现,他们的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意境,表现出作者丰富的情感和艺术想象力。书法绘画亦如此,颜真卿和柳公权的书法作品,我们称之为“颜筋柳骨”,不仅仅是因为其书法作品的俊逸洒脱,给人以美感、骨感,更重要的事其书法的表现力。唐代吴道子被称为“画圣”,相传他在创作的时候,处于一种高度兴奋与紧张状态,很有点表现主义的味道。他的代表作品《天王送子图》,不仅打破了长期以来历代沿袭顾恺之的那种游丝线描法,而且其作品蕴含着丰富的内在的精神力量。一件艺术品若没有艺术家情感的介入,就不能称之为优秀的艺术品。艺术品需要表现作者的情感。贝多芬的钢琴曲,我们说是艺术,是因为他投入了很多的情感,表现出了作者的心声和生命的力量,引起了人们的共鸣。而婴儿的哭声之所以不被称为艺术,是因为那是天性、是生来俱在的,没有任何个人情感因素。艺术家的创作,很多受到情感的约束,艺术品中情感因素的含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艺术品的档次。而一件艺术品的艺术表现力又必须通过艺术家情感的大量投入去倾心创作。郭沫若作为浪漫主义诗人更注重主观能动性,他认为文艺来源于主观,是作家内心的自然流露,他反对现实主义的再现说,强调浪漫主义的表现说。在他的作品《女神》中,我们读到的更多的是诗人的情感和诗歌强有力的现实表现力。表现说与再现说相对,认为文学本质上是作家内心世界的外化,是情感流动时的创造,是主观感受、体验的产物,它强调了创作主体的能动性和自主性。

无论是“再现说”,还是“表现说”,笔者认为,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再现说”忽视了艺术家创作中的个体情感,而“表现说”则忽视了艺术家、艺术与现实世界之间的联系。我们要了解艺术本质,就必须将再现和表现结合起来。艺术品是不是优秀,不仅要看它的外部形态,还要看它的内在美,能不能给人以震撼,能不能引起人的共鸣。我认为,艺术的本质就是再现和表现的完美结合。一件艺术品,不仅是艺术家自身对在脑中构思成形的“艺术品”的再现,又是艺术家自身情感的表现。在姚一苇的《艺术的奥秘》一书中认为艺术品的“和谐”一方面涉及到艺术品的内在的本质,另一方面又牵涉到艺术品的表现的形式。[5](P247)只有艺术品内在美的再现与艺术品外在的表现达到一种“和谐”,艺术才是真正地被认为作为艺术而被接受。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之所以美且著名,不仅因为作品本身对神态的把握和描绘惟妙惟肖,还在于它能够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对于画中蒙娜丽莎的微笑各人有各人的解释。恐怕作品既再现了当时画中人的神态,而且又表现出作者浓重的情感。“艺术就是情感表现于意象,情感与意象相遇,一方面它自己得表现,一方面也赋予生命和形式给意象,于是情趣、意象融化为一体。这种融化就是所谓的‘心灵综合’。”[6](P147)一件艺术品,只有情感的表现和意象的再现完美统一,才能达到艺术的“心灵综合”。从另一层次讲,这里的“心灵综合”也是艺术的表现和再现在欣赏者大脑中所形成的完美统一,艺术作为一种美的存在在欣赏者大脑中产生的一种反映。从某种角度上说,艺术品一旦离开了社会自然,离开了外在环境,就失去了它的客观基础;艺术品离开艺术家的主体意识,艺术品就丧失了它的存在意义。相反,艺术家创作若没有主体意识和情感,其创作的作品也只能是空洞的作品。而艺术品若脱离了现实社会,不能够反映现实世界,就很难引起欣赏者的共鸣,其作品的认知度就会下降。在沈从文的《边城》中,作家对湘西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都进行了大量的描写,不仅再现了湘西独有的特色风光,而且也让人了解了湘西;同时,作家本人又在作品中构筑了自己向往的真、善、美的精神世界。小说借翠翠的爱情悲剧,揭示了人物命运的神秘,反映出湘西人民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惨痛事实,同时也赞美了湘西人民淳朴的心灵。《边城》正是在再现现实社会的美与恶的同时,又表现出作者内心的情感期望。在这部作品中,艺术的美与作者的情感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边城》独有的艺术特色。

法国著名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曾说过:“艺术之源,在于内在的真,你的形,你的色,都要传达情感。”他强调艺术品既要表现艺术家的情感,又要反映世界、再现自然中的美。一件艺术品,只有将情感的表现与美的再现完美综合起来,才能体现艺术品本身艺术的魅力,这才是真正的艺术。正如黑格尔所说:“艺术作品尽管自成一种协调的完整的世界,它作为现实的个别对象,却不是为它自己而是为我们而存在,为观照和欣赏它的听众而存在。每件艺术作品也都是和观众中每一个人所进行的对话。”[7](P335)艺术品的存在不仅是一种美的表现,而且还要将这种“自己存在”的美再现给他的“听众”,只有这样,艺术才能与艺术的欣赏者形成“对话”。而这种“对话”一旦形成,将是艺术品的表现在欣赏者大脑中形成的一种新的“再创造”,一种美的表现后的“再现”,这个接受过程便达到了表现与再现的结合。“艺术是人类的一种特殊活动,是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再现和情感表现完美结合,这种认识不能等同于马克思艺术哲学的艺术认识论和艺术意识形态论,既不是意识形态论统一的艺术生产论,也不是艺术生产论统一意识形态论,而是两者的相互统一。”[8](P297)而艺术的本质正是再现和表现的结合,再现强调表现艺术的外部世界,表现强调表现艺术家的情感。一件艺术品之所以作为艺术品的出现,正是客观世界和艺术家的情感的结合所引起社会的认可。而一件成功的艺术品,如果作家没有融入自己的审美经验和情感经验,那么艺术品就不会有穿越时空的魅力。在艺术的发展中,再现和表现始终相互依存、完美结合,共同支撑着艺术的发展,就像飞机的两翼,缺一不可。

[1]柏拉图著.吴献书译.理想国[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9.

[2]寇鹏程.文艺美学[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

[3]段宝林.西方古典作家谈文艺创作[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0.

[4]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5]姚一苇.艺术的奥秘[M].桂林:漓江出版社,1987.

[6]朱光潜.文艺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7]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8]谢毅.如何理解艺术的本质[J].学术论坛,2008,(9):297.

猜你喜欢

艺术品本质现实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艺术品鉴,2021年征订中…
《艺术品鉴》常年征订中…
艺术品鉴,2020年征订中…
艺术品鉴,2020年征订中……
回归本质
童年的本质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WUU——让“物”回归其使用本质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