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龙江省艺术黑陶的传承策略研究

2010-08-15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绥棱黑陶黑龙江省

张 艳

(哈尔滨工业大学华德应用技术学院,哈尔滨 150025)

黑龙江省艺术黑陶的传承策略研究

张 艳

(哈尔滨工业大学华德应用技术学院,哈尔滨 150025)

2007年 3月末出台的黑龙江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 13类 57项,作为中国现代黑陶的发祥地,被誉为“中国黑陶第一窑”的绥棱黑陶和“龙江瑰宝、黑土奇葩”的勃利黑陶名列其中,受到学术界以及文化产业界的关注,从黑龙江省艺术黑陶的现状出发,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问题,并提出相关策略。

非物质文化遗产;绥棱艺术黑陶;勃利艺术黑陶;传承;保护

一、黑龙江省艺术黑陶的现状

(一)绥棱黑陶发展现状

绥棱黑陶虽受 20世纪 60年代技工外流、企业停产等诸多方面的影响,但是这种较为远古的技艺还在流传。为了挽救和继承民族文化、从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出发,2006年绥棱县委、县政府及有关部门请回了老艺人,并成立黑陶研究所和黑陶产业办公室,对黑陶加工企业给予多方面支持,还组织专人挖掘“黑陶”文化脉络,烧出了中国现代黑陶第一窑。

目前,绥棱“黑陶”生产、销售企业已发展到绥棱现代黑陶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绥棱寇氏黑陶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绥棱华龙陶艺厂和黑龙工艺黑陶厂四大黑陶生产厂家,年产量可达 5万件,生产的品种有浮雕、阴雕、阳雕、镂空、双层镂空、三层镂空、太白醉酒、二龙戏珠、老子出宫、寿星、避邪、麒麟等八大类 500个品种。

(二)勃利黑陶的崛起

黑龙江省除了绥棱黑陶,近十年来,勃利黑陶崛起于黑龙江省东部,七台河市辖勃利县境内。1991年,作为黑陶界的新秀,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先进技术和专家指导下,黑龙江省勃陶实业有限公司投资立项、施工建设、招聘人才、研发生产,使黑陶生产线当年投产运行,产品通过省级鉴定。其色愈黑、愈亮,愈显黑陶的价值和收藏空间。黑龙江省政府将勃利黑陶确定为定点礼品。黑陶艺术品伴随着友好往来的馈赠佳品,飘洋过海,并远销日本、韩国、东南亚、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

勃利黑陶曾获黑龙江省轻工科技成果一等奖,“冰雪杯”旅游工艺品设计大赛银奖,黑龙江省民间文艺大赛奖金奖、国家轻工博览会优秀奖等。

二、从绥棱、勃利艺术黑陶的现状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目前,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绥棱、勃利艺术黑陶的保护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主要是:

(一)依靠口传心授方式加以传承的传统技艺后继乏人,传承人青黄不接

目前,黑龙江省绥棱县、勃利县总共五家黑陶企业中,都面临着奇迹绝活后继乏人的局面。现有的技术工人的生产能力,仅能满足团购礼品、纪念品及收藏品、旅游商品等高端市场的需求,普通消费市场的需求根本无力顾及,若有大订单,就只能望“单”兴叹。加之现代工艺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新一代的年轻人对传统技艺失去了兴趣。

(二)法律法规建设的步伐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紧迫性相适应

虽然黑龙江省政府、绥化市政府、七台河市政府已经对艺术黑陶的保护工作愈加重视,积极地出台了一系列保护的措施并相应地建立起很多优惠扶持政策。但由于保护工作不能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与保护相关的一系列问题不能得到系统性解决。

(三)保护意识淡薄,重申报、重开发,轻保护、轻管理

首先,缺乏专门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门从业人员。

其次,在我省的这些黑陶企业中,老黑陶艺人雄心勃勃地立志于黑陶的复兴、发展、壮大工作。他们不仅要关心生产,还要关心企业经营、产品开发、人员管理。试问,真正的管理人员在哪里?笔者认为,像尹伊军、裴龙、赵长军这样的工艺大师,他们的工作重点应当是传播黑陶制作技艺、发扬黑陶文化精神。集重任于一身的他们又怎能“一心多用”?

(四)个别存在商业化现象,甚至借继承创新之名损害了艺术黑陶的本真性

在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中,有两种倾向尤其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一种是建设性破坏,一种是保护性破坏。在建设性的保护中,黑龙江省艺术黑陶的进展工作一直很到位。但艺术黑陶面临保护性破坏的危害却很明显。项目被确定后,一些人对于开发它的经济价值的意愿远远胜于延续其的精神文化上。再加上其传承人以及工艺技师、特别是拉坯工的青黄不接,黑陶产业面临着只有通过机器拉坯这种大量的机械复制才能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的危害。然而,黑陶艺术本身的原真性就是通过纯手工制作才能体现它的这种文明方式。为了产业的开发,从表面上看,似乎是被保护项目的繁荣,使传统的民间手工艺制作大量机械复制,实际上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根本性的伤害。

(五)适合我省保护工作实际的整体性、有效性的工作机制尚未建立,尤其是政府主导的有效性亟待体现

三、对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黑陶的传承策略研究

(一)在原生态中和市场对接

1.资源成为产品,产业开发前景广阔

(1)将黑陶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经济资源,以生产性方式进行保护

黑陶作为我省的一种特有资源,也是目前正在运行的一种方式就是将其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经济资源,以生产性方式进行保护。目前,我省绥棱县已经有生产黑陶企业四家,勃利县一家,每年创造生产产值非常可观,产品大量出口。这种纯手工艺制作项目,不仅作为艺人生产、生活方式的延续传承,而且通过资源重组,以产业运作扩大生产规模,扩展销售市场,使其得到弘扬和传播。黑陶这种民间手工制作技艺项目的繁荣,是与文化生态的生成紧密关联的。

(2)在原生态中保存

市场是把双刃剑,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人们的认识在发展改变,社会生活在改变,非物质性文化遗产要变成商品和市场对接,就要流失掉好多东西。市场需求对非物质性文化遗产往往是破坏。一些民俗技艺在与市场对接中把原汁原味的东西给流失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克服这些障碍,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原生态中保存。在既不改变其按内在规律自然衍变的生长过程,又不影响其未来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尽可能寻找生产性保护的方式,发展市场经济,进行产业开发。

2.以旅游开发促进艺术黑陶的保护

(1)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发展旅游业的重要资源

旅游是最大限度和最广泛地利用了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资源,将经济与文化有机结合,形成了越来越强大的产业优势。

(2)旅游开发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相统一

首先,全社会对非物质文化资源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急需保护的重要意义要有足够的认识,建立保护的自觉性;第二,各级政府和旅游部门对保护的工作要重视起来,把保护摆到旅游开发的重要议事日程;第三,一些地方政府和旅游部门要注重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第四,尽快出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对旅游活动中如何正确对待非物质文化资源的问题,要建立一整套完备的监管机制和政策界限。

(3)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对策

首先,必须将有价值的原始状态、不可再生、不能复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可以复制并能够规模经营的非物质文化准确区分开来。对于前者要严格保护,确保其历史文化价值的完整和生存环境的优化;而对于后者,则可以在正确指导和科学规划与管理下,进行适度开发与利用。鉴于此,有必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业开发这两个领域中,开辟新的研究课题,力求从理论到实践形成一套比较科学、完善的学术、管理、操作体系[1]。

其二,应尽快建立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监管机制和政策体系。不仅保护工作要有法律和制度的保证,旅游开发与市场准入也应根据实际情况,有相应的政策和法规制约,恰当开发利用。

其三,加大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唤醒全社会对保护工作的自觉意识,是确保非物质文化资源免遭破坏,同时促进保护、发掘、抢救和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应在旅游活动的场所及过程中,引入对非物质文化资源历史文化价值及保护意义的宣传教育,通过生动真实的介绍、讲解和宣传,最大限度地激发游客对保护工作的责任意识。这也是提高旅游活动吸引力,增强旅游活动文化含量,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方法。从而使旅游不仅成为一项广泛的文化经济活动,还是一项群众性的文化保护活动。

其四,加大对旅游事业管理、服务人员的培训力度。作为旅游活动的主要媒介,应力求使他们了解非物质文化资源的价值、意义和基本保护方式与思路。同时,准确掌握相关的保护政策法规。

其五,加大对旅游事业管理中的非物质文化资源保护资金投入。应调动政府、社会两方面的力量,建立相应的投资渠道和资金扶持机制,确保旅游活动中的非物质文化资源保护,有必要的经费支持。

其六,加强科技力量的支持力度,积极引入高科技手段,在旅游活动中提高非物质文化资源的保护效率。

3.建立“产学研”一体的经营模式

针对我省艺术黑陶的特质以及其生产方式,“产学研”一体的经营模式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黑陶来说是一项可行的措施。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企业生产、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创新产业化经营模式。

(二)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黑陶引入到高校教育中去

2002年 10月,中央美术学院等多家单位共同发起、举办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高等院校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研讨会”,并通过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宣言》,标志着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发端。会议从人类文化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将中国多民族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到了中国教育的议事日程上来,呼吁当代教育肩负起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肩负起民族文化创新发展的历史使命和应尽职责。会议确立了教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作用以及高校作为信息与智能的集聚地在文化遗产方面的巨大潜力和发展前景[2]。

1.把地方专业纳入到高校教学

(1)以专项研究带动教学

传承不是一句口号,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初步纳入了教学之中,这中间涉及到如历史、文学、艺术、民俗等方面学科的交叉合作,但真正形成新学科建设则需要进一步实践和摸索。

(2)将地方专业编写入教材

如何使民间艺术落实到正常人文艺术教育内容中,使生于斯、长于斯的民众都了解传统民间艺术;如何发掘、保护、学习,整理出除了艺术专业人士之外普通学生、民众也乐于接受的民间艺术?这就需要把传统的地方专业编写入高校教育教材中去,或在艺术史及艺术理论教育中涉及民间艺术内容,尤其更应该编写入师范类学生的专用教材中。

(3)探索总结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教授方法

利用高校教育的特性,探索总结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教授方法,学习民间艺术的方法及手段。

(4)培养民间艺术师资

可以将民间艺术的传承人请到高校中,为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演奏以及技艺传授,并且展开学术报告交流。或者以企业或培训基地作为学生的实习场所。

(5)把民间艺术列为中小学生艺术素质培养的选修课或必修课

2.深入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术研究

我们应该关注我们自己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要对自己民族民间的本源文化、母体艺术有所认知,而且要积极抢救、保护我们珍贵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共同参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可持续发展问题。

3.在高校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

早在 2007年,浙江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学院就建立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他们打算用“物质”的形式将“非物质遗产”表现出来。设想中博物馆是个很好的思路,但高校在收藏方面仍缺乏专业的经验。

[1]肖曾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互动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2]阎东.中国记忆——中国文化遗产档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The Inheritance of Black Pottery Arts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ZHANG Yan
(Huade School ofApplied Technology,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Harbin 150025,China)

The first batch of the province-leve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list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adding up to 13 categories and 57 itemswas published at the end ofMarch,2007.The cradle of Chinese modern black pottery——SuiLeng black pottery“the First Kiln ofBlack Pottery in China”andBoLi black pottery“the Treasure ofLongJiang,the Rare FloweronBlack Earth”on the list,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the academia and cultural industry.Proceeding from the current condition of Black Pottery Arts in Heilongjiang,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nheritance of intar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puts for ward some relevant strategie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uileng art black pottery;Boli art black pottery;inheritance;protection

J052

A

1001-7836(2010)04-0172-03

(责任编辑:陈 树)

2009-12-30

张艳 (1981-),女,黑龙江哈尔滨人,艺术设计系教师,硕士,从事装潢艺术设计专业研究。

猜你喜欢

绥棱黑陶黑龙江省
Mother
黑龙江省节能监测中心
简论龙山黑陶
黑陶艺术作品欣赏
美哉黑陶
黑龙江省土壤污染防治实施方案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
结缘黑陶,难却快乐着
政务微信与县域政治生态的塑造——以“@绥棱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