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听觉概念隐喻认知对比研究
2010-08-15于婷
于 婷
(哈尔滨师范大学公共英语部,哈尔滨 150080)
引言
隐喻在本质上是认知的。陆俭明[1]认为隐喻对于人类的认知和语言起着这样两种作用:一是不断提供看待和描述事物的新视角;一是不断增添词语的新的意义。在词汇学上所谓词的比喻义、引申义的产生,就是运用隐喻的结果。Sweetser[2]把这一认知隐喻观应用到英语感觉动词的语义扩展现象中。他认为,感觉动词所表示的社会/生理方面的词义与其所表示的情感/心理方面的词义之间的关系是通过隐喻连接起来的。他把这种以“外在自我”喻“内在自我”的现象称为“以身喻心”(MI ND-AS-BODY)的隐喻,其投射具体表现为:视觉喻“知晓”,听觉喻“听从”,味觉喻“喜恶”,触觉喻“情感”,嗅觉喻“反感”。本文从汉语角度验证了Sweetser关于听觉隐喻的观点,并进一步对听觉概念隐喻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共性和个性进行了全面的对比和分析。
一、英汉听觉概念隐喻的的认知共性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是体验哲学,是“心寓于身”(e Mbodi Ment)的认知观。因此,思维是人和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王寅[3]认为我们面对的是同一或基本相同的客观世界,共享自然规律;人类还有相同和类似的身体器官、感知能力和认知能力,这就决定了使用不同语言的人具有基本共通的思维,这就从体验哲学角度解释了语言具有普遍性。
(一)“耳朵”喻“形似耳状之物”
一对“耳朵”分列面部的两旁,这一特征被隐喻投射到其他形似耳状的具体事物上去。英汉语中都有许多具体的隐喻表达式。
英语:the ears of soup pot(汤盆的捏把)
汉语:木耳,银耳,耳房,耳门 (大门两旁的小门 ),耳杯(两侧有便于拿起的耳提的杯子)[4]
(二 )“耳朵 ”喻“能力 ”
作为人类的听觉器官,“耳朵”可以分辨声音,是人们了解世界,掌握知识的重要工具,因此“耳朵”喻指人们通过听觉而获得的能力。
1.He has an ear for Music.(他有音乐欣赏能力。)
2.你们的笔,是人民的笔,你们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5]。
虽然都是喻指能力,但英汉两种语言的侧重点却不尽相同。英语中的“耳朵”侧重“欣赏,识别”的能力,而汉语的“耳朵”更侧重“侦察或了解情况”的能力。可见,同一个始源域“耳朵”,相同的投射,不同的民族在微观层面上却有不同的侧重点。
(三 )“耳朵或听 ”喻“重视 ,关注 ”
有意识地去听某个声音或某件事情,一定是想得到这方面的信息,所以听觉上的关注可隐喻思想上的关注。
3.Ihavenπt heard of any new develop Ments yet but Iπll keep My ear to the ground.(我还没有听到任何新的进展,但我会留心注意的。)[6]
4.She encouraged Me to listen carefully to what country people called Motherwit.(她鼓励我注意倾听乡下人所说的妈妈的智慧。)[7]
5.在这种情况下,你要保持警觉,耳朵要随时竖起来。
6.也希望各级搞新闻报道的同志多往农村跑跑,多听听农民的呼声。
“耳朵或听”既然隐喻“重视,关注”,那么“不听”自然就隐喻为“不重视,不关注”了。
7.He was deaf to all argu Ments.(他对所有论据充耳不闻。)
8.宁荣两处上下内外人等,莫不欢天喜地,独有宝玉置若罔闻。
同样是用听觉词语表达“不重视,不关注”,英汉两种语言却有各自不同的表达习惯。英语习惯用表示听觉的形容词,如 be deaf to,turn a deaf ear to,而汉语多用表达否定的听觉动词,如“听而不闻,置若罔闻”等。
(四 )“听 /闻 ”喻“得知 ,知道 ”
听觉是人类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听到的结果自然便是对所听事情的了解知晓。因此,“听 /闻”可以隐喻“得知,知道”。
9.Hear news/a ru Mour(听到消息 /谣言)
10.天竺人听到中国派使者来求佛经,表示欢迎。
1..使四面求医药,天下皆闻知。
(五 )“听 ”喻“听从 ,服从 ”
如果说视觉主动性最强,我们可以自主地选择看的目标和对象,那么听觉就多少带有一些被动性,所以听觉词语主要表现对信息的被动接收:
12.I told you Many ti Mes but you wouldnπt listen[8].
13.这几年我常常想,要是我当初听从我家里人的吩咐,不动脑筋地走他们指引的道路,今天会变成什么样子。
汉语还有很多相关的表达,如:听任,听凭,听话,听唤,听受,听纳,听差,听命行事,听之任之,听天由命,听其自然等。
(六 )“听 ”喻“同意 ,允许 ”
在“听从,服从”的基础上,“听”还可进一步扩展出“同意,允许”的喻义。
14.Iwonπt hear of you walking to the station—let Me give you a lift!(我不能让你走路去车站,让我用车送你去吧!)
15.这四点愿望如果没有人保证,请父王还是听许我出家吧!
(七 )“听 ”喻“审理 ,治理 ”
既然能通过“听”而“得知”某事,那么我们说,“得知”并不是最终目的,我们想通过“得知”某事而作出合理的判断,以便处理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
16.The judge is hearing the case.(法官正在审理案子。)
17.听览政事,从善如流。
(八 )“听 ”喻“等候 ,等待 ”
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即很多时候要等待对方的回答。因此,英汉语中都有“听”喻“等候,等待”这一隐喻投射。
18.Iπll listen out for you.(我等你的答复 。)
19.念其劳役多年,令驰驿还乡,休息三日,仍听使用。
(九)“聪”喻“聪明而有才智”
汉语中的“聪”和英语相对应的“sharp”都指听觉灵敏。孙悟空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一挠毛发便生一计。可见反应敏捷的人一般听觉也很灵敏。因此表示听觉灵敏的“聪”和“sharp”用来喻指“聪明而有才智”。
20.His Mind was sharp.(他的头脑很敏锐。)
2..A sharp child(一个机灵的孩子)
22.我的这几个孩子,也就是她还聪明一点,可惜的是她身体不好。
23.那宝琴年轻心热,且本性聪敏。
二、英汉听觉概念隐喻的认知个性
每一个民族的语言都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因此,不同的民族文化造就不同的语言。由于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自然环境、历史渊源、社会变迁、宗教信仰、政治制度和思维方式,因此,不同民族对同一事物的观察角度和联想方式就会有差异,从而产生一些不同的概念隐喻系统。
(一 )“听 ”喻“批评或谴责 ”
如果我们做错了事情,就会受到批评或谴责,这时我们也只有听的份儿。因此,英语中的“听”便引申出“批评或谴责”之意,而汉语却没有引申出相应的隐喻义。
24.If you donπt do your ho Mework,youπre going to hear froM Me.(你要是不做作业的话,就等着听我的训斥吧。)
(二 )“闻 ”喻“有名 ,有名望 ”
在古汉语中,“闻”的意思是上达或传播。传播的东西想必大多是有名的。因此,汉语中的“闻”隐喻“有名,有名望”。
25.来到这闻名于世的芦沟桥,最感兴趣的是数两边桥栏杆上的石狮子。
26.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三 )“聋 /聩 ”喻“愚昧 ,不明事理 ”
汉语中的“聋 /聩”是“聪”的反义词。“聪”喻“聪明而有才智 ”,因此 ,“聋 /聩 ”喻“愚昧 ,不明事理 ”
27.明言晓告,以振斯世之聋聩。
28.鲁迅有感于中国人民愚昧和麻木,很需要做发聋振聩的启蒙工作,于是他放弃学医,改用笔来战斗。
结论
从以上的分析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英汉听觉范畴隐喻投射共有 12个,其中 9个是两种语言共享的;1个是英语所特有的;2个是汉语所特有的。本文从汉语角度验证并丰富了 Sweetser关于听觉隐喻的观点。这些隐喻投射都是从耳朵的结构、位置,听觉的功能、活动方式以及与外界事物的关系为基础的。不同民族认知听觉范畴词语的侧重点又有所不同,即使是相同的始源域,而在选择该始源域的什么特征投射到什么目标域去也会不同,因而产生了不同的隐喻投射,散发着英汉两个民族的各自独特的文化气息。
[1]陆俭明.隐喻、转喻散议 [J].外国语,2009,(1):44-50.
[2]Sweetser,E.FroMEty Mology to Prag Matics[ M].Ca M2 bridge:CUP,1990.
[3]王寅.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J].中国翻译,2005,(5):15-20.
[4]现代汉语词典[K].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5]汉语大词典 [K].北京: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1.
[6]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K].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7]覃修桂.英汉语听觉概念隐喻的共性和个性[J].外语学刊,2009,(1):37-42.
[8]陆谷孙.英汉大词典[K].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