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真实教育的价值取向
——兼议网络环境下学校教育回归生活的意义

2010-08-15欧飞兵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生命生活教育

欧飞兵

(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江西景德镇 333000)

论真实教育的价值取向
——兼议网络环境下学校教育回归生活的意义

欧飞兵

(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江西景德镇 333000)

网络时代是一个容易丢失的时代,当下真实在教育中被遮掩,教育意义只在表象上存在,在深层里却丢失了。真实教育作为一个完整概念首次被提出,它直面社会与教育之现实,回到生活的本真状态去探寻教育的真实内涵;真实教育秉承教育应有之义,重视生命体验,关注生命需要;真实教育让教育意义经体验而内化于心灵,使之成为不断追寻生命价值的精神动力;真实教育是一种大教育,旨在培育真实的活生生的自由而幸福的人。

真实教育;价值取向;网络;学校教育;回归生活

教育从本质上说属于培养人的活动,是有多种因素参与的复杂系统;虽然复杂,但只是社会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因此,任何教育都是一定社会的教育。社会要发展,时代要变迁。社会发展主要由其内部矛盾的变化所致,时代的变迁必然引发社会各子系统的变化。当下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电脑网络铺天盖地且影响深远,正如雷·哈蒙德在《数字化商业》一书中所指出的:全球电脑网络的发展将成为塑造这个星球上生活的决定因素。事实的确如此,“网络不但改变了世界,而且改变了世界得以改变的方式。”[1]教育原先的外部环境已经不复存在,其赖以生存的基础也已渐次垮塌,进或者退,二者必择其一。

一、新时代呼唤新的教育

1.转型社会是当下教育植根的新土壤

三十年改革开放带来社会的巨大进步,但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出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现象,这些现象是转型社会无法摆脱的。首先是重物轻人。“人们忙于追求财富,关心物胜过关心人,关心物质胜过关心精神。”[2]这一现象进而衍生出“关心当下胜过关心将来”的亚现象,而这些又都源于“关心自己胜过关心他人”的思想。其次是价值泛化。在社会转型期,多元经济成分极具生成多元价值的可能,价值多元容易导致价值观泛化。或因原有价值观受到冲击,或因现有价值观光怪陆离,一时间人们莫衷一是,一些人的信仰世界甚至出现真空状况。第三是精神贫瘠。重物轻人带来物质的丰足,却直接导致精神的匮乏。价值观泛化引起精神世界的紊乱,不知所往、别无所求,成为部分人的生活主题。

人们在享受改革开放硕果的同时,难免受到这些消极因素的影响,其中青少年受得影响最大,因为他们尚未形成稳固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对有害东西辨别意识差、抵御能力弱,上述情形无疑对植根于转型社会的当下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2.虚拟世界是当下教育面临的新问题

如今,互联网等新兴媒体正以其独有的无界开放性、自由虚拟性和多维互动性,为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的渠道,但垃圾有害信息与腐朽落后文化也随之而来,腐蚀着人们的心灵。若长期沉溺于虚拟世界,就极易引起心理、道德变异,成为网络的俘虏,甚至最终触犯法律,成为阶下囚。“网络已经成为青少年成长道路上的一道坎。”[3]网络已经成为不少家长和教师难以解开的心结,如何引导青少年迈过这道坎,便成为当下教育面临的新问题。

3.期盼真实是当下教育怀有的新憧憬

新时代给教育带来新的困惑,而今教育的内容在某种程度上已被物化、功利化、片面化和去本质化,教育远离人们的现实生活,教育中缺乏深层的、长远的关心。教育“只是在复制着曾经走过的路程,却未曾想过自己应是全新的开始。就像教育中的话语一样,永远是在复述,没有一点真实的声音,使得教育在虚拟中建构无意义”[4]。要走出这一困境,首先必须纠正价值取向的偏颇,让教育回归真实生活,而这正是当下教育怀有的新憧憬。

二、真实教育的内涵与主旨

网络时代是一个容易丢失的时代,道德、价值、情感、意义等许多与生命一样恒久的东西,有时甚而连同生命都会在不经意间丢失。由于真实在当下教育中(至少在某些方面)处于一种被遮掩的状态,教育意义只在表象上存在,在深层里却丢失了。因此,“真实成为教育中的稀缺词,也成为挽救教育的关键词”[4]。

何谓真实教育?回答这一问题,需要回到教育的本真状态去探寻其真正内涵。在蔡元培看来,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实质在于克服自己身上的动物本能和发展人所特有的全部本性。斯普朗格认为:“教育之所以为教育,正因为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5]爱因斯坦也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教育的对象是谁?是我们,一个个真实的活生生的‘人’。教育的目标是什么?也是我们,一个个真实的活生生的‘人’。”[6]

依循先贤们的指引,真实教育选择以“一个个真实的活生生的‘人’”为对象与目标,以“克服他们身上的动物本能和发展他们的全部本性”为己任,以“唤醒他们的人格心灵”为核心,而“不是把他们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真实教育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生活中的人的灵魂,是一种大教育。真实教育不仅指学校教育,还包含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不单指德育,还包蕴智育、体育、美育等其他教育。

真实教育求真务实,旨在以“真实”的内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和谐”的人。教育材料完全取自我们曾经或当今的真实生活,无论科学生活还是日常生活。所谓“真实”,既指现在的真实(即现实),又指历史的真实(即史实)。所谓“和谐”,包括三方面含义:一是作为生命人的和谐,指个体身与心相和谐,即我—我和谐;二是作为自然人的和谐,指人与自然相和谐,即天—人和谐;三是作为社会人的和谐,指个人与他人、群体/集体、社会相和谐,即我—他 (们)和谐、我—你(们)和谐。真实教育立足真实、追求和谐,是教育之为教育的根本,也是教育生机勃勃的保障。

三、真实教育的价值取向

1.让幸福浸润生命

教育是提升人格、唤醒灵魂的活动,对生命的关注与呵护应是其原有之义。“认真解读个体生命的意蕴,发现个体生命的价值,理解个体生命的意义,倾听个体生命的律动”[7],是教育能够有所作为的前提和基础。真实教育秉承教育应有之义,旨在把受教育者培育成活生生的自由而幸福的“人”。

为达此目的,真实教育当正视今日教育之现实,把人从各种有形或无形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教育的主导者应从政策和制度层面给予受教育者享有自由的最大可能,以便让他们真正从内心感到自由。给予自由可能,不是放任自流,而是给人自由空间;只有在无拘无束的精神世界中,人类的思维才能自由地翱翔。自由是人的生命之本,也是生命之需。自由就是“鼓励个体不断走进所选择的未知天地去探索”,“在生活中不断重新认识自己”,“发现自身内在的意义”[8]。

幸福也是真实教育的目的。幸福是教育主体间共同的幸福,“幸福的教师更趋向于培养幸福的学生”[9]252,受教师呵护而倍感幸福的学生会把幸福传播开来、传递下去,看着学生幸福地成长教师也会感到幸福。幸福投向现在,也指向未来,人们“当下的幸福与未来幸福并非不相容,实质上它对未来幸福是有帮助的”[9]240。我们不能只图现在而牺牲未来,“希望孩子童年幸福,但不希望保护以未来幸福为代价的那种幸福”[9]29;也不能为了未来而舍弃现在,我们“有什么理由为了明天的生活而牺牲现在,使现在的生活变得索然无味、苦不堪言?”[10]让幸福去浸润生命,从现在直到未来,这是真实教育永远的追求。

2.以先进引领落后

网络时代人们常常在虚拟空间中迷失了自我,变革时期教育也容易在物化世界里失去本真。真实教育能够切中时弊,时刻围绕真实开展教育,“给学生一个真目标,让学生体验真过程,使学生流露真感情,让学生作出真选择”[11],以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真问题,获得对世界的真知识,让他们在走出校门后,能成为和谐的人而非某种器具。我们生活的世界还不甚完美,有真善,也有假恶,但真实教育能够直面生活,坚持“以生活影响生活”原则,即“拿好的生活来改造坏的生活,拿前进的生活来引导落后的生活”[12]。生活的终极目标虽说是快乐与幸福,“但它们并非没有根据和边界”,而且“满足快乐和幸福的方式也必须是善的,只有以善的方式满足善的目的才是完整的善的行动”。真实教育“尊重人的自然,但不完全迁就自然;它招引、培育人的自然中的善的因素,抑制或替换自然中的恶的成分”[13];目的在于培养出“具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具有健康发展的个性和健全人格的人,具有崇高精神气质的人”[6]。

3.使意义融入心灵

现今教育过程中“有许多做法就是由于对教育本质认识的错位,而导致不当的教育方式,继而产生不良的教育后果”[14]。在本质上“教育是对人的灵魂的教育,对人的精神的教育”。“如果在教育中精神和灵魂被遮蔽了……教育就失去了自身的本质,没有了精神信仰与灵魂”[15]。真实教育扎根于现实生活,高擎返璞归真大旗,引领教育走入人的心灵。“教育世界是最贴近真实教育的时空与心理范围”,作为其中一员的教育者“不仅在物理空间,更要在自己心里,把自己置身在教育世界之内而非教育世界之外”[16]。这样,就能以一个参与者而非旁观者的身份,与受教育者进行平等的主体间对话,从而使教育对彼此都产生意义。

真实教育重视体验的桥梁作用,人们通过体验可以领悟生命的真谛。“体验不到生命活力释放的快感和意义所在的人,就不可能有积极主动的表现;而愈是感到生命的可贵与美好,人就愈会热爱生命并使生命表现出最大的意义”[17]。体验是一种“内在于人的身体并改变人的身体存在形态的经验”[18]。教育意义若能经由体验而内化于心灵之中,融为生命的一部分,就会成为不断追寻生命价值的精神动力。

[1]郝向宏.引导青少年成为网络时代生力军[N].中国电子报,2007-05-22.

[2]唐道秀.关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真实的存在——诺丁斯关心道德教育理论的启示 [J].继续教育研究, 2009,(5).

[3]季爱民.共筑网上道德精神家园[J].高教发展与评估, 2005,(4).

[4]宗锦莲.话语:回归个体的真实——兼论教育主体“话语失真”现象[J].教育科学研究,2008,(4).

[5]周维莉.试论对学生生命的关照:自由、对话和体验[J].教育探索,2009,(3).

[6][德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 3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7]刘济良.生命教育论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8][美 ]Carl R.Rogers,H.Jerome Freiberg.自由学习 [M].伍新春,等,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9]Noddinds,Nel.Happiness and Education[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10]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M].长沙:岳麓书社,2002: 74.

[11]武宜娟.真实——小学品德课堂的追求[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9,(5).

[12]陶行知.生活教育文选 [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1981.

[13]晏辉.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基本方式 [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3).

[14]刘丙元.道德教育过程中的认识错位及其不良后果[J].教育学术月刊,2009,(6).

[15]杨春娇.数据库与人的“隐遁”[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3).

[16]王澍.教师在教育世界之内还是教育世界之外 [J].中国教师,2005,(12).

[17]张曙光.生命哲学:走向本真的存在[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316.

[18]孙利天.21世纪哲学:体验的时代[J].新华文摘,2001, (7).

On Value Orientation of Authentic Teaching——On the Sign ificance of Education Return ing to L ife under Net Environment

OU Fei-bing
(Jingdezhen Comprehensive College,Jingdezhen 333000,China)

In the age of netwe often lose educationalmeaning because of authenticity being covered in education.First and foremost,authentic education confronts the reality of society and education,and come back to real life to explore the connotation of education.Secondly,notonly does authentic education carry forward conditionalone,but it also focuseson the requirements and experiences of life.Thirdly,authentic education makes educationalmeaning be internalized into heart through experiences in order that educational meaningwill become mental impetus of chasing life value.Last but not least,authentic education is a kind of education in a broad sense,whose aim is to cultivate students and citizens into real,liberal and happy human beings.

authentic education;value orientation;net;school education;coming back to life

G40-012

A

1001-7836(2010)04-0015-03

(责任编辑:朱 岚)

2009-12-30

欧飞兵 (1967-),男,江西景德镇人,讲师,硕士研究生,从事英语教育、中外文化比较研究。

猜你喜欢

生命生活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