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国西敏寺大学跨文化交流的教学特色及启示

2010-08-15赵素华

潍坊学院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交流

赵素华

(北京工业大学,北京 100024)

英国西敏寺大学跨文化交流的教学特色及启示

赵素华

(北京工业大学,北京 100024)

英国西敏寺大学跨文化交流的教学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师生互动、课堂气氛等方面有鲜明的教学特色:强调交际型教学法,案例教学和理论相结合,及时有效的课后跟踪,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对本族文化的认识与学习,跨文化交流教授具备多元文化视角。这对我国跨文化教学有很好的启示,值得学习和借鉴。

跨文化交流;课堂教学;跨文化交流意识;文化敏感度

引言

教育部2007年7月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界定了大学英语的教学性质:“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跨文化交流在我国英语教学中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但从实际效果来看,跨文化交流在英语教学中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也存在不足。学习和借鉴国外在跨文化交流问题上的有益经验,对促进我国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流教学有积极意义。

英国殖民地曾遍布全球,伦敦更是极具世界性的城市,3成的常住人口来自国外,多元文化成为英国社会的重要特征,英国在如何解决跨文化交流问题上也有较为独到的见解。笔者曾旅英几载,期间重点对英国高校跨文化交流教学问题进行了研究。成立于1838年的英国西敏寺大学(WestminsterUniversity)是英国规模最大的大学之一,拥有较高的国际知名度,已有165年招收国际学生的历史。该校师生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跨文化交流是该校的招牌课程之一。笔者曾在西敏寺大学旁听了硕士学位应用语言学专业中的跨文化交流模块,对该校跨文化教学有了第一手的感性认识。回国后,笔者教授了两个学期的跨文化交流课程,也和国内的同行有些交流,深感中外在跨文化交流教学问题上存在较明显差异。当然,由于国情不同,英国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不一定完全适用于我国,但他山之石或可以攻玉,笔者对西敏寺大学跨文化交流教学方式进行了总结,希望能对我国的跨文化交流教学有所助益。

一、教学特色

1.无固定教材

与国内教课有固定教材不同的是,西敏寺大学根本就没有教材,充分放权给授课教师自定。第一节课授课教师在介绍完学时、论文提交时间、主要讲授内容纲要等课程安排细节后,给学生开列了一长串书单,全是本专业权威人士的新作或代表作,如GertJanHofstede、F.Trompenaars和Lewis等,希望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尽快阅读。结果图书馆的存货很快被借走,以至于一书难求。其他学生只好到书店或通过便捷的网上购书。在以后的课堂上,授课教师每次都会根据讲述内容的不同,开列出长短不一的书单,既有理论方面的,也有很多是关于不同国家文化信息的。

面对堆成小山的书籍和资料,学生只有拼命阅读,压力也非常大。笔者曾对西敏寺大学的这种近乎残酷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不以为然,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对其必要性和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跨文化交流涉及面非常广,需要学生具有心理学、民族学、人类学、语言学等诸多领域的知识,没有这种高强度的知识积累,跨文化交流课程很难学深、学透。

2.强调交际型教学法

英国教授跨文化交流课程的教师普遍认为,教师的作用就在于促进学生在国际化社会中的个性化成长(Bryam,1994)。为此,教师多应用交际型教学法,将灵活性、实用性、趣味性和现实生活相结合,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与我们国内老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性教授方式不同,西敏寺大学强调师生间要有互动,教师既要重视教授知识,更要重视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所谓既要授之以鱼,又要授之以渔。主讲老师BarryTomalin教授在跨文化交流领域颇有影响,经常被国外大学及公司邀请去做文化培训。在讲到不同国家的文化时,他常常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很快就能抓住学生的兴奋点。他最常用的方法一是发挥多语言优势,拉近与学生及学生彼此间的距离。他讲课过程中涉及到某国文化,就要讲几句这个国家的语言,并与来自这个国家的同学进行简单的母语交流。如讲中国文化时,他会讲几句简单的中文,如“你好”、“关系”、“风水”、“单位”、“孔子”等,并引用自己参加中国宴会时曾遭遇的尴尬局面及应对措施。他还让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学现场说法,相互之间就所谈及的跨文化问题进行深入交流。他本人也不断向同学们虚心请教,让我们认识到了我们每个人都是民间的文化使者。二是擅用各种问卷。问卷内容涉及广泛,但不会超出所列必读书单和讲义范围。虽然被称为是世界上最简单的测试,但实际上处处是陷阱,需要同学们全方位掌握各种知识,难度很大。在笔者所经历的问卷调查中,同学们没有一个能完全答对,这也意在不断提醒同学们要认识到知识渊博、博览群书的重要性。三是影视欣赏和课堂内容相结合。如果讲文化只是从理论到理论,或只重视书面的东西,笼统地讲文化差异,就难免枯燥乏味。文化与社会实践密不可分,学习文化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观察该文化社会的实际活动。授课教师很注意发挥相关影视作品的作用,每讲到某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时,他会选一些反映当地风俗民情的经典电影片段,并穿插讲解和提示。为了使同学们在观看影视片段时更有的放矢,教师在放映录像前通常会设计好问题,让同学们带着问题看,并在放映后让同学们来谈自己的感觉。这既可使学生对相关文化风情有感性认识,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养成细致观察和分析的好习惯。

3.案例教学和理论相结合

授课教师认为,在全球化时代,各种文化交流和碰撞很普遍,由文化差异引发的矛盾或分歧层出不穷,在带来一定麻烦的同时,也有利于通过现实教训来强化人们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培养对文化差异问题的敏感度。他在讲授跨文化交流时很注意援引一些现实生活中较为典型的案例。

种族歧视问题在以多元文化为荣、提倡民主、人权的西方社会是个异常敏感和极具爆炸性的议题,西方舆论或政界在这个问题上一向小心翼翼,否则就会出大麻烦。英国电视节目“名人版老大哥”(CelebrityBigBrother)自2001年由第四频道(Channel4)推出以来,颇受英国公众欢迎,已成为主打品牌。2007年2月印度宝莱坞女星希尔帕·谢蒂(ShilpaShetty)在节目中的遭遇却引发了一场国际纷争,某些参与者所表现出的过分种族歧视行为不但令英国民众大为惊讶,也令印度民众异常愤怒,成为英印的外交事件,英国首相不得不出面表态,最后以英国人自我反省而告终。授课老师很敏锐地抓住这个话题,在课堂上以访谈的形式来分析此事件发生的背景、社会反响及经验教训。同学们也有幸成为专家,绞尽脑汁地从跨文化的角度来剖析,很是过瘾。最后经老师点拨与升华,所有人的理论与认识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这样的例子可以说是不胜枚举。

4.课后跟踪

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只能掌握很有限的知识点,要在跨文化交流问题上学深,课外功夫必不可少。因此,每节课后,授课教师均会布置一定量的课外作业。同时,授课教师一般也会根据所讲内容,要求同学们在充分阅读和调研的基础上,就某一具体的区域文化或涉及到的某一个国家起草一份专题研究报告。

二、对我国跨文化交流教学的启示

1.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跨文化交流所涵盖的领域非常广泛,通过有限课时的跨文化交流教学所掌握的知识是有限的。跨文化交流教学的主要目的除了使学生掌握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及一些处理文化差异问题的正确方法外,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增强对文化差异问题的敏感度,养成不要受本民族文化或对他种文化先入为主的成见影响、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和平等性、重视换位思考等好习惯。因此,跨文化交流课程和内容设计,应重点放在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跨文化差异处理和沟通能力,并不断扩大知识面。一定的材料积累是必不可少的,否则教授跨文化交流易流于空谈,因此,为学生提供一定量的阅读材料是必须的。同时,授课教师的授课方法也很重要,参考国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教学和案例教学,鼓励同学们积极发言,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双向互动,引导同学们分析、判断、思考具体事例,自己得出结论。这对授课教师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博览全书,知识渊博,对跨文化交流所涉及到的社会学、心理学、民族学等都要有一定的了解,并掌握一些具体的案例,以便在授课过程中灵活应用。

2.加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与学习

跨文化交流涉及两种或数种文化的碰撞和交流,既要学习对方的文化,同时也要宣传本国的文化,是双向和互惠的。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时,我们国籍本身就是最为显著的代表符号,对本族语言、文化、历史的了解与尊重无疑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前提。我们参与跨文化交流,既不能妄自尊大,本国文化至上,也不能妄自菲薄,对本民族文化没有信心。本国文化是参与者评价其他文化时的主要参照系,如对本国文化不了解,参与跨文化交流就成为无源之水,也很难取得成功。

在西敏寺大学的亚洲文化学习中,中国文化占了相当的比重,内容涉及到儒家思想、佛教、家庭观、面子及风水等。近年来,虽然我们国内“国学热”不断升温,但在年轻一代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很少的趋势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非常令人担忧。在2005年举行的复旦大学汉语言文字大赛上,拔得头筹的是外国留学生队;在译文出版社举办的“首届英译汉大赛”中,夺得第一的是新加坡。有人甚至说,世界上再也没有像中国这样不重视自己语言的民族了。

在授课时,笔者曾设计了问题调查表,看同学们对本国文化是否了解,结果差强人意。。从中可以看出,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漠视中国历史和文化传统,盲目追捧与崇拜西方文化的现象依然很严重,这理应成为我们在跨文化交际课堂上高度注意的问题。在对外交流中,良好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可使得交流者充分利用中国的文化遗产以达到最佳的交际效果(Lucas,2009)。可见提高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与学习,增强对中国文化遗产的欣赏与阅读(Yin,2009)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着重要做的事情。

3.跨文化交流教授的多元文化视角

我国的跨文化交流课程虽然属于英语教学的范畴,但从本质上说,跨文化交流并不等同于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特别是英语文化的交流。在中国与世界的接触越来越广泛之际,跨文化交流教学更应超出狭窄的中英文化交流,在授课过程中采取多元文化视角,这也更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当然,世界存在的文化非常繁杂,要了解各种文化是不可能的。如何妥善解决好时间有限与需要了解的内容无限之间的矛盾是授课教师面对的现实问题。笔者认为,在课程设置中进行区域文化划分不失为一种解决办法。在讲区域文化时,可先概括讲总体文化特征以及影响其生活方式的主要因素,如气候、地理环境、宗教、历史及家庭结构等,因此而产生的交流模式、管理模式等,使学生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说法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在具体讲授区域文化时,也要注意各具体文化之间的差异。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对各区域文化的讲解虽不是详实完备,却增强了学生对多元文化的认识和意识。

[1]Byram,M.TeachingandLearningLearningandCulture[M].Clevedon MultilingualMatter,1994.

[2]Hunsinger,P.R.Cultureandculturalidentityin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J].TechnicalCommunicationQuarterly,2006,15(1):31-48.

[3]Lucas,S.TheArtofPublicSpeaking[M].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 chingandResearchPress,2007.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刘凤霞.跨文化交际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6]盛湘君.英语实训教程——文化与交际[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7]许力生.新编跨文化交际英语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8]严明.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陈冬梅

G642.0

:A

:1671-4288(2010)05-0153-02

2010—09—06

赵素华(1971—)女,山东潍坊人,北京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跨文化交流、英语公共演讲。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际交流
情景交际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交际羊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
交际失败的认知语用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