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生态文明理念推动新农村建设

2010-08-15朱焕芝刘凤英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0年5期
关键词:文明生态农村

□文/朱焕芝 刘凤英

一、生态文明与新农村建设

所谓生态文明就是人类既获利于自然,又还利于自然,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又保护自然,人与自然之间保持着和谐统一的关系。它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健康合理的消费模式以及和睦和谐关系为主要内涵,倡导人类在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客观规律基础上追求物质与精神财富的创造和积累。

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农业取得了快速发展,农民开起了小车、筑起了楼房、打起了手机,可谓生活富裕。但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农药化肥的施用、农业机械的开动在促进农业巨大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对生态环境的巨大冲击,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已严重影响人、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其任务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体现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五位一体的发展策略。生态文明理念下的新农村建设同样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等层面的全部内容,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实践证明,必须把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到新农村建设的实际工作中,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不断化解冲突和生态危机,才能全面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健康协调的发展。这是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安全发展的需要,是永恒追求的宏伟目标。

二、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农民对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不到位。由于大多数农民文化素质不高,再加上生态文明和新农村建设在我国多数农村还是新生事物,对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农村建设表现出来的积极性不高,“等、靠、要”思想较为严重;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无法得到普及和推广;一些先进的管理理念无法贯彻执行。

(二)部分农村基础设施比较落后。虽然我国大部分农村实行了村村通公路,但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村“水、电、路、讯”等公共基础设施薄弱,由此带来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强,现代型、外向型农业发展不够迅速,缺乏具有强劲带头作用的龙头企业,农民增收渠道较窄。

(三)主管领导不够重视,宣传不到位。首先,受一些综合因素的影响,在我国农村有些领导只重视经济的发展而忽略了生态的发展,更有甚者不惜牺牲环境资源来换取经济的发展。领导一茬一茬换,重经济抢政绩,忽视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其次,领导宣传不到位,农村地理位置偏远,传播载体较少,不能很好地在群众中宣传生态文明及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及作用。

(四)农村环境污染严重。一是农村饮用水仍存在安全隐患。有相当比例的农村饮用水源地没有得到有效保护,污染治理不力,监测监管能力薄弱;二是农村生活污染加剧。主要包括: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及人粪尿;三是农药化肥使用量大。流失的化肥和农药造成了地表水富营养化和地下水污染;四是畜禽养殖污染日益加重。畜禽粪便没有污染治理设施。在一些地区,畜禽养殖污染成为水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五是农村工矿污染突出。乡镇企业布局分散,工艺落后,绝大部分没有污染治理设施,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目前,我国农村还存在大量掠夺式的采石开矿、挖河取沙、毁田取土、陡坡垦殖、围湖造田、毁林开荒等行为,很多生态系统功能遭到严重损害。

三、以生态文明理念推动新农村建设

(一)大力提升农村基层干部的生态意识。农村干部是基层农村的政治核心人物,是农民的带头人和主心骨。目前,仍有很大一部分的农村基层干部生态环保意识淡薄,唯经济之上。首先,必须强化这些干部的生态意识和绿色意识,并身体力行,率先做出榜样。同时,落实目标责任制,为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其次,领导干部要深入农村进行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的调研,帮助解决建设中的实际问题,为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二)在农民群众中创建生态文明理念的氛围。受文化程度制约,农民生态意识淡薄。应采用多种方式和渠道,培养农民的生态文明素质。农民群众既是生态文明和新农村建设的执行者也是受益者。建设生态文明和新农村,目的是让人民群众在良好的环境下生活得更舒适、更幸福。要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的要求,充分利用各级政府及新闻传媒等多种渠道和各种载体,加大对生态思想的宣传教育力度,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道德观、价值观、消费观,强化农民生态保护意识,维护绿色环境,并潜移默化地落实到新农村建设的行动中去,使他们积极地承担起参与生态环境建设、新农村建设的责任和义务,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有效持久地开展打下坚固广泛的群众基础。

1、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新农村建设是千百万农民群众共同的事业,农民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人。发展农村文化事业能够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增强生态文明理念,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2、以发展社会事业为平台,倡导群众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建立党员活动室、村民体育活动室、老人活动室、卫生室等村民活动场所。奖励生态家庭、开展文明村庄、星级文明户活动,以点带面促进生态文明新农村的发展。

3、确立和完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生态制度体系。制定出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政策,才能保证生态制度体系的权威性和有效性。提高村民法制观念和意识,使群众整体文明素质得到提高。

4、倡导社会性的环境保护和修复改善生态环境的行为体系。坚持科学发展观,切实保护好资源环境。在全面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注重对资源环境的保护,保障群众的健康生活,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三)构建生态农业经济体系。建立可持续的生态农业经济体系,实现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向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化。

1、建立生态农业体系。加强林业建设,保护和壮大林业生态系统;抓好粮食、畜牧、水产、果品等基本生活必需品的清洁生产,发展无公害农业。树立全球性绿色意识,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发展绿色龙头企业,实行绿色检测标准,健全绿色检验体系;结合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要以高新技术为手段,开发建设绿色农业技术支持体系,降低农药、化肥使用量,进行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建设。

种植业的产业规模及产业结构布局应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尤其是水资源承载能力与水资源供给量匹配。大力发展各具特色的农业生态园区建设,运用循环经济理念对生态园区进行系统规划,鼓励园区内资源的梯次流动和综合利用,促进生态农业上规模、上水平,夯实绿色农业基础。抓好粮食、畜牧、水产、果品等基本生活必需品的清洁生产,发展无公害农业。

发展生态环保型畜牧业,在规模化养猪场和养殖小区配套实施能源生态模式或能源环保模式的大型沼气工程,建设“一池三改”为主体的户用沼气工程,推广“猪-沼-果”、“猪-沼-菜”等能源生态种养模式,对养殖场粪污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处理。

林业发展的重点是保护热带天然林,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发展林产工业和经济林产业的同时,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花卉业等新兴林业产业,建立起规范有序、集约经营、富有活力的林业产业体系。

大力推进新的科技革命,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与贡献率。新的科技革命也可称为绿色科技革命,是以生物技术为主的革命。包括生物基因工程技术、生物发酵技术、生物酶技术、生物防治病虫害技术、生物净化环境技术、生物能源技术等都有巨大的发展空间,需要着重加以推广,提高包括水、土、肥以及农业废弃物等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建立和健全教育、科研、生产相结合的体制和科技开发与推广融为一体的机制。把新的科技革命与提高农民素质结合起来,培养与造就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队伍,扭转老弱劳动力务农的局面,把科教兴农战略真正落实到新农村建设之中。

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植保服务组织的扶持力度,推进植保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展,推进植保工作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

2、培育和发展生态工业。注重发展环境友好型工业,鼓励发展有特色、有效益、有前景的生态产业循环经济链,着力构建循环经济发展格局。一是根据不同地区的农产品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引导各地合理选择发展方向,确定适合当地实际的发展模式,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体系;二是突出抓好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认真实施节能降耗重点工程;三是大力推行企业清洁生产,突破以往末端治理的传统环保模式,加强源头和过程控制,确立新型的污染预防控制体系,达到“节能减排,降耗增效”的目的;四是实行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提高产业项目的环保准入门槛,杜绝新上污染严重的落后工艺、技术和产品,治理超标排放的工业企业,以此改善农业生产环境。

3、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乡村旅游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体现出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的良性互动关系。我国的农业发展应与第三产业发展紧密结合。乡村旅游在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实现农民增收、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改善农村风貌等诸多方面都体现出优势。

根据生态性、民族性、地域性的差异,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进行分类指导,打造乡村旅游的不同发展模式。无论是现代新农村、生态村庄,还是古老村镇、民族村寨的乡村旅游,都需要瞄准国际同类产品,本着保护生态、延续民俗、传承文化的原则,开发与国际水准接轨的优质旅游产品。

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应合理规划、科学设计,将旅游资源开发与自然环境保护、再生资源永续利用紧密结合,谋求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协调;同时要与基本农田保护规划、村镇建设规划相结合,搞好农村居民点与道路规划,合理开发和整理土地,改善农村环境,在保留传统民居的同时兴建新民居;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方便游客观光、游览、品尝、购物、参与农作、休闲、度假等多项活动。

乡村旅游活动能够顺利开展要依托于一定的农村经济基础、便利的交通条件以及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生态文明理念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开阔了发展空间,更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要求乡村旅游发展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同旅游开发、经济效益相结合,要注重推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通过乡村旅游活动的开展,促进城乡互动,打破城乡分割的制度障碍,以实现城市反哺农村。

(四)加快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农村生产力的一个关键措施。要在道路硬化、院落街道净化、村庄绿化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县级财政要按农业法的有关规定对农业投入安排资金不低于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增长,确保资金投入,为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顺利发展提供资金保证。

(五)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我国是人口众多而人均资源占有量甚少的国家,由于制度上的缺陷,资源浪费极大。中央虽然早就提出要将粗放型经营转为集约型经营,但收效不大,资源浪费与环境恶化状况未能根本扭转,其原因在于缺乏有效的制度约束。为此,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十分重要,还需要有配套的具体措施加以保证,否则容易落空。

(六)始终把解决农民民生问题作为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来抓。通过认真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诸如劳动就业、社会保障、义务教育、看病就医、科技推广、社会治安等问题,改善民生,促进民和,保障民安,增进社会的和谐。

在劳动力培训就业上有新突破,以农民培训为载体,积极探索研究保持和巩固新农村建设成果的长效机制,使新农村建设保持持久动力。县级有关部门要加大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为广阔的农村培养一批生力军。通过开展科技讲座、科技咨询、技术培训、外地参观学习等形式,推动农村科学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

(七)奖励生态家庭。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积少成多,通过节省每一个家庭的支出来达到节约整个社会资源的目的。生态文明下的新农村建设也应从家庭开始,从随手关灯,拧紧水龙头,换上节能灯泡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开始做起。倡导家庭绿色消费模式,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积极参与,也需要有关部门的激励与支持。

家庭具有从源头上引导社会消费、影响企业生产、影响经济发展、影响长远发展的功能。绿色家庭促进绿色社会建设,比如对孩子良好生活习惯的影响和引导,可培育下一代生态生活理念、生态生活行为和生态生活习惯。组织开展年度评选生态型家庭活动、对节能住宅建设和使用进行补贴等措施都可有效激励生态型家庭建设。

总之,农村具有广阔的天地,绿化美化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有许多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要通过采取多种形式的宣传,使生态文明切实深入人心,使广大农民群众都牢固树立起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发展理念和全局观念,充分调动和激发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1]杨慧芬.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探析.人民论坛,2009.24.

[2]易国锋.我国农村环境保护的困境及对策[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7.6.

[3]建设农村生态文明的重大举措——环保总局副局长吴晓青谈《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2007.12.6.

猜你喜欢

文明生态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对不文明说“不”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