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奥运经济低谷效应及风险规避研究
2010-08-15阚珂嘉
□文/阚珂嘉
奥运经济一直都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尤其是近三十年来,它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一个独特的经济现象。国内外经济学界就近几十年来奥运经济展开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比如,后奥运经济中存在的由“吸虹效应”、“马太效应”、“挤出效应”等所结合形成的“倒V型低谷效应”;同时,我们借鉴和吸取以往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着重对后奥运经济概念的界定和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论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其风险降低和规避的方法。
一、“后奥运经济”的经济学含义及其存在的问题
所谓奥运经济是指在奥运会的申办、筹办和举办以及奥运结束后的一段时期内(一般为2~3年),在主办城市或主办国所发生的与奥运会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所有经济活动及其经济效应和经济效果的总称。期间涉及的直接经济主要包括电视转播权出售、赞助商资金、门票收入、奥运相关体彩以及与奥运版权有关的奥运纪念品的发售等。间接经济主要指借助奥运的辐射能力,对其他上下游相关链上的产业,包括体育产业、房地产业、IT及信息业、旅游、娱乐服务业以及大量人才需求下的人力资源业并带动大量的就业机会。在吸虹效应的作用下,为保证奥运会的顺利举办,国家会对举办城市加大投资力度,同时也必将吸引其他地区的大量资金的涌入。例如,为满足国际奥委会对比赛场馆的要求,为解决环境和交通问题所采取的措施;另外,由于能举办奥运会的城市都是该国具有高度知名的代表城市,马太效应会对奥运有推波助澜和放大的作用,使社会在超常社会需求的刺激下疯狂扩大。例如,国际热钱在奥运前期对我国股市和房地产市场的套现。非理性的心理,良好的预期,盲目的投机,在经济一片大好的形势下,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但却不知埋下的却是巨大的隐患。其主要表现为市场化程度低,那么政府承担过多的财政负担,直接投入同间接投入相当;奥运会后在旅游、商业等方面会有不同程度的衰退;奥运场馆闲置得不到有效利用,使得资金难以回收;失业人数增加等现象。
通过对奥运经济效应持续区间的供求关系,进行数据分析,奥运举办国的经济大多会呈现“倒V型效应”。
二、案例
1、失败案例
蒙特利尔: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当地政府大兴土木,加之管理不善、官员腐败等原因,实际开支大大超过预算的20倍,高达24亿美元。其中,仅就兴建梅宗纳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就花费了创历史记录的12亿美元。15天的奥运狂欢后,蒙特利尔债台高筑,会后普通市民也踏上了还债的漫漫征途,这一还就是30年,直到2006年底才还清债务。
日本:1998年日本举办长野冬季奥运会时,日本政府花费了190美元建造高速火车和滑雪跑道等基础设施。但会后对场馆设施的高额维护费用导致了长野的经济大衰退。1999年长野的制造业因此以30%的速度下降,200余家企业宣布破产。
2、成功案例
洛杉矶: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是依靠商业运作盘活奥运的典型案例。其在无政府补贴、不增加纳税人负担、未发行彩票的情况下,通过出售电视转播权、寻找企业赞助商、租让经营权、预售门票、压缩开支等一系列商业性手段,不但用5亿美元顺利举办了奥运会,还历史性地盈利2.5亿美元,从此奥运会成为一个诱人的大蛋糕。
汉城:1988年因汉城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汉城也被公认为唯一的在后奥运阶段未出现经济衰退的奥运主办城市。按照韩国官方统计,1981~1988年韩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年均达到12.4%;1985~1990年韩国的人均GDP从2,300美元增加到6,300美元。奥运主题曲的传颂、韩国秀丽的风光、团结拼搏的民族个性无不将飞速发展中的汉城推向了世界。
北京“后奥运”存在的潜在风险:(1)奥运前期投资,尤其是直接投资和新增投资过高。北京奥运会总投资超过350亿美元,是上届奥运会的3.1倍,直接和间接投资比率高达0.94(直接投入与间接投入之比愈接近1,主办方赛后经济风险越大),超过了以往任何一届。另外,房地产投资过热,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奥运筹办期间,部分企业和个人利用北京申奥成功,肆意炒作“奥运地产”概念,大势渲染奥运能给北京乃至中国带来的巨大盈利空间,而忽视了其也可能带来的风险。(2)赛后新建场馆的维护与经营。历史事实表明,奥运会后场馆的高额养护成本,成为举办城市财政的严重负担,大多背负巨额债务。如何寻求一种合适的投融资模式,降低赛后运营风险是摆在各举办城市的一大难题。(3)进入2008年以来,世界经济略显疲软,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也有所放缓,投资、出口压力剧增,仅靠居民消费难以支撑物价的不断上升;同时,2009年我们还面临各种自然灾害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如何确保我国平稳地度过这个关口,为即将举办的上海世博会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成为当前紧迫的任务。
三、风险规避及对策
本文基于以往“后奥运经济”的危害,提出以下应对策略:
1、合理规划利用奥运周期,强化奥运营销。在经济学领域,事物的发展避免不了受周期的影响。深入研究奥运周期及其发展变化趋势,提前规划部署,采取积极高效的应对措施,可以有效地规避相应风险的发生,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例如,在申办阶段,申办城市需要强调城市特色、竞争优势、申办理念、奥运规划等多方面的信息,同时保持同国际奥委会以及各单项组织的沟通与合作;进入承办阶段,主要是体育场馆的修建和吸取以往各承办城市成功的经验和教训;后期运营,主要是体育场馆的维护与经营,以及如何防止区域经济的下滑。
2、控制投资规模,有效调节赛前赛后的供求。分析以往主办城市奥运会后经济大幅下滑,债台高筑的原因,最主要的是在奥运会举办之前后出现由供不应求到供大于求的剧烈波动。为此,主办国和主办城市应充分运用货币、财政、产业等宏观经济政策来调节奥运前后的总供给和总需求。例如,可以大力发展与奥运相关的第三产业,包括物流、商贸、旅游和服务业,同时体育、会展产业也有可能借助奥运的契机取得较快发展;另外,将部分可以赛后建设实施的项目在不影响到赛事正常顺利举办的情况下,由赛前推迟到赛后,这样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由于赛后投资量减少所带来的经济下滑。
3、加强市场化运作,探寻投融资模式。历史数据显示,1984年洛杉矶和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之所以取得成功,应归功于当地奥组委采取了市场化的运作方式。不可否认的是美国政府也为其实施市场化运作的条件和政策提供了环境保障。这样不仅避免了政府独自承担申办、筹办等的成本以及“后奥运经济”可能面临的债务偿还,也让更多的民间资本参与到这样一个盛大的全球性体育赛事的活动中来,有效地降低了风险。为了有效分散风险,还可以采用发行奥运债券、资产证券化、建立风险投资基金和奥运保险等融资方式实现多元化的投资。这在发达国家已有成功的先例。
4、体育场馆的开发与利用。奥运会后场馆的经营与维护一直都是困扰各方的难题。通过往届奥运会对体育场馆的开发与利用,其中仍然有许多值得借鉴和创新的模式。一是大力发展我国的职业竞技体育,将职业联赛融入到奥运场馆中来。例如,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的主体育场在奥运会结束后成为德甲拜仁慕尼黑的主场。因此,北京奥运会场馆也要尽可能的考虑与我国的CBA篮球联赛、中国足球超级联赛、全国排球联赛联系起来,使之成为职业比赛的场地;二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多的通过对旧体育场的改建和扩建,建设可以拆除的临时性场馆,而不是毫无目的地新建永久性体育场馆。例如,1998年因世界杯需要而修建的法兰西体育场是一座极具现代化的球场,场内的座位可以根据需要拆除,并且在球场底部安装了移动装置,可将体育场移动到其他活动需要的场所;三是根据当地的特殊条件,合理规划体育场馆。例如,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和2000年悉尼奥运会就充分依托其优越的沿海风貌,将沙滩排球和游泳场馆沿海而建,在一种自然的氛围中,运动员更加容易取得好的成绩,并带动了当地的旅游;另外,悉尼奥组委还将部分奥运村修建成别墅类型用于赛后销售和出租给各国客户。与此类似的是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将奥林匹克村变成了乔治理工大学的学生宿舍;四是对奥运板块进行综合开发,多元化经营,预留地块用于商业、娱乐、旅游、休闲等项目开发;五是引入专业的体育经理经纪公司和体育管理公司。由于管理公司在人员培训、资源配备、场馆设施的维护、保养等方面具有先进的管理办法,能带动场馆的管理水平,延长场馆设施的使用年限。
5、弘扬奥运精神,推行北京奥运“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理念,促进北京“后奥运”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环境,倡导绿色奥运,加入到节能减排的行动中来;经济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倡导科技奥运,将科技创新延伸到促进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中;经济发展同样也离不开人文气息的传承,倡导人文奥运,将中国人良好的精神风貌和优良品质传递到世界的各个角落。
[1]曹庆华.从经济学角度看“后奥运经济”[J].经济问题,2008.3.
[2]张震.基于成本-收益框架的奥运经济“倒V型效应”分析:国际经验与北京对策[J].中国体育科技,2008.3.
[3]李伟.降低北京后奥运风险的国际比较与对策研究[J].关注政府,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