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构建高校校园文化体系的几点理解

2010-08-15刘艳萍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载体大学生

刘艳萍,刘 颖

(黑河学院,黑龙江黑河 164300)

对构建高校校园文化体系的几点理解

刘艳萍,刘 颖

(黑河学院,黑龙江黑河 164300)

高校校园文化在近一段时期越来越受到重视,被赋予了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及由课余文化、舆论文化、人际关系等组成的精神文化的丰富内涵。校园文化作为直接影响和培养大学生树立先进思想的基地,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将在社会不同领域、不同的社会问题中反映出来。

高校;校园文化;构建

高校是培养社会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重要基地,大学生的素质教育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未来兴旺与衰落。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无论是代表先进性的“五四运动”,还是不乏幼稚的“九八学潮”都充分反映出大学生的热情与相应思想意识相互作用对社会产生的强烈影响。大学校园文化作为最贴近、最直接的影响和培养大学生树立先进思想的基地,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已经切实体现到每个大学生个体的健康人生轨迹和国家科教兴国战略之中,其影响更将在社会不同领域、不同的社会问题中反映出来。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的精神,校园文化被赋予了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及由课余文化、舆论文化、人际关系等组成的精神文化的丰富内涵。在此对校园文化所面对的客观现实、建构校园文化的相应内容以及校园文化的各元素之间的结合,构建科学校园文化体系谈几点理解。

一、校园文化面对的客观现实

1.价值取向变化的现实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底蕴和特质,然而在中国发展史特别是近代的历史演变中,受到了不同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同时因为历史条件的制约,没有做好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同时对外来文化的去伪存真和科学借鉴更加滞后,一大段时间整个社会的价值观产生了真空。当今社会纷繁复杂,许多的消极因素和腐败现象充斥和影响着大学成长的环境和思维,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些现象不仅仅是客观存在的,而且不仅仅只影响大学生,更冲击着大学的教师队伍和学生的家长,当不良意识反作用到自己的学生和孩子的教育上,负面效应是巨大的。20世纪以来整体的社会文化空虚的现实逐步得到重视,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价值取向中逐渐建构“三个代表”、“八荣八耻”、“科学发展”等为核心的一系列新型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价值标准,“先进与低级的价值形态之间的博弈正是校园文化的思想工作的核心”。

2.大学生自身素质的变化

曾记得多年前我们一直在谈论“70后”的问题,是因为“50后”和“60后”有很多的失望和担忧,时间过去了十年,人们似乎发现“80后”才是我们应该担心的,特别是“70后”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之后,“70后”似乎还不错。再接下来没用十年的时间,“90后”很快就抢占了“80后”受关注的眼球。从这个现象我们可以看到什么呢?我们可以负责任地说时代的变化造就有时代印记的人群,而客观评价这样的印记的成因和优劣才是积极的方式,也才有可能更正和引导我们的将来的接班人。目前的大学生主要群体正处于由“80后”向“90后”过渡的阶段,这样的年龄段是独生子女教育初期(没有成熟独生子女教育理论指导)和过度注重应试教育(忽略德育等全面素质的教育)加上不健全的网络文化熏染的一代,当我们指责他们的“自我”、“自私”、“享乐主义”、“非主流意识”等等的不良现实表象时,要明确这是我们整体社会给现代教育提出的不能回避的课题,也是大学作为高等学府将最后交给社会什么样人才的机会。

3.校园文化外在环境的复杂性日益增加

随着全球一体化时代的到来,各国、各领域的关联度不断增强,特别是新兴信息载体的发展已将这个世界变得更加开放,互联网的崛起使得各种资讯的传播变得便捷同时又不被设防,社会生活的多样性也在无时无刻地渗透入大学的文化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新兴事物不断涌现,在学者们还需要探讨其合理性的时候,大学生们已经成为了其中的参与者。例如“超女”、“我型我秀”等各种文化现象,都使思想活跃、勇于实践特征群体的大学生迅速接受和参与其中。从另一角度来看,一方面是经济的发展带来的富足,几年前大学生使用高档手机还算是一种奢侈,如今笔记本电脑在大学生中间已经司空见惯;另一方面是更加激烈的社会竞争,以前的大学生实习才开始为工作考虑,而现在学生从入学开始,就已经全家动员为就业奔波了。处于这样经济倒置的环境变化之中,无论是学生本身还是校园氛围都要面临新的考验。社会的发展是必然的,发展的速度是快速的,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也是现实的,作为育德、育人的校园文化体系应该乐观地面对、客观地分析、积极地调整,转被动为主动,在思想、形式、内容上形成更具竞争力、更能被广大学生所接受的文化阵地。

4.社会对大学生人才的需求不断变化

作为学生以学业为重,求学的目的在狭义上是要满足学成后的社会生活的需要,不同的时代对学业侧重的要求又有不同,科举制度时期重文章,恢复高考重数理化,教育改革初期重因材施教区分文、理科,后来又提倡创新人才的培养,这都反映了不同时期社会的亏缺和对建设者的不同要求,当前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所倡导的是企业讲回报社会,政府讲服务意识、行业讲职业素质等等,这都从思想意识上对大学生提出了一个直接的要求,那就是要有“德”。这种以不同形式表现出来的对人格的要求,可以看成是时代的进步也可以反映以往教育的遗憾。科学知识的积累是胜任工作的工具,道德修养的培养是能否立足于社会、服务于社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在《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对大学生德育教育的紧迫性以及教学任务都作了进一步的说明,明确指出了新时代的教育要以培养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作为大学教育的最终目的。

二、具有多样载体和丰富内涵的大学校园文化应作进一步发展,更充分地发挥其职能

1.校园文化载体之间形成渗透与协同机制。校园文化的职能和体现都需要载体的呈现,这里有教学设施、文体设施、雕塑、典型建筑物这样的物质载体,也有典礼、仪式、节庆、讲座、社会实践、文体竞赛等文化活动,更有着校训、校歌、校徽、校风、规章制度等无形载体,而这里要形成一个“合力”效应。物质载体与无形载体之间要表达同一的校园文化内涵,拥有朴实的校风、校训,要结合端庄的建筑,推崇创新的治学理念在校园雕塑上更体现动感与抽象。文化活动之间也要相互呼应,以达到事半功倍和相互实践的效果。例如,在校园篮球比赛中摆脱只重输赢的单一目的,结合比赛的推进,适当地融入团队精神教育、挫折教育、荣辱教育等等心理辅导,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教育示范作用。

2.用现实的角度教育现实的观念。大禹治水利在疏导,在以往的教育中往往过多地以纠正错误为主要教育方式,简单否定外在现象,是不容易被接受的。找到合适的载体,以更贴近现实生活的角度切入学生思想深处,是我们需要确立的新的教育思路。例如,在外部社会的现实环境面前,我们置学生的生活压力于不见,高谈不要有“拜金主义”,加之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再好的语言也很难转化为勤俭与求知的原动力。在这方面重庆工商大学的做法就值得借鉴,该校以“两地书”的活动,精心设计了大学学习经济投资与回报的“五个一”系列教育活动,让学生算好一笔金钱账,将每个学生的家长 4年投资 (各项每年合计约12 000元),以经济效益分析的科学方法加以核算,直面金钱的重要和家长的辛劳,即使毕业后每个月净回报父母500元还要 16年的时间,同时将其分配到每天、小时的在校时间所花的金钱更让学生感到时间的珍贵。类似这样的形式所收到的效果更直接、更能触动学生的内心。

3.以探讨和引导的方式 (国内外哲学理论为基础)帮助大学生构建自身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校园文化的最重要作用和目的就是以先进的思想感召和影响在校学生,使之形成积极和健全的人格特征。针对现代大学生的思维特征和外界各种文化的冲击,让大学生以求根溯源的角度探索中外各种哲学思想,并施以引导,学会用理性的思维方式去分析判断当今社会纷乱现象,用更具深厚底蕴的国学精髓完善观念。这样可以较好地帮助大学生摆脱意识形态茫然、思想理论基础匮乏的局面。同时有了这样求是性、辨析性的理论积累,稍后再将我们所提倡的更具哲学精华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可持续发展理论、和谐社会理论加以阐述,大学生是完全可以完成从“无”到“有”到拥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历程的。

4.引入实践创新在继承传统中不断发展。构建和发展校园文化的基础首先是一个学校的传统,它决定着学习特色的内在办学思想,轻易改动或忽略都将使一所大学如同失去名字,大学生失去归宿感,所以坚持和完善一个大学的传统校训、校风、文化活动如同加固一个大学校园的文化脊梁。面对不断进步的时代,在坚持扬弃传统的同时又应勇于创新。一方面大学的育人对象——大学生在变化,外部环境在变化,社会需求也在变化,这些变化决定我们要与之相适应;另一方面要相信我们新一代的大学生是有很强的求知欲、上进心、博爱情结的,只要我们能够创造出适合他们接受的载体,真、善、美的思想境界是完全可以被接受并被发扬的。记得有很长一段时间无论是教育工作者还是家长们都在叹息没有年轻人愿意去了解中国的历史、先人的哲学,然而就在几年前利用央视载体推出的《百家讲坛》系列栏目,以新颖的形式、全新的解读角度,迅速被广大电视观众所接受,其中的主讲教授也成为大学生们的新偶像,人文学科得以极大的推广,谈古论道成为大学校园中一道新的风景。当“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与《百家讲坛》的讲座在清华校园里共鸣的时候,我们便能看到创新与传统的统一所形成的校园文化的和谐与生命力。

在实现校园智力开发功能、审美健身功能、文化价值导向功能、人格塑造功能及凝聚功能的过程中,势必会面对诸多矛盾冲突,协调整合诸多文化资源,在此过程中如何掌握问题的实质、选择适合的载体、坚持传统又不失创新、将作为主旋律的大学生德育教育融入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寻找一条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并在实施中对细节加以研究和改进应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在日常教学中长期思考并勇于实践的课题。

[1]夏立军.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校园文化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4).

[2]刘玉君.高校和谐校园文化构建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5).

[3]刘绍辉.论高校校园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4).

Understanding of Constructing Campus Culture System in Un iversities

L IU Yan-ping,L IU Ying
(Heihe Institute,Heihe 164300,China)

Campus culture in universities has been attached more and more importance in recent days.It now contains rich connotations,includingmaterial culture,system culture and the spirit culture composed of after class culture,public opinion culture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As a base that has a direct influence on students and cultivates their advanced thoughts,compus culture has already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socialis m construction and will be reflected in different social areas and issues.

universities;campus culture;construction

G647

A

1001-7836(2010)04-0018-03

(责任编辑:朱 岚)

2010-01-16

刘艳萍 (1974-),女,黑龙江黑河人,讲师,从事教学法、古代文学研究;刘颖 (1964-),女,黑龙江黑河人,继续教育学院教授,从事教育基本理论、比较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载体大学生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TiO_2包覆Al_2O_3载体的制备及表征
创新德育教育载体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