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意义上的张恨水——从《啼笑因缘》说起

2010-08-15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因缘张恨水小说

王 斌

(鹤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文史教育系,黑龙江鹤岗 154100)

很长一段时间里以通俗小说写作而闻名的张恨水都处于被主流文学排斥的地位,但在民间却有着非常广泛的市场,正如老舍所说:“张恨水是国内唯一的妇孺皆知的老作家。”我们返观历史,却发现被误解为中国文坛旧的、传统的创作模式代表者的张恨水其实却在文化发展中有着非常现代的意义。

一、现代的生产模式:功能性写作的出现

(一)创作商品化,市场为导向核心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商业化大众报纸的生存命脉是广告,而广告又与发行量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当时城市中有能力识字和有能力购买报刊的读者对报刊的阅读,渴望他们关心的社会信息能够以文学性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善于经营的报人往往开设文学性副刊来占有市场,这为现代通俗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温床。而稿酬制度的产生使得作品的销量好便带来作家收入的增长,这意味着以写作为生的作家需要更多地关注市场需求。

张恨水最初以记者、通讯员身份不但给北京的报刊写稿,而且还给上海的报刊写通讯,这为他争取到了相当的读者群,“张恨水的一些连载小说几乎成了各大报纸赖以生存的基础。”他在自己的周围成功地形成了一个互动的文化市场,他成了生产者一方,而他的读者们也愿意消费他的生产。随着张恨水名气的增长,他的稿约不断,写作即意味着良好的经济效益,张恨水“每天的写作的能量总在五千字左右”。《新闻报》正是看到了张恨水的文化品牌价值,连载他的《啼笑因缘》获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广告用户,纷纷要求将自己的广告刊在与小说靠近的位置,张恨水成了《新闻报》的财神。”

正是市场的因素,小说中才有了这对父女侠客的设置,整个故事的进程及结局自然也跟着改变了。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现代意义上的作家张恨水,写作是谋生的手段,创作是商品。一个作家的著作是否有价值,需要首先通过市场关口的验证,而不复是五四一代作家以启蒙姿态,为民族为国家的精英写作。

(二)预设读者群,受众期待的关注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新文学一直处于曲高和寡的情境中,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局限于精英知识分子读者群,能否满足读者的期待视野和期待意识是作家作品能否被接受的重要条件。市场化了的张恨水是“读者意识”极强的作家,他将自己的创作目标和读者接受定位在城市的市民阶层。

市民阶层的文化教养和文学鉴赏力与精英知识分子是不能同日而语的,他们的阅读相对来说更多是为了消闲、娱乐。张恨水尽可能地照顾他们的审美习惯和阅读能力,这就使得他的小说文本与市民读者的期待视野间有了恰到好处的审美距离,从而使市民读者获得审美享受。“在《啼笑因缘》里,张恨水缔造了一个三角恋爱的故事,它之所以能够引起那么大的轰动,是与这一男三女所担负的文化含量有关的。沈凤喜是传统的女孩子,何丽娜是前沿的时髦女郎,关秀姑是社会中的女强人,每一个男性读者都可以从这三种女性当中找到自己的情感模式。而樊家树是具有中庸之道的好男人,也满足了不同类型的女孩子的想象。”这种鲜明的阅读期待,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可谓一语中的。

值得一提的是,张恨水能恰如其分地处理与读者的关系,不是一味地去迎合读者,而是将自己的道德和忧患意识融入小说之中。《啼笑因缘》从社会文化境遇的角度,将个体人格的社会文化特征和小市民的精神危机连接在一起,将其在社会压力下的急遽变化展示给读者。

二、现代的传播方式:媒介的系统策划

(一)由连载至出书:商业与文化的双重包装

出版商对《啼笑因缘》的策划包装是在两个层面上交融进行的:一是在商业层面上分步骤地完成它的结集出版及出版续集等;二是在文化层面上对它进行软性包装和广告宣传,给一个坚挺的商业化运作罩上了温柔可人的文化外衣。

《啼笑因缘》问世伊始,出版机构便开始了对他的推广与包装。1930年 3月 16日,严独鹤撰写了《对读者诸君的报告》,预告并推介了张恨水的小说创作:“《啼笑因缘》兼有‘言情 ’、‘社会 ’、‘武侠 ’三者之长 ,材料很丰富 ,情节很曲折,而文字上描写的艺术又极其神妙,预料必能得到读者的赞许。”文字中洋溢着褒奖、热情以及煽动力。

在《啼笑因缘》连载热销时,编辑严独鹤从读者炽热的阅读兴致中悟出了其中的商机,他与另外两位编辑严谔声、徐耻痕合作,在连载结束前夕注册成立了一家出版社——三友书社,并获得了《啼笑因缘》的出版权。为一部书而专门成立一家出版社,这在出版史上也是极少见的。接着是登出书启事,做发行广告,结果《啼笑因缘》一出版,马上一销而空,并连印了许多次,成了最畅销的小说。

在市场经济中,利润是最好的杠杆。三友书社尝到初步的甜头后,便对《啼笑因缘》实施了新的策划——出版续集。张恨水本不想作《啼笑因缘》的续集,他在 1930年底的《作完〈啼笑因缘〉后的说话》中表露得十分清楚。但时隔两年之后,张恨水却在《新闻报》上刊登出续写《啼笑因缘》的启事:“拙著《啼笑因缘》小说刊布以后,迭承多数读者撰著续集具征,雅爱受赓续原书情节,更著续《啼笑因缘》说部。”张恨水做续集除了他说的读者“雅爱”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在启事中不能明言的,即出版商的策划与敦促。

在《续啼笑因缘》出版的前后五日之内,仅《新闻报》一家报纸就有关于《续啼笑因缘》的广告五则九项,累计版面约为对开一个整版外加一个通栏: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对一位作家的一部作品,投入如此力度的广告,亦是少见。其中广告语也颇具意味:“万人瞻仰之《续啼笑因缘》现已出版了,看过张恨水之啼笑因缘正集者,不能不看《续啼笑因缘》惊人事实的追忆。写沈凤喜出疯人病院!写关秀姑,天涯漂泊时!写何丽娜,享尽风流债!”广告行文干净利落,且在半遮半掩中颇有心迹地引燃起读者的阅读之火。

(二)拍摄电影:文化产业的延伸打造

《啼笑因缘》的年代,正是中国电影市场开始步入繁荣时期。受众看电影是一种开放性行为,不需文化功底来提供阅读,这种对“文本”的特殊体认方式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读者的接受障碍。

明星公司首先通过三友书社购得《啼笑因缘》的改编权,而此时大华电影片社抢先把《啼笑因缘》排成舞台剧演出,并暗通关节,获得电影检查机关的营业执照。不久双方争执起来,在南京对簿公堂:大华电影社以上海滩老霸主黄金荣为后台,明星公司则请出社会名流章士钊做法律顾问,后又请出的杜月笙出面调停。最后在黄、杜二人调节下达成协议:大华放弃,明星公司获得《啼笑因缘》的拍摄权;但“明星”需出资十万元赔偿“大华”的经济损失。这起电影“双包案”轰动一时,因牵涉到许多名人,又不断枝节丛生,颇具新闻点,众家报纸借机大肆炒作,电影《啼笑因缘》未上演就已无人不晓了。明星后来拍了一部长达六集的影片,在沪、穗、港、汉各地影院放映,卖座历久不衰,创下了 20世纪中国小说的最高纪录。

电影的介入及其随之而来的广告推介包装,虽均出于商业目的,但在客观上却大大地拓宽了《啼笑因缘》的受众面。

应该说,张恨水小说的影、视、剧传播,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是现代社会人们欣赏趣味、阅读期待逐渐趋向多元化的结果。斯人早已作古,而其作品的流风余绪依然不绝如缕,而循着各种版本的张氏小说与影视剧,我们在热风源头看到的正是文化产业中现代性的身影。

[1]老舍.一点点认识[G]∥张占国,魏守忠.张恨水研究资料.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

[2]袁进.张恨水评传[ 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

[3]张友鸾.章回小说大家张恨水[G]∥张占国,魏守忠.张恨水研究资料.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

[4]严独鹤.啼笑因缘·序言 [G]∥张占国,魏守忠.张恨水研究资料.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

[5]张恨水.写作生涯回忆 [G]∥胡平,阿蓉.生命流程;二十世纪中国著名作家身世录.北京:九洲图书出版社,1997.

[6]孔庆东.《啼笑因缘》爱情三模式 [Z].百家讲坛,2004-09-29.

[7]何秀君.张石川和明星影片公司[G]∥文史资料选辑:第69辑.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

[8]新闻报 [N].1930.

[9]新闻报 [N].1933.

猜你喜欢

因缘张恨水小说
只一缘
“三个女人一台戏”之《啼笑因缘》
Uneker torolkitu xani tuuji《因缘品》中的密教元素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高深知识与大学的因缘及其价值生成
张恨水后期小说创作简论
中国现代章回小说大家:张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