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紫钗记》看汤显祖的至情思想

2010-08-15吴丽娟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霍小玉李益小玉

吴丽娟

(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哈尔滨 150080)

从《紫钗记》看汤显祖的至情思想

吴丽娟

(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哈尔滨 150080)

汤显祖《紫钗记》取材于唐代蒋防传奇《霍小玉传》,经过《紫萧记》,最后才有了完整的《紫钗记》。《紫钗记》保留了《霍小玉传》的主要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有了重新的塑造,别开生面地演绎了李益和霍小玉的爱情故事。这里的“情”不仅指人的情感,而是一种提升了的、扩展了的情,它与晚明时代思潮中的至情理论是一致的,包含着强烈的人性意识,主要体现为生命意识,也就是对自由爱情婚姻的向往,充分肯定人欲。

汤显祖;紫钗记;至情思想

汤显祖作为唯一一位与西方莎士比亚享有同样声誉的著名戏剧家,他的作品自然有流传百世的文学魅力和人文魅力。汤显祖最为著名的作品,当然是他的“临川四梦”,即《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而历来为学者所关注的是他的创作高峰《牡丹亭》,而对作为四梦之首的《紫钗记》的研究相比之下就少了许多,逊色许多。《紫钗记》取材于唐代蒋防传奇《霍小玉传》,期间又经过《紫萧记》,最后才有了完整的《紫钗记》。《紫钗记》保留了《霍小玉传》的主要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又有了重新的塑造,别开生面地演绎了李益和霍小玉的爱情故事。汤显祖总结过自己的戏剧创作,他说自己是“因情成梦,因梦成戏”。这里的“情”不仅指人的情感,而是一种提升了的、扩展了的情,它与晚明时代思潮中的至情理论是一致的,包含着强烈的人性意识,主要体现为生命意识,也就是对自由爱情婚姻的向往,充分肯定人欲。《霍小玉传》中的霍小玉为情而生,为感情而执著,为情而死。《紫钗记》里面的霍小玉为情而忠贞,始终相信李益,不顾卢太尉的破坏,终于守得云开月明。在作品中的种种描写可初见汤显祖的至情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汤显祖至情思想的形成

汤显祖的至情思想主要源于泰州学派,他的老师罗汝芳提出了“制欲非体仁”的观点,肯定了人的多重欲求。汤显祖在老师身上直接吸取了一些主张,自谓“一生疏脱,然幼得于明德(汝芳)师”(《答邹宾川》),除业师罗汝芳之外,著名的反封建斗士李贽,带有强烈的个性解放的思想也对汤显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还有亦师亦友的达观和尚,素所服膺的李卓吾先生,他们对汤显祖的用至情悟人的观念影响颇深。家族的潜移默化、仕途的坎坷经历、明代的思潮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汤显祖,使得汤显祖更加从容地构建自己的“至情世界观”,并在戏剧中予以淋漓尽致的演绎与张扬。在汤显祖的《紫钗记》中就可见其思想的闪耀。汤显祖笔下的霍小玉对爱情更加执著与忠贞,没有丝毫的矫揉与造作,爱情在霍小玉的生活中主宰了一切,为了情,她不顾身体,茶饭不思;为了情,她博求师巫,散尽钱财。而在霍小玉为情奋不顾身,牺牲一切的背后正是汤显祖至情思想的体现,世界是有情世界,人生是有情人生。“情”与生俱来,是人追求幸福的权利,是人的本性,人的真性,霍小玉不顾一切的付出正是对情的肯定,对情的渴望。“思欢忧愁”等表象、感伤宣泄等渠道,都是情感流程中的不同阶段。

二、《紫钗记》中的至情思想的体现

《紫钗记》中突出地塑造了霍小玉、李益的形象,新增了卢太尉这个反面人物,赋予了给人希望的黄衫客的崭新意义,而其中霍小玉这一情痴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圆润。《紫钗记》中出场便给了霍小玉一个郡主的好出身,使其名正。霍王死,“因分与资财,遣居于外”,由于是郡主的身份,她的出身、环境自然造就了霍小玉的生活,不会沦为妓女之列,而使其成为一个“尽日深帘人不到”(第 3出《插钗新赏》)的闺阁少女,既然是闺阁少女肯定不会有感情方面的问题,自然为描写她对李生的深情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紫钗记》中的霍小玉,汤显祖时常借用《霍小玉传》中的原文描绘其魅力多情:“资质秾艳,一生未见。高情逸态,事事过人。音乐诗书,无不通解”,“美色能文,颇爱十郎风调”,“不邀财货,但慕风流。”(第 4出《谒鲍述娇》)这些描写完全符合明清文学家对于佳人的要求,作为一种理想人格,佳人形象应具有“色”、“才”、“情”三种因素。霍小玉集三者于一身。而与李益的结合,是在灯节失钗的机缘才有了后续的故事。在悲欢离合充满曲折的爱情过程中,霍小玉的“至情”形象逐渐鲜明起来。李益赴试,聪慧的霍小玉,担心“以色爱”为基础的幸福不会长久,“一旦色衰”就会“恩移情替”,因而悲戚涕下。李益为小玉所感动,写下了“粉骨碎身,誓不相舍”的誓言(第 16出《花院盟香》)。李益高中状元,却因没有拜访卢太尉,被计贬到玉门关外任参军,人为地制造了霍李二人的生离。小玉在家中独自空守,尽一切努力打听李益的消息。对李益的爱之深、关之切溢于言表,这完全是霍小玉的真情流露,是人的真性的体现。李益离家三年,终立边功,奉旨还朝,又被卢太尉胁迫,滞留卢府。面对久久不归的李益,小玉痴情不改。听到李益入赘的消息,她写了一首情真言切的诗:“蓝叶郁重重,蓝花石榴色;少妇归少年,光华自相得。爱如寒炉火,弃若秋风扇;山岳起面前,相看不相见。春至草亦生,谁能无别情?殷勤展心素,见新莫忘故。遥望孟门山,殷勤报君子。既为随阳雁,勿学西流水!”(第 39出《泪烛裁诗》)倾诉内心的忧虑、忧伤、矛盾和痛苦。之后又变卖家财,求神佛保佑她夫妻团圆。为了寻访李益的下落,甚至把自己和李益的定情物紫玉燕钗卖掉,“赂遗亲知,使求消息。”(第 44出《冻卖珠钗》)对小玉来说,紫玉钗虽为无价之宝,但她视情高于一切。如果自己的爱人“既忘怀,俺何用此?”“倘那人到来,百万与差排,赎取你归来戴!”而得知卢太尉的女儿要与李益成亲而把紫玉钗买去插戴时,她把卖钗所得的百万钱抛撒于地:“一条红线,几个‘开元’,济不得俺闲贫贱,缀不得俺永团圆”,“俺把他乱洒东风,一似榆夹钱!”(第 47出《怨撒金钱》)友人出于义愤,要去责备李益时,她又把这些钱财送他作为酒资。视金钱如粪土,视爱情为生命,这就是汤显祖塑造的霍小玉的性格。作者特别渲染了霍小玉的“有情痴”,把她的真情挚爱描绘得淋漓尽致,尤其写小玉听到李益招赘卢府的讹传后对李益那份执著的爱,感人至深。《紫钗记》所表现的霍小玉不同凡响之处,就在于她始终以真情、至情对待李益,采取各种办法维护她和李益的爱情,当一切都无济于事时,她仍然“痴情”到底,甚至摆脱了个人恩怨的困扰。这就是汤显祖所要突出的她“至情”精神。大团圆的结局,虽然受到一些人的批评,却同样融入了作者的理想。那就是,真情无人能够阻挡,要表现霍小玉能死能生的“至情”,必须要其生,必须团圆。死而无生,不是至情。汤显祖在《紫钗记》中尽力美化李益,把他由小说中的负情薄幸郎改为至诚君子,改他由“博求名妓”为“博求名阀”(第 8出《佳期议允》),“鄙夫重色”为“鄙夫重貌”(第 6出《堕钗灯影》),对小玉始终是真情一片。特意设置《陇上题诗》、《边愁写意》、《开笺泣泪》、《哭收钗燕》等一些以李益为中心人物的戏剧场次,深入挖掘李益复杂的内心世界。写他的软弱中因为有了对小玉的深情而坚定不移,这些恰恰符合汤显祖的“情至”思想。

如果说,汤显祖的至情思想在《紫钗记》中初露头角,旨在“一点情痴”,一往情深,只是从男女爱情的角度张扬至情的思想,那么在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中,《牡丹亭》则是对爱情的颂扬,超越了男女之爱,表现了一种普遍的生命现象,发自内心的对于自然、生命、爱情的渴求,明确表达了“至情”能感化人心,冲破任何的阻隔,反映出汤显祖对“情”的认识的深化。

[1]汤显祖.紫钗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四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郭英德.明清文学史讲演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朱 岚)

I207.3

A

1001-7836(2010)03-0113-02

2009-11-19

吴丽娟 (1983-),女,黑龙江密山人,2007级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霍小玉李益小玉
太阳能光伏暗管排水系统能力提升
凉月如玉 亦如霜
千古明月怅西楼
浅谈《霍小玉传》的悲剧意蕴
霍小玉之咒
海誓山盟付云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