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偷菜”网游风行展开的成教德育思考
2010-08-15王江君
王江君
(苏州市农村干部学院继续教育处,江苏苏州 215011)
今年河南郑州爆出一则《爸妈迷上网络“偷菜”游戏,儿子学着偷钱》的新闻。一对年轻夫妇迷上网游“开心农场”,“偷菜”之余经常在家一起交流“偷窃心得”。其儿子耳濡目染,为体验父母“偷窃”的满足感,从家里偷钱,幸被父母及时发现。今年以来,“偷菜”游戏风行社会,蔓延速度远胜过“甲流”疫情。笔者一直从事成人高等教育工作,对学员们关于“偷菜”的交流也早已见怪不怪。忧虑之余,对成人高等教育工作中“被弱化”的德育环节更多了一些思考。
一、“偷菜”网游风行的心理浅析
(一)虚拟世界带给人心理满足感
“偷菜”之所以吸引人,主要是因为它给予游戏者现实生活中很难体验到的东西。本来在生活中应受到谴责的“偷菜”行为,在网络虚拟世界却是被允许的、免责的,这种反差本身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同时,网络种菜也让很多在城市生活的人做了一回农民,物产收获也让自己获得了一些平时少有的成就感,这都能让游戏者的心理得到满足。
(二)虚拟世界带给人心灵归属感
允许偷与被偷的“偷菜”圈子里大多是熟人,既开放又封闭,将虚拟和现实很好结合起来,游戏时能满足人们某方面的心理需要,如很久没有联系的亲人、同学、朋友可以通过这种方式保持联系,融洽亲情和友情;当今社会成员面临的各方面压力普遍较大,大家在生活、工作中难免孤独和焦虑,在游戏过程中得到了排解,舒缓了压力……这些都能让游戏者付出很小的成本就能在里面找到归属感。
物极必反。若对“偷菜”乐此不疲,甚至迷恋到病态地步,就另当别论了,这也是笔者忧虑的主要方面。玩“偷菜”游戏,表面看似乎减少了人的孤独感,联络了社交感情,但事实上,沉迷于虚拟社交的人,恰恰是在现实中感到压抑的人,他们对虚拟社交产生了病态依赖。至于新闻中反映出的对儿童成长的消极影响问题,更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虚拟世界的现象往往也反映出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状态。
二、由“偷菜”带来的成人教育德育工作方面的思考
“偷菜”毕竟是一种盗窃行为。在法理上不合法,在道德上也应受到谴责。可目前此游戏早已蔚然成风,笔者有些学生竟然到了不能自拔的地步。身为成教工作者,自己自然会对当前的成教德育工作作更深入的思考。当然,不能“一刀切”,不能谈虎色变,觉得玩游戏的人道德上都有问题。可不容回避的是,虽然我国高等教育成就巨大,“到 2010年,人口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比重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1]但在成人高等教育领域,特别是德育工作方面,存在着盲点,“成教德育可有可无”的认识在社会上十分普遍,如何改进“德育”工作一直是众多成人院校面临的共同难题。
(一)成人高等教育德育工作缺失的成因探讨
造成成教德育工作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很复杂,在观念和实践上都存在着明显的不足,笔者认为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成教德育重视不够
不可讳言,成人高等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论在社会上还是在教育部门内部,都存在不同的看法,成人教育地位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明显不高。有的甚至认为成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早已基本定型,无须或很难再继续塑造。同时,由于当今社会成人教育生源竞争激烈,能够招来学生已属不易,专心教好专业知识是重中之重,德育工作相对弱化。
2.德育课程占比太小
在很多成人教育机构,教育教学计划中缺少系统的成人德育课程,或者有的教学计划中即使安排了德育课程,也不按照计划的课时数安排授课。有的直接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德育课程以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即使是在某些普通高校,德育课也被认为是任何一位老师都能胜任的科目,影响了德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德育工作成效自然不高。
3.教育手段活力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的德育教育由于历史的和政治的原因,就一直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在成人教育过程中,一般还是沿袭传统教育模式和手段,过于偏重德育知识体系的灌输,或是单纯地由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代替道德教育,把一些价值观强加给成人学员,且衡量德育效果的标尺依旧是考试成绩,因而成教学员对德育存在着逆反心理,严重偏离了道德教育的初衷,很难达到德育精神提升与个体享受的效果。
4.应试教育主导依旧
在漫长的发展历史进程中,中国传统教育走的是一条不断迈出“应试化”的不归路。应试化教育不是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而是塑造适合“教育”的学生,对国民的素质提高和健康成长消极影响不小。成人高等教育本有机会挣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可惜现状依然让人担忧:员工工资、奖金、职称统统与学历挂钩;应试教育带动了考试经济,催生了五花八门的补习班、冲刺班……即使是成人,考试压力下依旧疲惫不堪,至于德育,只好先退居其次了。
5.理论实践研究滞后
目前,关于高等教育德育方面的各种研究非常多,如教学研究、规律研究、方法研究、理论研究、个案研究等等,形形色色,可与成教沾边的德育研究却屈指可数。一方面,成人德育研究队伍的构成良莠不齐,建设滞后;另一方面,具有可操作性的研究成果少之又少。目前,全国成人高等教育学生规模逐年扩大,有的高校的成人教育规模甚至已经超过了普通教育的在校生规模。相比之下,成教德育的研究工作显得过于滞后。
由于多方面的不到位,引发的负面效应在社会上不断显现。诸如员工敬业精神不强、缺乏诚信等等。关于大众对“偷菜”游戏的热衷,有人把这种现象评论为成人群体的“集体无聊化”,有些言过其实,可也未必全无道理。这种“集体无聊化”的背后,本质上是集体精神弱化一种突出表现,“以偷为乐”显现出来的价值观明显是不能被认同的。如何少一些“偷菜门”,依靠个人的道德自律是远远不够的,外界的道德干预非常必要。
(二)改善成教德育工作的建议
对成教德育缺失进行原因与危害的剖析,最终的落脚点是要推动成教德育摆脱“边缘”状态,还其正确地位。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1.强化学员的“核心角色”意识
成人学员不再仅仅是“解读者”,即信息时代的信息接受者,而是扮演着多重角色,拥有多种社会关系,每种角色都有现实的社会职责和存在的社会意义。如子女或父母、领导或下属等等,涉及到的社会关系纷繁复杂。学员在通过学习提升自身素质的同时,也进而会改善和自身有关的一系列群体的生活状态。而这些角色中又有重要和次要之分。建议充分利用学员“核心社会角色”所赋予的责任义务,加以正确引导,让学员在学习过程中强化自己在角色扮演过程中的自我认同感,形成行为自觉,让学员“学会生存,以便更充分地发展自己的人格,并能以不断的自主性、判断力和个人责任感来行动”[2]。如可以结合家庭角色对学员赋予家庭职责和义务,强化其心理控制能力,使之成为学员的积极动力,提升学习效果。
2.巧妙利用学员的“功利倾向”
参加继续教育的成人学习者在学习动机上都具有一定的功利化色彩。如有的是为了职业转行,有的是为了地位晋升;在课程选择上,一些与学员职业相关的专业课程学生就很欢迎,反之一些基础课、公共课学员就不够重视。成教学员已具备了较强的自我主体意识,具有相对成熟的社会观察能力、认识能力、思辨能力,所欠缺的是用正确的理论解剖、分析改革进程中所出现的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引导学员学习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这种功利性的倾向,充分利用其积极的一面,采取多样化的形式,将道德教育融入到学科教学、集体活动、大众媒介、校园文化、网络论坛当中,让学生多多参与,逐步解决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逐渐抛弃原有的错误思想,树立起正确的道德思想。
3.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中华民族世世代代传递、流动的最具生命活力的东西,它蕴涵了我们中华民族的道德伦理、精神气质、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离开民族传统文化,就丢掉了民族之魂,丧失了独特的民族精神,国家就会迷失发展的方向。任何民族在任何时代都必须重视弘扬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对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任务。对于已经成为国家建设者的成教学员,我们在加强专业德育课程研究的同时,更要以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为重点,努力将德育工作内化到每一门课程的教学过程当中,加强学员的人生态度教育、人生价值观教育和诚信教育,在有形或无形中增加德育的频率,强化德育效果。
4.重视融洽师生关系
来自各行各业的成教学生都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社会阅历,这为师生之间的交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传统的教育观念逐步被打破的今天,特别是在现今社会,“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情况更为明显。师生关系这一人际环境对学生成长的影响不容小觑,师生间的互相交流是一种多样的、开放的、综合的交际,它对生活其中的学生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美的环境更是一部多彩的、立体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有利于双方在思想深处推心置腹地深入交流信息。作为教师,全身心地热爱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充分开发互相交流的功能,将是对有限的德育课堂教学必要的、有益的补充。
5.提升教师人格魅力
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教师综合素养的集中体现。由于“教师”自身的职业特点,要求老师必须注重自身的修养提升。俄罗斯古典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认为:“在教育中,一切都应当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教育的力量只能从人格的生动源泉中涌现出来。任何章程、任何教学大纲、任何人为的学校机构,无论它考虑得多么周密,都不能代替人格在教育工作中的作用。”[3]自身能不断学习和进步、备课认真、课要上得好、尊重学生……拥有这些特点的老师,他们的人格魅力受到学员的欢迎,学员也乐于跟他们接触,这十分有利于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利于德育工作的开展。
[1]陈至立.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全面开创教育工作新局面——在 2003年度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Z].2002-12-26.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G]∥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乌申斯基全集:第 2卷 [G].1949: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