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内源性因素与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2010-08-15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挫折人格职业

程 玮

(广东培正学院,广州 510830)

择业是每一名大学生面临的共同课题,是人生历程的一个重大抉择,也是需要大学生在整个大学期间整合思考和动态规划的发展性主题。但现实中,许多大学生由于缺乏充分的择业心理准备和理性的职业生涯规划,加之与择业高相关度的职业自我意识和人格结构发展成熟水平的影响,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备受择业问题困扰,带来一系列的择业心理挫折感,并引发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严重地影响到心理的健康发展,并导致大学生成为就业中的心理弱势群体。”[1]

一、认知性和发展性心理资源匮乏,是引发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的内源性因素

认知性和发展性心理素质是非智力因素的核心构成部分,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发展性素质,是对人的质量而言的,具有耐用性。“学生的发展性素质是指在校期间,特别是离开学校后,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态度和能力及不断发展自己的志向与能力。”[2]与择业关联度高的心理素质主要包括择业自我认知和职业规划、职业态度和情感、人格健全、挫折应对、交往能力。认知性和发展性心理素质在个体心理动力系统和行为的应对策略选择上,有极强的能动性影响作用。大学生在这些方面心理素质发展呈现微弱的态势,积蓄的心理资源相对匮乏。

1.择业挫折心理准备不成熟

“大学生面对择业必须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整个大学期间可以说是择业的心理准备过程。”[3]许多大学生虽然很重视就业问题,但对择业准备,特别是心理上的准备不足,并存在幼稚化的倾向。突出表现两个方面,一是职业的自我觉知能力和情感成熟度不够高,不切实际地高期待心理普遍存在,求职时只想成功,求职理想化和盲目化;二是择业挫折心理准备严重不足或缺乏,缺乏耐挫力。这是大学生择业准备心理成熟水平低的重要指标。大学生在择业、求职过程中肯定会经历失败,这是挫折必然性和普遍性特征在择业中的具体表现。但一些大学生经历一两次失败后,就出现严重的心理失衡,产生负性的情绪体验,不能辩证看待挫折的双重性,引发择业焦虑心理过度;有些学生在屡遭挫折之后,出现挫折认知失调,否定性挫折反应过度,产生了恐惧感和严重的自卑心理。而另一些大学生受到挫折后产生强烈的无助感、无价值感,情绪抑郁、失去信心,在行为上产生退缩和封闭倾向。

2.择业认知偏差

择业认知就是对职业的知觉、分析和解释。虽然大学生对职业认知趋于成熟,但普遍存在认知的偏差,集中体现为职业成就意识狭隘和职业价值观急功近利。

心理学中把价值观界定为: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对客观事物意义的肯定判断和评价[4]。价值观是高层次的意识活动,涉及到认知、情感、意向三种心理活动,其在职业选择上的体现,就是“职业价值观”。人们在选择职业时,往往受职业价值观的影响。随着社会发展,我国大学生的择业标准也在不断改变,从 80年代单纯的“实现自我价值”过渡到 90年代“自我发展与物质利益并重”。当代大学生择业价值则表现为在优先经济利益中职业个体意义的实现,“行业选择上也多以‘热门职业’或‘高社会地位职业’作为追求向往的目标。这种择业观的功利性非现实性以及对职业、专业评价的非科学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择业盲从和不稳定的波动心态。”[5]这种注重经济利益的择业心理期望,驱使大学生总是向往高薪水、高职位、高起点的职业,对自我的职业兴趣、能力、职业的发展前景等因素缺乏考虑,忽视个人的特长和长远的发展,并压抑了职业的深层价值选择,不能够预测职业变化,具有严重的短视行为。

3.择业人格缺陷

健全人格是保障大学生择业心理健康和决定择业行为质量的重要因素。人格心理学认为:“人的一切实践性活动都是在人格的调节下进行的,人格特点决定实践活动的质量。”[6]37拥有健全人格的大学生可以顺利解决在就业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保持健康和理性的就业心态。但不健康的人格就容易导致心理困扰的出现,特别是在就业中遇到挫折的时候。一些大学生的人格结构中存在自我意识混乱和缺陷、自信水平低、社会适应能力差、自我效能信念缺失等人格缺陷,这是导致择业心理问题的深层次重要因素。

首先,许多大学生职业自我同一性尚未达成和谐统一,对自己的职业目标、需要、价值观及自身能力特质等没有明确的认识。“自我同一性混乱在就业中的两个突出表现就是盲目从众与依赖,缺乏自主择业的能力。盲目从众是指在求职中不考虑自己的兴趣、专业等特点,盲目听从或跟随别人的意见以及盲目寻求热门职业中的现象。”[7]193持有这种心理的大学生往往脱离自己的实际状况,顺从他人,不会扬长避短,也不能独立地获取职业信息、筛选目标、规划职业生涯;“依赖是指在择业中不愿意承担责任,缺乏独立意识,没有个人独立的决策能力,没有进取精神,只是依赖父母或老师、学校。”[7]204有些学生甚至潜意识中由等待心理支配,认为父母和亲属肯定会帮助自己找到工作,因而不去积极调动自我择业的能动性,也不能解决择业中的各种矛盾问题,作出正确的决策。

其次,“自卑与自负是大学生身上常见的人格缺陷,它是由于不适当的自我评价所引起的自我否定、自我拒绝的形态。”[8]自卑性人格在择业中的表现就是对自己的潜能优势缺乏了解,自我评价偏低,不敢主动大胆地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不敢主动地参与就业竞争。尤其是择业中遇到挫折,不能理智地面对,往往在对自己的贬低中失去求职的勇气,甚至过度降低职业期望值。

与择业自卑心理的学生相反,有些大学生恰恰过高估价自己,不切实际地自我欣赏,择业时盲目乐观,在求职中容易从自信变为自负。这种自负心理常常会使他们失去很多机遇。择业中自卑与自大常存在交织的现象,如一些大学生在求职比较顺利时容易自大,一旦出现挫折就自卑。

最后,偏执与人际交往障碍。人格中的偏执认知、心理和行为问题投射到大学生择业分析中,存在不同表现形式的择业偏执心理。“一是追求公平的偏执。部分大学生在遇到就业挫折时容易出现各种不满心理,将自己求职中出现的一切问题归结于就业市场不公平,以至给自己的整个择职过程笼上了心理阴影。二是高择业标准的偏执。部分大学生固执己见,偏执地坚持自己的择业标准,甚至宁愿不就业也不改变。三是对专业对口的偏执。一些大学生在就业时过分追求专业对口,不顾社会需要,无视专业的伸缩性、适应性,只要是与专业有一定出入的工作就不问津,不能干本专业就不签约。这样就人为地减少了自己就业的机会。”[7]206

另外,有些大学生缺乏基本的人际交往能力,缺乏随机应变的人际交往应对技能;有些不能有效克服和及时调节交往中的知觉偏差,缺失成功交往的心理体验和心理品质,这使他们在择业过程出现困境或发生冲突时,不能优化选择应对策略,建设性地处理问题。

二、大学生择业心理教育策略

1.认知层面帮助学生建立发展的、动态的职业价值个人构念系统

个人构念是心理学家凯利人格理论的核心概念。他认为:“构念是指觉知、分析或解释事件的方式。就是人格单元,信息被组织在个人的构念中,认知结构就是人格结构。”[6]254认知因素是影响择业心理结构的基本力量,其核心是职业价值观,而这一层面的构念系统,决定个人解释和评价职业的独特方式,引导未来职业生涯的选择性与预见性。

现代社会越来越重视职业生涯的发展意义,强调将自我、社会与职业的发展结合起来,以职业生涯发展观来代替过去的职业观。因此,职业选择也就不是简单地选择一个职业的问题,而是应该放到职业发展这个大的背景下作长远考虑与规划的问题。所以,心理教育要引导学生在择业时不能只考虑职业外显性物质价值因素,更要考虑职业对自我一生发展的影响与作用,明确职业生涯发展是贯穿一生的过程,生涯发展能力的培养与增进也是永不间断的,职业的发展路线更不是单一或一成不变的,个体要根据主客观的现实情况动态地整合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道路,要树立职业的选择不是当前利益的选择,正确把握就业期望值,将职业与自我生涯的发展结合起来,重视自我职业发展、才能发挥、事业成功的系统性职业价值观。

2.行为层面帮助学生学会合理地运用挫折应对心理防御机制,增强自身的应激能力

应激又称为紧张,是由紧张源引起的,“是指个体在一定的生活环境中,某种刺激和事件被感知并被评价后,引起较大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反应和变化[9]。心理防御机制“是个体在遇到矛盾、冲突、困境时,自觉不自觉地采用的心理调节方法,以恢复情绪平衡与稳定的一种适应性倾向”[10]。大学生学会合理运用自我心理防御机制,可减缓就业紧张状态的消极反应水平,提高应激能力。

主要方法有:(1)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择业中遇到挫折,要学会自己鼓励,合理归因,保持心理平衡,就能缓解悲观失望等不良情绪,重新找回择业的自信感。(2)适度宣泄。宣泄有效的方法是通过向亲友、老师和专业咨询人员倾诉,这不仅可以获得更多的情感支持与理解,还能得到自我剖析和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3)理性情绪法。心理学家艾里斯的“理性—情绪疗法”认为,情绪困扰并不一定由诱发事件直接引起,常常是由经历者对事件的非理性解释和评价引起,如果改变非理性观念,调整了对诱发事件的认识和评价,领悟到理性观念,情绪困扰就消除了。大学生择业中的心理挫折,大多数是由非理性的观念引起的。因此,大学生要善于学会抽取非理性的观念,综合、概括出理性的看法,突破非理性的心理定式,适时调整职业认知结构,采取富有建设性的行为,就可以减少择业中遇到的挫折感,消除非理性信念引发不良影响情绪反应。(4)情绪升华。情绪升华是对消极情绪的一种高水平的宣泄,指通过参与新的活动特别是自己感兴趣的活动达到增进积极情绪的体验,以求得心理的平衡。

3.人格结构层面帮助学生构建和谐的自我概念,不断提升心理品质的深层质量

深层质量是指个体人格发展中那些不外显,难以衡量而又对其长远发展起关键作用的素质,是个体发展中动力性因素。如价值观、耐挫力、思维方法、自我概念、经验整合的潜意识等。这些是人格结构的主要元素,也是保障大学生择业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深层次分析可见,大学生存在的自我意识或人格缺陷往往是产生不良择业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这就需要在择业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否则这些问题还会在今后的职业生活中出现,并影响职业生涯的良性发展。因此,心理教育的关键就是帮助学生完善人格,而核心基础是促成个体建构合理的自我概念,全方位深刻分析自己的兴趣、性格、气质、能力等与职业定位的匹配性问题。在对自己有了充分认识后,找到自我的恰当定位,同时,在积极改变自己的过程中获得不断自我超越的内在心理能量,从而在心理结构整合的动态中发展自己。因为“自我”是在超越自我的过程中不断得以发展的[11]。当个体在不同层面上个性化的自我超越得以体验或实现,这能促使自我的个体性和群体性在“自我”结构中实现和谐统一,而这是人格健全、和谐发展的基石。在此基础上,个体就会对社会或职业怀有深厚的情感,并构成职业场中的主导性心境,对职业生涯的发展进行深刻的思考,并会为职业目标的实现不断强化学习、调控行为,整合人格结构。这一过程中,个体不仅会获得种种技能,扩展能力,丰富思想,使“自我”效能感增强,同时历练了意志力,使人格更加成熟,提升自己的深层质量,这将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发展性心理素质。

[1]李一男,张鹏.当代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EB/OL].http//:www.cnki.net.2009-03-30.

[2]陈孝彬.心理咨询学 [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5):369.

[3]肖沛雄,陈国海,等.大学生心理与训练 [ 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244.

[4]张旭东,车文博.挫折应对与大学生心理健康[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217.

[5]邹庆华.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 [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6).

[6]叶奕乾.现代人格心理学 [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7]程玮.大学生心理教育与发展 [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8]黄希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39.

[9]李心天.医学心理学[ 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和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87:85.

[10]张小远.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5:276.

[11]高玉祥.健全人格及其塑造[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64.

猜你喜欢

挫折人格职业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挫折使我更坚强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在挫折与攻关中铸就优雅
生活需要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