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中的处理教材艺术
2010-08-15孟庆玲
孟庆玲
(江苏省江阴高级中学,江苏江阴 214431)
教材是学校教育资源目标的重要载体,也是重要的教学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成长的引导者,对教材的领悟程度直接关系到教学三维目标的实现程度。教师在深刻理解教材和推敲教材的基础上,站在比较高的角度看教材,能恰当分析学生的原有经验,判断学生学习时可能遇到的情境材料出现“盲点”的问题。对化学既有理论的理解,同时又能很好地同生活联系起来,活学活用,并利用自身的经验,发挥专业优势,充实相关信息,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环节,使学生乐学、好学化学。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潜能,实现育人的功效。
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是新课程的理念,就是教师对教材创造性的运用,“创造性”地处理教材,使教师在学生与教材间真正起到桥梁作用,更好地引导、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教学效果。下面笔者就创造性处理教材,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通览 ”教材
1.“通览”教材可以综观全局,明确教材的逻辑系统;能通盘安排教学进度,不会在教学中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知道重点知识是在什么基础上被提出来的,它又能为后面的哪些内容做好准备。否则,不仅不能全面掌握教材的编排体系,更不能贯穿教材的内在联系。因此,“通览”教材是正确处理教材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2.“通览”教材也有助于教师讲课时分清主次,突出重点。比如初中化学教学中,要让学生突破“物质构成的奥秘”这一难点,那么,正确理解“分子原子的概念”,掌握“原子的构成”就是学好这部分知识的关键。
3.“通览”教材,应防止两种情况:一种是走马观花,一味浏览,结果印象不深,所获无几;一种是细嚼慢咽,玩味不已,结果时间精力有限。这样做的结果,前者是有名无实,后者是得不偿失。因此,“通览”教材要从教学的实际出发,根据时间和精力,明确“通览”的目的,确定“通览”的重点。
二、“吃透 ”教材
“吃透”教材,意味着教师对教材“了如指掌”,在教师的心中“明朗透亮”。只有“吃透”了教材,在处理教材时,才能做到“懂 ”、“透 ”、“化 ”,才能做到“以己之昭昭 ,示人昭昭 ”。“化”,求得甚解,能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教材的思想感情、理性思维、艺术思维高度融合在一起。如人教版 (以下例子都是指人教版教材)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 3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教材中,[实验 9-5]和 [实验 9-6]以及相应的两个表格,笔者认为编者不只是请学生观察实验,计算出溶质的质量分数,把所得的结果填入相应的表格中。笔者请学生分别计算出几种不同情况的硫酸铜和氯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然后,请他们结合两个表格中的数字思考,从中总结出溶质质量分数随溶质质量、溶液质量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这一问题,就像在学生平静的脑海里投下一颗石子,激起了疑问的涟漪,使刚刚嫌弃计算质量分数简单的他们一下子静了下来。几个大胆尝试的同学也都没讲到点子上。然后,我提醒他们,再请他们结合[实验 9-6]表格思考当溶质质量增大几倍,若使溶质量分数也增大几倍,则应该满足什么条件?接着他们就较顺利地总结出:如果溶质质量不变,当溶液质量增大到原来的几倍,溶质质量分数便减少到原来的几分之一。再请同学们分析[实验 9-5]表格中为何溶质成倍增加,而溶质质量分数却没有等倍增加的原因,学生自己便很容易得出正确结论。在此基础上,与他们共同分析教材第 45页第 8题链霉素药液配制问题,学生就比较容易达到运用此化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避免走入烦琐易错的计算误区,实现了由浅入深,化难为易。
再比如:在讲解第九单元课题 1[实验 9-2]时请学生观察碘和高锰酸钾分别溶于水的实验后,请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溶质在溶剂里的溶解能力与什么有关,同样后两个实验也请同学们分析,从而得出:溶质在溶剂里的溶解能力 (可定量地用溶解度来表示)与溶质的性质和溶剂的性质有关。
三、“建构 ”教材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联系”与“思考”是意义构建的关键。
为了使“意义建构”更有效,教师应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逐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同时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
例如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单元课题 3离子的学习中,我在和学生一起了解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特点的基础上,分析78页表 4-4得出: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特点;然后请学生阅读第 78-79页的第五自然节,使学生自主得出,没有达到相对稳定结构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都有达到相对稳定结构的趋势。一般最外层电子数小于 4的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最外层电子数大于 4的,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然后,老师设问,在化学反应中它们是怎样得失电子的呢?下面我们以钠和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为例共同分析。在学生理解了离子形成过程的基础上,再引导他们理解离子的定义,离子符号以及符号中各部分的意义,学习离子符号的书写,由浅入深,环环紧扣。
四、“充实 ”教材
1.新课程标准下的实验教科书实行弹性设计,这给教师留有较大的空间,备教材时,我立足于教材,不拘泥于教材,跳出教材,加强课内与课外的联系,遵循课外服务于课内,课外知识是对课内的充实和延伸。
例如: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课题 1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中,首先提出问题,假设结论,再通过学生亲自做实验验证结论。得出质量守恒定律后,教师讲解:刚才的实验从宏观上证明了质量守恒定律,那么,从微观的角度分析是否会得出同样的结论呢?再请学生通过观察水通电分解的微观动画(补充),使学生很容易理解从微观的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在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理解了质量守恒定律的基础上,分析实验[5-1][5-2]实现了环环紧扣,不断深入。
2.在化学教学过程中,不但要使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得到提高、发展和创新,还应该激发学生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为此我在进行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 2燃料和热量的教学时,将课程与社会的热点问题有机地联系起来,以《石油涨价,钱包缩水》这一文章标题引入,这样,既指出了石油资源的紧缺,也说明了石油与生活息息相关,又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以较大的热情投入到课堂中来。为了使学生能被能源危机既化石燃料的紧缺而震撼,我在教学中引用了美国作家写的一本书叫《古老阳光的末日》中的一段话:他把煤和石油称为古老阳光,书中指出:“如果没有古老的阳光——煤和石油的使用,地球所能维持的人口数约在2.5亿~10亿之间。”也就是说,若失去了石油与煤,地球上有 50多亿人口将会被饿死、冻死。其实,这段话使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构建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性。
处理教材既是科学又是艺术,因“材”而异,因人而异。形成高超的处理教材艺术,确保教学设计与实施的科学性、实效性和创新性,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1]陈旭远,张捷.新课程实用课堂教学艺术[ M].长春:东北师大出版社,2007.
[2]吴运来.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法[ 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