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i+1理论探讨独立学院大学英语分级教学
2010-08-15曹小露
曹 小 露
(南京理工大学 泰州科技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从i+1理论探讨独立学院大学英语分级教学
曹 小 露
(南京理工大学 泰州科技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分级教学是对传统英语教学的创新,是我国大学英语改革的重大措施。本文通过介绍克拉申(Krashen)的“语言输入假说”,通过研究独立学院分级教学的可行性,希望能充分利用教学规律,灵活运用因材施教的原则,完善大学英语分级教学。
i+1理论;独立学院;分级教学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为大众化教育,高分低能者不乏其人。这在英语科目上表现得尤为突出。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根据教育部关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总体要求,为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大学英语教学应构建出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新体系,不断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个体存在一定的差异。首先表现在同一方面的发展水平和速度上,其次表现在同一学生在不同方面不均衡,再次表现在不同个性和心理倾向上。教学中,教师应把学生的个别差异作为考虑的因素,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设置不同的教学课时、选用不同的教材、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授课,在教学目标上体现出差异化和层次化,充分调动和发挥不同层次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在此理念的指导下,大学英语应改变以往英语教学按班进行、英语水平不同的学生接受统一教学内容的状况,让每一位学生立足于适合自己的起点学习英语。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在此基础上应运而生。
一、 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理论基础
供的是i+0或i+2及2以上的内容,就达不到最佳的教学效果。i+0的内容太容易,容易使学生吃不饱,而i+2及2以上的内容太难理解,容易使学生受挫,丧失学习的动力。Krashen同时也认为,学习者在语言学习中同样需要在情感上吸入(take in)已经理解的语言输入。情感因素主要是指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动机(motivation)、自信心(self-confidence)和焦虑感(anxiety)3方面。学习者只有在最佳情感条件下,即学习者具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充满信心,无任何焦虑感,才会产生真正的习得。因此在语言习得问题上,Krashen不但强调学习者的外部语言环境,即语言输入,而且注重学习者的情感因素对输入所起的过滤作用。通过进入语言习得机制进行内化处理,学习者最后习得语言知识,增强语言能力。
二、独立学院分级教学现状
1. 独立学院现状调查
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即分层次教学,已成为教学改革的趋势。分级教学的理论基础是“i+1”理论[1],即美国应用语言学家 Krashen提出的“语言输入假说”(The Input Hypothesis)。他指出人类只有获得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时,才能习得语言。用公式表示,就是 i+1,其中 i表示语言学习者目前的水平,1表示略高于语言学习者现有水平的语言知识,即语言的就近发展区。如果教师给学生提
独立院校以培养具有较强动手能力以及获得基本技能训练并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英语作为一门重要的语言技能,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独立学院现状是学生录取分数比本一本二相差很多,学生生源参差不齐,部分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较好造成了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同时学生的偏科现象比较严重。独立院校学生的英语水平基础普遍较差,词汇量少,学习动机不大,自律性不强,学习习惯较差。独立学院的大学英语课堂上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教学评价单一。通过对泰州科技学院抽样调查发现,一部分基础较弱的学生上课听不懂英语,无法完成布置的作业,基本上丧失了学习的兴趣。而部分学生又觉得老师讲得内容与高中相比不相上下,应付大学英语吃自己的老本足够了。调查发现,为了能有效解决单一的教学目标,充分调动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大学英语课堂效率,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是一个可行性的方案。
2. 学生的英语水平调查分析
为了有的放矢地实施分级教学,我们以泰州科技学院10级非英语专业本科生 6个班级新生作为调研样本。通过采用问卷调查和教师访谈等方式,发现学生英语学习水平在专业、个体、及性别之间存在巨大差异性,主要受学生的学科背景、学习目标、学习动机、学习习惯和班级学习气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次调查选取了机械、电子、电气、会计、营销、以及自动化6个班。367名被试中,男生198名,女生占169名,其中文科生210名,理科生157名。本次对英语学习情况的调查采用的是客观题和主观题结合的形式。调查表明,对英语感兴趣的占78%,一点也不感兴趣的占 7%。有 60%左右的学生在高中基本上除了做题,平时从来没有购买英文报纸、杂志扩充阅读的习惯,1.4%的学生偶尔购买。对英语广播比如VOA、BBC从不接触或者偶尔接触的占到 91.5%,经常接触的 8.5%。没有朗读英语习惯的同学占到76.86%,从不朗读的占到 13.73%,和老外交流过英语的仅占10%。经常看欧美电影、连续剧、或者娱乐节目的占 4%。英语听说读写技能中,比较擅长写作的占 2%。课外几乎不学英语和投入少量精力学习英语的比例占到 84%,每天花 30分钟学习英语的占12%。课后每周参加自主学习的时间平均量为1.02小时。有意参加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占到96.66%。
三、i+1理论在大学英语分级教学中的应用
分级教学就是将英语能力及水平相当的学生组合成一个班级,将学生分成 A、B、C三个层次的班级(即高级班,中级班,初级班)。分级教学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基础较好的学生能迎头而上,基础较差的同学能在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中学习。i+1理论体现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就是要体现循序渐进,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最大地发挥个人潜能。在教学中消除学生的顾虑,扫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注意情感因素对输入的过滤作用,使可理解输入在最大程度上得以吸入。要保证分级教学有序有效地进行,必须注意如下几点:
1. 公平有效的分班体制
分级就是对于不同起点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实施计划,使能力相当的学生分在同一级别,使得对他们的语言输入尽可能等于 1。对尖子生或者差生而言,语言“输入”太简单或难,即 i+0或者 i+2,他们都会产生骄傲自满或者厌学情绪。大学英语分级在新生入学后,遵循“学校遴选、学生自愿”的原则,学校根据高考的英语成绩、个人选课和摸底考试成绩等方式进行筛选。首先让学生自主选择级别,学生在申请级别的时候,参加相应级别的测试,得分在理想分范围内就可以进入相应级别的班级学习。结合选测情况及高考成绩等因素综合考虑学生学习的级别。
2.教学中的情感问题
在分级教学背景下,教师要尤为注重情感因素的作用。高级班里,学生容易产生自满情绪以及浮躁现象。低级班里的学生认为自己基础差,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这需要老师提供科学的引导,妥善处理好学生的负面情感。首先,要重视课堂中的情感交流,设计好课堂教学,鼓励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以缓解学生的焦虑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其次,时刻关注学生的情感状态,多鼓励、少批评,缔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其亲其师,信其道。再次,教师要学会反思。反思自己在课堂上讲话的方式、方法和态度,反思课堂活动中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感受,反思自己内在的情感状态等。
3.滚动制制度
学生按分级级别修读完规定内容并考核合格,即进入下一级别教学内容学习。为鼓励学习努力成绩优异的学生,允许学生申请跳入高一级别的英语教学班,也允许高一级别不能胜任所修级别学习的学生提出申请,经批准后降至低一级别的班级学习,各级别教学班跳级和降级人数原则上控制在 5%之内,原则上不强制跳级或降级。
4.重视i+1中i的质和量
在英语教学中为学生提供“i+1”的内容必须是能够理解的。可以理解的内容,学生才能把输入的内容变成吸入的知识。从量的方面来说,对于初级班的学生,教师应注重基础知识的训练,以词汇的学习和语法的讲解为重点。对于高级班的学生,在讲解基础知识的同时,适当进行听、说、读、写方面的练习。从质的方面来说,教师上课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充分体现丰富多彩的人文知识,课堂教学中突出听说训练,为学生安排大量的语言实践机会,提升听、说、读、写4项语言技能及兴趣。
5.改善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
以“任务教学法”为指导,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变“以讲为主”的课堂教学为“讲练结合,以练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从多方面、多角度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结合自主学习,学习竞赛活动等方面综合考量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综合素质、语言运用能力、发展潜力做出评价。通过诊断性评价、形成性和总结性评价,确认影响不同类型学生学习的因素,作出关于学生的学习进展的信息反馈,使师生对于教与学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6.按级别分层次进行
考试。高级班,要求全部通过四级考试,部分学生通过六级考试,具有较强的听说能力。A级的学生修完三至四册的内容,第二学期参加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第三、四学期提高英语应用能力,学生可以选修英语写作、英语口语、商务英语、欧美文化、英美概况等课程。
四、结语
学校同时开设三个级别(A级、B级、C级)的大学英语课程。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难点及重点,教学内容,教学设计,作业布置及教学评价都因级别而异。初级班,以增强基本的英语知识和英语听说能力为目标。在C级班学生修完一至三册课本后, 鼓励其参加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级班,要求大部分人通过四级,具备一定的听说能力。学生修完一至四册课本后,第三学期参加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
分级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大措施。分级教学旨在挖掘学生的潜能,通过因材施教,最大程度上保证教学效果。为了搞好分级教学,我们还需要坚持改革创新的理念,争取把大学生英语教学水平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和层次。
[1] Krashen S D.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Pergamon,1981:67-80.
Application of the Input Hypothesis into Graded English Teaching in Independent College
CAO Xiao-lu
(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izhou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izhou, Jiangsu 225300, China)
Graded English Teaching is an effective teaching reform put forward in 2003, which brings new blood to traditional language teaching. According to the survey to independent college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problems in current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and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ts students. To tap the potential of students to the fullest, the paper gives priority to the application of Krashen’s the Input Hypothesis to the Graded English Teaching.
the Input Hypothesis;Independent College;Graded English Teaching
G642.0
A
1673-2065(2010)06-0123-03
2010-09-25
曹小露(1982-),女,江苏如皋人,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讲师.
(责任编校:李建明英文校对:李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