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建民族地区高师院校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实践

2010-08-15张俊宗

衡水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民族院校

王 莅,张俊宗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甘肃 合作 747000)

新建民族地区高师院校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实践

王 莅,张俊宗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甘肃 合作 747000)

课程体系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其科学与否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至关重要。甘肃民族师范学院作为新建本科院校,在广泛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学院办学的实际,在几年的办学实践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新建民族院校;高师;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既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结构和教学管理模式等的综合体现,又是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具体反映。课程体系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其科学与否是高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作为新建的民族高师院校,刚从专科转型而来,这类院校如何改革传统的教师教育模式和课程体系,适应基础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从开办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就有一个高的起点,显得十分紧迫。当前对教师教育改革的探讨只是停留在对改革的背景、思路和定位等宏观层面的讨论上,而极少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问题的探讨[1]。甘肃民族师范学院作为一所新建本科院校,在改建本科院校之初就非常注重教师教育的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建设改革,在广泛借鉴国内外教师教育的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建设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学院办学的实际,在几年的办学实践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教师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本文以该校为例,对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进行阐述,以期引起关注。

一、新建民族高师院校课程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一)传统办学形成的课程体系不适应本科人才培养的要求

识少;必修课程、专业课程多,而选修课程、基础课程少;理工基础类课程多,人文社科类课程少[2]。长期以来形成的课程体系与其他普通院校一样,表现为“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三层楼式的构建模式,很难体现学生中心、能力本位和市场需求导向等价值取向。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及本科办学要求,课程体系已经不适应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趋势。又由于这类院校生源类别的复杂性、生源基础的差异性、学校文化的多样性等,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构建符合自己的课程体系,才能为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适切性人才。

(二)形成的教师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师专业化的发展不适应

作为新建民族院校,由于长期的专科办学形成基于注重知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教育思想,具有知识系统性强,而知识互相渗透性差;知识的专业化、深度性强,而知识面狭窄、课程学时数多;理论知识、传统知识多,而实践环节、新技术与新知

纵观民族高师院校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存在明显的模仿普通院校的痕迹和一些不合理的现象和问题:一是作为培养教师职业素养的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及教育实践等教育课程总是被置于专业学科课程的“边缘”地位或从属地位,得不到重视;二是教育课程内容比较陈旧,缺乏国内外新的教育流派、教育改革动态,缺乏多元文化教育和民族心理学等知识,且课程结构只强调学科体系的逻辑性理论知识,轻视实用性,导致与基础教育要求严重脱离;三是教育实习时间难以保证且形式主义严重,缺乏教学基本技能训练和实践经验积累。基于这样的师范教育所培养的师范毕业生多数是不合格的“半成品”。据对历届毕业生的追踪调查反馈,有相当多的毕业生认为自己的教学行为与在校所学理论关系不大。不少人承认自己是在模仿实习指导老师或自己以前教师的教学行为。这在很大程度上不能不说是师范教育的悲哀[3]。根据实际,立足学生主体发展,重新构建民族师范院校课程体系显得迫切。

二、新建民族高师院校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新建民族高师院校课程体系建设要结合当前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发展趋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坚持“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思想为指导,构建“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力图实现“三个有利于”的指导思想,即:一是课程的设置与构成要有利于学生学习。设置要充分照顾学生的知识积累与构成,减少课程设置上的重复内容,在拓展与深化知识上下功夫;要充分尊重民族学生知识结构上的差异性,扩大分层、分类教学,促使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学有所成;充分尊重学生个人兴趣与爱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课程设置要有利于学生工作。学校的各项工作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教学工作的全过程都要与人才培养目标保持一致。三是课程设置与构成要有利于民族学生发展。从终身教育理论出发,大学教育不是终极教育,再学习、再提高将伴随每个学生的终身,学校的教学工作要让学生学会学习,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他们具备终身学习、进步的先决条件。

基于上述指导思想,新建民族高师院校课程体系构建应遵循如下基本原则:一是适切性原则。即适应民族地区社会和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特别是民族地区中小学的需要。根据国家高等教育的培养标准、基础教育发展对毕业生知识结构及能力素质的要求,并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特点,确定课程教学体系。二是先进性原则。课程体系必须充分吸收国际国内最先进的学术研究和实践成果,使这类院校的人才培养站在一个新的水平和层次上。三是开放性原则。面对社会发展和教师教育的专业化趋势、新课程改革的挑战,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具备开放性的特点。在课程结构上以必修与选修的课程形态呈现,给课程实施者更大的创造空间,同时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需要等选择学习内容。在课程内容上随着科技的进步不断增加新的研究成果。在课程的设置上要密切联系社会需求的实际。还要广泛征求国内外本领域的专家和用人单位的意见。四是差异性原则。指在民族高师院校课程体系构建中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制宜,杜绝一切不见差异的统一安排、求一设置。

三、新建民族高师院校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

课程体系的构建实际上就是课程体系构建所采取的结构形式,它从总体上规定着课程体系构建的价值取向。近年来,在充分调研民族地区人才需求的基础上,广泛借鉴国内外高校课程体系构建先进经验,结合学院实际,构建了适应民族地区人才需求,有别于其它院校的“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平台”是根据不同学生的共性发展和学科特征要求而设置,由学科专业共同知识的课程组成。体现了基础教育和共性教育,反映了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和层次要求。“模块”是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要求和专业发展方向趋势而设置课程,体现了专业和个性教育人才培养的专业特征和个性要求的结合,主要实现不同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以解决民族地区人才需求“少批量、多样化”问题。该课程体系紧紧围绕培养“政治可靠、业务适切、扎根基层”的人才,一方面是为人才培养提供一个更加宽厚的专业基础,另一方面,还充分考虑学生今后的就业及适应职业不断变化的需要。力求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实施素质教育,强化学生个性培养,满足民族地区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个性发展创造条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的主要内容

该院构建了通识教育平台、学科专业平台、实践平台和教师教育平台 4个课程平台,每个平台下面又设置3个课程模块,具体为:

1. 通识教育平台:旨在对少数民族学生围绕人类普适的价值观念、理想人格、行为规范和思维方式进行学习引导,尤其是把中华民族数千年积累的价值理想、品格情操、智慧精神和科学成就传授给学生,使少数民族学生能洞察人生、完善心智、净化灵魂、担负起中华民族赋予的历史使命与责任。通识教育平台含综合素质课程、人文与科学素养课程、活动课程 3个课程模块。综合素质课程模块设有 4组课程,包括两课、大学英语、体育和计算机课程;人文与科学素养课程模块设有 5组课程,包括文学与艺术、社会与历史、数学与科学、政治与经济和语言与能力,每组课程开出了 25门左右的通识教育选修课;活动课程模块设有 3组课程,包括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科学研究与学术报告。

2. 学科专业平台: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及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学科专业主干课程的要求,既充分体现专业特点,又反映学校办学特色、地域特色和学生个性的发展,建立多层次、多类型培养规格要求的刚性与弹性有机结合的学科专业课程体系。专业平台课程的设置分学科专业基础、专业发展和专业选修或方向 3个课程模块。学科专业基础课程模块是学科专业主干课程,旨在为学生在本学科专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按照“打好基础”的要求,遴选在本学科专业占有重要地位、奠定学科专业基础知识的课程为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又根据基础教育教师应“具备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专门性知识和技能”的素质要求,学科课程开设体现宽厚、多学科,有发展后劲和较强适应性的专业口径和学术水准;专业发展课程模块的目的是使学生拓宽专业口径、扩展专业视野、加深专业知识,继续提高与发展的专业课程、交叉课程、特色课程;专业方向(选修)课程模块按照“多课程、少课时”的要求设置课程,旨在结合社会需求和专业特点,进一步扩展专业口径,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增强学生职业生涯的适应性,开设不同的专业方向或选修课程。

3. 教师教育平台:旨在使学生具备现代教育理念,熟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掌握必要的现代教育知识与技能,具备教师的基本专业素质和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和从事教育工作的能力。课程的设置分教师教育基础、教师教育发展、教师教育选修3个课程模块。基础课程模块旨在使学生对教师教育理论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理念的获得和形成,解决为什么而教的问题。主要开设基础心理学与职业实用心理学、教育学原理与教学实务、现代教育技术;发展课程模块旨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科研意识、科研能力、创新能力、专业精神的培养,解决怎样教、如何教的问题,主要开设学科教学论、学科教学策略;选修课程模块旨在使学生了解基础教育改革的现状,了解中小学课程改革及课程教学的基本理念,进一步拓展教师教育的知识体系和基本技能,解决怎样教得好的问题。根据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改革发展主要开设选修课程。

4. 实践平台:旨在学生对文化知识、学科专业理论、教育理论、教育技能、师德的综合应用,更是对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检验。实践课程贯穿师范生入校到毕业的全过程,从教师职业所需要的各方面进行实践体验和能力训练。实践平台课程开设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 3个课程模块。基础实践课程模块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与素质。根据教育部《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开设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包括“普通话和口语表达技能训练”“书写规范汉字和书面表达技能训练”“教学工作技能训练”“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计算机应用能力训练、普通话和口语表达技能训练;专业实践课程模块旨在使学生了解我国现阶段基础教育的现状,了解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各环节的实施过程,训练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开设教育调查、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实习采用“援教顶岗”方式、各专业混合编队、安排一学期)、教育实习反思;综合实践课程模块旨在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合作协调与动手的能力,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设年论文(设计)、毕业论文(设计)、集体劳动。

(二)课程体系实施的保障措施

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必要的保障措施,才能保证课程体系的全面落实。该院一是重视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进行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二是针对少数民族学生文化背景、语言、接受基础教育的差异,充分适应学生个性特点需要,推行分层、分类和分级教学;三是针对改革教师教育类课程,以“援教顶岗”教育实习方式为依托,突出实践教学;四是结合学校所在地区气候特点及师资现状,因地制宜,推行“三学期制、单休日制”;五是依托“三学期制”搭建的平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探索出解决师资问题的“以自有教师为基础、以外聘教师为充实、以兼职骨干教师为带动”的师资队伍建设模式;六是从课程预习、作业、中期考核、讨论和阅读 5个方面加强学生课堂教学延伸学习;七是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八是规范活动课程建设,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九是拓宽民汉专业和教学;十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综上所述,新建民族高师院校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实践在探索中形成,在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民族地区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以及实施素质教育等方面均具有突出的特点,已形成明显优势且呈现出勃勃生机。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在一定意义上成为该院教育教学改革的切入点与加速器,并成为该院的办学特色之一。

[1] 万明钢.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研究[J].课程 教材 教法, 2005(7):46-48.

[2] 冯志敏,林麒,贾让成.“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的结构及特征[J].中国高教研究,2002(11):90-91.

[3] 刘旭东.论师范大学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高教探索,2009(4):84-88.

The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Curriculum System in Newly-built Normal Universities in Minority-Inhabited Regions

WANG Li,ZHANG Jun-zong
(Gansu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Hezuo, Gansu 747000, China)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is the core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and whether it is scientific or not shares the great importance for the goal of education. Based on learning advanced experience in a wide range both from home and abroad and useful explorations in years of schooling practice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school running, Gansu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a newly-built university for the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has developed a unique curriculum system which bears certain referential value.

newly-built university;normal universities;curriculum system

G642.3

A

1673-2065(2010)06-0101-04

2010-11-02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金资助项目(07JJD880239)

王 莅(1975-),男,甘肃临潭人,甘肃民族师范学院讲师;张俊宗(1963-),男,河南洛阳人,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教授,教育学博士.

(责任编校:卫立冬英文校对:吴秀兰)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民族院校
我们的民族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多元民族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