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

2010-08-15,蔡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12期
关键词: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导师

高 军 ,蔡 野

(哈尔滨理工大学机械动力工程学院,哈尔滨 150080)

高校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

高 军 ,蔡 野

(哈尔滨理工大学机械动力工程学院,哈尔滨 150080)

在分析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概况及其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学发展情况,对高校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从培养方案和计划、教学课程设置、教学实施方法和学习阶段的管理等方面提出了促进我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几点思考。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

一、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概况

我国工程硕士教育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目前已成为我国涉及面最广、规模最大的专业学位,为大中型企业、中西部地区和国防军工部门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他们在我国高水平和最具影响力的工程建设岗位发挥出重要作用[1]。

工程硕士起步较晚,人们对此认识较少。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它与工学硕士学位处于同一层次,但类型不同,各有侧重。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侧重于工程应用,主要是为工矿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2]。设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为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服务,促进科学、教育、经济紧密结合,为我国工矿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培养和输送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增强我国企业实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立不仅丰富了学位类型,而且拓宽了国家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渠道,加强了学校和工程建设部门、企业之间的联系,加快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步伐,改变了工科研究生人才培养层次单一的局面。

二、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特点分析

工程硕士是从工学硕士中分离出来的专业学位。工程硕士的主要来源是企业推荐的具有学士学位、工作三年以上的优秀在职人员,本着为企业培养人才,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素质的原则,以企业的需要为准绳,为企业培养特定型人才。工学硕士研究的是工程实际中遇到的理论问题,往往具有前瞻性和风险性,追求的是探索和创新;工程硕士研究的是工程中的实际问题,在专业理论指导下,凭借对实际问题的经验提出解决问题方案,具有可实现性、可见效性,追求的是效果和效益。工学硕士的培养主要立足于校内,培养学术型、研究型人才,为进一步充实教学科研领域和博士生生源储备人才;工程硕士的培养主要是在高校内培养不离岗的复合型、实用型人才,为企业的技术改造、技术创新服务,提高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3~4]。正是基于这些区别,工程硕士从传统的工学硕士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专业学位。

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大多数高校工程硕士一般性地模仿学术性学位的培养方法。工程硕士强调的是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但现在不少工程硕士又是按工学硕士的要求去做科研论文,结果导致培养的研究生两者区别不大。这必然对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试形式等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教学要切实结合学生的职业背景、学生的需求等逐步进行探索,笔者结合当前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学发展情况,对高校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和思考,以期提高工程硕士培养质量及教学水平,从而促进工程硕士教育的革新。

三、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探讨

教育的最终目的并非是机械培训学生高超的应试能力,而是培养其适应社会、贡献社会的综合素质。对于每一个接受高等教育的研究生,不仅要学会竞争走上合适的工作岗位,还要学会竞争进入社会。当今是一个追求实用的年代,“招之即来,来之即用”是许多用人单位的普遍追求;在职攻读工程硕士的数量暴涨,也让他们在学历之外更期盼真才实学,而真才实学,更多地需要社会实践来检验。所以,根据工程硕士的具体特点来办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提高工程硕士培养质量及教学水平,已经成为工程硕士培养中的重点研究课题。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已经促成了高等教育进行深刻的变革。工程硕士极大地丰富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并将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促进研究生教育的深入改革。虽然工程硕士在我国才刚刚兴起,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但它有远大的发展前途。考虑我国工程硕士教育现状,借鉴国外工程硕士发展现状与趋势,以及笔者几年来从事工程硕士培养工作的经历,对高校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提出几点探索和思考意见。

(一)制订合理的培养方案和培养计划,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

工程硕士培养方案的设置可以说是一改再改,但仍受到工科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影响,其主要原因在于企业并没有真正参与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而学校则由于对企业和工程背景的认知不够,也就难免缺乏针对性。高校和用人单位之间缺乏沟通,多数用人单位把人才培养工作当做是学校一方的事,关心和参与的程度远远不够。学校基本上按照与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相适应的模式进行招生和培养,忽视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特点,不能适应企业对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的要求。因此在制定培养方案时,要充分认识和明确工程硕士培养目标和要求,坚持按行业要求、校企联合进行培养。

由于工程硕士是在职学习,工作繁忙,学习时间得不到保障。既要使企业能选送安心于企业工作的技术骨干攻读学位,又要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学员本职工作的影响。虽然工程硕士的课程学习阶段是相对集中、阶段性的,而整个学习培养过程仍然是连续的,这就要求在制订培养计划时注重合理性,在每个学期开学初将整个课程阶段的教学安排相对地稳定下来。灵活安排上课时间,这样做可以保证课程教学环节相对稳定,使任课教师能根据教学计划安排好校内外培养基地工程硕士的教学任务,同时也使得工程硕士生能根据课程安排调整各阶段的工作,以期尽最大可能参加课程学习。

(二)做到工程硕士教学课程设置合理

1.编写工程硕士专用教材。工程硕士作为一种新型的培养模式,其课程体系设置必须符合应用型人才的需要。目前,不少学校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教材仍沿用工学硕士的,仅有少数工程硕士专用教材。针对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建议编写和完善适合工程硕士使用的教材,既要体现工程硕士学位教育的特点和侧重点,又要反映当代科技发展的新进展,同时优化和补充工程硕士理论课程体系。在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教学中,要紧密结合实际工程中存在的问题讲解目前的解决方法,要求工程硕士应在原有基础上深化和扩展专业知识,并了解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最新进展。

2.加强课程学习,实现企业的“订单式”培养。课程体系设置要进一步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各个工程领域中注重将专业基础课的宽广性、共用性与侧重性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降低理论推导证明部分的比重,增加方法应用部分的内容。在强化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将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等以讲座的形式列入课程学习,增加对学科前沿、可持续发展等方向的培训。教学内容上要与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相适应,使学生学以致用。

在课程设置上,本着紧密结合生产、讲求实效的原则,应当设置如下几类课程:一是学科前沿课程和讲座,这类课程的设置紧跟学科的发展;二是交叉类型的课程,根据学科发展和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适当设置一些跨学科或交叉学科的课程;三是应用实践型课程,为了加强工程硕士生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的训练,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公司或企业作为实践型课程的校外实习基地。同时鼓励聘请企业高级技术和管理人员结合企业技改或攻关项目举办各类讲座,实现校企紧密合作。

3.加强论文指导,完善“双导师”制。工程硕士学位论文是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最重要标志之一,工程硕士论文要强调所学的理论知识能够应用于实际的生产。

为保证论文的质量,工程硕士生在做论文阶段要双方共同派导师联合指导学位论文。这样既能弥补学校教师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又能弥补校外教师理论研究方面的不足。学校应与企业、企业导师签订培养合同,并给予企业导师一部分经费,有效地调动企业导师的积极性。为保证学生论文工作的顺利完成,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在指导过程中要做到加强联系和沟通,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从理论上和实践上给予指导。采取集中培养、分类指导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加强选题和中期论文工作的检查,要掌握进度,导师通过指导论文工作,解决企业中的实际难题,使企业导师、学校导师和学生之间产生良性互动,保证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始终按照课题确定的目标和内容顺利进行。答辩由双导师共同把关,聘请校外同行专家参加答辩工作,把好论文质量关。

(三)实施改进教学方法

积极提倡和推广讨论式、讲座式、强化式、现场研究式以及案例式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为学员创造一个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使之适合对工程硕士的培养要求,提高学习效果。

目前,我国工程硕士的培养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校外基地培养,主要是依托企业建立校外研究生培养基地,在校外实施分段教学和开展论文研究;另一种是校内集中培养,主要是针对一些企业急需的个别专业人才培养要求,根据学生来源分散、专业各异、不宜在校外集中的特点,采取学生到校集中授课和在企业开展论文研究工作的培养方式。这两种模式都是基于传统的面授教学模式进行的,存在着工学矛盾突出、教学成本高、集中授课教学效果不理想等弊端。计算机网络技术给工程硕士的传统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契机和可能。

工程硕士教学方法要紧密结合在职人员的特点,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如采用基于网络和光盘的远程教学与面授相结合,采用多媒体教学课件,以方便学员自学和复习,大力提倡循序渐进式教学,尽量避免单科独进。网络远程教学,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凭借其数字化、多媒体、信息量大、交互性强、覆盖面广等特点,为工程硕士的规模培养提供了条件。对于改善办学条件和提高教学水平,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工程硕士获取更多的信息和技术。

因此高校应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根据工程硕士教育的特点和规律,积极进行远程教学的实践和探索,借鉴和利用现有的网络教育资源,加大远程教育基础建设力度,研究远程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加强网络课件的开发和应用,把传统教学和现代远程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保证和提高工程硕士的课程教学效果与质量。

(四)加强导师及工程硕士学习阶段的管理

工程硕士的培养一般采取“在校不离岗”和“导师负责”的在职攻读学位的培养模式,这种情况下,教师如果对教学工作,或指导任务有所松懈,或对学生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必然难以达到。可以构建工程硕士教师课程教学与指导工作质量评价体系,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此外,还要重视学校导师与企业导师的分工与协作,加强对他们的监督,以充分发挥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各自在科研和工程实践方面的长处。

由于工程硕士生来源于企事业单位,生源基础、层次不同给教育管理带来很大难度。这要求我们必须制定出工程硕士管理细则,对工程硕士教学各环节作出细致的规定。对学生的学习既放手改革、讲求实效,又严格要求、保证质量。严格课程考核以及学习纪律,学员必须参加听课学习。尽管学员有一定实践经验,但他们缺少的正是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门知识,因此,课程学习决不能走过场,不能因为工程硕士工作忙而放松要求。在这方面,学校和企业双方对学员的要求必须协调一致,共同抓好学习。针对工程硕士生存在的客观实际困难,创造条件给予解决,使他们能安心学习。对于学生的学习、科研情况,要鼓励和提倡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经常沟通,交换意见,共同为培养出高质量的工程硕士研究生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结论

工程硕士的培养,是工科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是一项探索性工作。必须针对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招生录取、教学培养、学籍管理、学位授予等方面的特殊性,积极进行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创新,进一步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建立一套层次清晰、职权明确、体系创新的工程硕士运行机制和科学的培养模式,不断提高高校工程硕士教育质量。

[1]孙淑芬,刘晖,刘建勇.论我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设置的必要性[J].中国冶金教育,1997,(3):28-31.

[2]张海英,汪航.我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发展若干问题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28(5):63-66.

[3]王薇薇,吴洪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实践与创新[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4):45-49.

[4]钟斌.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问题与对策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3,26(2):84-86.

Abstract:Analyzing the general situa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specialty degree for the engineeringmaster,and considering the teaching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the specialty degree for the engineeringmaster,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pecialty degree training pattern for university engineeringmaster.In order to promote the education developmentof the specialty degree for the engineeringmas2 ter,and provides some suggestions from these aspectsof training scheme and plan,teaching course setting,teaching executionmethods and management of study process.

Key words:engineeringmaster;specialty degree;training pattern

(责任编辑:朱 岚)

Exploration and Consideration on Specialty Degree Tra in ing Pattern for Un iversity EngineeringMaster

GAO Jun,CA I Ye
(Mechanical&Power Engineering College,Harb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Harbin 150080,China)

G643.7

A

1001-7836(2010)12-0024-03

10.3969/j.issn.1001-7836.2010.12.011

2010-05-24

高军 (1966-),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工程师,科研、研究生秘书,从事研究生培养、科研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安全工程专业工程硕士“四位一体”动态培养模式的构建
V eraW an g
导师榜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中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与启示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
喜报:我校新增水利工程、化学工程2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领域
新时期工程硕士培养面临的挑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