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侗族大歌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2010-08-15斌,

怀化学院学报 2010年7期
关键词:大歌民俗学天人合一

张 斌, 曾 婷

(1.怀化学院工商管理系,湖南怀化418008; 2.中南民族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一、“天人合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

文化的概念就过程而言是指人化或自然界的“人类化”,也就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人与自然相互适应、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就结果而言,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文化存在于各种内涵和外显的模式之中,借助于符号的运用得以学习与传播,文化的核心是传统思想观念和价值。

梁启超在《什么是文化》中指出:“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钱穆的《中国文化精神》认为:“文化即是长时期的大群集体公共人生。”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

文化总是在一定的地理历史生态环境中创造、发展和积累的。不同的民族生活在不同的地理历史生态环境中,因而,各民族的文化也就显示出不同的特点。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许多学者在对中国文化的系统整理研究中认为,“天人合一”思想很好地体现了中华各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在人类实践创造中,对自然、“人”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深刻认识。“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价值的核心。

对于“天人合一”思想,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在《“天人合一”新解》与《关于天人合一思想的再思考》中,结合前人认识的基础上给予了很好的阐述。季羡林先生认为:“‘天人合一’这个命题正是东方综合思维模式的最高最完整的体现。”并且认为,“我理解的‘天人合一’是讲人与大自然合一。”“据我个人的观察与思考,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是迥乎不同的,夸大一点简直可以说是根本对立的。西方的指导思想是征服自然;东方的主导思想,由于其基础是综合的模式,主张与自然万物浑然一体。西方向大自然穷追猛打,暴烈索取。东方人对大自然的态度是同自然交朋友,了解自然,认识自然;在这个基础上再向自然有所索取。‘天人合一’这个命题,就是这种态度在哲学上的凝练的表述。”“东方文化基础的综合的思维模式,承认整体概念和普遍联系,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就是人与自然为一整体,人与其他动物都包括在这个整体之中。人不能把其他动物都视为敌人,要征服它们。”[1](P11-18)

从季羡林先生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思想的深刻内涵反映的是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态度、体现了东方特色的哲学价值观,是“对人生系统反思” (冯友兰)的结果。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同流派和观点来看,都深刻地体现了这一思想。

中国传统儒家认为,天是道德观念和原则的本原,人心中天赋地具有道德原则,这种天人合一乃是一种自然的,但不自觉的合一。但由于人类后天受到各种名利、欲望的蒙蔽,不能发现自己心中的道德原则。人类修行的目的,便是去除外界欲望的蒙蔽,“求其放心”,达到一种自觉地履行道德原则的境界,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佛教与中国文化融合一体的禅宗认为,人性本来就是佛性,只缘迷于世俗的观念、欲望而不自觉,一旦觉悟到这些观念、欲望都不是真实的,真如本性自然显现,也就达到最后成佛的境界,因此,他们提出“烦恼即菩提,凡夫即佛”,真正达到觉悟后的境界是什么呢?从某种秤谌看,仍有点像道家的一切顺应自然之意。在道家来看,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庄子说:“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天人本是合一的。但由于人制定了各种典章制度、道德规范,使人丧失了原来的自然本性,变得与自然不协调。人类行的目的,便是“绝圣弃智”,打碎这些加于人身的藩篱,将人性解放出来,重新复归于自然,达到一种“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

二、侗族大歌——中国传统文化有机组成部分

《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在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和声的民间合唱形式。1986年,在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上,贵州黎平侗族大歌一经亮相,技惊四座,被认为是“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

侗族大歌无论是音律结构、演唱技艺、演唱方式和演唱场合均与一般民间歌曲不同,它是一领众和,分高低音多声部谐唱的合唱种类,属于民间支声复调音乐歌曲,这在中外民间音乐中都极为罕见,侗族大歌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艺术形式,对于侗族人民文化及其精神的传承和凝聚都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是侗族文化的直接体现。[2](P2)

侗族大歌是勤劳的侗族人民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创造传承的优秀文化成果,是中国民俗文化璀璨的奇葩。侗族人民创造的文化和其他各族人民的文化一起共同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著名民俗学专家钟敬文教授和邢莉教授对此进行过很好的阐述。

1998年12月24-26日,在中国民俗学会第四次代表大会上,著名的民俗学家钟敬文先生提出了“多民族的一国民俗学”重要命题。在分析了德国、前苏联、日本的民俗学研究状况后,他提出:“中国的社会结构,规定了中国民俗学的性格,是多民族的一国民俗学。同世界其他国家的单一民俗学相比,这是我们的一大特点。”[3]

中央民族大学邢莉老师在“中国民俗学理论新建树——对‘多民族的一国民俗学’的探讨”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钟老的观点进行了深刻的论证。邢老师认为,“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民俗文化互相传播,使我们可以建立起在地域和族群文化多样基础上的一国民俗学;历史上民族的迁徙使民族民俗文化具有多元一体的特点;同一生计手段的不同民族的民俗文化互相连接,构成了中国民俗文化的多元化特色;表现不同区域的不同民族的民俗文化由于宗教信仰的相同既存在差异又互相连接,构成民族民俗文化的具有特色的完整内容;不同民族使用同一种语言构成了民俗文化构成统一性;中国境内的民族大聚居小分散的情况构成了民俗文化互相融合互相影响,使得中国民俗具有一国民俗文化的性格。”[4](P55-61)

三、侗族大歌昭示的精神文化内涵及价值

侗族大歌是我国目前保存的优秀古代艺术遗产之一,是最具特色的中国民间音乐艺术。侗族大歌也是国际民间音乐艺苑中不可多得的一颗璀璨明珠,已唱出国门,惊动世界乐坛。“和谐美”是侗族大歌所表现出来的最主要、最突出的艺术特征,是侗族大歌的精髓。其“和谐”的音乐艺术审美效果集中地体现了侗族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自我身心的和谐互动等有价值的和谐理念与生存理念。[5]

侗族大歌的内容、形式和演唱的效果都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精髓。

从内容来看,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是侗族大歌的主要特点。模拟鸟叫虫鸣、高山流水等自然之音,是大歌编创的一大特色,也是产生声音大歌的自然根源。它的主要内容是歌唱自然、劳动、爱情以及人间友谊,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和谐之声。

从表现形式来看,侗族大歌的结构一般由“果 (组)”、“枚 (首)”、“僧 (段)”、“角 (句)”来构成。大歌的分部合唱形式是领唱 (独唱)与众唱相结合。

从侗族大歌演唱效果来看,大歌的演唱场地一般在村中央的鼓楼,侗族的村寨一般建在依山傍水之处,在青山绿水掩映下,歌声与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天人合一。正如龙初凡先生所言:“侗族大歌是别具一格的支声复调音乐,它分合有致的和声织体与众不同,由低音声部担任主旋律,又有一部分模拟性的长时间拖着一个固定低音的拖腔声部,高音声部则是支声复调,使主旋律更具有装饰性、更丰富,给人以至纯至美的艺术享受,犹如庄子《齐物论·天运》篇解释的‘天乐’一样:‘听之不闻其声,视之不见其形,充满天地,包裹六极。’”在《和谐:侗族大歌昭示的精神文化内涵》一文中,龙初凡先生分析认为侗族大歌的精神文化内涵主要包括:一是展示了天人合一、和谐共存的理念;二是揭示了人类和谐是最高目标;三是表达了侗族文化的凝聚力。[5](P16-19)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集中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品格。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团结人民、推动发展的精神支撑。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新时期,如何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如何去发展我国文化软实力,以对内增强我们民族的凝聚力,对外树立我国良好的民族形象?对此,我们应该立足我们的自身,从我们的传统中去寻求答案。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生存发展的土壤,也是我们发展民族文化软实力生生不息的源泉。侗族大歌,作为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研究挖掘发展利用侗族大歌资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责任。

“饭养身,歌养心,”这是侗家人常说的一句话,也就是说,他们把“歌”看成是与“饭”同样重要的事。侗家人把歌当作精神食粮,用它来陶冶心灵和情操。时代发展,随着研究挖掘的不断深入扩大,侗族大歌也必将成为整个中华民族陶冶心灵的精神食粮。

[1]季羡林.“谈国学:季羡林自选集”[M].北京:华艺出版社,2008.

[2]张中笑等.侗族大歌研究五十年 [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3.

[3]钟敬文.建立中国的民俗学派论纲 [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0,(5):54-61.

[4]邢莉.中国民俗学理论新建树——对“多民族的一国民俗学”的探讨 [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4,(4):55-61.

[5]龙初凡.和谐.侗族大歌昭示的精神文化内涵 [J].凯里学院学报,2008,(4):16-19.

猜你喜欢

大歌民俗学天人合一
唱支侗族大歌献给党
侗族大歌传承的结构
——基于从江县侗族大歌传承实践的分析
总括*
《六十种曲》中元宵习俗的民俗学、戏曲学意义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民间音乐类】 侗族大歌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试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民俗学意识
民俗学研究的多元维度——“中国民俗学会第八届代表大会暨2014年年会”会议综述
广西民族音画《八桂大歌》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