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建国思想的主要特色与当代启示

2010-08-15莫志斌崔应忠

怀化学院学报 2010年7期
关键词:民主专政共和国建国

莫志斌, 崔应忠

(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毛泽东建国思想的主要特色与当代启示

莫志斌, 崔应忠

(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毛泽东的建国思想,从五四时期至新中国建立之初,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他在不断发展的实际斗争中扬弃以往的建国思想,从而建构起合乎中国实际的国家模式;其建国思想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性,独特的民族性,坚定的科学性,崇高的人民性,强烈的民主性等主要特色。毛泽东建国思想是一个巨大的理论宝库,在当代仍然具有极为重要的启示意义。

毛泽东; 建国思想; 特色; 当代启示

Abstract:Mao Zedong's idea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national,from Fourth movement to the early of the new repubulic of china, undergone a process of evolving.He continues to struggle to aband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ctual thinking of the founding of the past,thus constructed in line with China's actual national models;Its founding ideology and shows the distinct nature of the times,Unique national character,Firm scientific,People of noble,Strong democracy and other major features.Mao Zedong's idea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national is a huge treasure trove of theory,in contemporary still very important contemporary Implications.

Key words:Mao Zedong; The idea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national; Feature; Contemporary Implications

毛泽东的建国思想对中国革命和建立国家新政权曾产生了极其重要影响。从其演变的大致轨迹来看,大致经历了湖南共和国——民众共和国——工农民主共和国——人民共和国——民主共和国——新民主主义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演变过程。在这一历史演变过程中,它所体现的特色是极为显著的。但迄今为止学术界对其建国思想的特色尚无专文研究,笔者就此问题及其当代启示略述浅见。

一、毛泽东建国思想的主要特色

从湖南共和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改造中国的初步尝试到完整设计国家建构模式,毛泽东建国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它是在根据发展的实际斗争的需要,在不断扬弃中选择出合乎中国实际的国家模式,形成了完整、系统而又特色鲜明的国家理论体系。其主要特色如下:

第一,适时提出符合中国实际的国家学说,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性

毛泽东始终能紧扣时代脉搏,立足革命发展态势,围绕不同阶段面临的时代主题和主要任务,与时俱进地调整国家建构,不断适应中国实际的变化,其建国思想凸显出鲜明的时代需求的特色。

国民大革命时期,时代主题是打倒列强除军阀。鉴于帝国主义侵略和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党人倡导“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及中产阶级左翼合作的国民革命”,提出了民众共和国的建国思路。在这一目标推动下,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开展起来。然而,在国民革命军北伐取得重大胜利时,蒋介石、汪精卫等先后背叛革命,大革命宣告失败。为了应对反革命的屠刀,1928年7月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决议案》指出:由于资产阶级的背叛,“中国革命的动力,已经只有无产阶级和农民”,因此,“必须用武装起义的革命办法,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和地主军阀及资产阶级国民党的政权,建立在工人阶级领导之下的苏维埃工农民主专政。”[1](P170-171)针对国民党右派脱离革命阵营这一事实,毛泽东率先打出苏维埃旗号,为建立工农民主专政的苏维埃共和国不断尝试和努力。

抗日战争时期,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历史使命变换成抗日建国,毛泽东的建国主张始终围绕着这一主题。“目前形势的基本特点,就是日本帝国主义要变中国为它的殖民地”,[2](P142)毛泽东在分析日本侵略变动了中国的阶级关系后,认为“不但小资产阶级,而且民族资产阶级,有了参加抗日斗争的可能性。”[2](P158)他搁置了工农专政共和国主张,明确提出人民共和国方案。随着华北事变后日本侵略的加剧,毛泽东则更进一步,主张建立包括蒋介石政府在内的民主共和国。历史进入到1945年,中日民族矛盾即将解决,抗战即将取得最后的胜利,建设一个怎样的国家成为当务之急。毛泽东呼吁“需要在广泛的民主基础之上,召开国民代表大会,成立包括更大范围的各党各派和无党无派代表人物在内的同样是联合性质的民主的正式的政府”。[3](P1029)这个政府即民主联合政府,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顺应了战后人民渴求民主和平的要求,显示了共产党谋求和平,团结建国的诚意与决心,它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的赞誉与支持,也使蒋介石国民党政府陷入政治上的被动地位。

解放战争直至1949年10月新中国创建前夕,建国的主要任务在于反对蒋介石政府的独裁专制,建立独立自主、和平统一、民主富强的新中国。1947年6月,人民解放军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进入了战略进攻阶段。毛泽东不失时机地提出“联合工农兵学商各被压迫阶级、各人民团体、各民主党派、各少数民族、各地华侨和其他爱国分子,组成民族统一战线,打倒蒋介石独裁政府,成立民主联合政府。”[4](P1237)在这里,民主联合政府已经排除蒋介石在外。解放战争后期,随着政治形势和国共力量对比发生变化,蒋介石政府已大势已去。毛泽东再度整理自己的建国思想,对战后建立一个怎样的国家的问题,进行了比以往更为全面、深入与系统的思考,写出了《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阐述了人民民主国家的光辉命题。

第二,适时地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国化,体现出独特的民族性

在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后,毛泽东建国思想属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体系。毛泽东并不囿于经典理论的说法,而是在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指导下,立足国情,对中国社会各阶级进行了科学分析,找出中国社会、中国革命独特之处并寻找出解决方法,解决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进行革命和政权建设问题,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进行了创造性地发展。

首先,毛泽东建国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一脉相承。无产阶级专政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基本理论,只有了解这一点,才算领会了马克思国家学说的实质。前文已述,毛泽东在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后,接受了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并在革命战争岁月始终坚持这一理论。建党初期的劳工专政和苏维埃运动时期的工农民主专政口号,基本上是直接借用了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和苏俄革命经验。毛泽东在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提出的建国理论,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无产阶级专政思想。如民主共和国,毛泽东特别强调:“我们的民主共和国,是在执行民族抗战任务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建立起来的,是在国际新环境之下 (苏联社会主义的胜利,世界新时期的前夜)建立起来的。因此,按照社会经济条件,它虽仍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的国家,但是按照具体的政治条件,它应该是一个工农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联盟的国家,而不同于一般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因此,它的前途虽仍然有走上资本主义方向的可能,但是同时又有转变到社会主义方向的可能,中国无产阶级政党应力争这后一个前途。”[2](P263-264)人民民主专政的提出,即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发展了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标志着毛泽东建国思想系统化。

其次,毛泽东建国思想建立在对中国社会、中国革命分析基础之上。在不同的国度里,由于文化传统和现实国情的不同,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具体道路不尽相同,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列宁在深入分析东方一些国家的实际情形后,断定“在东方那些人口无比众多、社会情况无比复杂的国家里,今后的革命无疑会比俄国革命带有更多的特殊性。”[5](P778)因此,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中国社会的历史和现状深入分析,指出“中国的特点: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6](P542)他对中国社会各个阶级进行了深入分析,尤其是对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作了深刻论述,得出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指出中国革命只有在无产阶级领导下才能取得成功的论断。同时,他对中国革命发展阶段也作出了科学分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两步走,“其第一步是民主主义的革命,其第二步是社会主义的革命”。[6](P665)

再次,毛泽东建国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造性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一般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 (共产主义)社会五种基本形态。虽然马克思也曾预测过人类社会发展特殊性,“历史常常是跳跃式地和曲折式地前行的”[7](P122),但他对人类社会是否可以越过某一社会形态,或表现为某一种特殊的社会形态并没有给出确切的答案。毛泽东在分析中国特殊国情后,将马克思的预测转化为现实的国家设计,揭示出中国没有资本主义独立发展的阶段,提出新民主主义社会这一过渡形态,构建出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中,资产阶级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对象。而毛泽东提出“人民是什么?在中国,在现阶段,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4](P1475)显然,人民民主专政比无产阶级专政更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由此可见,毛泽东的建国思想极大地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体现出独特的民族风格。

第三,实事求是,在不断扬弃中构建新国家,体现出坚定的科学性

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而非职业理论家,动荡的革命岁月不可能为他提供从事建国理论研究的安定条件。在20世纪30年代之前,毛泽东关于国家构想是比较零散、简单或概念化的。因此,他只能够在现实环境中自我扬弃,不断完善建国理论。到新民主主义理论和人民民主专政学说的提出,标志着毛泽东建国思想的成熟。

一方面,毛泽东建国思想的理论基础具有科学性。由于主客观条件不成熟,早年毛泽东改造国家与社会的理想还存在有矛盾之处,受到无政府主义和工读主义的影响,毛泽东提出“新村”设计,在自由主义和联省自治影响下,他又主张湖南自治和建设湖南共和国。直到自治运动的破产,毛泽东放弃了湖南共和国的主张,转向信仰马克思主义。在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认真吸取自治运动流产的教训,毛泽东认定“历史上凡是专制主义者,或帝国主义者,或军阀主义者,非等到人家来推倒,绝没有自己肯收场的。”往后,毛泽东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作指导,继续在革命斗争的实践中探讨建国问题。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中国革命中的实际问题,这就保证了毛泽东建国设计理论基础的科学性。

另一方面,毛泽东在自我扬弃、不断否定中发展自己的建国思想。如前所述,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和共产党人依据时势提出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及中产阶级左翼的联合的“民众共和国”主张。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革命阵营只剩下工人和农民,以及小资产阶级。他又适时提出了排除民族资产阶级在外的工农民主专政。抗日战争爆发后,毛泽东及时提出人民共和国和民主共和国的主张,“人民共和国是代表反帝国主义反封建势力的各阶级人民的利益的。人民共和国的政府以工农为主题,同时容纳其他反帝国主义反封建势力的阶级。”[2](P159)而民主共和国是工农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联盟的国家,“是排除汉奸卖国贼在外的一切抗日阶级互相联盟的国家和政府。”[4](P382)稍后,毛泽东设计的新民主主义国家,则变成“一切革命的阶级对于反革命汉奸们的专政”[6](P676),即各革命阶级联合的专政。抗战即将胜利的时刻,毛泽东提出了要建立民主联合政府,主张成立一个包括国民党、共产党、民主同盟和无党无派在内联合性质的民主政府,这是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建国思想的延伸。解放战争时期,则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纵观毛泽东建国思想的演变历程,在他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后,从承认中共“一大”通过的党纲,要在中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到20世纪30年代初期提出实行工农民主专政,再到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最后,主张建立人民民主专政,其建国构想目标愈见明确,国家政权社会基础的范围不断扩大,他在不断扬弃,与时俱进的理论探索中,设计出到适合中国国情的建国构想。

第四,国家主权属于人民,体现出崇高的人民性

自早年倡导民众大联合,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后提出建立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建国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有一个基本原则从未变动过,那就是坚持人民性。坚持主权在民,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这是毛泽东建国思想始终关注的重中之重。

人民是国家的主体,国家主权属于人民,这是毛泽东建国思想坚持的基本原则。在毛泽东早年建国思路中,他认为“‘国’的要素为土地、人民、主权,主权尤为要素中的要素”,他将土地、人民、主权三者相提并论,视为国家的基本要素。在设计湖南共和国时,毛泽东强调,“我们主张‘湖南国’人,并不是一定要从字面上将湖南省的‘省’字改成一个‘国’字”,[8](P526)而是要争取自己处理自己事的完全主权。在毛泽东眼中,人民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他认为,在抗日战争时期,“一切抗日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而在解放战争时期,“美帝国主义和它的走狗即官僚资产阶级、地主阶级以及代表这些阶级的国民党反动派,都是人民的敌人;一切反对这些敌人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9](P364)在全国解放前夕,毛泽东明确地、公开地告诫全党和全国人民:“我们是人民民主专政,各级政府都要加上‘人民’二字,各种政权机关都要加上‘人民’二字,如法院叫人民法院,军队叫人民解放军,以示和蒋介石政权不同。”[10](P13-14)由此可见,作为社会历史范畴的“人民”,不管它如何变化,在毛泽东看来,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是国家的主体,建国必须依靠他们。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毛泽东建构国家所要实现的最终目标。人民是国家的主体,国家主权属于人民,这一观念的逻辑结果就是国家必须谋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毛泽东建国思想的人民性体现在他对人民群众在革命中的主体作用的认识,人民群众是真正的铜墙铁壁,[9](P364)依靠广大人民才能进行战争,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才能建立新中国。“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是任何困难也能克服,任何敌人也不能压倒我们,而只会被我们打倒。”[3](P1096)抗战时期,毛泽东还专门写下《为人民服务》一文,阐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1945年,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们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3](P1094-1095)。

第五,不断完善民主建国方案,体现出强烈的民主性

五四以来,民主思想得到了空前广泛地传播,成为中国有识之士寻道图强的一杆大旗。因而,深受民主思想影响的毛泽东,提出的国家建构主张都明确以民主建国作为口号和目标。

毛泽东早年就非常推崇民主政体,“瑞士光华之国,日本充实之邦,终未能见于大江流域之湖南也”[8](P490),主张实现“完全的乡自治,完全的县自治,和完全的省自治。乡长民选,县长民选,省长民选”[8](P524)的“湘人自治”和“湖南共和国”,实行直接民主选举可以视为毛泽东民主建国的开始。到了土地革命战争时,建国口号变为工农民主共和国,“我们不采取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国会制度,而采取无产阶级共和国的苏维埃制度。代表会议就是苏维埃。”[11](P265)以人民苏维埃来体现民主精神。到了抗战时期,毛泽东提出“争取政治上的民主自由,则为保证抗战胜利的中心一环。抗战需要全国的和平与团结,没有民主自由,便不能巩固已经取得的和平,不能增强国内的团结。”他又强调“中国真正坚实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及其任务的完成,没有民主是不行的。”[2](P256)因此,毛泽东把抗日战争与民主制度结合起来,在抗日根据地实行“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和参议会制度建设,设计出采用民主集中制政体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这些都是毛泽东对民主建国路径探索的伟大尝试。

抗战胜利后,毛泽东站在人民利益的高度,提出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要求建设一个独立的、自由的、民主的、统一的、富强的新中国,为了和平、团结建国,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积极促进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的举行。然而,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最终遭到了蒋介石拒绝,他公然撕毁了政协协议,发动了全面内战,国共两党最后兵戎相见。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努力下,在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下,终于推翻了国民党独裁统治,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曾说过,“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 (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4](P1480)。人民民主专政的提出,将对人民实行民主与对人民的敌人实行专政巧妙地结合起来,是毛泽东在民主建国诉求历程最具创见的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重大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在毛泽东亲自领导下制定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将人民民主专政以宪法形式确定下来,昭示着毛泽东民主建国构想的最终完成。

二、毛泽东建国思想的当代启示

毛泽东建国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国化的成果,是关于中国社会与革命深入思考的结论,是中国共产党建国理论的核心部分,它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性,独特的民族性,坚定的科学性,崇高的人民性,强烈的民主性等主要特色。毋庸置疑,毛泽东建国思想是一个巨大的理论宝库,它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其一,毛泽东建国思想中体现出来的实事求是、紧随时代前进的理论品质是颠扑不破的实践真理。毛泽东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列宁关于民族殖民地问题理论,深刻地分析中国特殊国情,解决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国家进行革命和重建国家的历史性课题。创建国家历程中,毛泽东不是盲目地照搬马克思主义本本和照搬前苏联经验,而是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与方法,立足中国实际情况和围绕不同阶段所面临的时代主题和主要任务,与时俱进地建构国家,使国家构建不断适应中国实际的变化,不断解决时代赋予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毛泽东建国思想体现出来的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颠扑不破的实践真理,是党和国家在应对新形势解决新问题的指导性思想与原则性方法,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其二,毛泽东建国思想中浓厚的人民性特色成为当今执政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精神典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这是马克思主义一个基本点,也是毛泽东在构思建国理想过程中一直遵循的基本原则。毛泽东曾强调:“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3](P1031)。一方面,毛泽东高度重视人民在革命事业中的作用。他制定出党的群众路线,并依靠人民群众,发动人民战争,最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另一方面,毛泽东确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无论哪一历史时期,毛泽东的建国主张都体现出鲜明的人民性色彩。社会发展问题,归根到底是人的发展问题。党和国家的新一代领导人在新的形势下,提出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这与毛泽东建国思想中一贯体现的人民性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因此,新时期应该从毛泽东建国思想中吸取有关人民性的论述,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推动人民事业的不断发展。

其三,毛泽东建国思想所坚持的民主诉求对进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意义深远。马克思主义认为“民主是一种国家形式,一种国家形态”。[12](P257)毛泽东建国历程中,表现出强烈的民主诉求,不断提出以民主建国为号召。毛泽东在构建国家理论的同时,还进行了一系列民主实践,如其主张的人民苏维埃、“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边区政府的参政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会议等,都曾取得了重大成果,为日后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有的制度设计至今还在运行当中。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构建出民主与专政的统一的人民民主专政,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民主理论。同时,毛泽东建国思想和民主实践体现出来的民主诉求与民主原则,成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基础与思想先导。

[1]中共中央文件选集 (第4册) [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1992.

[2]毛泽东选集 (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泽东选集 (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毛泽东选集 (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列宁全集 (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毛泽东选集 (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8]毛泽东早期文稿 [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5.

[9]毛泽东选集 (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10]共和国走过的路——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1949—1952)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

[11]毛泽东文集 (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2]列宁全集 (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The Main Feature of the Mao Zedong's Idea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N ational and Contemporary Implications

MO Zhi-bin, CUI Y ing-zhong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081)

A84

A

1671-9743(2010)07-0027-04

2010-06-18

莫志斌 (1951),男,湖南益阳人,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方面的研究。

崔应忠 (1986-),男,湖南常宁人,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生,从事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民主专政共和国建国
新中国的奠基之作
——《论人民民主专政》
Flow separation control over an airfoil using continuous alternating current plasma actuator
你是我最牵挂的人
向共和国最闪亮的星,致敬!
共和国历次特赦钩沉
共和国的春天
共和国的春天
试论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
黄建国小小说欣赏
Yarn Quality Prediction and Diagnosis Based on Rough Set and Knowledge-Based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