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公共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以怀化学院为例
2010-08-15张国立杨若邻周阿红
张国立, 杨若邻, 周阿红
(怀化学院,湖南怀化 418008)
高校学生公共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以怀化学院为例
张国立, 杨若邻, 周阿红
(怀化学院,湖南怀化 418008)
公共能力,是指在校大学生除专业能力外应普遍具有的各种能力素质的总和。高校学生可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科技、社会实践等六大类素质拓展活动来培养公共能力。以“两节一赛”为载体、整体育人为目标、项目化管理定量定性对学生进行公共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大学生公共能力的有效模式。
公共能力; “两节一赛”; 有效模式
Abstract:College students' Public Ability,is the sum of all abilities besides professional competence.College Students can cultivate Public Ability b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activities,Academic and scientific activities,Social practice,etc.By meansof“One sports event and two festivals”and with the overall education as the goal,college students' public ability can be surely improved based on the project management.
Key words:Public Ability; “One sports event and two festivals”; Effective pattern
在高等教育中,专业能力是核心,公共能力是基础。从能力结构而言,专业能力仅仅是学生能力结构的一部分。专业能力必须在拥有良好的公共能力的基础上才能发挥作用。从求职竞争来讲,市场经济自主择业,高校学生毕业后能够从事与专业完全对口的工作的比例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大部分学生将从事与专业联系不甚紧密的工作领域,相当一部分学生甚至会从事与所学专业完全无关的工作。因此公共能力所包含的这些综合的技能是“个体能够获得就业的基本的前提,更是个体在工作过程中与他人友好相处,充分利用工作资源,保持持续劳动力,获取更大竞争优势,有效维持就业的前提,也是个体在需要的时候重新获得就业的有力保证”[1]。
目前高等教育关于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相当重视。学生专业能力通过专业教学来培养,通过考试来进行评价和考核。各高校都有严密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考核体系。相对而言,关于大学生公共能力评价与考核的探讨并不多。公共能力的界定、培养和考核尚未有科学规范的体系。而公共能力在大学生能力结构和求职竞争中又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故大学生公共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
那么,什么是公共能力,公共能力如何培养呢?本文以怀化学院为例,作一番探讨。
一、高校学生公共能力的内涵
相对专业能力而言,目前学界对于大学生公共能力的探讨并不多。有学者曾提出大学生“通用能力”概念,认为通用能力“不是针对某一具体的职业,而是从事任何职业的任何职业人要取得成功都必须具有的能力。”[2]笔者所探讨的大学生的公共能力和通用能力有关联,但其侧重点为在校大学生,重点探讨在校大学生应培养的除专业能力素质外的各种能力素质。
具体来讲,公共能力是指在校大学生在动机、兴趣、情感、意识、性格等个性方面所表现出的良好心理品质,以及健全的人格、正确对待人和物、人和人的关系体现出的人文精神,以及由此而衍生出的观察判断、沟通合作、组织管理、社会适应、信息应用、艺术鉴赏和终生学习等最基本的能力。
从硬性竞争力来讲,大学生公共能力包括健康的体魄条件、标准的普通话听说能力、娴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一定的外语(主要是英语)听说读写技能等[3]。这些都是大学生在学好自身专业之外应该锻造的、要高于社会非大学生的同龄人群体的公共能力。
从软性竞争力来看,大学生公共能力的内涵非常丰富,可以归纳为文明道德素养、学术科技创新能力、社会实践水平和能力、个性发展能力、心理调试能力、文化艺术素养以及就业创业能力。这些是在校大学生必须具备的软性竞争力,也是将来走向社会竞争的砝码。
二、高校学生公共能力培养现状
当前各高校已经认识到学生公共能力培养的重要性,都制定了各自的培养计划来培养学生的公共能力,但存在着以下不足:
(一)培养载体缺失制度性设计,品牌效应不突出。高校培养学生公共能力主要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在培养的过程中没有形成以“节”、“会”为平台的制度性设计,往往以单个的、相对独立的、无关联的活动形式出现,不能有效地整合校内各方资源,形成品牌来吸引学生、凝聚学生、陶冶学生、培养学生。
(二)培养面狭窄,以培养精英为主。学生公共能力的培养应该以培养全体学生的公共能力为目标,这也是整体育人的宗旨所在。但是大多数高校在培养学生公共能力的活动中,出现了只有少数学生能够参加培养活动或是少数学生参加大多数培养项目的情况。到头来真正得到了锻炼和提高的学生还是有限的少数精英分子,达不到整体育人的效果。
(三)培养过程粗放,缺失定量与定性培养。多数高校在实施学生公共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只管培养项目已实施,不管到底有多少学生参与了培养,不管学生参与培养项目后公共能力到底得到哪些方面的提升或是提升了什么高度。这样一来,培养过程就成了规定动作,至于动作是否到位、是否精确、是否美观就不管了。粗放管理的结果是培养对象的粗糙成长,整体水平的低下。
三、高校学生公共能力的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相对专业能力成熟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考核体系而言,大学生公共能力的培养和考核正处于探索阶段。围绕能力素质拓展开展的各类校园文化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公共能力的重要平台。以怀化学院为例,针对大学生公共能力包含的各项内容,学校构建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学术科技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个性发展活动、文体艺术活动、就业创业活动六大类共20个培养项目来引导和培养广大学生的公共能力。在实施上述六大类20个培养项目的过程中,怀化学院实现了学生公共能力培养的三个转变,形成了培养全体学生公共能力实现提高有效模式,具有借鉴和推广价值。
(一)以“两节一赛”为培养载体实现制度性规划,品牌效应突出。由于怀化学院具有生源整体质量不高、教育资源相对不足、办学积累相对较弱,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有着不同于重点本科院校的特殊性,故其校园文化活动紧紧围绕本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策划、开展高质量的、契合本校青年学生特点的特色“节会”校园文化活动。节会是一个阶段某一地区经济、文化、科技发展进步的集中体现。对高校而言,节会是校园文化活动整合和提炼的结晶,是校园文化特色的集中展示和体现。节会因其集中性、整体性等特点,在青年学生中具有独特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怀化学院“节会”校园文化活动包括“两节一赛”即每年上半年的“科技·读书”节、下半年的校园文化艺术节、“校园杯”辩论赛。“两节一赛”是怀化学院校园文化建设思路与精神的提炼与展示,它立足于怀化学院实际,植根于学校党委“一个中心,两个突破”的发展战略,根据学校“三位一体”育人模式的要求,在充分研究全校广大青年学生特点的基础上构建而成。打造“两节一赛”学生公共能力培养平台,提升校园文化品质,是怀化学院多年来校园文化建设经验和特色的总结,也是怀化学院校园文化活动的品牌,这对高校学生公共能力的培养平台建设具有普遍的适用价值和推广意义。
(二)强化整体育人,培养活动参与对象实现了由精英到大众的转化。在以往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学校确定活动内容和主题,按系(部)分配名额。系(部)通过层层选拔报送参赛学生,最终变成小部分精英学生唱独角戏。目前怀化学院“两节一赛”活动改过往的“系部精英”参赛为“系部精英”与“多形式”(个体、团队齐参赛,专业与业余并存)参赛并存,扩大活动学生的参与面,推动大众提高公共能力。学校在设计培养活动的方案时要求必须有团队参加,必须分专业组与普通组,在“两节一赛”活动中,多形式的学生团队不断涌现。以宿舍、班级、社团为单位组建团队参赛的形式成为参与常态,这种组队形式充分发挥了同质群体优势。不同宿舍、不同班级、不同专业、不同校区的学生也自主联合组建团队参赛,实现能力上的互补,培养了分工协作精神。在“两节一赛”活动中,同质群体和异质群体同放光彩。每届“两节一赛”活动参与团队均达几百余支。在活动参与层次提升的同时,青年学生的参与面亦实现革命性的飞跃。2008年首届“科技·读书”节以“科技人生,书香校园”为主题,共开展“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创业讲坛、大学生系列科技技能竞赛、师生读书沙龙等4大类14项活动,参与人次达10 000余人次,300多个团队,有1 000余人次、100多个团队在活动中获奖;2009年第二届“科技·读书”节以“我与祖国共奋进”为主题,包括“科技兴国”和“读书强国”两大系列活动,27个项目活动,共686人次在各项活动中获奖,总计参与人数达11 377人次,参与团队650支,获奖团队102支;2010年第三届“科技·读书”以“科技改变生活”为主题,包括“科技催人奋进”和“读书引人入胜”两个板块共26个项目活动,共18 528人次参与,1 000余人次获奖;2008年第六届校园文化艺术节以“飞鹤腾云舞长天,百花齐放庆华诞”为主题,共举办了24项主题活动,参与学生达11 923人次,423名学生在各类活动中获奖,16万余人次参与集体奖评比网上投票;2009年第七届校园文化艺术节以“青春与祖国同行,未来从校园启程”为主题,包括“颂我祖国”和“兴我学校”两大系列22个子项目活动,共12 938人次青年学生、600余支学生团队参与,1 000余名学生、200余支学生团队在各类活动中获奖。从以上数据来看,校园文化活动由原来的挑选精英分子参加的模式,转变成为全体青年学生大众参与,具有面上的培养效应。
(三)培养活动实现项目化管理,实行定量与定性的培养。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特别需要进行科学的管理,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育人功能,提高育人质量。怀化学院对“两节一赛”系列培养学生公共能力的活动进行项目化的管理。在项目申报过程中,将各系部和学生社团申报的活动以项目化和课题化形式进行立项资助。在活动环节,各立项项目按照项目申报书所报的实施计划及育人目标进行中期核查和终期结题,保障各个公共能力培养项目的育人质量。在学生环节,学校制定了大学生公共能力的考核认证体系,规定每个学生必修10个公共能力学分,对学生的公共能力培养实施定性与定量的考核。在教师环节,鼓励各系部在组织和开展各项校园文化活动时与各系部教学教研室紧密配合,形成教学教研室主导,团总支支持配合的格局,将教学科研与校园文化活动紧密衔接,提高各公共能力培养项目的品质。
综上所述,对在校大学生而言,公共能力的养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形成个人核心竞争力,在未来激烈社会竞争中胜出的必需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公共能力是值得目前各高校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1]陈腊文.浅谈当代大学生的通用技能教育[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7):7-8.
[2]赵艳辉.浅析高职学生通用职业能力的培养[J].辽宁高职学报,2005,(6):37-38.
[3]陈氢.大学生通用能力培养的生态环境研究[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0,(6):165-166.
On Promoting College Students' Public Ability Based on Huaihua University's Practice
ZHANG Guo-li, Y ANG Ruo-lin, ZHOU A-hong
(Huaihua University,Huaihua,Hunan 418008)
G64
A
1671-9743(2010)12-0148-03
2010-11-20
湖南省教育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地方院校女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对策研究”的成果之一,项目编号:09C33。
张国立(1969-),女,湖南辰溪人,怀化学院学生处处长,博士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方面的研究。
杨若邻(1980-),男,湖南岳阳人,怀化学院团委副书记,硕士,从事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研究。
周阿红(1985-),女,湖南洞口人,怀化学院经济学系辅导员,硕士,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