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弗洛姆社会无意识理论的多维度分析及意义

2010-08-15

怀化学院学报 2010年12期
关键词:弗洛姆过滤器恐惧

罗 姣

(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广东广州 510631)

弗洛姆社会无意识理论的多维度分析及意义

罗 姣

(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广东广州 510631)

作为弗洛姆“社会批判理论”和“人道主义精神分析学”理论的基石之一,弗洛姆“社会无意识”理论在弗洛伊德个“人无意识”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理论认为,通过语言过滤、逻辑过滤和社会禁忌过滤三种途径的个人经验才可转化为社会意识;没有通过的个人经验则成为无意识,受到压抑。论文从政治学(意识形态)、哲学(异化)、心理学(恐惧)等不同学科的角度对弗洛姆社会无意识理论进行分析,挖掘其丰富的社会意义。

弗洛姆; 社会无意识; 多维度分析

Abstract:As one of the theory base of Fromm's social criticisms theory and humanistic psychoanalysis,Fromm's social unconsciousness theory came up of Freud's individual unconsciousness theory.The theory thought that individual experiences can be changed into social experiences by language's filter,logic filter,social taboos'filter:those eliminated individual experiences became unconsciousness and repressed.The paper analyzed Fromm's social unconsciousness theory from varies perspectives:the ideology(political science),the alienation(philosophy),and the sense of relying and fearing(psychology),so as to find out its important social meanings.

Key words:Erich Fromm; social unconsciousness;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作为“精神分析社会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弗洛姆一生始终以精神分析作为方法和工具去进行分析和批判。他的社会无意识理论,立足于资本主义社会,在弗洛伊德个人无意识理论的基础上推广提出。

一、弗洛姆的社会无意识理论

在1965年出版的《在幻想连锁的彼岸》中,弗洛姆提出了社会无意识范畴。意指被意识压抑在深层心理领域中的不可遏制的欲望和本能,是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原动力。弗洛姆认为,每一社会,通过自己的生活实践和联系方式、情感和知觉方式形成了决定人的认识系统形成的范畴,如同一个过滤器,个人经验只有通过它才能被感知、被联系,进而形成条理成为意识。没有通过这个过滤器的经验无法被感知,无法形成意识。弗洛姆认为社会过滤器主要通过三种途径起作用。

(一)语言过滤

一定社会中的语言能“过滤”人的经验,留下一部分,并过滤掉其余的经验。语言过滤有两方面的作用。第一,语言决定了某些经验能否进入意识领域。弗洛姆认为,饥饿、劳累等肉体感性经验易被人感知,而情感经验却不易被感知。某些情感经验在特定的语言下无法表达,但在另一语言中却有十分丰富的词汇来表达。不能用词汇来表达的经验要成为明确的经验几乎不可能。第二,语言通过词汇、语法和句法等决定经验能否入意识中。由于句法、语法以及词根的意义不同,人们偏重于某些词汇和经验,限制了对它们的意识。“各种不同的语言区别不仅存在于这样一个事实,即这些语言用来表达某种经验不在于单纯文字的不同,而且在于它们的句法、语法以及语词的词根的意义不同。整个语言包含了对生活的一种态度,从某一方面来讲,语言仍是经验生活的一种僵化的表述。”[1](P110-125)语言的词汇、语法和句法,通过固定在人头脑中的某种“规则”,决定能进入意识的经验的种类和性质。其余的经验就会受到压抑不能成为意识。

(二)逻辑过滤

在一定的文化体系中,语言的运用遵循一定的逻辑,所以逻辑和语言一样,也具有意识过滤的作用。逻辑在一定文化中直接指导人的思维“规律”,违背逻辑的经验很难进入意识。在现代社会的逻辑领域,人们普遍遵循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的基本定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同一律是指推理或思想的内容必须是确定的。一就是一,一代表的内容不能在推理过程中发生改变,否则就是“偷换概念”;矛盾律是指任一命题不能既是真的又是假的;排中律是指任一命题不是真的就是假的,只能二选一。生活在同一文化体系的人们通常会共同认为某种观念和认识是合乎逻辑的,而在另一文化体系中,人们认为它们不符合逻辑,不能进入人们的意识层面,但不必然是错误的认识和虚假的观念。

(三)社会禁忌过滤

社会禁忌包括规定人们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的社会舆论和社会规则等内容。在弗洛姆看来,受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人们会认为某些与“主流”文化相背离的思想是不能做的、不应该做的。这些思想和感觉就会被“过滤”掉,剩下与“主流”文化相适应的思想。不被允许的就不能被言传,语言中也不存在相应的表达词语,只能被压抑在无意识领域之中。

二、对弗洛姆社会无意识理论的多维度分析

弗洛姆对社会无意识理论的提出,是心理学界无意识理论研究中一重要的里程碑,可从多角度对它进行分析。

(一)弗洛姆社会无意识理论的政治学分析

从政治学角度看,通过社会过滤器的作用,部分个人意识无法转变成社会意识而被压抑。这从国家意志的高度讲,体系现了社会的意识形态性。意识形态最显著的特征是它强烈的现实利益性、明确的价值指向性和实践的目的性等。由于具有这些特点使意识形态更凸显了它的政治性质。意识形态中除自觉的、理性思想之外的不自觉的、非理性的因素即也必然具有强烈的政治性质,所以不存在没有政治性质的意识形态。然而,这里的不自觉的、非理性的因素与弗洛姆的“社会无意识”含义相反,对应于弗洛姆认为的通过了社会过滤器之后形成的社会意识。

弗洛姆认为,社会过滤器起作用的三个要素:语言、逻辑、社会禁忌对人们进行思想筛选,选取符合国家意志、政党阶级性的思想,不符合国家意志、政党阶级性的意识则被置于无意识的黑洞,从而强化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使之形成了适应当时社会环境所需的性格。任何一个特定社会的不合理之处必然会经过社会过滤器对社会成员的许多感觉和经验进行压抑。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拥有维持、巩固自身存在和促进社会发展的滤器。

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的控制作用主要体现为生产和科技的异化,而生产和科技的异化最终需通过人的思想意识而起作用,使人们那些“非主流”的思想被“社会过滤器”筛选下来,而符合资产阶级意志、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思想被强化,而达到意识形态控制的作用。马尔库塞认为,在特定意义上,“发达的工业文化较之它的前身是更为意识形态的,因为今天的意识形态就包含在生产过程本身之中”,[2](P12)在弗洛姆看来,现代科技和生产创造出大量的物质财富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要,同时使现代人忘记了自身越来越失去理性和创造性。如大众传播就是科技异化的主要表现,它被意识形态化了,在某种程度上发展成社会控制的一种机制。弗洛姆借他之前的阿尔波特·施韦之语,表达了自己对大众传播的批判态度:“必须悄悄地,不引人注目地制造一种新的公众舆论。现存的公众舆论主要由新闻界、宣传机构、组织、经济及其他可供使用的影响手段来支配着。必须用人人相传的自然的传播方式来反对这种不自然的思想传播方式。这种自然的传播方式完全取决于我们思想的真实性以及听者对新真理的接受情况”。[3](P287)人人相传的传播方式是原始的,返回自然传播显然是悖逆历史的,但批判强调了作为个体公民,必须突破大众传播意识形态幻想,充分了解事实,理性做出抉择的重要性。

(二)弗洛姆社会无意识理论的哲学分析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的意识被作为统治阶级的资产阶级所控制,资产阶级通过意识形态控制人们的思想,使人在思想领域内被异化,成为“单向度的人”。弗洛姆的社会无意识理论可在人们思想领域内的异化中得到说明。

对异化范畴分析最深刻、最彻底的无疑属马克思,但马尔库塞站在马克思这位“巨人的肩膀上”提出了自己的异化观。他认为,“社会无意识”被压抑后,人们的需要表面上得到了满足,极容易被现实社会所操纵和驯服,从而丧失了否定性、批判性和超越性的向度,成为了“单向度的人”。马尔库塞认为,日常生活中的人类存在着“真实的”需要和“虚假的”需要。从外部强加在个人身上如艰辛、侵略、痛苦等“虚假的”需要充斥着资本主义社会。从表面上看,现代工业社会依靠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减少了肮脏繁重的体力劳动,使人们过上了“幸福生活”。然而,马尔库塞认为这不过是表面的繁荣,仅仅是“虚假的”需要得到满足后的虚假幸福,人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幸福。人的需要本应是丰富多彩的,只有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都得到满足才是真正的幸福,仅靠解决物质享受是不能给人以幸福的。人们之所以感到幸福,是因为他们的生活需要能够得到满足,而这种需要仅仅是物质方面的享受。资本主义社会运用一切宣传工具迫使人们相信他们对商品的需要,通过使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一体化,把社会需要移植转化成个人需要。在大众传媒的围攻和诱导之下,个人通过不断的消费使虚假需要得到满足,从而失去对反抗资本主义制度的反抗,成为受社会操纵的麻木、冷血又自感幸福的单面人。

所有这些“虚假的需要”通过社会过滤器的筛选去掉社会无意识之后,使人们思维异化,造成了人的“单向度”。生机勃勃的人的个性化思想在社会过滤器的作用下被无情地压抑掉。

(三)弗洛姆社会无意识理论的心理学分析

弗洛姆的社会无意识理论还可从心理学的角度推本溯源。社会无意产生根源于恐惧。弗洛姆认为,恐惧伴随人的一生,人始终处在自由的恐惧之中;人们压抑自己对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的社会无意识,主要由人们生活在恐惧之中造成。人们的恐惧心理,阻挡了社会无意识进入社会意识的层面。概括起来讲,这种恐惧心理可分为:

1.对死亡的恐惧

保持生命的求生的本能是一个健康的人生活的最基本的形式,决定了人的生活倾向:趋生避死、适应环境。在阶级社会里,人们为了生存,必须适应社会规范,崇拜权威,与国家、领袖、政党保持一致。这就形成了群体强烈的心理恐惧。由于恐惧,人们不得不把自己的真实的自我“深深压入到无意识的深层”。

2.对失败的恐惧

人们对失败的恐惧主要体现在社会的高级官员、工程技术人员、企业管理者等知识分子阶层中。它们经常处于高度紧张、富有高度挑战性的生活状态中,久之便能迅速做出心理调整。一旦“不合适”的想法出现,立马被强大的控制能力压抑下去。这类群体的人对自己有着强烈的进步要求,唯恐自己在落后。按照弗洛姆社会无意识理论,发达资本主义社会资产者之间尔虞我诈、相互吞并、激烈竞争的现象,也是出于心理恐惧,害怕失败。

3.对孤独的恐惧

在特定的社会中,人要压抑他与那个社会思想模式不相符合的情感和幻想的意识。产生这种压抑的动力是害怕孤立,害怕社会遗弃。“孤独包括了虚弱无力以及不能积极地把握世界——人和物。它表明世界能侵袭我们,而我们却无能反抗。”[4](P7)与他人保持需求的一致是人最强烈的欲望。正是这种求同性,对群体生活的渴望和对被孤立的恐惧,使人们压抑了对社会禁忌的认识,因为这种认识意味着差异、被排斥。在弗洛姆看来,出于人的本性,人一定会最终突围无意识领域的。尤其社会无意识受到的压抑愈大,社会无意识的超越和意识化也愈强。

对弗洛姆社会无意识理论进行多角度分析,因为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深刻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应进行挖掘。

三、弗洛姆社会无意识理论的意义分析

(一)以新的视域理解国家意识形态

从学术流派划分来看,弗洛姆的社会无意识理论属于精神分析学派的内容,但它同样适应于国家政治、意识形态的分析。国家、执政党对人和社会的管理是通过多方面直接或间接进行的。在思想方面,国家或执政党通过理论宣传、学校教育、大众媒体等载体使人们认知并树立与国家或执政党的意志相一致的思想,从而影响人们的意识形态,坚定社会主流意识,促进人们社会化,“所有这些意识形态通过父母、学校、教会、电影、电视、报纸从人的童年时就强加给人们,它们控制着人们的头脑,似乎这是人们思考和观察的结果。”[1](P131)在社会生产、生活方面,国家或执政党通过对物质产品、精神产品等的生产和流通间接地“规范”人们的观念和行为,使人们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在一定的、预设的、被允许的范围内存在和变化。因此,对弗洛姆社会无意识理论的解读为人们理解国家、政党政治存在的合理性及其理论、方针、措施等提供了新的理论视野。

(二)启发人的思维进行社会批判

从哲学角度看,弗洛姆的社会无意识理论系统中的子要素与造成并强化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的产生和扩张是关联的。由于人们的社会无意识受到压抑,人们被现实社会所操纵,人的个性、创造性的发展被阻碍。社会过滤器通过语言、逻辑和社会禁忌使“个人生活在一种半觉醒的状态之中,准备接受来自一切方面的建议,并把提供给他的幻想看作真理。”[1](P137)从而丧失本真的人应有的否定性、批判性和超越性,成为了单纯适应社会而没有反对的声音的“单向人”。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5](P9)借助于对弗洛姆的社会无意识理论的认知和理解,人们可从思维上意识到自己、他人和所处社会的异化状况的存在,激发人们否定、批判世界,力求全面、客观地认知和理解世界。

(三)促使社会“合目的”运动

人们对死亡、失败和孤独等的恐惧心理在一定意义上阻挡了个人无意识转变成个人意识,更使不肯能够进入社会意识层面。人们对死亡的恐惧促使自己适应社会规范,与国家、政党意志保持一致,压抑真实的自我。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社会暴乱等行为,稳定了社会;对与失败的恐惧促使人们努力奋斗,努力追求进步,唯恐落后与他人。浓郁的学习氛围大量造就各行业的高层人才和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国家、社会稳步前进;人们对孤独的恐惧使人积极主动参与社会交往与沟通,以排除孤独感。弗洛姆认为:“人——属于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的人——都面临着同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克服孤独感、如何达到结合在一起、如何超越个人的独自生活而找到共同和谐的愉快生活。”[4](P8)因此,从整体上看,人的恐惧心理使个人与个人的无意识趋同。趋同的无意识使人自觉压抑自身与社会要求不谐和的因素,追求进步和交往,便于国家或执政党对社会的管理和对人的教育,促使整个社会“合目的”地运动。

[1]弗洛姆.在幻想锁链的彼岸[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6.

[2]马尔库塞.刘继译.单向度的人[M].上海:上海译林出版社,2006.

[3]弗洛姆.蒋重跃等译.健全的社会[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3.

[4]弗洛姆.爱的艺术[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Erich Fromm's Social Unconsciousness Theory and its Significance

LUO Jiao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College,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Guangdong 510631)

C91

A

1671-9743(2010)12-0031-03

2010-11-15

罗 姣(1985-),女,湖南长沙人,华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生,从事学校思想政治学原理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弗洛姆过滤器恐惧
弗洛姆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的启蒙价值*
住校记:她在梦里表达恐惧
更 正
恐惧更奇怪
恐惧
恐惧的对立面
声音过滤器
不乐多冤
弗洛姆类伦理思想的主旨与马克思人学思想的渊源
基于LOGO!的空气过滤器自洁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