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加强职业通识教育的必要性和实现路径

2010-08-15刘方涛

河北职业教育 2010年1期
关键词:通识人文院校

刘方涛

(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苏州校区,江苏 苏州 215137)

在过去的20年里,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我国的高职教育得到了迅猛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学校数、在校生数、毕业生数都已超过整个高等教育的50%,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占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是,在快速发展的背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专门化、技能化、工具化”的功利主义日趋盛行,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职业素质的培养,使高职学生缺少了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重视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职业通识教育,就成为新形势下高职教育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通识教育与职业通识教育的关系

通识教育既是高职教育的一种理念,也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其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即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而不仅仅是某一狭隘专业领域的专精型人才。在通识教育模式下,学生需要综合、全面地了解人类知识的总体状况,在拥有基本知识和教育经验的基础上,理性地选择或形成自己的专业方向。学生通过融会贯通的学习方式,形成较宽厚、扎实的专业基础以及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同时认识和了解当代社会的重要课题,发展全面的人格素质和广阔的知识视野。通识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学有专长,术有专攻,而且在智力、身心和品格各方面都能协调而全面地发展;不仅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独立思考以及善于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够主动、有效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总之,通识教育首先关注的是一个人的培养,其次才将学生作为一个职业的人来培养。

因此,关注一个人的培养要关注一个人的全面发展,要关注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我们的职业教育也决不能把“职业”作为借口做些“急功近利”的事情,把教学过程过于简单化,使人才培养工作过于粗糙。在职业化的社会里,对于“职业人”的要求也绝不是仅仅局限在高技能培养上,而是表现在高素质的要求上。要使高职学生能够由“职业人”顺利地成长为“社会人”,加强职业通识教育就显得非常重要了。这里所强调的职业通识教育就是要加强对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培育,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环境、职业态度、职业行为、职业情感、职业道德和职业责任,实现“职业人”和“社会人”的有机一体,使学生在职业生活中展现出来的不仅仅是高超的技艺,更是让人振奋的精神面貌和向上的自信。这里所说的职业通识教育是技能人才的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是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集中体现。

二、高职院校加强职业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1.加强职业通识教育是当今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客观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需要高职学生具备“宽口径、厚基础”的知识结构,具备“一专多能”的适应能力,要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迁移能力。因此,我们在开展专业教育的时候,要开拓视野,交给学生多种能力和知识,任何一种专业技能都很难给学生带来一生的幸福,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才是最重要的。尤其是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当下,高职学生的就业方向也产生了多变性,变得更加的不确定,单一的专业技能已很难适应社会的需要,影响和制约了学生的生存和发展。因此,我们教育者传授给学生的绝不是“一技之长”,而是“成长技巧”,为学生能够更好地就业奠定基础。而这种“成长技巧”就是要通过职业通识教育来培养学生深厚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素质,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增强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2.加强职业通识教育是实现专业学习和提升职业素养的客观要求

现在的职业教育发展已不是简单的职业技能培训,已转变成为一项具有综合性和复杂性的教育教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高职学生在高度重视专业学习的同时,也要注重综合素质特别是职业素养的提升,把专业学习和职业素养结合起来,在专业学习中要注意培养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职业素质,在职业素养培养中要形成有助于专业学习的人文学科知识及技能。高职学生缺乏系统而有效的职业素养,对于社会和学生个人而言都是一种失败,只有把专业学习和职业素养结合起来,才能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才能为高职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加强职业通识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加强职业通识教育就是把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位,我们所培养的学生首先应该是一个和谐发展、人格健全的人,其次才是所在领域的技术、技能专家。人的全面发展和完美人格的形成,需要专业教育、人文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的有机融合。因此,我们在开展专业教育时,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必须依靠大批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高技能人才,加强职业通识教育就势在必行。

三、高职院校加强职业通识教育的误区

把“职业通识教育”简单等同为“就业指导”。在具体操作中,没有突出职业素养教育的系统性。我们今天提倡对高职学生进行“职业通识教育”,主要是强调对学生要加强职业素养教育,要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职业环境、职业态度、职业行为、职业道德、职业情感以及一些与职业相关的知识教育,其中贯彻着非常重要的做人教育。这也就是说,“就业指导”不等同于“职业通识教育”。在很多高职院校开展的就业指导教育也仅仅局限于课堂上的理论教学,最多能够做些简单的就业实务指导,对学生在就业岗位上的大发展起到的作用比较少,而我们强调的“职业通识教育”则旨在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职业品质教育,是做人的教育。

加强职业通识教育必须以压缩专业教育为代价。爱因斯坦就曾指出:“只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很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因此,高职院校要在加强职业通识教育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多做文章,不能过度重视专业课程的教学时数,甚至借口专业时数还不够一味地增加专业教学的时数,去压缩开展人文教育和职业通识教育的时间,从长远来看是得不偿失的行为,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行为。职业通识教育开展得好,对高职学生更好地学好专业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片面认为学生职业素养的高低对就业影响不大。在高职院校追求高就业率的今天,往往比较重视的是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求职技巧,往往忽视了对学生的职业通识教育,对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重视不够。在目前的求职中,很多公司或企业往往更重视对学生职业素质的要求,有的学生找工作时靠自己的专业技能也许很容易就会找到工作,但是由于自身的职业素养不足,缺少发展后劲,在激烈的竞争中也同样可能面临被淘汰的威胁。因此,高职院校要切实加大力度,全面加强职业通识教育。

四、高职院校加强职业通识教育的基本思路

1.长远目标不可缺失

高职教育的“职业性”需要我们必须重视加强学生的职业通识教育,不能仅仅把“职业性”简单理解为专业学习和技能培养,这是一种重眼前轻长远的思想,对高职教育健康和谐发展是有害的。高职院校要对自己的发展目标和学生的长远发展进行科学的规划,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高等教育规律,着眼长远,高起点,高目标,推动学校和学生又好又快地向前发展。

2.教师素质同样要提高

推行职业通识教育,教师是关键。高职教育作为一种办学类型,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有许多不同之处,但教师的职责是相同的。办好高职教育,对教师的要求,非但不能降低,而且应该更高。因为,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仅要完成课堂理论教学,而且还要花很多的时间带学生进行实验实训教学。在实验实训教学中,教师的言行、习惯、学问、人品、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对学生的影响就会更直接、更深刻。这就对教师的师德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技高为师,更要身正为范。

五、高职院校加强职业通识教育的具体路径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着力培养学生敬业爱岗、乐于奉献、安心基层、吃苦耐劳的职业品质

由于现代的高职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性格中或多或少都有些惰性。在工作中表现出怕吃苦怕干活,而且大多数高职毕业生都是分配到外资公司或民营企业,从事的都是最基层的工作。从这些意义上来讲,对于这些高职学生更应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加强社会责任感教育,培养他们敬业爱岗、乐于奉献、安心基层、吃苦耐劳的职业品质。

2.加强人文教育,提高职业素养

由于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很多的高职院校在内涵建设中比较强调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就是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指标中也是更多地关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和就业率,对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和职业通识教育关注比较少,或者是要求也不高。加强人文教育和职业通识教育可以使学生懂得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与人相处。现在很多的高职教育都是工科教育,更应该强调人文教育和职业通识教育。如果仅懂理工,缺失人文,缺少职业素养,那就只能成为“匠”,难以成为“师”。因此,在专业教学中可以渗透人文教育和职业通识教育,实现专业教学与人文教育和职业通识教育相互融合。

3.立足现有课程资源,开展职业通识教育

由于现在的高职教育实行的都是三年制教学形式,而且还有预留至少半年的顶岗实习时间,因此,在两年半的时段里要完成几十门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任务是难上加难,何况还要在每学期里安排一定量的实习任务,所以说现在的高职院校能够把正常的教学任务完成就不错了,哪还有时间开展必要的职业通识教育,只能好好利用足现有的课程资源,从这些资源中发挥好职业通识教育功能。要充分发挥好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大学英语、大学语文等现有通识课程的职业素养教育功能,在与专业教学时数不矛盾的情况下,把这些课程的职业素养教育功能全部提炼出来,让其发挥出最大的效用。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应当兼具科学人文双重品质,而人文底蕴是构成人的科学文化素质的根本,人文底蕴是否厚实充足造成人的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下文野之分。而我们的学生由于缺乏明确的人生规划和职业规划,不确定的人生目标和职业目标将他们的求知天地,被迫局限在“狭隘”的学业训练和技能培训之中,忽视了科学思想、科学信仰、科学精神和科学伦理准则的传授,忽视了职业素养的培养,因此,学生缺乏“多维营养”,造成了人文底蕴和职业素养的欠缺。要想弥补这些人文底蕴和职业素养的欠缺,仅仅靠一些“文化快餐”是无法奏效的,必须制定一系列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建设完整的学校文化教育,并用这种教育去唤起学生改造和提升自己的强烈愿望,使其在获取知识的时候能够得到人文精神和职业素养的熏陶,在高雅的人文教育和职业通识教育中形成高品位的文化素养,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可见,现代高职院校不可能无视这样重要的在文化经营中的导向性任务,不应该仅仅停留在“传承文明”的层面上,还要履行起传播和创造新文化以引领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文化使命。

[1]彭振宇.高职院校推行通识教育的目标、内容与实现途径[J].职教论坛,2007,7(下).

[2]严静怡.高职院校学生通识教育的途径研究[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8).

[3]裴宇星.艺术类高职院校实施通识教育的必要性与实现途径[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6).

[4]张子照.我国高校实施通识教育的问题、困难及对策[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6,(1).

[5]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通识人文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人文绍兴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