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生德育目标量化管理新探
2010-08-15李雪松
李雪松
(廊坊师范学院,河北 廊坊 065000)
众所周知,目标管理作为现代管理方式,已经引入德育管理领域。那么,如何运用这一现代管理方式做好师范生德育工作,是一个亟待探求的问题。几年来我们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初步构建了系统化、科学化的德育目标体系,提高了德育目标量化管理的实效性。实践使我们体会到,对师范生实施德育目标量化管理要抓好三个主要环节。
一、德育目标的确定
德育目标的确定是对学生目标量化管理的首要环节。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此,我们从这一培养目标出发,针对师范生的三个主要特点设定德育目标系列。
1.针对年龄特点确定德育目标
师范生一般在18-22岁左右,这一年龄段,生理上,各种器官功能迅速变化。心理上,独立意向、好胜心增强,易盲动。情感强烈,易激动。调解行为能力有所发展,但仍较弱。兴趣广泛,而自控能力较差。总之,身心处于发展逐渐成熟阶段。据此,我们设定了“师范生行为规范教育目标系列”。即大一学生以“训练良好行为规范,完成高中生向大学生的转变”为目标;大二学生以“养成良好行为规范”为目标;大三、大四学生以“达到行为规范标准化,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大学生”为目标。
2.针对师范专业特点确定德育目标
师范教育是培养师资的专门教育,教师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职业道德更具有典范性,要求从业者敬业、爱业、乐业,应“爱当教师”、“会当教师”。而部分学生入学后,学习上由认真到满足,不够努力,专业思想薄弱,缺乏终身从事教育事业的思想。据此,我们设定了“专业思想教育目标系列”。即大一学生以“培养专业意识——爱业”为目标;大二学生以“巩固专业思想——精业”为目标。大三、大四学生以“具备职业理想——乐业”为目标。
3.针对年级特点确定德育目标
不同年级有着不同阶段的特征,大一、大二学生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动荡型向成熟型的过渡阶段。刚入大学校门,求知欲强,可塑性大,思想较单纯。学生处于思想观念形成和尚未完全形成阶段。大三学生观察事物、认识问题的能力显著提高。思想活跃,但复杂化、多样化,善于表现自我。大四学生即将毕业,开始思考自己的前途,关心自己的就业去向。据此,我们设定了“基本观念教育目标系列”。即一、二年级以“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教育目标;三年级以“三个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教育目标;四年级以“三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教育目标。
上述“三个系列”,“三个层次”德育目标的设定,既体现了方向性、时代性,又体现了层次性、递进性。从而形成了系列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德育目标体系。这为目标的运行和监测奠定了基础。
二、德育目标的运行和监测
德育目标确定后,如何运行和监测是目标管理中的关键环节。目标是静态的,它规定了大学生德育管理工作的方向和预期达到的目的。怎样实施却是动态的,它是把目标提出的任务通过运行和监测付出实施的过程。
1.在德育目标运行过程中的主要工作
(1)组建目标运行系统。目标的运行首先要有一个高效能的系统,以统管目标运行全过程。为此,我们建立了学院书记挂帅,主管学生工作副书记指挥,辅导员监督,学生会、团总支、班委会具体操作的目标运行系统。从书记到副书记,从辅导员到学生干部,每个成员都明确目标,各负其责,协同作战,以取得最佳的系统效应。
(2)分层次、分阶段制定运行计划。计划是将目标转变为日常行为和成果的行动方案。首先是学院根据德育的总目标制订出总体计划。其次是辅导员制订监督计划。再次是学生会、团总支制定运行计划,最后是班委会、团支部、每个学生制订具体的实施计划。每一部门、每个学生计划分为八个阶段(即八个学期)。当然,这八个阶段的计划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渗透、各有侧重、循序渐进地进行。
(3)建立健全目标运行的量化考核标准。标准是衡量目标是否达到的重要依据。我们把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可以量化的项目。制订了“两级”量化考核标准,一级是学院对班级的目标量化考核标准;一级是班委会、团支部对每个同学的目标量化考核标准。采用百分制,即总分为一百分,把一百分分解到占总分一定比例的若干项目中,使目标的运行过程转化为若干项目综合测评的量化考核过程。
(4)目标运行中的量化考核与系列教育活动相结合。在目标量化考核中注重与系列教育活动相结合。做到量化考核细水长流,系列活动波浪起伏。如在“行为规范教育目标”的量化考核过程中,启动“读书育人”工程、“素质拓展”工程、“树廊坊师院形象,创高雅校园文化”的工程。开展“文明宿舍”评比活动;“塑大学生形象、创先进个人”的“十佳大学生”、“自立自强之星”、“杰出志愿者”评选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加速了目标的运行,促进了预定德育目标的实现,提高了目标管理的成效。
2.应重视目标运行中的监测
对德育目标的监测是检验目标是否达到的有效手段,也为目标评价提供可靠的依据。我们的监测工作主要是在副书记的领导下,由辅导员、学生会、团支部来进行。采用了综合测评量化标准、积分、评估的方式,衡量班级和同学实施目标的情况。做到及时反馈信息,及时指导、及时解决运行中出现的问题,确保德育目标的顺利运行。
三、德育目标的评价
一个管理周期结束后,对德育目标成果进行评价是目标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评价的目的不在于给学生、班级分出等级,而是利用评价的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和反馈功能,促进德育目标的实现。我们把目标成果积分排列后,按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每月评定、公示一次,作到公正、公开、公平,并将评定结果记入学生档案,纳入评选先进班集体和三好生之中,与优秀学生奖学金、助学金、诚信等级挂钩,并作为评选优秀毕业生和毕业生综合测评成绩的重要依据。与此同时,在评价中运用激励机制,采用奖励与处罚相结合,以奖励为主的方法。坚持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的原则,对优先实现目标的优秀班集体、先进个人大力表扬,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授予先进班级集体、优秀大学生称号,并且给予一定的奖励,从而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对个别远离目标要求违反校纪校规的学生给予必要的政纪处分,这不仅强化了教育,而且对德育目标的实现起到了促进作用。
紧紧抓住目标的确定、目标的运行和监测、目标的评价这三个环节,就形成一个闭合的良性循环系统,从而保证德育目标的实现。
实施德育目标量化管理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
在管理中注重思教育与管理的统一。管理应以教育为基础,教育要以管理为保障,教育与管理相互促进、密不可分。忽视思想教育的管理,不是成功的管理。因此,在管理中强化思想教育,引导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更好地提高管理成效。
2.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管理是教育的一种形式,只有在管理中把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才是卓有成效的管理。如在管理中,创新学生党支部的活动载体,使党支部成为学生管理中的坚强堡垒;发挥学生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全力为同学们服务;加强班级建设,引导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取得较好的效果。
3.强化全员参与意识,形成齐抓共管的氛围
学生的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发挥学校各部门的人员的育人作用,形成合力,才能产生较大的效应。因此,各部门人员要调整观念,强化参与意识,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学生的管理中,做到各尽其力、人人关心育人、个个参与育人,从而形成一个全员育人,齐抓共管的育人氛围。
4.努力提升学生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学生的管理,主要是学生管理人员承担的,他们素质的高低、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管理水平和效果。因此,应重视管理队伍建设,抓好学生管理人员的教育和培训,不断提升他们的政治思想素质,提升他们的思想信息预测、观察思考、开拓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开创学生管理工作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