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少年羞耻心的缺失及教育对策

2010-08-15张玉新

河北职业教育 2010年1期
关键词:羞耻心道德青少年

张玉新

(河南科技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

羞耻心是指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品质与社会道德准则、行为规范不相符合时而产生的一种内疚、自愧、难为情的心理体验,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反映。因而,培养青少年的羞耻心,有利于他们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的形成,有助于整个社会道德水准的提高,也有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是建设文明社会,提高民族素质的需要。

一、青少年羞耻心缺失的表现

1.只计利害,不问羞耻。不少青少年凡事只问值不值、有利没利,不问该不该、耻不耻。往往为了蝇头小利不惜弄虚作假,制造假文凭、考试作弊等,不以为耻,反自认为“聪明”。

2.因循陋习,不以为耻。随地吐痰、乱扔废物、高声喧哗、抢行加塞、不守网络道德、无视交通规则等,不少青少年习以为常,不以为耻。甚至个别青少年手持百元大钞向管理人员示威,当面吐痰。

3.追求享乐,好逸恶劳。有些青少年追求享受,挑吃拣穿,盲目攀比,好逸恶劳,恶意透支信用卡,长期依赖父母生活等,丝毫不感觉难为情,还自认为理所应当。据搜狐新闻报道:2007年495万大学毕业生,有10.99万大学生放弃求职和求学,甘当“啃老族”。

4.逞强好胜,不计后果。部分青少年为了炫耀自己与众不同,不惜酗酒吸毒、贩黄赌博、打架斗殴、暴力抗法等,做了损害他人和社会的事,给他人和集体造成痛苦和灾难,却不以为耻,反而成为标榜自己的“荣耀”。

5.寻找借口,自我解脱。有的青少年学习不动脑,干活怕出力,作业照人抄,做事好偷巧,出了问题不从自身找原因,却统统归结于体制不健全、社会不公平,叹“英雄无用武之地”等,凡事以为给自己寻找到一个理由,就可以否定和取消羞耻心,就以为得到了解脱。

6.自暴自弃,破罐破摔。个别青少年受到挫折或处分后,就完全丧失了自信、自尊,抱着“死猪不怕开水烫”的心态,为所欲为,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把国家法律都置之不理,也就根本谈不上认识对其行为的羞耻。

二、青少年羞耻心缺失的原因分析

1.羞耻文化的淡化。羞耻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儒家学说的精髓。但是随着社会的变革,社会结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旧的道德体系在日益变革的社会中失去了原有的社会合理性,社会的多元异质性使传统道德解体,原来较为统一的价值观念、社会规范逐步被人们淡化,而又没有形成新的一致认同的规范体系,造成社会道德信仰的缺失。在当前社会多元价值体系并存的形势下,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趁虚而入,现代主义思潮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念形成冲击,使得“个性解放”、“个性自由”成为青少年的时尚,传统文化被青少年全盘否定,羞耻文化被逐步抛弃、淡化,直接导致青少年羞耻心的丧失。

2.市场经济的影响。市场经济是求利经济,更是道德经济、诚信经济。但在现实生活中,部分青少年只追求经济利益,不讲道德诚信,盲目追求物质享受,忽略精神追求,在巨大的物质利益的诱惑下,忘却了道德理想、道德信念,使得见利忘义、惟利是图,为了金钱而不顾羞耻,漠视社会荣誉。而对高尚精神和社会荣誉的追求恰恰是羞耻心形成的外在动因,只有有了崇高的理想和道德信念的支撑和激励,才使得羞耻心的形成有了必要的条件。因而,对金钱的狂热追求,不仅使羞耻心丧失了外在动因,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歪曲善恶标准、是非观念,使得个别青少年为物质利益“恬不知耻”。

3.学校道德教育的扭曲。在我国应试教育制度下,许多青少年从幼儿园开始就踏上一条充满竞争、背负升学压力的人生道路。为了考高分、进名校,中小学生成了填充知识的容器。在学校,教师讲授的都是与考试相关的理论知识,即使道德理论课,也是死记硬背许多与考试有关的条条框框,忽略了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养成,使他们在客观的成长规律和真切的需求面前,欠缺心灵的沟通、呵护与关照,青少年也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道德的内容,体验道德的荣辱,分数成为他们心目中惟一的好坏标准。“分数是硬道理”,诱导了学校教育的扭曲,使得青少年羞耻心的培养失去了外在评价,也就无从“知耻”了。

4.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合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物质生活的日益富裕,家庭对青少年的教育越来越重视。但是许多家长把自己青少年时期失去的理想目标转移到孩子身上,希望孩子实现自己心目中的理想,把孩子的教育当成了自己的“影子工程”,只忙于带孩子参加各种所谓的“培优班”,根本不顾孩子自身需求、成长规律以及道德品质的养成。甚至个别家长害怕自己孩子在外老实吃亏,有意模糊善恶标准、是非观念,引导孩子争强好胜,凡事只求结果,不问过程,使得讲诚信、做老实事成为青少年心目中的羞耻。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合理致使青少年从小不能根据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确定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能做,缺失了羞耻心的实践,没有形成正确的价值尺度和价值标准。

5.大众媒体的误导。大众传媒在引领青少年流行时尚的同时,也限制了青少年时尚和流行文化的内涵与高度,形成了青少年对媒体的依赖,催生了青少年的思想“懒汉”。有的媒体为了煽情吸引青少年眼球,不惜暴露自己的无知和偏见,用个人的浮躁情绪代替健康的道德思想,致使许多正面教育弘扬少之又少,负面事件介绍详之又详,过分宣扬豪华、奢侈的物质生活,误导青少年理想追求,诱发青少年个人英雄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泛滥,丧失羞耻心培养的宣传阵地。

三、培养青少年羞耻心的教育对策

1.提高认识。知耻,或者说人有羞耻之心,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征之一,是人性的内容。《诗经·録风·相鼠》记载:“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就是说,连老鼠都有一张皮,人岂能没有廉耻尊严?管仲甚至把“耻”字提高到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他说:“国有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思曰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顾炎武也谈到“廉耻,立人之大节。”可以说羞耻思想贯穿整个中国古代社会并被人们普遍接受,固化在人们头脑中,成为道德的要求。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羞耻心与其他道德现象一样,是人们的各种社会关系在道德意识上的反映,具有共产主义道德感的人是以损害社会利益和其他人利益为羞耻的,他们可以用这种羞耻心来鞭策自己,一是帮助改正错误,二是避免误入歧途。古语说:“耻不从枉”,就是说人们有了羞耻心就能制止不良愿望、动机、言语、行为和防御自尊心受到侵袭,从而约束自己不道德的行为。因此,加强青少年羞耻心教育,努力培养他们正确的适度的羞耻心,是培养“四有”新人的需求。

2.强化熏陶。只有当个体拥有良知时,社会所认可的光荣之事才对其有道德上的激励作用,才能促使他们做有益于他人和社会之事;也只有个体内心拥有良知时,社会所认定的羞耻之事,才对其有道德上的警示作用,促使其克服自身不去做有损他人和社会的羞耻之事。因而对青少年的羞耻心教育,需要从小培养,否则,他们做错了事还自以为是,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就感觉不到羞耻。对青少年羞耻心的教育培养,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紧密配合,进行正面引导、反面警示,营造出一个浓郁、和谐、舒畅的育人环境,使青少年耳濡目染,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无形中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提高道德评价能力。

3.注重实践。重视实践体验是我国德育的优良传统。羞耻心只有使青少年的认识、情感转化为行为,才能体现出来,而且也只有在实践体验中才能获得发展。由此,我们要引导青少年多进行实践:一是要指导他们从小养成内省的习惯,可以通过记日记的方式,日日内省、时时鞭策、与时俱进、日新月异;二是要指导他们多读名人传记,阅读有益书籍会使人从旁观察自己,用最理想的观点认识自己,用道德高尚的英雄行为鼓舞自己,树立学习榜样,从榜样身上提供的真、善、美的正面示范中,归纳出自己的具体道德标准,以此严格要求自我,从而使榜样内化迁移为自己的行为尺度;三是要指导他们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社区文化活动,让青少年在活动中寓教于乐,自我教育、自我体验、自我监守、自我强化,努力把自身培养成为有理想、讲道德、知羞耻的时代新人。

4.引导升华。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不韦迁蜀世传《吕览》,屈原放逐《离骚》三百篇,司马迁身受宫刑而作《史记》,韩信甘受胯下之辱而成大器,勾践卧薪尝胆终成大业。中华民族有过辉煌的历史,也有过近百年的屈辱,因为有成千上万仁人志士以民族兴衰为己任,浴血奋斗,中华民族才一洗国耻,成为独立、繁荣、昌盛的主权国家。如今,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未来民族和国家的国际地位、兴衰成败将由当今的青少年来担当。因此,我们要把青少年的羞耻心引导到对集体、对国家的责任感上来,引导他们以振兴中华为己任,奋发图强,做时代娇子。

[1]陈雪艳.浅谈对学生的羞耻心教育[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6,(2):66.

[2]王海明.人性概念辨难[J].人文杂志,2003,(5):4.

[3]陈戍国.诗经校注[M].岳麓书社,2004:63.

[4]黎翔凤.管子校注(上)[M].中华书局,2004:11.

[5]《十三经注疏·孟子注疏》(下册)[M].中华书局影印,1980:2691.

[6][清]顾炎武.日知录集释(上).花山文艺出版社,1990.

猜你喜欢

羞耻心道德青少年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青少年发明家
羞耻心来自他人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为人处世要常怀羞耻心
从《爱弥儿》中探寻卢梭的自然主义爱情观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