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中“通感”的运用
2010-08-15由尧
由 尧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安徽淮北 235000)
中国古典园林中“通感”的运用
由 尧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安徽淮北 235000)
在中国古代文学和古典园林中人们很早就注意到了通感的重要性。园林设计中除了视觉意义之外,还通过激发人的听觉、嗅觉、身体触觉甚至情绪等,充分调动人的审美积极性,令人全身心地投入到审美体验的过程中,从而在人与环境之间建立了亲密的联系和心与境的互动。
通感;中国古典园林;声音;气味;触觉;情绪
在西方,海德格尔对人的存在的讨论引发了建筑理论工作者对场所的重视,而梅洛·庞蒂有关知觉的思想则引起了建筑师们对建筑知觉的重视。世界,首先是通过知觉而呈现的。建筑,首先是我们知觉的对象。
人的视、听、触、味和嗅觉器官各司其职,分别接收来自外界具有不同特质、不同存在形态的信息刺激,产生各种不同的感觉,经过进一步加工,形成各自有别的知觉,引起一定的情感反应。然而在一定条件下,这些感觉又可彼此打通和交融。眼耳舌鼻和身体各个器官的对象可以是一个,或者说,同一个外界刺激物,可以同时引起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感官兴奋,这在生理心理学上被称为“通感”,即“联觉”或“感觉挪移”。在中国古代文学和古典园林中人们很早就注意到了各种知觉的重要性,并且在作品中通过调动起人们的各种感官来全身心地投入到审美体验的过程中。白居易《画竹歌》:“举头忽看不似画,低耳静听疑有声”是用听觉转换视觉;李贺《蝴蝶舞》:“扬花扑帐春云热,龟甲屏风醉眼缬”是视觉和触觉的相同;陆机《拟西北有高楼》;“佳人抚秦瑟……哀响馥若兰”是听觉与嗅觉的相同,等等。通感打破了时空的局限,直探事物的本质,从而最淋漓的表达出文人自我心灵深处的审美感受。
建筑一般被理解为“视觉”的艺术,人们往往通过建筑的形式美来评判其优劣。但中国古典园林不仅仅是视觉的艺术,尽管它常常以其借景、对景、框景等诸多视觉手法向人们展现着如画般的意境。除了中国古典园林自身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哲学思想以外,园林的深意还在于调动起人其它感官的知觉,如听觉、嗅觉以及由感官所引伸的身体知觉,正因为这些知觉彼此间的打通和交融才将人与其所处的环境紧密联系起来,而人也才深刻体味到“坠入空间”的归属感。这里,我们略去园林的视觉意向不谈,因为与其它知觉比较,视觉意向显得更为直接、更为显而易见。而且,视觉所带给人的多为距离、彼此、差异等将人与环境相区别的感受,不但使人们没有在世界中经历体验人生的“存在”,反到使人与世隔绝、分离,站在事物的外部作为一个旁观者,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审美体验,而声音、气味、身体尺度及环境所引发的人的情绪震颤,则无形中拉近了人与环境的距离,并在二者之间建立了亲密的联系。
一、声音
视觉使人们与周围的事物分离开来,而听觉则创造了一种联系的感觉。环境当中最能将人引入空间氛围的莫过于声音,不同的声音渲染了不同感情的氛围。中国古典园林中对声音的运用,不仅唤起人的听觉能力,也让处于环境中的人因为声音感受到“在此处”的归属感,另一方面,声音所渲染的环境也感染和影响人们的情绪,从而人与其所处的环境不但没有隔离,反而相互融合,人置身于世界之中,世界也置身于人中。
在古典园林的实例中,更不乏以声音为主题来表达意境的例子。苏州拙政园,在西部一片荷塘旁,有阁曰“留听阁”,取李商隐“留得残荷听雨声”之意。其阁的形式并没有什么特别,其全部意趣只在于一片荷池和一颗空静的心。独坐阁中环绕半周山石,面临影波浮碧,浅层意思是在取雨滴点点击打荷叶的声趣,而更深一层,却是在追求雨声烘托出的寂静和空灵。这种为了表现静而故意写闹的欲擒故纵的手法,类似于王维《鸟鸣涧》的表现方法:“人闲桂花落,寂静春山空。月出惊飞鸟,时鸣春涧中。”但雨天毕竟不是恒久的,如何用暂时之景来命题呢?这进一层的意义就在于想象了:即使是在晴天,游人通过匾题,也必然想象的出那令人心醉的雨点敲打焦叶轻重缓急的节奏之声。这里是一个视觉与听觉互通的交往过程:人们看到芭蕉而联想到雨声;反过来,设计者通过对雨声的借用,而使人联想到芭蕉高舒垂阴、苍翠入洗的入画之姿。
还有很多例子,如狮子林“听涛”半亭,南浔宜园“听雨小谢”,南京煦园“桐音馆”以及皇家园林园明园中“夹镜鸣琴”、“水木明瑟”等。无论松风、桐音,还是雨声、琴鸣,都以天赖之声响为主题,或“每闻其响.欣然为乐”,或“鸟语声声,群赖自鸣”,入不仅与自然建立了联系,而且,这”沥沥雨声”、“天然琴音“无形中亦丰富了园林的空间意境。声音引发人联想.引发入超越可视空间.“芭蕉叶上潇潇雨,梦里犹闻碎玉声”,从芭蕉夜雨到恍惚梦境,可谓久远悠长。
二、气味
人对空间的最强记忆是对空间气味的记忆。同声音一样,气味也将人由视觉所造成的隔离缩小、减弱,一方面让人进入环境空间,另一方面气味引发人的相关记忆,并由记忆牵引进入另一时空,从而超越其身体所处的时间与空间。这是视觉无法传达给人的,视觉所映证的是有限,而声音与气味能够带来无限延展,这也正是园林所谓的“以有限之园与无限之境”。
苏州拙政园的主厅,名“远香堂”。宋代周敦颐《爱莲说》中曾曰:“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香远益清。”据说,每当夏日和风扑面,会带来满堂清香,这里的嗅觉之“香”,带出此堂周围荷叶田田的景致,而且喻出堂本身“轩楹高爽、窗户虚邻”的建筑形象。苏州沧浪亭“清香馆”闻木樨飘香,“闻妙香室”探寒梅芳讯;拙政园“雪香云蔚亭”花间置酒,暗香袭袭。而留园“闻木樨香轩”以桂馨喻禅道无隐,所谓“禅道如同水樨花香,虽不可见,但上下四方无不弥漫,所以无隐”。袭袭暗香引发了人的遐思神游,中秋丹桂时节,明月初升.桂影婆娑,当清风送来一缕缕桂香时,人何以不入此禅境?
三、触觉
所谓触觉也就是“尺度”,人在行、立、坐、卧时以肢体的触觉与空间发生着交流,并形成自身所能接受的“尺度”概念。尺度的感受是多方位的,或高、或低、或开敞、或幽深的空间尺度影响着人肢体的伸展、并波及心理感受。任何一个空间、其尺度把握得恰当与否、决定了其能否真正被人接纳、并将人融人进来,因为肢体触觉随时都在空间中展开、当空间的量度超过或不及肢体所感觉的“度”时,人在无形中会排斥这样的空间。
一方面,在古典园林中通过匾题激发人们的想象使得园林空间成为真正的触觉空间。承德避暑山庄中如意洲上有组建筑群,其门殿名为“无署清凉”。如何是“清凉”呢?是风抚身体的感觉,此处,由“清凉”引出“风”。只有前后皆虚的建筑才会有风穿过,这样也同时表达出了此殿作为门的通透形式。而在避暑山庄“月色江声”岛的西南有亭,叫“冷香亭”。据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记载:“莲以夏开,唯避暑山庄之莲,至秋乃开,较长城以内迟一月有余。”此亭名中的“冷”字,从身体感觉上点名秋意晚浓的时间特征,而“香”字即说明此亭临湖,湖中有莲的环境氛围。“冷”、“香”连用,即“触觉”和“嗅觉”同时出场,描画出了一幅秋月荷塘碧绿连天的迷人景色。
另一方面,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尺度的概念已经泛化,除园林建筑因其特殊型制具有等材划分外,园林中的尺度大到假山、理水,小到栏杆、石矶,无一定式。然而当人或停或行于园林之中时,却无一不觉得空间的亲切宜人,这是因为园林的尺度始终以人为标准、人的视乎线、人的举手投足、人在空间中自我的衡量……都是影响园林空间尺度的因素。只有园林尺度与人的尺度相协调,才能创造出宜人的园林空间。陈从周先生在《说园(三)》中论及盆栽时有云:“……古代住宅以院落天井组合而成,周以楼廊或墙垣,空间狭小,阳光较少,故吴下人家每以寸石尺树巾置小景、点缀其间……”。恰如其分的尺度使得狭小空间凭添情趣,唯其小,才配以寸石尺树,而使人反不觉其小。所谓,“聚拳石为山,环斗水为池”(白居易《草堂记》),以拳石配斗水,方显山水之亲和.有限之园无以容纳百川,而依其尺度浓缩后、却令人体昧到真山真水之妙景。拳石斗水有别于所谓的微缩景观,它不是将自然山水等比例缩放后以维持“尺度”,而是以拳石代群山,以斗水喻百川,人与白然的比例尺度并末发生改变,所以人能够融入,而非如巨人般在微缩后的山水间大步前行。
四、情绪
人的知觉除了听觉、视觉、嗅觉、触觉以外,还包括通过感觉器官在更深层次上感受到的,如畏惧、压抑、快乐、舒适……等等“身体知觉“,即德国新现象学的代表赫尔曼·施密获(Hermann Schmitz)提出的所谓“身体情绪的震颤”。人在体验空间时无—都会产生某种由空间待质所激发的情绪,如居室空间的稳定感与踏实感,娱乐空间的放松与兴奋,阅读空间的沉静与舒缓以及广场空间的敞朗与安全感等等。
荣格曾说过:“艺术作品的本质在于它超越了个人生活领域而以艺术家的心灵向全人类的心灵说话。”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由于“通感”的运用,古典园林实现了对自身和客观世界的超越。古典园林中对于人体各种知觉的把握可以说充分调动了空间环境中作为主体的人的积极性,正是对知觉的唤醒,才将以使人真正投入并参与了空间内容的展开。我们强调人与空间的交流,然而忽略人多重而复杂的需求,我们的空间又何以更接近人,而入又会怎样进入呢?再重新审视古典园林中对各种知觉的运用,或许对我们现代建筑如何回归到本质不无裨益。
[1] 沈克宁.建筑现象学理论概述[J].建筑师,1996(70).
[2] 童寯.江南园林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杜,1984.
[3]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4] 金学智.中国园林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杜,2000.
[5] 陈从周.中国园林[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6.
[6] 孙小力.咫尺山林——园林艺术文粹[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9.
[7] 徐文涛.留园[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8.
[8] 徐文涛.网师园[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7.
TU986.1
A
1671-8275(2010)04-0049-02
2010-03-19
由尧(1978-),男,安徽淮北人,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助教。研究方向:建筑工程技术。
责任编辑:之 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