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习型大学:当代大学发展的新路向

2010-08-15方晓维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学习型大学管理

方晓维

(中山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 广东广州 510275)

学习型大学:当代大学发展的新路向

方晓维

(中山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 广东广州 510275)

近年来,国外对学习型大学的研究从理论到实践不断深入,而我国在此领域的理论研究则相对滞后于当前大学建设的实践。本文首先阐述学习型大学理念提出的背景及其意义;在此基础上分析学习型大学的内涵及其特征;最后,从组织管理、知识管理和信息技术应用等多维视角提出建设学习型大学的策略。

学习型大学;大学发展;路向

一、问题的提出

自1992年Chris Duke出版《学习型大学——走向一种新的范式》以来,学习型大学概念的提出至今已近20年的历史。当前,学习型大学的研究日趋成为学界和大众关注的话题,学者们从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角度进行了研究。美国、英国、德国和日本等国家对学习型大学的研究已从理念建构阶段进入实践阶段。例如,1999年由O’Banion教授等人发起了美国62所社区学院为成员的学习型大学项目联盟(Learning College Project),该项目联盟已开展了多年的学习型大学研讨与经验推广。在我国,国内也有孟繁华等学者提出“学习型学校”的概念,多以“学习型组织”为理论基础,主要从学校组织管理角度研究学习型大学。但是,人们对“学习型大学”理念的本质、功能和运行机制还缺乏深刻认识。一个最直接的疑问是,学校就是学习的场所,它天然就是学习型团体、学习型组织或者学习型社区,还有必要把它作为自己追求和建设的目标吗?回答这个问题,需要认识学习型大学理念提出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意义。

首先,学习型大学理念顺应了21世纪教育观念革新的潮流

学习型大学这一理念的提出,适应了当代教育理念的变更:教育由学校教育转变为终身教育,学校教育重心由知识向学习的转移。这种转变主要来自经济、社会的快速变迁和发展以及教育目的和职能的变化与更新。学习型大学摒弃传统的以学生被动受教育的大学管理与建设模式,强调学生由被动的受教育者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大学由开展教育的场所转变为创设学习情境和经验的社区。在终身教育思潮下,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的大学在引领新知识的生产、培养创新型人才,并以生产的新知识和创新人才服务社会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其次,建设学习型大学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六大向全国人民发出号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适应了当代世界各国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潮流。社会是由各种大大小小的组织组合而成的,要把我们的社会建成学习型社会,就意味着要努力把大大小小的各种组织都建成学习型组织。将大学建设成“学习型大学”是对这种形势的一种呼应,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建设学习型社会当中,学习型大学建设不仅是学习型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对整个社会的学习化是一种引领和示范的作用。大学在推进社会学习化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可能性大大的高于小学与中学,这是由于大学集中了高深知识生产、传播和运用的人、财、物等各种有利资源,加之网络技术的推广,大学对人的成长的影响里可以渗透到全社会的每一个公民。

最后,建设学习型大学是大学自身生存发展的内在要求

大学生存发展的关键在于保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也就是使大学在竞争中取得可持续生存和发展的核心性能力。对于大学来说,其竞争力的实质是知识,是知识价值发掘与应用的能力。从竞争主体上看,大学核心竞争力是一种比较优势,而且是一种独特的持续的比较优势,是相对于其竞争对手而言的那种独特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有机结合。集中体现在独具特色的基于学术带头人的学科建设,即具备高水平的教授和科研人员。从竞争对象来看,大学之间竞争是以知识为基础的资源的竞争。大学核心竞争力是对以知识为基础的资源的整合能力,大学所要争夺的最核心的资源就是知识,因为大学的全部活动就是知识生产、知识传授、知识转化的结合。而这一切只有将学习置于战略实施的核心地位,才能使大学生存和发展具有广阔空间。因此,现代大学通过“学习型大学”的创建,改善大学在知识传播、知识创新和服务于社会等方面的功能,十分紧迫。

二、学习型大学的内涵与特征

(一)学习型大学的内涵。国内学者对学习型大学这一领域的研究基本以彼得·圣吉的学习性组织为理论基础。对此,学者吴遵民等在其著作中认为“圣吉提出的学习型组织理论立足于振兴企业、发展企业,因而功利性是其明显的价值取向;而学习型社会的最终目标是建立充满余暇时间和自由空间的社会,在那样一种社会中,人们的学习并不以职业或经济上的获益为目的,而是人们自发的、以自愿为标志而形成的一种积极向上的社会……因而学习型社会和学习型组织是基于不同对象而产生的两种功能和目标不同的理论,把两者混为一谈,只能说是理论误导者张冠李戴的炒作。”

国外学者对学习型大学的内涵的阐释或许能帮助我们更加全面的理解学习型大学这一概念。他们认为“学习型大学”的理论基础不仅包括“学习性组织”,还包括“知识管理理论”、“社会学习理论”、“教育技术学”等。如O’Banion (1997)提出了学习型大学(learning college)的概念,他认为“学习型大学是将学习放在第一位,并为学习者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以任何方式提供有意义的教育体验。这种组织模式基于教育经验的设计是为学习者服务,并以服务于组织及其员工为前提假设的”。O'Banion指出,为了促进转变为学习型大学,有两个问题必须得到回答:一是如何帮助我们的学生,二是我们如何知道这样有效地能帮助学生呢?第一个问题的目的是为了强调大学里面的任何事物都必须促进学习。第二个问题是为了提醒领导者所有的服务或项目都必须真正地促进学生学习。

(二)学习型大学的特征。尽管不同学者对学习型大学特征的表述各异,但有些共同的关键词是值得注意的,比如:“学习第一”、“学生第一”、“自主”、“创新”、“团队学习”、“终身学习”和“知识共享”等。

1.Terry O’Banion认为,学习型大学相比较大学以往“个体学习、被动学习”为主的模式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每一个学习者在团队学习中有实质的改变:第二,在学习过程中,让学习者完全参与;第三,学习这为自己的选择承担主要责任:第四,创建并提供尽可能多的选择;第五,由学习者需要来确定辅导者的角色;第六,改进和扩展学习的成功经验将被记录在案;第七,鼓励所有员工确定他们在促进学习中的角色。”学习型大学强调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学生和学生的学习上。学校管理当局针对学生的所有决策都必须支持和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成长和成就的取得。在学习型大学中,评价政策是否有效的标准是这些项目和服务是否真正地符合学生的需要。

2.Metaxiotis从知识管理的视角考察学习型大学,认为其核心因素至少包括如下四项:第一,大学与社会发展密切联系,能将自身的知识传播、知识创新与市场环境和需求灵活结合起来。第二,能够持续地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发展,支持学生参与高校所承担的重大社会研究计划和项目,积极提倡问题为本的学习和项目为本的学习。将其作为学生终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积极寻求在高校自身研究计划框架内的合作伙伴。如公司和其他学习化组织,旨在交换知识、经验和创新思想,并且力求将其传递给自己的学生。第四,不断地强调知识的获取、存储、共享、检索及上述方式的改善。

3.从组织管理的角度来看,学习型大学可概括为4个特征:“组织结构的扁平化;部门院系的无边界;创新能力强;知识和信息的共享性。”

三、建设学习型大学的策略

基于对学习型大学的提出的时代背景和意义、内涵与特征的认识,笔者从组织管理、知识管理和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等几个角度提出建设学习型大学的策略:

1.管理机制民主化,改变科层管理模式实行扁平化管理

大学是一种活的自组织,大学的改革和发展必须改变传统的科层管理的旧观念的束缚,在管理指导思想、管理决策等方面有所创新。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学习型大学应该坚持“以人为本,重在激励”的管理机制,以共同愿景去激发大学里一切人员的学习意愿,每个人都不断超越自我,去成为最好的自己。管理机制的作用在与使大学里的每一个成员,自觉自主地为大学发展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每个人(不管是学生、教师、行政人员、教辅人员)都主动创造知识、应用知识、转化知识,每个人都成为自己领域的专家。

第二,分享领导地位,共同合作决策。学习型大学应该促进领导者角色的改变,使学校的管理从事务型管理转变为战略型管理。学校的领导应该具备思考和沟通的能力,建立起共同愿景,并且能不断地反思个人的价值观以及调整个人的行为。领导者必须要有不断学习的能力,学习外界的新知识,同时也要学习教职员工们在大学变化中所产生的新观念。在学习型大学中,要强调组织中的横向联系与沟通,强调领导者的授权。大学的领导者不再扮演监督和控制的角色,而是转为支持、协调和激励的角色。学习型大学应让师生参与学校管理、促进教职员工们自主管理、积极采纳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积极促进共同愿景的形成。广大教师们可以直接参与学校的决策过程,整个大学内部都可以形成相互理解、相互学习、整理互助、协调合作的教职工群体。另外,在办学过程中,学校还应该广泛听取学生、家长的意见。大学的成员们都应该具备真正有效的修炼方法,使自己的心智不断得到改善与提升,能坚定不移地为实现共同愿景而努力奋斗。

2.学习机制社会化,改善知识创新、传播和转化的过程

学习型大学引入知识管理的目的正是立足于提高大学这个组织里所有成员的学习意愿和能力,改变组织现有的知识产生模式和产生过程,改善知识产出的结果。知识管理使大学及其所处环境中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被动员起来,使内部的知识和外部的知识得以探究、转化和整合,发展出组织的新知识,使内、外部的知识共享得以实现,建立起在组织中进行实验和学习的文化背景,不断地加强知识过程的反思和评估,不断地促进知识的创新和转化。

学习型大学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团队学习(Team Learning)。学习型大学创造一种合作的氛围,使师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相互合作。Gablenick 1990年指出,团队学习的目的是在课程或课程作业中建立联系以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团结合作。另外,团队学习也会促进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在学习团队中的学生和教师都参加到学术沙龙的讨论中,在跨学科的观点上广泛地阅读书籍以及以分组的形式进行生动的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学生可以撰写文章来形成与发展他们自己的思想。在团队学习中,深度会谈是一种重要方法。这个方法是由美国物理学家鲍姆提出来的。鲍姆认为,深度会谈的目的在于使团队智慧超过个人智慧的总和,实现1+1>2的效应。在深度会谈中,大家以不同的观点探讨复杂的议题,每个人都摊出自己心中的假设,并自由交换意见。在无拘无束的讨论中,人人将深藏内心的经验和想法相互告知。这些讨论对教职员工和学生来说是很生动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在团队学习中,学生的效率很高。团队学习也并不局限于学生群体之间,一所大学里的教师们应该在制定教学目标、设计学生培养方案、评价学生成绩等方面进行团队合作,相互交流教学和教研经验,以便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大学通过不断完善的知识管理,可以改进个体和组织的学习过程,创造出帮助自身知识得以改善的信息,不仅使大学中作为“实践群体”的教职员工不断地创造出组织知识,而且使彼此共享知识,确保大学中作为共同背景的系统性和结构性知识得以保持活力和不断丰富,形成独特的集体智慧,从而使大学成为一种“智能组织”。

3.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构建学习网络

在一个以学习为中心的组织中,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的构建起着一个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的使用可以开拓学校的资源,同时也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更好更快的服务。例如,在教师培训、进修和学习方面,学习型大学以网络资源为依托,在网上开展教研活动。教师之间可以共同探讨、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这使教师如饥似渴地学习着,引发教师思考,启迪教师智慧,激发教育灵感。教师的学习心得通过网络进行交流,这样集思广益,优化组合,丰富教学设计,改进了教学工作。在集中网络教研活动后教师仍可以继续对各种学习资源再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和交流。总之,网络技术的应用将会使学习更普及于每一个人、每一个地方、每一个时间,改变以往教学科研活动的时空局限;丰富的网上资源,将为教学科研开阔新的天地,最终建立起开放、交互、动态的学习网络平台,实现资源的交流与共享,达到知识生产、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的一体化。

四、结论

学习不仅是知识的传播与转移,更是知识创新与生产,学习型大学建设的终极目标是促成学生与教师的知识、技能、能力和人格的发展与完善。在建设学习型大学的整个过程中,大学的组织结构将最终发展为“学习共同体”的联合,知识流动特别顺畅;大学里的每一个个体(包括学生、教师、其他教职员工以及大学周边的社区的成员)将受益于社会化的学习机制,在其中不断获取物质、能量与信息,锻炼新思维、创造新知识、取得新成果。

[1]Elaine Martin. Changing Academic Work:Developing the Learning University[M]. The Society Rearch into Higher Education & Open University Press,1999.

[2]Chris Duke. Managing the Learning University [M]. Society for Research into Higher Education & Open University Press,2002.

[3]Chris Duke. The Learning University:Towards a New Paradigm[M]. Society for Research into Higher Education & Open University Press,1992

[4]Terry O’Banion. A Learning College for the 21st Century[J].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ommunity Colleges: 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 Oryx Press.1997.

[5]Metaxiotis K.Psarras J.Apply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Higher Educatiom:the Creation of a Learning organization[J]. Journal of Information &Knowledge Management,2003(4).

[6]吴遵民等.现代终身学习理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P127.

[7]李德英.基于知识管理的组织学习模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P13-P15.

[8]孙喜亭.教育原理(第2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9]曹永菊.试论学习型高校及其创建途径[J].学习研究,2005(6),P55.

[10]米靖.论大学知识管理[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6),P51.

[11]丁玲,马忠云.论学习型高校建设[J].教育教学管理,2008(1),P38.

[12]曹永菊.试论学习型高校及其创建途径[J].学习研究,2005(6),P55.

[13][美]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M].郭进隆译.上海三联书店,1998.

[14]邹长城,王莉芬,刘慧玲.大学应创建成为“学习型高校”[J].高等教育研究,2005(7).

[15]杨广晖,王艳.高等教育的新职能:“终身学习型大学”的建设构想[J].辽宁教育研究,2006(12).

[16]区阳.建设学习型的大学意味着什么[J].航标灯,2009(11).

[17]http://www.league.org/league/projects/lcp/[EB/OL].2010-08-20.

[18]米靖.论大学知识管理[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6),P53.

[19]吴遵民等.现代终身学习理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P127.

[20]Terry O’Banion,A Learning college for the 21st century[M]. 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 and the Oryx Press,1997,P19-20.

[21]Metaxiotis K. Psarras J. Apply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Higher Educatiom:the Creation of a Learning organization[J]. Journal of Information &Knowledge Management,2003(4),P353-P359.

[22]曹永菊.试论学习型高校及其创建途径[J].学习研究,2005(6),P55.

方晓维(1980-),男,广东揭阳人,中山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2009级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方向:教育领导与管理。

2010-08-07

猜你喜欢

学习型大学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做学习型父母 和孩子共成长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实践与思考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
创建学习型教师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