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黄石民间歌谣的语音修辞*
2010-08-15罗建军
罗建军
(黄石理工学院师范学院,湖北黄石 435003)
试析黄石民间歌谣的语音修辞*
罗建军
(黄石理工学院师范学院,湖北黄石 435003)
黄石民间歌谣是黄石人民心中冶炼出的红铜纯钢。从已收集到的10 000余首歌谣看,其不仅具有极其重要的文化学、民俗学、社会学价值,艺术价值亦不可低估。其中的语音修辞是艺术价值的一个方面。黄石民间歌谣语音修辞特色主要体现在顿歇、平仄、押韵、叠音、谐音等几个方面。
黄石;民间歌谣;语音;修辞
植根于楚文化的沃土,黄石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其中,黄石歌谣是黄石人民心中冶炼出的红铜纯钢。黄石歌谣不仅有着极其重要的文化学、民俗学、社会学价值,同时,其艺术价值亦不可低估。其中的修辞手法和修辞特色是值得深入开掘的艺术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基于汉语音节考察声、韵、调以及音节之间的连接、对称关系,黄石民间歌谣语音修辞特色主要涉及以下方面。
一、顿歇
黄石民间歌谣句式有二言、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九言、十言、十一言、十二言。
二言只有一顿。如“□(mai33,什么)竹?响竹。□(mai33,什么)响?铳响。□(mai33,什么)铳?官铳。”(《三岁伢从□(lai33,哪里)来》)[1]
三言一般两顿,如:“不怕/慢,只怕/站。”(《插秧歌》之三)如:“雷山/叫,马山/口昂。”(《天台出来一条江》)
四言有两顿和一顿。两顿多为二、二结构,如:“里光/外光,面子/无浪,肩到/榫严,平正/不翘。”(《木匠歌》)也有一、三结构和三、一结构,如:“煮/一锅水”(《摆摆昏》)、“黄花儿/菜,菜花儿/黄”(《挖黄花儿菜》)。一顿如:“漆黑一团。”(《煤矿谣八首》)
五言有两顿。多数是二、三结构,也有三、二结构。前者如:“活着/当光棍,死后/是孤鬼。”(《华源煤矿歌谣》之《死与活》)后者如:“砍柴的/烧渣,打鱼的/吃虾。”(《手艺人穷倒响》)
六言多数为两顿,也有三顿。如:“扁担/越挑越光,箩筐/越挑越破,身体/越挑越瘦,腰背/越挑越驼,不知/逃到/何时,才有/出头/之日。”(《不知何日出头》)两顿除了二、四结构外,还有三、三结构,如:“作一行/怨一行,手艺人/穷倒响。”(《手艺人穷倒响》)
七言多数为三顿,也有两顿。三顿有二、二、三结构,也有三、二、二结构,前者如:“鸭子/下河/咯咯咯,石磙/赶场/咿呀哟。”(《插秧歌》)后者如:“进煤窿/埋了/没死,出煤窿/死了/没埋。”(《华源煤矿歌谣》之《死与埋》)两顿常为四、三结构,如:“从早到晚/在煤窿,黑不溜秋/象弯弓。”(《两手空》)也有三、四结构,如:“大姑娘/陪王伴驾,二姑娘/正宫娘娘。”(《铺床彩词》)也有二、五结构,如:“算盘/三下五除二,还说/倒差他的钱。”(《叫皇天》)
八言有三顿,结构为三、二、三,如:“东道的/碗头/跑大马,长工的/碗头/驾大船。”(《十二月长工》)也有四顿,为二、二、二、二结构,如:“七滚/八滚/荣华/到顶,九滚/十滚/头戴/金顶。”(《剃满月头谣》)
九言有四顿,为二、二、二、三结构,如:“边头/边尾/把我/折工钱。”(《十二月长工》)也有一、三、二、三结构,如:“你/吃冤枉/怎么/过得意。”(《十恨民团》)
十言有四顿三顿,四顿有三、二、二、三结构,如:“东道的/谷子/打倒/仓子顿。”(《十二月长工》)也有二、三、二、三结构,如:“马上/分田地/家中/有饭吃。”(《十杯酒》)也有二、四、二、二,三、三、二、二结构,如:“上面/坐新郎官/配合/新姐,大家来/齐恭喜/笑贺/纷纷。”(《撒帐文》)三顿有四、二、四结构,也有三、三、四结构。如:“十指纤纤/犹如/林中瘦笋,士军于己/看见/喜爱在心。”“尔脸上/搽的是/胭脂水粉,小金莲/不过是/三寸九分。”(均出自《撒帐文》)
十一言有四顿,为二、三、三、三结构或三、三、二、三结构。如:“祖国/统一了/是不是/很光荣。”“政府的/婚姻法/恋爱/来保护。”(均出自《十杯酒》)
十二言有四顿的三、三、三、三结构和五顿的二、二、三、二、三结构。如:“把敌人/打垮了/是不是/往前进。”“你的/孙儿/去参军/家中/多光荣。”(均出自《十杯酒》)
从音节构成音步的情况看,黄石民间歌谣以两音节构成的和三音节构成的音步为主体,同时,由一音节、四音节、五音节构成的音步为补充。在由两个以上音步构成的句子中,十分注意不同音步的组合,如二三组合、三二组合、三四组合、二五组合等,从而避免了句子节奏的单调。
同时,在篇章中,上下相连两句或几句的音步既注意了一致性,也注意了差异性,从而形成不同的修辞效果。如《百子轿彩》:“厨师/掌勺子,跑堂/挽袖子,背的/背桌子,搬的/搬椅子,摆的/摆杯子,排的/排筷子,一碗/是底子,一碗/是丸子,烧碗/肥鸡子,烤碗/肥鸭子……”音步相合,读起来节奏鲜明,气势连贯,也更好地表现了结婚办酒席时的热闹喜庆场面。
又如《放牛娃唱山歌》:“放牛娃/上山坡,来到/山顶/唱山歌,世人/莫笑我/打赤脚,我能踏/九坜/十三窝,世上/臭虫/莫欺我,将来/把我/无奈何。”音节参差,节奏既和谐亦摇曳生姿,也可看出放牛娃的自由野性。
二、平仄
黄石民间歌谣在平仄搭配方面似乎更多的是一种消极修辞。歌谣更多地借助黄石地区方言(主要是大冶方言)的五个声调,即阴平(33)、阳平(31)、上声(53)、去声(35)、入声(13),自然形成语音的跌宕错落。
如“闹房闹房,喜气洋洋”(《闹新房彩词》)两句平仄搭配是“仄平仄平,仄仄平平”。又如“出门三五里,各处一乡风”(《各处一乡风》)两句的平仄搭配是“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黄石民间歌谣的平仄搭配比较自由,没有严格的规定,和文人诗比较,更接近古诗,而与律诗迥异,包括可能经文人加工过的一些歌谣,违反粘对的规则,犯孤平和三平调的毛病。
如五言四句歌谣:“上了狮子山,如进鬼门关,活人走进去,死人往外搬。”(《矿工谣》)如果按照律诗平仄规则来考察,则该对的地方不对,该粘的地方不粘,而且,第四句还犯孤平的毛病。又如:“一进龙衢湾,红苕堆成山。”(《红苕堆成山》)如果用律诗平仄规则考察,则犯三平调毛病。
黄石民间歌谣平仄的自由甚至自由到整个一句或一首都用平声字或者仄声字。如前面提到的“红苕堆成山”句全为平声。又如:“不怕慢,只怕站”(《插秧歌》之三)全为仄声。
这种极不注意平仄搭配的情况一般在三言、四言,尤其是在三言中出现较多,这可能和三言、四言每句的字数少有关系。而在每句字数相对较多的五言、七言、八言等歌谣中则是比较注意平仄的自由搭配的。
三、押韵
黄石民间歌谣押韵的方式很多,可以从同韵相押和换韵相押两个角度来考察。
(一)一韵到底
1.连行协韵
即排韵,从第一句开始直至末句都协同一韵。如:“老鼠狼说自己的儿香,刺猬砣说自己的儿光,卖假药的说自己有真方,当婊子的为自己立牌坊。”(《立牌坊》)
连行协韵的方式多用在短歌中。
2.头尾协韵
从整个篇章看,黄石民间歌谣有头尾协韵的方式。头尾协韵有几种情况。
一是开头两句和结尾两句押。如:“生病受伤无钱诊,睡在地铺苦呻吟,死了就用芦席卷,丢在山上喂老鹰,煤矿工人最伤心。”(《苦呻吟》)
二是开头一句和结尾一句押。如:“金牛张开越,贫苦手工业,弃艺投翼王,护兵又义子,反妖很坚决。”(《金牛张开越》)
三是开头两句和结尾一句押。如:“磨豆腐,真辛苦,磨到天亮还不住。豆腐价钱巧,豆腐养料足,吃肉不如吃豆腐。”(《磨豆腐》)
四是开头一句和结尾两句押。如:“大冶各工厂,工资洋码用,冶矿以钱计,光洋价飞涨,恐慌成反响。”(《光洋价飞涨》)
3.偶句协韵
即押偶韵。有两种情况。
一是仅仅偶句押韵。如:“手提洋油灯,身穿破衣襟,下井是个鬼,出坑才算人。”(《源华煤矿歌谣》之《鬼与人》)
二是押偶句的同时也押首句。如:“小星星大月亮,天光做木匠。太阳还没醒,汗水流半缸。为人造新屋,自己住茅房。”(《木匠苦》)
4.同字协韵
有的全篇用同一字押韵。如:“百子轿百子,轿上铺毯子,新郎牵娘子,轿上叙家子,叫声小妹子,如今成妻子,你我过日子,聘礼一盒子,一对金环子,一对银镯子,戒指赤金子,外加银簪子。”(《百子轿彩》)这首歌谣五言一百句,每句末尾都以“子”结束。
有的是部分韵脚为同字。如:“爹有娘有,不如奴家有,丈夫有,还要隔一手。”(《要靠自己有》)相邻的韵脚为同字。如:“大雪纷纷下,穷人□([k‘u~a],聊、说)大话,有得三升米,管他下不下。”(《□([k‘u~a])大话》)同字韵脚则有距离。
同字相押其实也可看成是末字重复的修辞方式。
5.多韵脚重复协韵
有的歌谣同一章节多韵脚押韵,各章节则按照这一章节的韵脚及韵脚的排列顺序重复押韵。
如:“正月苦女来看娘,又要煮饭又要忙,眼泪流到灶背上,时时刻刻想我娘。二月苦女来看娘,又要纺线又要忙,眼泪流在叉头上,时时刻刻想我娘。三月苦女来看娘,又要摘茶又要忙,眼泪流在茶叶上,时时刻刻想我娘。”(《十月苦女来看娘》)整篇歌谣十章节都是这样押韵,这里只是选取其中的三节。
有的歌谣两韵脚重复押韵。
如下面这首歌谣通过两个助词“啊”和“呀”押韵,“贺喜啊,手拿美酒祭轿角呀,一祭天啊,天长地久呀,二祭地啊,地久天长呀,三祭荣华富贵啊,四祭金玉满堂呀……”(《祭轿角》)
6.韵脚错位协韵
韵脚既不是都在句末,也不是都在一个虚词前。如:“再教儿一句呀,娇娇你记住,勤快早起守规矩,说你骂你都忍住。”(《劝姑辞》)第一句中的韵脚“句”后面有虚词“呀”。
7.题目协韵
这是指正文句末韵脚与题目末字押韵的情况。
如:《立牌坊》中的韵脚与题目“立牌坊”中的“坊”字押韵。
题目协韵歌谣中的题目往往也是正文中的句子或句子的一部分。
8.章节协韵
这里特指韵脚只出现在各章节同一位置、每章节只有一个韵脚的押韵方式。
如:“一劝姑,学好人,门上加锁。二劝姑,行孝道,敬重公婆。……九劝姑,壶垆面前,切莫一哈一多。十劝姑,外面破苹楠皮以下响,不要往外一口(p‘aŋ,突然跑散〗),免得人摸手摸脚。”(《十劝姑》)
9.其他协韵
有的在押排韵的同时有一句不押。如:“早晨转一转,上午看不见,中午上餐馆,下午当睡仙,晚上来了劲,义务去搬砖(指打麻将)。”(《某君一天》)这首歌谣的第五句就没押韵。
有的在押偶韵的同时有一句不押。如“七月七八一三,日本强盗真横蛮。海陆空军齐发动,东西南北逞凶残。杀死我同胞,侵占我幅员。此仇不报,此恨难填。”(《恨难填》)第八句就没押韵。
有的七言六句歌谣一、三、四、六句押韵,有的三言七句歌谣一、二、四、六、七句押韵,有的六言十句歌谣前四句押韵后面就不押韵了,有的七言四句只一二句押韵,有的歌谣从各节看,韵脚密疏迥异。
这些押韵方式都显示了民间歌谣押韵自由的特点。
(二)中间换韵
1.两句换韵
两句一韵,再两句换韵,句句押韵。
如:“一贺先生真不错,腹内文章随口贺;二贺先生有能干,腹内文章随口喧;三贺先生有奇术,腹内文章随口出,……”(《祭船贺先生彩》之十)
2.三句换韵
三句一韵,再三句换韵,句句押韵。
如:“大雨落,小雨落,街上姑娘好白脚;大雨点,小雨点,街上姑娘好白脸;大雪飞,小雪飞,乡下姑娘在积肥……”(《姑娘哥》)
3.四句换韵
四句换韵,再四句换韵,不一定句句押韵。
如:“府家女子配贫夫,来到我家百事无,上无片瓦下无土,门外兰草变菖蒲,我郎不必苦题诗,明日端阳我也知,山上也有艾蒿叶,困难有个翻身时。”(《夫妻端阳对唱》)
4.章节换韵
一节押某韵,下节换韵。
如:“一想我的妈,不该考奴家,十七十八守活寡,越想越啊差。二想奴爹娘,不该把奴养,养起姑娘守空房,越想越心伤。三想奴的妹,比奴小一岁,男成双来女成对,越想越悲泪。”(《十想》)全篇有十章节,这里只选了三章节。
5.开头异韵
开头两句押一韵,后面部分换另一韵。
如:“糖梨数十八杈,娘说女儿不巴家,巴死巴活我无份,打起嫁妆我起身,大哥准我红罗帐,二哥准我红罗裙,三哥准我胭脂粉,四哥骂我是个人家的人。”(《打起嫁妆我起身》)
6.结尾异韵
结尾两句押一韵,与前面所押韵相异。
如:“不吃白不吃,不喝白不喝,不吃不喝,不叫工作,工作要搞,就要喝倒。”(《不吃白不吃》)
7.交互协韵
常见的交互协韵是奇句押奇句,偶句押偶句。黄石民间歌谣中却有奇句押不相邻偶句的押韵方式。
如:“山里农民山里走,山歌随着溪水流。张哥进城歌三担,李妹进城歌三斗,数不清的山歌手。”(《唱起山歌添劲头》)第一句和第四句相押,第二句和第五句换韵相押。这首歌谣有两节,押韵方式是一致的。
8.数词协韵
利用序数词起韵,随着序数词的变化而换韵。
如:“打铁一,一个癞子会作揖,作死了。打铁二,二个癞子会写字,写死了。打铁三,三个癞子吃先饭,吃死了。打铁四,四个癞子吃鱼刺,卡死了。打铁五,五个癞子打花鼓,震死了……”(《癞子打铁》)
9.其他换韵
有在七言五句中一二句押韵,四五句换韵的。有将两句换韵和四句换韵或三句换韵结合起来的。有的换韵不那么整齐,几句换韵很自由。有的接近一半篇幅押同一韵,后面则两句一换韵。
总之,黄石民间歌谣是非常讲究押韵的。在被考察的近千首歌谣中,不押韵的情况非常少。黄石民间歌谣的押韵形式多样,灵活自由,主要有下列特点:一是押方言韵;二是不避同字韵脚;三是既押平声韵,也押仄声韵;四是短歌多不换韵,而长歌常换韵;五是实词和虚词都可参与押韵。
四、叠音
从叠音形式看,黄石民间歌谣的叠音有单声叠音、双声叠音。
单声叠音如:“富源富源,漆黑一团。”(《煤矿谣八首》之二)如:“点点点,系鱼险。”(《出拳谣》之三)双声叠音如:“扁扁窝窝,老鼠唱歌。”(《扁扁窝窝》)又如:“节节高高,买柴烧山。”(《节节高高》之一)
如果从词的角度看叠音,则有如下形式:
AA式,如:混混、面面、搬搬等;AAA式,如:休休休、咚咚咚、点点点等;ABAB式,如:稀奇稀奇、栋梁栋梁、恭喜恭喜等;ABB式,如:黄逬逬、昏醉醉、汗淋淋等;AAB式,如:微微动、色色新、摆摆昏等;AABB式,如:弯弯溜溜、宗宗件件、缸缸罐罐等。
叠音的修辞效果首先表现在它的音响作用。叠音使节奏感强,使音韵和谐,增加了吟唱时的声音美、音乐性。同时,在较散的语流中增加叠音成分,可起到调整音节,形成声音的参差错落之美。在黄石民间歌谣中,叠音还有其他的修辞作用。
有的叠音是纯粹拟声。如:“鸭子下河咯咯咯,石磙赶场咿呀哟。”(《插秧歌》)“咯咯咯”和“咿呀哟”分别是模拟鸭子和石磙的声音的。
有的叠音是摹状。如:“四月里来四月中,畈里秧儿青葱葱”、“六月里来六月中,畈上谷儿黄逬逬。”(《卖长工》)“青葱葱”和“黄逬逬”分别是描摹秧苗和稻谷长势好的状态。在同一首歌谣中,这样的叠音很多,如:“晒场石磙微微动”、“粘谷酿酒香喷喷”、“老板喝酒昏醉醉”、“畈里柴草红彤彤”等。
有的叠音是表情。如:“好花怕的冷霜风,但得春风花又红,人死何处再相见,除非梦中来相见。罢罢罢来休休休,太公钓鱼把钩收,鱼儿收在鱼篓里,歌儿收在鼓里头。”(《孝歌·丧鼓唱词》)这里的叠音就有对生命的强烈感叹。
有的叠音是表义。或言数量之多,或言程度之深。前者如:“二十九,样样有,三十日,家家吃。”(《大冶年歌》)后者如:“一条小河曲曲弯,大姐何必把门关。”(《快成婚》)
总之,黄石民间歌谣中的叠音修辞有这么几个特点:一是使用广泛;二是形式多样;三是表达效果好。
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有许多具方言特色的叠音。如:搬搬、增增、稻稻、惩惩、勾搭搭、飘飘花、甩脱脱、赶忙忙、福砣砣、曲曲弯、步盈盈、闹嘈嘈、清淡淡、绿艾艾、血泼泼、团团朵、伞板板、冻嗡嗡、扁扁窝窝、呢呢骄骄、弯弯溜溜、宗宗件件等。
五、谐音
有的歌谣利用谐音含蓄委婉表情。如:“荷花出水朵朵鲜,荷花爱藕藕爱莲,荷花爱藕生贵子,去年想妹子想到今年。”(《手扶栏杆》)又如:“四送情郎窗户边,打开窗户望青天。哪有晴天不下雨,哪有雨天不天晴。”(《十送情郎歌》)再如:“不寄情书不寄诗,寄块丝帕给哥知。丝帕收到仔细看,横也丝来竖也丝。”(《送哥进城》)“藕”、“莲”、“晴”、“丝”分别谐“偶”、“怜”、“情”、“思”,用以表达情爱。这种谐音表情的方式多出现在情歌当中。
有的歌谣利用谐音形成一种幽默风趣的意味。如“胖子胖,卖冰棒,冰棒香,架机枪,机枪响,打倒刮民党。”(《胖子胖》)将“国民党”说成“刮民党”,一语中的,极尽讽刺。又如:“细伢怕一(姨),皇帝怕二(儿),推车怕三(山),吊颈怕四(试),文官怕五(武),屠户怕六(绿),强盗怕七(缉),木匠怕八(疤),官司怕九(久),富人怕十(事)。”(《十怕》)利用数字谐音总结生活经验和感悟,使人看到民间的智慧。
六、其他
黄石民间歌谣中还有其他的一些语音修辞方式,只是从整个情况来看,运用比较少。如双声叠韵手法的运用,以及利用声韵发音部位或发音方法的近似,再结合声调的交错,造成一种音质相近的语流的修辞方式等等。
[1] 程泰.中国民间歌谣集成湖北卷黄石市歌谣集成[M].黄石:黄石市图内字第062号,1993.
On Phonetic Rhetoric of Huangshi Ballad
LUO Jianjun
(Normal School,Huangsh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Huangshi Hubei 435003)
Huangshi ballad is the extremely precious culture wealth.There is extremely important culture,folklore and sociology value.At the same time,its artistic value is important too.Rhetoric tactics including phonetic rhetoric are an important respect of the artistic value.Phonetic rhetoric of Huangshi ballad dealswith pause,level and nonlevel of tone,rhyme,overlapping of voice,partial tone,etc.
Huangshi;ballad;phonetic;rhetoric
H014
A
1671-7422(2010)01-0033-04
2009-07-01
2006年度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大冶方言的语音语汇和语法”(项目编号:2006q136)。
罗建军(1975— ),男,湖北大冶人,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 尹春霞)